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汉王朝4
7328900000005

第5章 西汉王朝的兴衰(4)

军队来到霸上,有个叫赵涉的人拦住周亚夫的马车献计说:“吴王刘濞占据的地方很富饶,他招兵买马,想要造反已经很久了,这次您出兵去征讨,他一定会在半路上山势险峻的地方设下埋伏,袭击您的队伍,所以您千万不要从老路行军;应当走蓝田,出武关,直奔洛阳,走这条路虽说远一些,路上要多花一两天时间,但是走这条路出于吴王他们的意料,他们一定没有防备,等到您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一定会大吃一惊,以为您是从天而降的。”周亚夫接受了赵涉的意见,大队人马从右路直奔洛阳。

赵涉的建议果然起到了出奇制胜的作用。周亚夫率领的大军很快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使得联军的粮食供应发生很大困难,士兵由于饥饿,纷纷逃散。周亚夫乘机发动猛烈进攻,把吴楚七国联军打得大败。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带了几千人冲出重围,逃到长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他想去联合东越兵卷土重来,可是周亚夫早已悬赏一千斤金子购买他的脑袋,所以东越人不但不帮助他,反而乘机杀了他,把他的脑袋献给了周亚夫。至此,历时约三个月的吴楚七国之乱,终于被平定下去了。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战胜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从此,汉朝才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社会才进一步得到安定,经挤和文化的发展才有了可靠的保障。

独尊儒术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民安心从事生产。他很懂得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搞好了,政府才能收到更多的赋税。他给地方官吏下命令说:“黄金、珍珠、宝玉这些东西,肚子饿了不能当饭吃,身上冷了不能当衣穿,不如粮食、丝、麻这些东西更实惠。你们做地方官的应当劝农民种好粮食和桑麻,使得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政府能够收到更多的赋税。”为了鼓励农民生产,汉景帝把赋税减到三十税一,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按三十分之一的比例交赋税。

汉朝在文帝和景帝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也逐渐安定了。所以历史上有“文景之治”的说法。汉景帝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刘彻即位,就是雄心勃勃的汉武帝。

西汉前期的其他几个皇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但是这对当时的农民来说是有好处的。农民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能够安心地从事生产和提高生产技术,所以在当时,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汉武帝刘彻在位的时候,有个管理农业的官吏名叫赵过的,在总结农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代田法和耧犁。

代田法就是在一块田地里实行垄沟轮作的办法。耕种的时候,先把土地犁成一条条互相间隔的垄和沟,垄比沟高出一尺,种籽播在沟里。在庄稼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把垄上的土培到沟里,使庄稼的根扎得深,耐风耐旱,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收成。第二年耕种的时候,垄沟的位置互相调换,使土地轮流休耕,恢复地力,使农作物能够增加产量。

耧犁是一种播种的农具,由耧斗、耧腿、犁铧和耧把四部分构成。楼斗是盛种籽用的。耧腿有两条或三条,细长中空,上面与耧斗相通,下面装有一个小犁铧。播种的时候,用牲口拉着耧前进,耧腿下面的小犁铧就在地上开沟,人扶住耧把来回摇动,种籽就通过空心的耧腿均匀地播到了地里。这样,既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播种的速度,又提高了播种的质量,能够使农作物产量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丝织、冶铜、漆器是西汉时期比较发达的手工业部门。解放以后,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些西汉时期的古墓,出土了许多文物。像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和铜器,制作十分精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和漆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些都说明了当时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由于长期的战乱,西汉初期,人口稀少,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国家相当贫穷。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国家逐渐地富裕起来了。据说到汉武帝刘彻即位的时候,政府里存钱和储粮的仓库都装得满满的。钱库里积累的钱多得数都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里的粮食,一年一年往上堆积,都露到了外面来,有些已经霉烂了。

经济上这样富裕,文化自然也相应地发达起来。西汉前期,在文学、音乐等方面都出现了比较繁荣的景象。

汉武帝很喜欢一种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叫做辞赋的文体,谁能跟他谈论辞赋,他就给谁官做。司马相如写的赋,文字优美,描写细腻,立意新颖,是当时最负盛名和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据说司马相如长得一表人才,善于弹琴,但是因为家里穷,大富翁卓王孙起初不愿意把女儿卓文君嫁给他。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只好偷偷地一起出走,逃到外地开一家小酒店维持生古代石器活。司马相如系着围裙亲自洗碗洗碟,卓文君在垆(放酒瓮的士台子)旁边卖酒。这就是有名的“文君当垆”〔垆lú〕的故事。有一次,汉武帝看到了司马相如写的赋,赞叹说:“写得多好的赋呀!可惜我没有缘份跟这赋的作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给汉武帝养猎狗的杨得意是司马相如的同乡,他听到汉武帝的赞美,对汉武帝说:“禀告陛下,这赋的作者并非古人,他如今还在,就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汉武帝听了很高兴,立即下令召见司马相如,封他做了大官。卓王孙本来对女儿女婿一个钱不给,如今一听到女婿有了出头之日的消息,就立即把自己的财产分出一部分来给女儿女婿,使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也成了大富翁。

西汉著名的辞赋家还有枚乘、贾谊、扬雄等人。西汉辞赋家共作赋一千多篇,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汉武帝也很喜欢诗歌和音乐,他在政府里设立了一个叫做“乐府”的机构,专门负责搜集诗歌,配制乐谱,训练乐工,演唱歌曲。汉朝的乐府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支艳丽的花朵。乐府诗的内容有反映民间疾苦的,有揭露上层社会奢侈生活的,有描写爱情的,也有鼓励人们上进的。有一首题为《长歌行》的乐府诗,全诗十句,五十个字,以自然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该及早努力,不要耽误了青春。诗的最后四句是: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四句诗被后来的人们当作激励自己上进的座右铭,算得上是千古名句。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全国实行了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为了巩固他的统治,进一步实行学术思想上的统一。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境内)人,是个精通儒家学说的大学问家,在汉景帝时候做过博士官。他看到汉朝建立以来经历了几次王国谋反的事件,认为应当宣传大一统的思想,巩固皇帝的中央集权的地位。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时政治上的需要,改造了由孔子创立经过孟子发展的儒家学说,并且把各家学说和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儒家学说变成了一种为封建政治制度服务的、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论。他在汉武帝下诏选举“贤良之士”的时候,给汉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议。什么是天人三策呢?董仲舒说:天是有意志的,人世间的事物,是按照天的意志存在和变化的。皇帝是老天爷的代表,皇帝的权力是老天爷授予的,人民服从皇帝,就是服从老天爷,就是服从天道。在天道之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都必须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礼节,绝对不许违反这种礼节。董仲舒在建议里还说,诸子百家的学说妨碍皇帝的绝对权威,只有儒家学说才能保持思想上的统一。因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学说都应当禁止传播,从此以后只许把儒家的经书《诗》《书》《礼》《易》《春秋》等传授给读书人,诸子百家的著作一律不许作为教学的内容。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建议很适合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就在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同时,下令在政府里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在五经博士下面配置了五十名弟子员。这些弟子员在五经博士的指导下攻读儒家经书,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考试,五经中能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优良的还可以做大官。后来,博士弟子员的人数不断增加,最多的时候增加到了三千人。这样一来,儒家的经书就变成了官场的敲门砖,学习儒家学说成了做官的主要途径,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逐渐被排斥了。依靠儒家学说做了官的人,自然按照董仲舒的那一套来帮助汉武帝治理天下,并且用儒家学说来教育子孙后代。从董仲舒的时候起,中央集权的思想成为中国社会里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几乎完全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整个的思想文化领域。

汉武帝在董仲舒建议下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来说,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它把君权神化了,把战国以来诸子百家自由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的权利给剥夺了,这就起了禁锢人们头脑的坏作用,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坏影响。后来,各个王朝的统治者又不断对儒家学说作了补充和发展,使它更适合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儒家学说越来越落后于时代,成为一种顽固保守的学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长达二千多年之久,同汉武帝和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是分不开的。

飞将军李广

汉武帝以前的帝王一般用甲子纪年。汉武帝即位以后,正式设立了年号,用一个吉祥好听的词命名。比如汉武帝即位时候立年号为“建元”,那一年就是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往后依次计算。年号用两个字的多,也有用四个字的。新皇帝即位,在第二年改年号,叫做“改元”。一个皇帝还会多次改年号,也叫改元。只有后来的明朝和清朝实行一帝一元制。我们这部书,为了叙述方便,从这里起,提到年代的时候,也都写明年号,同时仍注明公元年代。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国家很是富强。可是汉武帝并不怎么愉快,因为他还有桩心事没有解决。这桩心事就是北方的匈奴还不断来骚扰,使得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

秦始皇的时候,大将蒙恬把匈奴逐出河套地区,使得匈奴在很长一段时间无力南下。到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的时候,匈奴才又逐渐地强盛起来。匈奴的领袖称为单于,到冒顿〔这里读mò dú〕做单于的时候,匈奴往东灭亡了东胡族,势力发展到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西边赶走了月氏国〔月氏,这里读yuèzhī〕,势力扩展到现今的新疆和新疆以西地区;西北和北边征服了乌孙等小国和部落,势力到达中亚东部和西伯利亚一带;南边又控制了河套地区,到达现今的陕西和山西北部。

汉朝建立以后,汉高祖曾经想要解决匈奴的问题,他于当皇帝的第三年(公元前200年)亲自率领步兵32万北上迎击匈奴,因为中了埋伏,在自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南)被围七天七夜,险些做了俘虏。突围脱险以后,汉高祖认为汉朝正处在战乱之后,实力薄弱,一时还对付不了匈奴,就采取和亲的办法,把汉朝宗室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给匈奴许多绸缎和酒等物资,并且和匈奴结为兄弟。以后,汉惠帝、吕后、汉文帝和汉景帝,都一直实行这种委曲求全的和亲办法,来求得跟匈奴的和好。可是,匈奴的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还是经常地派骑兵来窜扰汉族地区,掳走人民,抢走牲畜、粮食和其他物资,使北方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古代铜器汉武帝即位之初,表面上还在维持跟匈奴和好的关系,给匈奴送去优厚的礼物,实际上由于国力充足,已经在积极准备用武力征讨匈奴。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大将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五人,率领三十万兵马,搞了个“马邑之谋”,就是把兵马埋伏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县)城外的山谷中,然后派马邑人聂翁壹假装到匈奴去投降,愿意把马邑城出卖给匈奴。匈奴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富,真的率领十万骑兵跟了来,可是当他们进军到武州边塞(今山西省左云县)的时候,看到草原上布满了牛羊而没有人放牧,就产生了怀疑,再仔细一观察,发觉汉朝设有埋伏,就半路退兵回去,没有中计。从此以后,汉朝和匈奴就完全断绝了关系,大规模的战争也随着开始了。

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中,李广是出过不少力气的一员猛将。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他家世世代代擅长射箭,李广也以善射出名。汉文帝的时候,李广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了战功,被提拔为皇帝的侍卫官。李广经常陪着汉文帝出去打猎,他那百发百中的箭法,每次都使汉文帝满载而归。汉文帝很高兴,他曾经对李广说:“可惜你生在今天,只能陪着我打打猎,要是你生在高祖那个时候,封个万户侯是不成问题的。”

汉景帝的时候,有一次,李广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人,射杀了两个,活捉了一个,然后准备往回撤退。这时候突然来了几千个匈奴骑兵。汉兵看了很害怕,都想赶快逃走。李广说:“咱们离开大军有几十里地,如果就这样逃走,匈奴人追上来,一阵乱箭就能把咱们全部射死;如果咱们不走,匈奴人必定以为咱们是大军派出来诱敌的,就不敢来打咱们。”说着,他下个命令。叫大伙儿迎着匈奴人前进。到了离匈奴骑兵大约二里的地方,李广叫大伙儿停止前进,下了马,把马鞍也卸了下来,在草地上休息。大伙儿着急地说:“敌人那么近,卸了马鞍,万一池们冲过来,怎么办?”李广说:“咱们卸下马鞍休息,敌人摸不清底细,决不敢冲过来。”果然,匈奴人老远看到李广他们下马休息,就犯了疑心,也勒住马头,不再前进。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奔跑过来,想靠近一点看个仔细。李广立刻上马迎上去,只一箭,就把他射死了。李广回到原地,叫大伙儿都躺在草地上休息。天慢慢黑下来了,匈奴人一直以为汉军有埋伏,不敢发动进攻,到半夜里,悄悄地退走了。天一亮,李广他们看到匈奴人已经退走,心上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互相拍拍肩膀,说声“好险哪!”然后奔回了大营。

因为李广这样机智勇敢,所以汉朝皇帝很器重他,边境上哪儿形势吃紧,就把他派到哪里去。李广先后做过陇西、北地、雁门、云中等地的太守。他到了哪儿,哪里的匈奴人就望风逃走。匈奴人给李广起了个外号,叫他为“飞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