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春,北越的325师的2个团(第32、第101团)到达南越。5月至6月底,美国军方又发现人民军305师一部出现于老挝境内的胡志明小道。到1965年底,在南方已有约10个团的人民军。北越军队的进入和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使得当时在南方的革命武装达到14万人。对此,美国政府感到极度不安。
美军用飞机在越南喷洒植物杀伤剂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考虑把地面部队投入到越南战场。
美军驻西贡司令威斯特莫兰首先建议派海军陆战队去保卫砚港。泰勒大使对此表示惊讶,他打电话提醒约翰逊说,如果海军陆战队接过了越南共和军的保安任务,就将进一步使西贡“推卸更大的责任”。“一旦你把第一名士兵送上岸,就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得步其后尘了。”他极力主张依靠空中战争使更多的越南共和军得到训练。泰勒批评了对空中行动不必要的胆怯,建议制定“更强有力的空袭方案”。
助理国务卿邦迪支持威斯特莫兰的建议。他认为:“在那个舞台上似乎只有投入美国战斗部队,才能断然阻止四分五裂和腐败的继续,并使之进步。”西贡新的政治力量阮文绍将军也推波助澜说:“共产党人控制了75%的农村,我们只控制着主要城镇。我们感到难以扩展力量,迫切需要美国军队。”由于对地面部队的需求很急迫,总统怎么能拒绝战地指挥官要地面部队保护美国空军生命的请求呢?考虑再三,约翰逊还是同意了威斯特莫兰等人的请求,派海军陆战队登陆砚港。1965年3月1日,泰勒大使在西贡拜访了临时总理潘辉桔,透露了这一完全令人吃惊的信息:美国海军陆战队即将到来。
仅仅上任才10天的潘辉桔对此一无所知,毫无心理准备。3天之后,泰勒大使正式代表华盛顿询问潘辉桔,南越政府会“邀请”美国海军陆战队来吗?潘辉桔自然无法决定是否要“邀请”。他对泰勒表示感谢后,说他将同武装力量委员会领导人阮文绍将军磋商后回复。
在讨论了泰勒大使关于3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即将到来的简短通知后,西贡政权毫不犹豫地发出了“邀请”。但在正式批准海军陆战队登陆时,阮文绍将军又担心南方第二大城市砚港的佛教徒和学生会有反应,因而他请求美海军陆战队尽可能以不易被发现的方式登陆。
1965年3月8日下午9时,美国海军陆战队两个营(3500人)在砚港登陆,开始的任务是保卫砚港的机场、通信设施和港口设施等。历时10年的越南战争拉开了序幕。
针对美军不断增兵的势头,在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的提议下,于3月初在金边召开了印度支那人民会议。前来参加会议的有印度支那三国的38个政党和人民团体,共商谋求和平、独立和三国人民团结战斗以对付共同敌人的大计。这次会议显示了印度支那人民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干涉和侵略,团结一致的坚强决心。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也于3月22日发表声明,号召南方军民发扬决战决胜的精神,坚决消灭美军有生力量,争取民族解放的最后胜利。
3月底,美陆军在西贡成立作战指挥机构。4月8日,美国在西贡成立所谓国际军事援助局,参加的有南越集团、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菲律宾、南朝鲜和台湾当局。
1965年4月,美举行第11次檀香山会议,决定在继续轰炸越南北方的同时,重点将放在对南越人民武装的军事进攻上,以保证美国能在南越站稳脚跟。
会议还决定增加对南越政府的财政援助,把南越军队从55万人扩充到71万人。
美军为下一步作战制定了一个“墨渍”战略。主要企图是以北纬17度线至砚港、朱莱、归仁、芽庄、金兰湾、欧嘎、西贡等7个沿海基地为据点,构成环形防御圈的战役布局,逐步向解放区“渗透”,诱出人民武装的主力进行决战。
为实现这一战略,计划美军准备发动第一次“旱季攻势”,重点指向南部东区、中部平原和西部地区。另外,大量使用空中力量轰炸南越解放区,配合美军地面部队的“攻势”行动。
为了挫败美军的“墨渍”战略,南越人民愈战愈勇,愈战愈强,积极开展广泛的机动战,主要采取奇袭、伏击、攻点打援等灵活的战术。1965年5月底,南越人民武装在广义省巴嘉地区,3天时间内歼灭美军部队4个营又3个连,共1700余人。8月,又在广义省北部的平山县文相地区,消灭美军919名,击落多架飞机。在文相大捷两个月后,人民武装又在嘉莱省波来梅地区打了胜仗,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消灭敌军2500名,其中美军第1骑兵师1000多名。10月,又给美军在越南中部的两个大型军事基地砚港和朱莱以沉重打击。
其中,巴嘉战斗创造了伏击战的典型范例。5月28日晚,部队从远方赶到条曲河岸。虽然经过长途行军,但无一人掉队。
5月29日清晨5时45分,一部分解放军猛袭福禄,歼敌两个排,驻扎在鹅高的伪军第51团第1营营长阮文玉大尉通过电台大叫大嚷:“向福禄开炮!
管他的,死五六十个老百姓算得了什么,开炮!”6时整,阮文玉把鹅高的第2连伪军调到庄山。他们趾高气扬地前进,哪里知道他们已经进入了解放军的伏击阵地。6时40分,解放军的一翼向敌军开火,转眼间就把这股敌人歼灭了。
7时,阮文玉和美国两个“顾问”,一个是少校,一个是中尉,率该营1连、2连前来增援。这一次,他们谨慎多了,出发前先令鹅高的炮兵猛烈轰击前进的道路。为不暴露目标,解放军在工事里一动不动。待敌人进入伏击圈,突然出击,将敌退路切断。经过激战,敌人全部被歼。在福禄的广阔田野上,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解放军活捉了成百名俘虏,其中包括敌伪营长阮文玉。
在歼灭敌伪军第一营的同时,解放军的另一部向鹅高发动猛攻。5月30日中午12时,敌军派一个团来增援,其中包括伪第51团第2营、伪海军陆战队第3营和第39别动营。此次战斗,解放军的火力不如敌人,但从指挥员到战士都怀着一颗强烈的复仇心,他们将刺刀再一次插上枪头,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美国的飞机一批接一批俯冲轰炸,企图解伪军之围。但解放军防空部队的密集火网,迫使敌飞机不敢低飞。战至傍晚,敌伪海军陆战队第3营一部被歼,第2步兵营遭沉重打击,第39别动营龟缩在笠顶山山头不敢出动。
夜幕降临大地,残敌把兵力集中在3个防御支撑点上。解放军指挥部当机立断,发动总攻。经过彻夜战斗,到5月31日黎明,终于全歼该敌。是役3天3夜,消灭敌4个精锐主力营,共歼敌1700多人。
一年来在挫败敌人“墨渍”战略的作战中,南越军民还捣毁了许多“战略村”,1965年上半年就捣毁了近2000个。解放区面积已占南越总面积的4/5,人口达1000万,占南越总人数的3/4。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约翰逊惊呼:“越共在南方势力发展之快,真叫人难以置信,但已是事实。如果不迅速切断它的后援,西贡政权就危在旦夕,美国的长期军援就将毁于一旦。”总统的惊呼,也让麦克纳马拉大伤脑筋。空中轰炸只能减缓北越的支援,而不能切断这种支援。怎么办呢?麦克纳马拉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当年在朝鲜战争的危急关头,麦克阿瑟将军大胆地派兵从仁川登陆,一举切断了北朝鲜部队的后勤补给,南北夹击,迅速扭转了朝鲜的局势。为什么这时候不来一个派兵在北越登陆,占领河内,彻底摧毁北越的基地,扭转目前的不利局势呢?
正当美国五角大楼对此计划争论不休的时候,该计划被《伦敦每日快报》给透露出来,这使麦克纳马拉十分恼火。“天窗”已被捅开,麦克纳马拉只得放弃他那异想天开的计划。
也就在这时,胡志明秘密访华,要求中国提供更多的援助。
1965年6月9日,在中国西南边境凭祥市至友谊关的大道上,中国一支庞大的援越抗美队伍正在向越南境内进发。当时,中国为了统一组织支援越南和统一处理有关援越事宜,由外交部、铁道部、交通部、总政、总后、海军、空军、铁道兵、工程兵、总参作战部等多个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协调小组,由杨成武任组长,李天佑为副组长。以后,中国的援越部队分批开赴越南战场。自1965年8月26日秘密派遣首批高炮部队入越,至1969年3月4日最后一批部队从越南撤回,在3年零7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共有7个炮兵师、26个高炮团、8个高炮营、9个探照灯营和12个雷达连参加抗美援越的作战。
越南战争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美国的“后院”也燃起了反战的烈火。许多工人、学生走上街头,开始进行反战游行。特别是美国全国学生协调委员会带头抵制征兵,并在白宫前示威游行,高呼“我们决不到越南去作战”等口号,抗议约翰逊政府的战争升级决定。
到1965年底,侵越美军总兵力已达18万人,其中地面部队3个师、3个旅、1个团。在第一个旱季攻势中,南越人民武装共歼敌军11万人,其中美军及仆从国的联合部队4万多人,使美军的第一个旱季攻势彻底破产。
第一个早季攻势的失败,也意味着“墨渍”战略基本失去意义。对此美国并不甘心,继续强化“南打”和加强“北炸”,从根本上扭转战局。为此,美军再次向南越增兵,并将“墨渍”战略改为“按剿与摧毁”战略。也就是以南越军队和仆从国的联合部队守点保线,美军则集中主力部队和优势装备,深入越柬、越老边境,对南越人民武装力量的根据地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扫荡”,进而摧毁民族解放阵线的军队及其在西贡地区、南越中部和北部的根据地,前进到西贡西北和波莱古以西的越柬边境一线,并把南越人民武装力量分割成3个部分,切断越南北方通过老挝和柬埔寨向南越爱国力量输送物资的交通线。
至1966年10月,在南越的美军总兵力达32.8万人,其中地面部队6个师、3个旅、2个团。
1966年,美军的作战行动主要集中在西贡和沿海的大型基地及大城市,以求在沿海一带建立统一的、连成一片的基地,将人民武装驱赶到山林和人烟稀少的地区去。但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为对付美军的扫荡,北越也不断向南越增加兵力。1966年1月到3月,又增派了7个团,使在南越的北越人民军增至9.2万人。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大量兵员和物资进入南方,北越对胡志明小道实行严密的防卫,并加强了抢修力量。到1966年,在老挝境内沿这条通道设置的防空系统已击落约25%前来袭击的美国武装直升机,迫使美军不得不停止使用直升机摧毁北越的运输卡车。
在越南南方的解放区,每家每户都是一个战斗单位。屋内挖有防炮洞,野外挖有防空洞、藏粮洞和藏牛洞。每村每乡都是一个战斗堡垒,村有民兵,乡有游击队。农村处处都搞了防御工事,地道四通八达,大路口、小路边和草坪里都布设了各种各样的陷阱。
解放区的游击队主动把伏击、围歼、攻点等战术结合起来,使美军一进入解放区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1966年至1967年旱季的6个月中,美军进行旅(团)以上“扫荡”达105次,其中师以上规模13次。对南越解放区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南越人民武装力量开展人民战争,进行反扫荡作战,歼敌约16.7万人,其中美军5万余人。美军的第二个旱季攻势又以失败告终。
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美伪军士气十分低落,失去了往日的疯狂。在欲胜不能、欲罢不得的情况下,他们在继续开动战争机器的同时,又开始打“谈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