书城旅游凌鼎年游记
7330400000004

第4章 浙.江(1)

东方巨龙——杭州湾跨海大桥

去贵州省黔南州讲课回来,因飞机晚点,到家睡到床上已过了凌晨两点。但按计划第二天要参加民主党派的一个活动,6:30就要开车去温州,温州我去过,还写过《浮光掠影话温州》,这次去不去无所谓,但想到车子会经过杭州湾跨海大桥,这可是我很想一睹真容,一饱眼福的,再累也决定去了。

司机是个资深驾驶员,已走过一回杭州湾跨海大桥,路颇熟,车至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境内后不久,就提醒我们:快到杭州湾跨海大桥了!一车人立马从昏昏欲睡中打起了精神,睁大了眼睛,拿出了相机。

原来南岸的起点在海盐县的郑家埭,北岸则在宁波地区慈溪市的水路湾,全长36公里,已确认乃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后世界第二长的桥梁。36公里的桥梁,如果在晚上远眺,那确乎是一条海上巨龙,我们回程时正是暮色降临之际,车开到桥上,恰逢上千只桥灯大放光明,那感觉始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继而犹见一条金光闪闪的东方巨龙盘舞于万顷波涛之上,其壮观其震撼,非亲临亲见难以感受真切。

当年长江第一桥武汉大桥,被誉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其实全桥总长才1670米,武汉长江大桥是四车道,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六车道,与今天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上,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力的提升可见一斑。

我看了一下手表,我们的车子从南岸到北岸,行驶时间大约20分钟,算起来也不是太长,但在海上,茫茫海水,别无参照物,如果大桥笔直平坦,近则近矣,快则快矣,却有一个驾驶员视觉疲劳的问题,反而容易出车祸。设计人员为了防止视觉疲劳的问题,引进了景观设计的概念,借助西湖苏堤“长桥卧波”的美学理念,有意把大桥设计成有弯度的,假如从空中俯瞰,那大桥呈S型,曲线状穿越杭州湾。假如稍做留意,还会发现大桥的桥面也不是一平到底的,而是略有波浪形起伏,这样的设计,驾驶员开车过桥时,就不会麻痹大意出事故了。

尽管桥身有了S型,桥面有了波浪形,但36公里清一色的桥栏终究还是单调的,设计人员以人为本,从乘客的心理出发,每5公里的桥栏杆漆成一种颜色,所谓赤橙黄绿青蓝紫,即太阳的七彩颜色,不过若是有心人的话,你会发现真正的颜色是粉红色、白色、米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等,没有赤橙之色,为什么用这几种色彩,我想设计人员必有自己的考虑,我系门外汉瞎猜,可能红色太艳太刺目,又是交通停车颜色、事故颜色,故弃之不用。

大桥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高高耸立的南、北两个桥塔,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那人字形粗壮无比的斜拉索,一如世界上最大的琴弦,正在弹奏中国的最强音。

车过大桥时,我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海上观光平台,有人认为这将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点睛之笔”,据说观光塔要16层,建筑高度要145.6米。还有人说观光平台还会出现一座四星级的豪华宾馆,不知是否就指这在建的16层观光塔?这观光平台的总建筑面积为36617平方米,将来除了观光,还能为海上救援、测量、通讯、海事监控等提供便利,也是海上作业人员的生活基地。等海上观光平台与观光塔建成开放后,这里又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点,必会吸引海内外游客蜂拥而至。

快到南岸时,我发现北岸与南岸有明显不同,北岸引桥下几乎都是旱地,而南岸却是大片大片的湿地滩涂,有的浅水碧波,有的芳草凄凄,有的黑泥裸露,坑坑洼洼,还有的已被人工填挖,成了养鱼塘,滩涂上还能见到有人在捡拾贝类海产,一人一筐,点缀于海滩,倒也是一景。可惜我们不能下车拍照,更不能下滩涂去过过儿时之瘾,重温孩提时代的野趣。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从1993年酝酿筹建的,经过十年的前期准备,直到2003年6月8号才举行大桥奠基仪式,经过五年的紧张施工,2008年5月1号试运行通车。大桥通车,使得上海到宁波的陆上距离一下缩短了120公里,以前宁波到上海,或上海到宁波、温州方向,要兜个大圈子,如今至少可节约两个小时路程。在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投资环境的改善,这无疑意味着新一轮经济腾飞,大桥的通车,对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杭州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的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并不是全部是国家投资、政府投资,而是有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民间,像雅戈尔、方太厨具、海通集团等17家民间企业共投资了70多亿,这也开创了民间资本与政府资金联手建设特大项目的先例。

我在网上还看到这样一则新闻:由中国宁波网发起的“世界十大名桥评选”,最后入选的是杭州湾跨海大桥、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澳大利亚悉尼海港大桥、杭州钱塘江大桥、美国金门大桥、伦敦塔桥、香港青马大桥、广济桥等,据说世界十大名桥是从全世界30座知名大桥中评选出来的。也许让其他国家的网站来主办,这十座世界名桥会有所变化,但我敢打赌:杭州湾跨海大桥百分之百入选,因为它占了太多的世界之最。

笃笃悠悠乌镇游

我以为外出旅游需要一种氛围,这样方能游出兴致,游出情趣,游出味道,游出回味来。这氛围,半是自创,半是寻觅。简言之:天时地利人和也。

金秋十月的乌镇之游,是一次难忘的尽兴之游。

先说天时,处暑过半,白露将至,酷热已消,秋凉渐生。不冷不热,外出佳时也。出门秋雨敲窗棂,喜雨者,心为之一振,畏雨者,心为之一沉,不想车近乌镇,风息雨霁。无骄阳逼人,无暑热生汗,多好。加之小镇如洗,一派清新,难得难得,更难得的是昨日大雨,昨夜大雨,今晨大雨,无疑吓退了不少游客的脚步,我们到镇上时,竟然是那天最早到达的第一批游客,小镇上尚无人挤人,人看人的煞风景事,也无烦人的嘈杂与喧嚣,此时的乌镇是恬静的,街静、水静,连空气也是静的,于是,我们的心境也因此而宁静。在一个竞争的社会,静已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再说地利,太仓与乌镇,虽己隔市隔省,但毕竟只两个小时的车程,朝去暮归,时间宽宽裕裕,可以笃笃悠悠地游,没有了那种火烧屁股,惟恐掉队被拉下的紧张心理,没有了被任务观点的导游牵着鼻子走的被动感觉,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式旅游,身心也就彻底放松。最后说人和,结伴而游,人少了难以单独组团,人多了难免百人百心,众口难调,而我们一行九人,行则一车,食则一桌,独立成团,不显庞杂。除我例外,其余皆为昔年老厂之同事,一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皆从蓝领奋斗成白领,且各事业有成,有企业家、有画家、有舞蹈家、有书法家、有武术家、有作家,离开老单位大多已十余年之久,然师徒之情,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之谊经岁月检验,愈发纯了、厚了。这样一个组合,不管你今日腰缠万贯也好,名声在外也好,官大官小也好,谁对谁不知根知底,于是,彼此间没有贵贱之分,没有贫富之分,呼小名,叫绰号,无大无小,无拘无束,可以口无遮拦,可以畅所欲言,亲密无间,其乐融融,这实在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乐趣。

我是第三次到乌镇,我们这一拨人中,来过乌镇的又岂止我一人,但一个个仍游兴盎然,

何故?我想其一是人到中年后的一种怀旧心理使然,这一行人同游,无需掩饰什么,无需装扮什么,更无需表演什么,率性为之,无人责怪。以人性的本来面目示人,这很难,可这最好。其二,乌镇确确实实有看头,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五个古镇,如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南浔、西塘我都去过,有的还不止去过一次,平心而论,留给我印象最深最好的是乌镇,周庄与同里商业气息重了点,有不少俗的,甚至伪民俗渗杂在其中,南浔的整体开发与管理还不到位,西塘最朴实、真实,但太散了点。乌镇兼收并蓄了周边县市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找到了一条修旧如旧,保持原汁原味古镇的路子,这个路子或许一时的投入很大,暂时的经济效益也不如以商养游,但若从长远观之,是成功的。游人的口碑是最好的宣传,当游人厌烦了某些古镇言过其实的宣传后,必会寻到乌镇这样洗俗情涤俗虑的江南水乡小镇来的。

某些商业气息过重的所谓古镇,去一次足矣,而乌镇已有了吸引游人再来的内在魅力。如果在乡镇住一晚,领略一下古镇静谧的夜晚与清晨,那味道必沁人心肺,难以忘怀。

为了让每一个人都彻底放松,我们一到乌镇,就请了个导游。导游姓吴,十八九岁模样,才从旅游专科学校毕业,作为导游,似乎嫩了些,不过很青春很纯真。乌镇的主要景点有逢源双桥、茅盾故居、翰林第等十七处,像茅盾故居誉之赞之的文章连篇箱累牍,不写也罢。印象较深的有蓝印花布染坊,我有幸目睹了蓝印花布的整个制作过程,增知长识呢。还有木雕馆,那两根巨无霸似的木雕图腾柱不知从哪儿觅来的,其中必有精采故事,可惜小导游还无法向我们这些寻根刨底的游客解释清楚。那些木雕使我联想起了非洲黑人的木雕,粗犷、变形、夸张,以最洗练的勾勒与雕凿,达到一种审美上的神似,表达一种向往与崇拜心理。这些图腾柱木雕,又使我想起了日本的男根柱木雕。世界各国不少民族,早期都崇尚性文化,男根图腾是很普通的。这木雕馆的那圆柱木雕,实则上也是一种变相的男根木雕,是一种性图腾。如果如道了这木雕来源于何处何年代,必能写一篇有意思的考证文章。要说印象最深,感到最有意思的,不是茅盾笔下描写过的林家铺子,不是依然在演着花鼓戏《退婚记》的清同治年间的古戏台,不是香山堂与修真观,而是汇源典当。“当”字在我儿时还见过,但正儿八经的当铺我没见过,只见过旧货店。有关当铺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我全是从电影电视或小说中约略知道的。我是个作家,自然很想实地了解一下,体味一下当进当出,说不定以后哪篇文章中就写到了。没想到这当铺是敞开式的:游人可自由进出,走马观花看一遍,可矣;里面小坐小憩,可矣,充当一回当铺掌柜,可矣;我们这一行人大多已过不惑年纪,但似乎都无典当经历,故来了“实战”兴致,或举着手机、相机去典当,或鼻架眼镜,手持算盘,过过当铺老板瘾。不管你扮演当出的,收进的角色,无不笑成一片,虽无那种悲悲切切,与宰你没商量的感受,但那一瞬间已定格于胶卷上了,成了永远的留念。

要说遗憾,那就是皮影戏没能亲眼目睹,因为是定时演出,我去的时候只见表演皮影的老艺人正在磕睡,但我还是把那些道具细细看了个遍,基本的原理与演出技巧也了解了个八九不离十。

下午是泡茶馆,江浙一带都有上午皮包水(吃茶),下午水****(泡浴)的雅兴,我们倒了过来,来了个下午茶,学起了香港人来了。临河临窗的茶馆,围桌而坐,无首席,无末座,一杯碧螺春,几包香瓜子,品品清茶,磕磕瓜子,无主题闲聊,兴之所致,话之所致,海阔天空,上下千年,俗的雅的,聊博一粲。待到茶过三巡,已喝出点味来时,我们乘兴打住,改坐游船,从水路观光乌镇。对我们这些亦是江南水乡小镇出生的人来说,农家小船并不陌生,只是借此恢复儿时的记忆,让时光倒流罢了。斑驳的石驳岸,高高的石拱桥,河埠廊坊,过街骑楼,临河水阁,岸边垂柳,看马头墙勾勒着小镇的空间线条,看清流水划分着水乡的格局,一叶扁舟,若许游人,宜入诗入画,难怪沿岸处处能见写生的学生与取景的摄影者。

不知不觉,已是薄暮时分,那导游小姐竟随了我们一路,从早到晚,就像我们中间的一员。她很感慨地说,平时导游一次,最多两三个小时,旺季时,一天要带三个团。自当导游以来,她还从没陪游客这么长时间的。大概她觉得与我们这些半吊子文化人在一起挺放松挺开心的。临别时,她有些依依不舍,我们也有些依依不舍。握握手,挥挥手,乌镇的古朴与导游小姐的纯朴都烙印在了我们心上。

来时一帘秋雨,返时落日晚霞,我们的心情也如这天气一样,由雨而晴,这不正是我们一天的心理写照吗?

回家的路上,我口占一诗,以记乌镇之游。

朝雨暮蔼一日还,来寻氛围别样情。

小桥流水有人家,旧屋老宅无俗尘。

原汁原味疑隔世,古色古香信旧景。

沧桑千载气韵存,最爱文脉显个性。

钱王陵凭吊

实话实说,我去临安是冲着钱王陵去的。

浙江历史上没有出过严格意义上的皇帝,在史书上最有地位的一是三国时的孙权,二是五代十国时的吴越王钱鏐。

出生于临安的钱鏐能在战乱的五代十国时“以马上得天下”,拥有“一军十三州版图”,所谓“一剑霜寒十四州”,并开创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局面,充分显示了他雄才大略的一面。

钱王陵坐落在临安市,海拔只九十二米,这大大方便了游人,使我这个匆匆停留几小时的外地人也能尽兴一游。

钱王陵的历史有一千年以上了,据史书记载:清代时,其后人钱宝琛、钱泳等曾出资修建过钱王陵,但到****时,墓道华表、石羊,石马、石虎、石翁仲、石将军,以及五楹享堂等几乎被毁殆尽。现在我们能见到的钱王陵建筑,是八十年代开始修缮、扩建的。

今日钱王陵,一到太庙山下,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座气势不凡的三门牌坊,由钱越王后裔******副总理******题写了“钱武肃王陵”五个大字。

陵墓主建筑钱王祠则由吴越王的另一后裔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题额。还有一块匾额“祖武是绳”四字乃著名书法家钱君匋手笔,他同样也是钱王后裔。

钱王陵虽说不算太高,但给人平地崛起,一山独尊的感觉,且有苕溪、锦溪两水合襟于中,左右有龙虎两峰合抱,前有功臣山峙立,堪称好风水,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钱王陵封堆上的树木依然郁郁苍苍,已算是万幸了。

墓碑很简单,一书“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王、谥武肃、钱王之墓”从墓碑的文字看,钱鏐这人并非野心很大,欲称皇称帝的人,还很有点正统思想呢。据说他曾嘱咐后人“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保境安民,繁荣经济”的治国方略。一个千年前雄踞一方的霸主能以民为重,不以家天下思想来传子孙,实在难能可贵。正是由于钱镠的这种想法影响了其子孙,所以其三世钱弘俶在公元九七八年“纳土归宋”,使吴越百姓避免了一次刀兵之灾,可说是善莫大焉,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