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汉王朝4
7328900000002

第2章 西汉王朝的兴衰(1)

布衣将相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有一天,在皇宫里大宴群臣。喝酒喝到一半的时候,汉高祖说:“各位大臣可以毫不隐讳地议论一下:看看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得不到天下。”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拿陛下跟项羽比,陛下容易发脾气,喜欢侮辱人;项羽讲究仁义而尊敬人,这是陛下不如项羽的地方。但是陛下赏罚分明,派人去攻城略地,攻下来的就给予奖赏,使大家都能得到好处;项羽嫉妒有才能的人,谁有功劳就害谁,谁有本领就怀疑谁,打了胜仗不给人记功,得了土地不给人奖赏,因此他得不到天下。”

汉高祖听了说道:“你们只知道事情的一个方面,不知道事情的另一个方面。要论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要论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用韩信像他们,这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重要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好好使用,那是他所以失败的缘故。”

汉高祖在宴会上说的他能用人这一点,的确是事实。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他不仅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杰,并且还用了许许多多有各种长处的人才。他用人有个特点,就是只要有本领就用,不管什么出身。在楚汉战争中立过功劳,到汉朝建立后出任丞相和将军的许多人当中,数张良的出身最尊贵,是韩国的公子。其次就要算萧何和曹参,一个在沛县做过文书,一个是沛县的监狱官,在封建社会里,这都是官职卑微的小吏。再往下数,像陈平、王陵、郦食其等人,都是白丁,没有做过官,更不用提韩信了。在鸿门宴上保护过刘邦的樊哙,是宰狗的屠户。大将周勃是织草席子的手工业工人兼吹鼓手。大将灌婴是个绸布贩子。这些没有做过官的白丁,也包括做过小吏的萧何、曹参在内,在当时的社会里只有穿布衣的资格,是不许可穿绸衣的,因此,历史上称他们为布衣将相。

一个人的才能和成就并不决定于他的出身,而要看他会不会动脑筋,肯不肯卖力气。就是这些布衣将相,在帮助汉高祖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个个都立了大功;在汉朝建立以后,又为巩固封建统治做出了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这里先说说萧何。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是个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才干的人。他了解刘邦,认定刘邦将来能够成就大事业。他在沛县做文书的时候,凡是刘邦与别人发生了刑事纠纷,官司打到县衙门里,萧何总是站在刘邦这边,处处袒护他。刘邦担任亭长,每次向咸阳押送壮丁需要筹集旅费,别人只出三百钱,萧何常常出五百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以后,萧何和曹参派樊哙把刘邦找回来,杀了沛县县令,几个人商量着一起举兵反秦,并且拥戴刘邦做了沛公。萧何可以称得上汉朝的开国元勋。刘邦打进咸阳的时候,别的将士都忙着抢劫金银财宝;只有萧何。一进咸阳城,就到秦朝的丞相府、御史府,把图书律令和文书档案全部接收过来。这是一批极其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料,有了它,使刘邦对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以及社会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打败项羽、统一天下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于萧何月下追韩信,帮助刘邦启用了一员大将,这更是目光远大,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萧何还是个管理后勤工作的能手。在楚汉战争中,他以丞相的身分留在关中,在刘邦屡次被项羽战败以后,他很快又筹足了粮饷,补充上士兵,使刘邦能够重振旗鼓,保证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所以刘邦在统一天下以后,为了表彰萧何的功绩,把他封为酂侯〔酂zàn〕,让他做了丞相。

再说韩信,他自从被拜为大将以后,发挥了杰出的军事才能,立了许多战功。他在战争中常常能够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破赵之战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这次战争开始的时候,韩信在半夜里挑选了轻骑兵二千人,叫他们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小道出发,到赵军大营附近埋伏。出发以前,韩信吩咐他们说:“赵军看到我军后退,必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军,到时候你们冲入赵军的大营,拔掉他们的旗帜,换上我军的红旗。”

轻骑兵出发以后,韩信传令给全营将士准备点饭菜,他说:“现在大家少许吃一点,等天明打败了赵军以后,再举行丰盛的会餐。”接着,他派一万人做先锋,背靠河流扎下了营寨。赵军看到韩信背水为阵,都笑他不懂兵法。等到天一亮,韩信叫人打起大旗,擂响战鼓,向赵军挑战。双方打了一阵子,韩信突然下令抛弃军旗战鼓等往后撤退。赵军见汉军战败,都争先恐后,一窝蜂地离开大营,来抢夺战利品。汉军退到河边,无路可退了,就回过身来,拚死力战,勇不可当。这时候,埋伏在赵营附近的二千轻骑兵,趁赵军倾巢出动的时候,一举占领赵营,插上了汉军的红旗。赵军打不过汉军,只得往回撤退,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营盘已经失守,不觉大吃一惊,便抛戈弃甲,纷纷逃走。汉军前后夹攻,大破赵军,斩杀赵军主将陈余,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战争结束以后,有人问韩信:“将军不依兵法,背水为阵,结果却取得胜利,这是什么道理?”韩信回答说:“我这种做法,兵法上有,只是你们没有注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之所以要背水为阵。就是根据这一条啊!”从此,大家才知道韩信是一个善于灵活运用兵法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刘邦取得天下以后,韩信被封为楚王。

曹参立的战功也不小。沛县起义以后,他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多次打败敌人。他第一次立功是歼灭秦朝大将李由率领的军队,杀了李由,给予秦朝极其沉重的打击。攻克咸阳的战役中。曹参担任先锋,他是最早进入咸阳的大将之一。楚汉战争中,曹参的战功也十分显著,他常常在战局危急的时候,出来扭转局面,夺取胜利。他灭了两个六国旧贵族建立的国家,攻克县城一百二十二座,俘获敌人的两个王,三个相,六个将军,以及许多大大小小的官吏。他自己先后负伤七十次,在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疤,为创建汉朝立下了血汗功勋。

王陵虽说是布衣出身,家里却比较富裕。起义以前,他跟刘邦是结拜兄弟。刘邦进攻咸阳的时候,王陵也聚集了几千人,呆古代演奏在南阳。起初他觉得自己年岁比刘邦大,是老大哥;又觉得自己跟刘邦的仇人雍齿很要好,所以就不愿意归附刘邦,想要自己打开一个局面。楚汉战争开始以后,他才站到了刘邦这一边。

在一次战争中,楚军捉住了王陵的母亲。王陵派使者去向项羽要还母亲,项羽故意请王陵的母亲坐在西边的客位上,待她很是尊敬,目的是想招降王陵。王陵的母亲在送使者的时候,流着眼汨偷偷地告诉使者说:“你回去对我儿子讲,叫他好好跟着汉王打天下,千万别为了我而三心二意。汉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准能得到天下。”说完,她就拔剑自杀了。王陵牢记母亲的教训,从此忠心耿耿地跟了刘邦,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手下的谋臣武将,还有一大班,关于他们的故事也很多。像陈平的足智多谋,樊哙一身是胆等等。周勃为人忠诚,厚重少文,不仅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为保卫刘姓的江也出了不少力气,我们将在后面《周勃安刘》这一篇中讲他的故事。

叔孙通制订朝仪

刘邦本没有什么文化,一向不喜欢读书人,也讨厌那些斯文的礼节规矩。他做了皇帝以后,觉得秦朝的那一套礼仪制度太麻烦,就把它一概废除了。这一来却乱了套,因为没有礼仪的约束,那些出身寒微而又自恃有功的大臣们,在朝廷上太随便了,吵吵闹闹的很不成体统。

在汉朝刚刚建立、刘邦准备给大家论功封赏的时候,大家争得不可开交,争论了一年多也决定不下来。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做郡侯。许多大将听了都不服气,他们大声吵嚷说:“我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打了几十仗。萧何在后方光动动嘴,摇摇笔杆,没有汗马功劳,凭什么给他记头功?”刘邦见大伙儿不服,也动了肝火,就提高嗓门问大家:“你们知道打猎吗?”大伙儿回答说:“谁还不知道打猎。”刘邦说:“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大伙儿乱嚷嚷说:“知道,知道。”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捕野兽的是猎狗,发号令叫猎狗去追野兽的是人。你们这些人只会冲锋陷阵,消灭敌人,这跟猎狗一样。萧何是发号施令的,是人。你们怎么能跟他相比!”

大将们听刘邦把他们比作狗,更不服气了。他们大声喧哗,狂呼乱叫,有的人甚至拔出剑来,砍宫殿上的柱子,真是乱成了一团糟。刘邦这个平日不讲礼法的人,也受不住了,觉得这样下去可不得了,应当想个办法整顿整顿才好。

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原先在秦朝做过待诏博士,投到汉朝的日子还不久,因为刘邦一向讨厌儒生,所以他的地位并不显著。这时候,他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就对刘邦建议说:“争夺天下的时候,儒生没有能做出多少贡献;得到了天下以后,儒生却能帮助陛下保守好天下。我愿为陛下到鲁国去征集那些懂得礼仪的儒生,来帮助陛下制订朝仪,整顿好朝廷上的秩序。”刘邦虽然不满意朝廷上乱糟糟的情况,可是一听说要制订朝仪,却又犯了古代风景画鉴赏愁,他怕儒家那一套礼仪太烦琐,不容易学会,所以他抱着怀疑的态度问:“那种玩意儿不是很难学吗?”叔孙通说:“礼仪这东西,是可以根据时世的不同和人们的需要来制订的。夏、商、周三代的礼仪,是互相继承而又有所增减的,并不完全相同。我可以把古代的礼仪和秦朝的礼仪结合起来,再根据今天的需要,制订出一套新的礼仪。”刘邦说:“那你就试一试吧。不过千万要简单些,使我和大臣们都容易学会。”

于是叔孙通就到了原先鲁国的地方,召集懂得古代礼仪的儒生三十人,请他们一起来制订朝仪。叔孙通先叫人在长安郊外用竹竿和茅草搭了一个草棚,带着三十个儒生、汉高祖的一些近臣以及他自己的弟子,总共一百多人,开始制订并演习朝仪。搞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请汉高祖来观看演习。汉高祖看了演习后说:“这个我能学得会,就照这样办。”于是他下令叫朝廷里的全体文武大臣都来学习朝仪,订于公元前200年,也就是刘邦当皇帝的第三年十月正式实行。汉朝初年,是以十月作为一岁之首的。

古代风景画十月到了,长安的主要宫殿长乐宫落成。那一天,天还没有大亮,朝拜皇帝的仪式正式开始。准备朝见皇帝的文武官员,按照官职的大小,在宫门外排队等候。宫殿外边,悬挂着五彩缤纷的旗帜。威武雄壮的卫士,手执刀枪斧钺等兵器,排列两边。传令官发出号令:“传大臣们上殿!”大臣们就分两路进入大殿,太尉等武官站在西边,面向东;丞相等文官站在东边,面向西。等大家站定以后,传令官代表群臣请皇帝上朝。汉高祖坐辇车〔辇niǎn〕从内宫来到殿上,接受群臣朝拜。参加朝拜的群臣,各人要自报姓名官职,恭恭敬敬地行跪拜礼,然后再退回到自己的位置。朝拜完毕,汉高祖赏赐群臣饮法酒。群臣把酒杯举到跟自己额头一样的高度,齐声喊:“谢酒!敬祝皇帝万寿无疆!”然后一饮而尽。酒是有限度的,完全是为了礼仪上的需要,决不许喝醉,所以叫做法酒。

在朝拜的过程中,御史负责执法,凡是在礼仪上出了差错的,就叫卫士把他带走。因此大臣们都十分严肃认真,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失礼的,唯恐出了差错。

朝拜仪式结束以后,出身寒微的汉高祖十分高兴,他说:“今天我才知道做皇帝是这么尊贵啊!”于是他拜叔孙通为奉常,这是专管朝廷礼仪的官职,后来改称太常,并且赏赐给叔孙通黄金五百斤。

自从叔孙通制订朝仪以后,原先宫廷上那种乱哄哄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了。从此,皇帝有了至高无上的威权,臣子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一整套礼仪规矩建立起来了。这套礼仪规矩,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实行了两千多年,从形式上巩固了封建制的统治。

汉高祖杀马宣誓

汉高祖刘邦在跟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除了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以外,也争取到了张耳、英布、臧荼〔tú〕等人的大力协助。项羽实行割地分封,这些人也都封过王,张耳是常山王,英布是九江王,臧荼是燕王,当时他们的地位和汉王刘邦是平等的。项羽性情猜忌,不断排挤他们;刘邦则不断争取他们,所以他们终于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为汉朝的创建立下了功劳。刘邦做了汉朝皇帝,自然不便亏待这些有功之人,也只好封他们为王。张耳已经死了,就把张耳的儿子张敖封为赵王,英布改封为淮南王,臧荼依旧封燕王。拿这些人的功劳跟韩信、彭越比,自然比不上,他们封了王,韩信、彭越理所当然也得封王。韩信在楚汉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已经封为齐王,这时候改封为楚王。彭越封为梁王。此外,还有一个韩襄王的后代也叫韩信的,被封为韩王。英布的岳父吴芮〔ruì〕被封为长沙王。一共封了七个王。

汉高祖封这些异姓的功臣为王,原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他深知这些异姓王能征惯战,有才干,有实力,他生怕他们的势力强大起来,会要夺取他刘姓的江山。所以在封王之后不久,他就开始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杀戮功臣,一个一个地来收拾这些异姓王。

汉高祖称帝后不久,就借口燕王臧荼谋反,亲自带兵征讨,俘虏了臧荼,改封与自己同一天出生的同乡、同学兼好朋友卢绾〔wǎn〕做燕王。第二年,他听说楚王韩信收留了项羽的大将钟离古代山水画昧。他很自然地联想起自己跟韩信的一次谈话。有一次,汉高祖跟韩信谈到带兵打仗的问题,汉高祖问韩信:“像我这样的才能,你看能带得了多少兵?”韩信说:“陛下顶多能带十万兵。”汉高祖又问韩信:“像你这样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当然是多多益善!”汉高祖想到韩信这种锋芒毕露的谈话,认为韩信收留钟离昧,准是有谋反的意图,他有心去讨伐韩信。回头一想,自己的兵不如韩信的兵精锐,大将又都比不上韩信,害怕真要打起来,自己不是韩信的对手。于是他采用了陈平的计谋,假装要去游玩楚国的名胜云梦泽,带着自己亲信的部队来到韩信韵封地,准备找机会发动突然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