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次会议中,盟国之间在打败德国的问题上没有什么分歧的话,那么在确定德国的前途问题上,会议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苏联坚持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热爱和平的、民主的德国。美英两国则主张肢解德国,以便从政治和经济上制服德国。对此,苏联代表团坚决表示反对,尤其反对丘吉尔提出的把德国分割成北德和南德的建议。
尽管分歧依旧,雅尔塔会议还是通过了一项最重要的决议-关于消灭德国战争机器和法西斯的决议。3国的首脑一致表示:“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是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确保德国再也不能破坏世界和平。”会议做出决定:解除德国的武装,解散德国全部武装力量;永远消灭德国总参谋部;取缔并销毁德国的各种武器装备;对整个德国的工业实施全面管制(英美政府首脑竭力主张把德国变为一个农业国);对所有战争罪犯进行公正的审判。
会议还做出了一项在欧洲消灭军国主义和法西斯最危险策源地的计划,从整个德国国土上清除纳粹党及其一切组织和机构,废除纳粹的一切法律。
雅尔塔会议还就德国战争赔款的问题做出了决定。正式会议之前,斯大林曾单独与罗斯福私下就此问题进行过协商,并达成了协议。在苏美英3国就德国战争赔款问题进行正式协商时,斯大林代表苏联政府提出了本国的意见。
他列举事实说:“众所周知,苏联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最大。苏联人民在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以2000万人的血肉之躯换取了今日的胜利。法西斯强盗在苏联被占领国土上给苏联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直接损失就达6790亿卢布。这个数字是骇人听闻的,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因此,苏联政府接受德国战争赔款的50%,这并不算过分。”斯大林说完,手握烟斗,用深邃锐利的目光注视着丘吉尔。
他最担心的就是丘吉尔的态度。从雅尔塔会议一开始,他们两人就在一些问题上唇枪舌剑地交锋多次。斯大林意识到丘吉尔不会轻易同意苏联政府的要求。
果然不出所料,丘吉尔听到斯大林提出要德国战争赔款的50%部分后,脸色阴沉下来。从内心讲,他不希望这个共产党国家尽早医治战争的创伤,他希望这个国家永远是个残废,千疮百孔,丧失与英美抗衡的能力。因此,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想我的政府不会同意苏联政府的建议。这样,对于世界上其他反法西斯国家来说,未免显得不公平……”
罗斯福认为该是自己说话的时候了。他实在不想让这个问题影响会议的顺利进行,同时考虑到美国还要在对日作战问题上有求于苏联,因此,他劝解地说道:“我刚才听斯大林估计德国战争赔款应为200亿美元,若是赔偿给苏联100亿美元,应该说,与他们所蒙受的损失相比,并不算多,而我们所得到的100亿美元,也不应嫌少……”
丘吉尔无话可说,遂同意苏美两国代表团的意见。三国首脑同意以此建议为讨论的基础,由即将在莫斯科成立的赔款委员会商讨决定。
雅尔塔会议上,还根据罗斯福的提议通过了一项规定:即在联合国解决有关维护和平的问题时,安理会的决议只有在11个理事国中的7个投赞成票,其中所有常任理事国(苏美英法中)都投赞成票时,才能通过。
在会议上还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解放后的欧洲宣言。宣言确认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都有权消灭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一切余孽,有权根据自己的选择建立民主政权,有权选择自己的管理形式。宣言强调战后三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时,必须保持一致。
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得最激烈的问题,当属波兰问题。
8次全体会议,有6次是讨论波兰问题。当时波兰存在着两个政府:一个是以贝鲁特为总统、莫拉夫斯基为总理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在伦敦的流亡政府。美、英力图解散波兰民主力量建立的临时政府,把敌视苏联的在伦敦的流亡政府视为合法政府。但他们的希望没有实现。在苏联代表团的努力下,美英最后一致作出妥协,同意在波兰临时政府的基础上,吸收波兰国内的民主人士和流亡国外的波兰人参加,建立统一的临时政府。
至于波兰未来的东西边界,也在苏联的坚持下得到了解决。波兰东部边界以“寇松”线为准,在某些地区对此线进行5~8公里的有利于波兰的调整。
这样,美英实际上也承认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并入苏联。波兰西部边界,苏联主张以奥得河和西尼斯河为界,但一直未达成协议。直到1945年德国战败后召开的柏林会议时,才把波兰西部边界定在奥得-尼斯线上。至此,苏联在波兰问题上终于如愿以偿。这为其后来加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起到了重要作用。
任何外交努力都是以实力作后盾的。苏联在反对法西斯德国的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它在讨价还价的外交斗争中增加了不少砝码。出于各自战略利益的考虑,美英的有节制的妥协不能不算是明智之举。
但是这种妥协,以牺牲第三国的主权为筹码,就不免有恃强凌弱之嫌。这突出表现在三国首脑签署的《雅尔塔秘密协定》上。现在这个秘密协定早已披露于世。
2月11日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在得到苏联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承诺后,答应了苏联提出的如下条件:
一、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予以维持。
二、由日本自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得的俄国以前的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归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保证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恢复苏联对旅顺港海军基地的租借;丙、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保证苏联的优越权益。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三、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但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的同意。
美国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同意。
苏联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以武力协助中国从日本枷锁下获得解放。
这就是被称之为《雅尔塔秘密协定》的全部内容。
罗斯福总统的美国政府为什么如此痛快地答应了苏联提出的条件?这主要基于三个目的:确保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以减少美军伤亡;防止苏联援助中国共产党;维护国民党政府在中国的统治,从而也保持美国在中国的绝对影响。
这项秘密协定,不但改善了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地位,也使美国的目的得以实现。
然而,这宗秘密交易,是背着中国搞出来的,而中国还是五大战胜国之一,战胜国非但得不到应享受的应有合法权益,反而遭到其同盟伙伴背信弃义的宰割,这种粗暴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恰恰暴露了大国强权政治的嘴脸,实在为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主持正义的国家所不耻。从这一点上看,雅尔塔会议和一战结束时的凡尔赛会议没什么两样,那就是都拿中小国家的利益作交易,都是大国决定世界重大问题,主宰世界命运。
雅尔塔会议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尾声,也标志着一个新的世界格局已具雏形,这就是雅尔塔格局。在这个新的世界格局中,美国和苏联成为战后全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二者有着许多共同点:
两者都是国际舞台上的后来居上者;都有着众多的人口和遍布全国的工业资源;都卷入过曾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大陆上的竞争;都以凌驾众人之上的救世主自居;都刚证明过自己拥有从事战争的巨大能量。
雅尔塔格局是以美苏战时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反映了当时新形成的力量对比。美苏军事力量所及的地方作为东西方的分界线,经过战后初期各种形式的较量和斗争,以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和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为标志,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世界格局最终形成。此后几十年,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由战后初期两大阵营的对立逐步演变为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崛起,70年代起世界开始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但直到1989年秋冬东欧巨变前,这种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基本未变。这些都是后话,按下慢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美苏两国战后初期的实力对比情况。
实事求是地说,欧洲国家中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最大,但它从战争中获取的利益和美国不相上下。然而,美国还有许多苏联所不具有的优势。虽然美苏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但美国所遭受的损失,在几个主要交战国中是最小的。战祸并未殃及美国本土,国内依然歌舞升平,和以往没有什么两样。
与此同时,美国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发了“战争财”,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1006亿美元上升到了1945年的2136亿美元。战争期间,美国的工业增长了40%;战争给经济增添的活力使战后美国得以长期在西方世界独占鳌头。1948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56.4%,英国为11.7%,法国为4.1%,而日本只占1.5%,即资本主义世界一半以上的工业生产都集中在美国。在同一时间,美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也遥遥领先,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贸易的32.5%,而当时的英国、法国和日本则分别占9.8%、4%、0.4%。这一年,美国的黄金储备高达248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2/3;在海外的投资为307亿美元,同样占有绝对的优势。
战争使美国社会各阶层均从中得益。到1942年,美国已消灭了失业现象并增加了加班时间,尽管物价上涨了25%,工人的实际收入却仍然有较大增长。而国内外对农产品需求的激增,又使农民的收入从1940年的23亿美元,增加到了1945年的95亿美元,许多农民不仅摆脱了抵押贷款的债务,而且还有了一定的积蓄。到战争结束时,全国的现金储蓄即达1290亿美元,美国一跃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军事实力迅速崛起。战争结束时,美国不仅拥有一支1200余万人的庞大的武装部队,而且还垄断了核武器。遍布全球每个角落的434个海空军基地,使美国的飞机和军舰得以出没世界各地,到处炫耀自己的武力,充当“世界警察”角色,美国开始以一个军事大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美国充当“世界警察”角色,首先在亚洲的朝鲜半岛上演。
出于争夺世界霸权、控制亚洲的战略构想,美国积极干涉朝鲜的内政,由此引发了二战以来第一起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