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美军海外征战记(全集)
7322700000087

第87章 插手中东屡屡挑起事端 美苏争斗阿以战火连绵(1)

早在越南战争之前,美国就在中东挑起过不少事端。20世纪40年代末期,操纵“联大”挑起了巴勒斯坦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50年代怂恿英法,再起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60年代中期,支持以色列发动了“六五”

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70年代中期,直接参与黎巴嫩战乱和支持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等等。直到八十年代,中东战事从未间断,最后演变成90年代震撼全球的海湾战争,都与美国插手中东有关。

中东本是欧洲人的一个特定区域称谓,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因为它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显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的巴勒斯坦位于中东的中部,扼亚非欧3大洲要冲,是联结东西两边阿拉伯国家的纽带,因此它是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

原来中东这块土地居住着阿拉伯和犹太这两个民族的祖先。后来,随着外族的入侵和历史的变迁,犹太人绝大多数流散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掀起一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力图重返中东。这场运动首先得到老牌帝国主义英国的支持,美国和法国紧跟其后。这些军事大国之所以要支持犹太人的复国运动,显然是试图在这一地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力量显然不如在战争中发了横财的美国,因此,美国成为帝国主义势力在该地区的代理。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个巴勒斯坦分而治之的决议。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这个决议显然偏袒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当时只拥有巴勒斯坦6%的土地,人口不及当地总人口的1/3,而“联大”划给犹太国的面积却占巴勒斯坦全部面积的58.7%。这理所当然地遭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决议颁布的第二天,便爆发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激烈武装冲突,很快导致阿拉伯国家出兵巴勒斯坦的严重后果。

要动武,美英等大国显然不怕,怕的是犹太国在襁褓中夭折。于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翌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开进巴勒斯坦,对犹太人居住地发起猛烈进攻,由此拉开巴勒斯坦战争的帷幕,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此次战争开始时,阿拉伯国家军队在数量上比以色列部队略占优势。双方一交手,阿拉伯国家军队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向以色列军队发起猛攻。首先是埃及的军队,他们从阿里什分两路开入巴勒斯坦。北路以第1旅为主力共5000人,沿海岸公路通过加沙向特拉维夫进发;南路经过比尔谢巴、希布伦,向耶路撒冷进发。

就在阿拉伯国家处在有利地位、以军节节败退的时候,以军头目向政府发出呼吁:以色列军队无法抵挡阿拉伯军队的进攻,全军已处于崩溃边缘。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要他呼吁联合国敦促双方停火,“以色列急需几星期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

被美国人控制的联合国接到以色列的“请求”,立即通过其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敦促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

苏联代表开始时不知其中奥秘,表示同意美国的建议。英国代表尽管一开始持反对态度,但在美国的压力下也投了赞成票。经过联合国特使的协调,阿以双方同意停火4周。

停火给了以色列喘息之机。以色列充分利用停火的有利时机,积极备战。

先是快速扩充兵员,继而从美英等国大量采购武器,接着又重新对部队进行了改组和部署。到7月初,以色列军队已由开战时的3万人扩大到6万余人。

经过充分准备之后,以色列军队于1948年7月9日分3路向阿拉伯军队发起反攻。阿拉伯国家对前一阶段战争取得的胜利过于乐观,以为联合国会尊重阿拉伯人的意愿,未能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加之他们内部存有分歧,因此在以色列军队的猝然攻击下,立即陷入被动。开战仅10天,以色列便夺取了阿拉伯人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后,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再次停火。

在第二次停火期间,以色列大力推行移民计划,继续扩充军队和武器装备。

至10月初,以军总兵力已增至9万多人,并装备飞机100多架,舰艇16艘。相反,阿拉伯国家在第二次停火期间却矛盾进一步激化,战局每况愈下,以至到了不可扭转的地步。

不久,以色列再次向阿拉伯军队发起进攻。这时的阿拉伯国家军队已不堪一击。1949年1月7日,埃及被迫提出停战。此后,以色列先后与埃及、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等国签订了停火协定。

至此,历时15个月的巴勒斯坦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的胜利而告终。在战争中,以色列军队虽然死亡了6000人,但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的数字却是以色列的两倍半。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

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同时使阿拉伯国家更加仇视美英等大国。他们认为,战争打成这样的局面,完全是美国插手的结果。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仅仅时隔7年,中东再次燃起战火。这就是苏伊士运河战争。这场战争的直接诱因是苏伊士运河权益问题,但实际上是阿拉伯国家与英法等大国的矛盾激化的结果,是美国插手中东事务造成的。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国际通航运河。自开通就被英法两国占领,苏伊士运河公司也被英法垄断资本所控制。埃及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断然宣布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这一决定震动了西方世界,也使英法两国恼羞成怒。为夺回对运河的控制权,英法采取了经济封锁、制裁、军事威胁等多种手段,但均未达到目的。于是,他们勾结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准备重新占领运河。

得知以军进攻的报告后,埃军统帅部一面命当地守军坚决顶住以军的攻势,一面紧急向西奈半岛增兵。就在大批埃军由运河地区开进西奈抵抗以军之时,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谍”,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要派兵干涉。

埃及没有听英国人的指挥,当即拒绝了停火要求。因此,英、法空军对埃及的15个机场、兵营和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等城市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炸了西奈的埃军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

英法的侵略行径,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在中国、苏联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倡议下,联合国通过了一个令交战双方停火的决议。英法见战争在短时间内难以打赢,又遭国际舆论的抨击,不得不在开战后5天宣布停火,随即撤出全部军队。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埃及。

美国人看到英法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的失败和中国、苏联在国际舆论中的得分,气得火冒三丈,于是急忙商讨对策。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很快召见国务卿杜勒斯等智囊人物,密商重新审查美国的内外政策。他们认为,朝鲜战争使美国遭受沉重打击,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下降,而苏联、中国等国的力量却日益增强,对美国提出了严重挑战。同时他们还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汹涌澎湃,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已无力维持在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而且苏联、中国正在扩大他们在中东的影响;要实现美国称霸中东和世界的目标,必须立即抢占中东。

为此,艾森豪威尔先是于1957年元旦同美国两党领袖谈了关于中东的政策。5天之后,他经过与“高参”们反复密谋策划,向国会提出一项关于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咨文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国会授权美国总统在中东地区实行“军事援助与合作计划”,为“对付共产主义威胁”,在中东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两年内额外拨款数千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这项政策,最先应用于中东,后来被杜勒斯推广到了全世界。

此后,由于美国接连插手中东事务,使中东的战火连绵不断,成了一个“火药桶”。

美国依据艾森豪威尔的中东政策,不仅在政治上、外交上加紧了对中东的控制,而且在军事上、经济上做了大量投入。至此,美国在中东完全代替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控制方式也与英法如出一辙:哪里有风吹草动,就在哪里诉诸武力。

苏伊士战争结束一年之后,美国又以直接出兵的方式粗暴干涉了黎巴嫩的内政。

黎巴嫩这个素有“中东瑞士”之称的亚洲国家,不仅在历史上战乱很少,而且在阿拉伯国家事务中经常充当“调和人”的角色。自美国插手中东事务,与人民对立的夏蒙政府为美国所收买,经济上与美国缔结了所谓的“援助”协定,并“租用”了一些机场和港口给美国军队使用,从而激起黎巴嫩人民的强烈不满。

夏蒙出任总统后,黎巴嫩人民反对美国的斗争更是如火如荼。夏蒙的任期即将届满,为了取得连任,他玩弄各种阴谋手段,甚至试图修改宪法,并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

1958年5月,黎巴嫩人民掀起了一场大规模武装起义。人们拿起各种自制的武器,不断向政府军的军营冲击,用缴获的武器再来武装自己。至6月下旬,起义武装控制了黎巴嫩3/4的领土,使夏蒙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一直把中东划为自己势力范围的美国,对黎巴嫩国内形势极为关注。因为黎巴嫩当局不仅历史上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而且在黎境内已有美国的多处军事基地。美国为了保住在中东的阵地,维护在黎巴嫩的既得利益,决定对黎巴嫩的内政进行干涉,运送武器支援夏蒙政府镇压起义人民,派遣海军在黎巴嫩沿海进行威胁。

后来,美国人看到夏蒙政府已很难支撑局面,便以“保护黎巴嫩主权”、“保护美国侨民”为借口,悍然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派兵入侵了黎巴嫩。

7月16日下午3时,在美海军第6舰队护送下,15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在贝鲁特以南国际机场附近的哈尔迪海湾登陆。在海军陆战队进入黎巴嫩的同时,美国又通过西德的“空中走廊”不断增兵。到8月上旬,美国侵黎兵力达到4.8万人。

海湾战争中美海军实施炮舰攻击几天工夫,美军占领了贝鲁特及其附近的山区、国际机场、火车站和海港,还控制了几条公路。执行支援任务的美国空军约3000人,编成一个混合空中攻击部队,驻扎在土耳其的亚达那美国空军基地。此外,美国海军第6舰队及所属200余架飞机,全部调到地中海东部海域,其中有50余艘军舰集中在黎巴嫩沿海活动。

然而,黎巴嫩人民没有被貌似强大的美军吓倒,人民起义部队对美国侵略者不断进行英勇的反击。黎巴嫩一些政党领袖、起义部队领导人纷纷发表声明,反对美国武装侵略,强烈要求美国侵略军撤出黎巴嫩。

就在美军入侵的那天,2000多名冲过贝鲁特区泛美大厦的美军官兵遭到人民起义部队的猛烈攻击。在议会广场的议会大厦附近,人民起义部队对美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俘虏了一部分美国士兵,迫使美军退出上述地区。起义部队击落了十多架美空军飞机。美国的武装侵略,一开始就陷入了黎巴嫩人民武装反抗的汪洋大海之中。

黎巴嫩人民反对美国武装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在黎巴嫩人民英勇斗争面前,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愤怒谴责下,美国处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不得不于10月底从黎巴嫩全部撤军。

9月,夏蒙政府下台,人民武装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从而宣告美国干涉黎巴嫩的武装入侵彻底失败。

美军入侵黎巴嫩的战争结束之后,中东暂时恢复了平静,但这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平静。

60年代,随着美苏两霸在中东地区的争夺越加剧烈,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宿怨犹存,潜在的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果不其然,中东这只“火药桶”又于1967年6月5日燃爆了。

这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当开罗时钟指针指向8点45分的时候,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上空晨雾刚刚消散。此时,军官们吃完早饭,走在上班路上;雷达值班员正想轻松一下;许多值班室正在交接班……突然,埃及的空中响声四起,以色列的飞机鸟群般地向埃及空军基地袭来,只见火光闪闪,弹片如注,突如其来的袭击使埃及空军措手不及。埃及空军大批飞机还没来得及参加战斗,就被摧毁在地面上。

半小时的空袭过后,以色列地面部队的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大举入侵。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5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12万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以军在反复攻击后,占领了加沙地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接着,以军兵分3路,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犯:北路攻打坎塔腊,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亚,南路对准陶菲克港和苏伊士城。

埃及军队为了挽回被动局面,曾发动了两次反攻,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失败。7日,北路以军攻抵坎塔腊附近;中路以军越过比尔吉夫贾法;南路以军进抵吉迪山口和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军的退路。于是,埃军不得不封锁苏伊士运河。到6月8日,以军全歼了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5个师,一直进犯到苏伊士运河东岸。仅3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手。

以色列在向埃及发动地面进攻后不久,又以9个旅的兵力对约旦河西岸发起猛烈进攻。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的进攻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占领杰宁地区,解除约旦炮火对以色列马特戴维居民点和空军基地的威胁,攻占拉特伦并控制拉特伦到腊马拉公路;第二阶段目标是占领包括耶路撒冷旧城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军队攻占约旦河西岸5日夜晚,以色列军队开始猛攻耶路撒冷。中部以军于6日凌晨越过曼德尔鲍姆门和警察学校之间的地区,6日上午夺取了耶路撒冷旧城并占领斯科普斯山地区,7日开始向耶路撒冷城内进攻。北部以军在空军的配合下,首先进攻杰宁以西约军的炮兵阵地,接着切断杰宁与纳布卢斯和约旦河西岸基地大部分地区的联系,而后与中部以军合力攻占杰宁。

至此,以色列军队已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原由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