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致信萨达姆,要求伊拉克立即恢复与联合国特别委员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的合作。收到安南的信函后,萨达姆总统立即主持了革命指挥委员会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地区地区部的联席会议,决定无条件恢复同特委会的合作。
在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表示无条件恢复同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合作后不到24小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声明,宣布美国接受伊拉克的保证,但他同时表示,除非看到伊拉克“完全信守承诺”,否则美国将继续对伊“施加压力”,并随时“准备进行军事打击”。
克林顿还在声明中列举了伊拉克必须遵守的5项义务,即伊拉克必须解决联合国武器核查特别委员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所有问题;同意核查人员不受干扰地核查和检测他们选择的任何地点;向联合国上交所有销毁武器的材料;接受联合国关于消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决议;不以任何方式阻挠联合国核查人员的工作。
克林顿还特别提到,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是该地区和平和世界安全的“最大障碍”,是妨碍伊拉克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最大威胁”。消除这一威胁和障碍的最有效途径只有通过“一个代表伊拉克人民意志,尊重其人民并致力于该地区和平的新政府”来实现。这是克林顿首次公开暗示美国将推翻萨达姆政权。
克林顿的声明显示,美国对伊拉克的长远战略已初现端倪,那就是继续通过联合国特委会的工作和经济制裁手段遏制伊拉克,但随时保持对伊拉克的军事压力;加紧培植伊拉克反政府力量并最终推翻萨达姆政权。10月31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一项“解放伊拉克法案”,向伊拉克反政府力量提供9700万美元经费,支持他们从事旨在推翻萨达姆的活动。
1998年12月17日凌晨当地时间零时49分,沉睡中的巴格达被隆隆的爆炸声惊醒,刺耳的空袭警报回荡在沉闷的夜空之中。美英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事先未发出警告而对伊拉克发动的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空袭拉开了序幕。
美国这次对伊动武的直接原因是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在其给联合国报告中认定伊拉克没有遵守其1998年11月做出的与联合国全面合作的诺言,继续设法限制武器核查工作。美指责伊拉克阻挠核查,藏匿可疑资料,刁难核查人员,表示对伊拉克一而再、再而三违反其与联合国的协议已失去耐心。
就在驻海湾的美国军舰发射第一批“战斧”式巡航导弹的时候,安理会正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讨论巴特勒的报告。安南针对伊拉克的“不予全面合作”提出了一系列可能作出反应的方案,但没有一项方案暗示要实施空袭。此时的安南根本不知道正在发生的情况。
与以往在武器核查危机中“光打雷不下雨”的情况相比,美国这次伊动武有些突如其来。在“沙漠之狐”行动前几日,海湾局势并不异常,直到12月15日巴特勒提交伊拉克阻碍武器核查的报告和武器核查人员随后撤离巴格达,一些新闻媒介才报道说:“海湾又战云密布。”
对这次袭击伊拉克的目的,克林顿总统解释为:打击伊拉克生产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能力;扞卫美国的国家利益;维护伊拉克邻国的安全。实际上,他这次下令动武的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想树立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强硬有力的形象。在过去两年里,大的武器核查危机就发生了3次。每次危机的过程几乎是一个模式:伊拉克与以巴特勒为首的武器核查小组发生冲突,拒绝接受核查。美国遂以此为借口兴师动众,大兵压境。伊拉克见势不妙,便软化立场,表示愿意与核查小组合作。如此这般,美国每次耗资10多亿美元,却没机会下手,一次次的“猫鼠游戏”使克林顿政府在国内受到“软弱无能”的指责,在国际上也落下了被萨达姆耍弄的笑柄。这次克林顿瞅准机会,发动空袭,试图对内表明强硬立场,平息不满;对外显示美国在海湾的主导地位,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可以随心所欲的实力。二是出于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克林顿称,萨达姆不要误以为美国众议院正在就弹劾总统进行“重大辩论”就可以胡来,“虽然我们不热衷于使用武力,但是需要这样的时候,我们就会做”。这番话意在表明,即便身处逆境,他仍以国家利益为重,有能力领导国家,并没有被整成“跛脚鸭”。克林顿这样做也可以影响美国民众、舆论和国会议员,使弹劾案发生有利于他的变化。
共和党人对克林顿的行动另有解释。他们同意推迟定于17日开始进行的弹劾辩论,但认为克林顿在辩论开始前20小时下令动武,是为了转移视线,拖延时间。众院多数派(共和党)领袖迪·阿米说:“我本以为美国总统永远不会考虑使用军事手段保证自己的位子,但是现在美国人民已开始对此怀疑。”
美国的军事行动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民意调查表明,70%的人支持打击伊拉克,但是这一比例比1991年海湾战争时低得多,而且反对意见也十分强烈。美国发动袭击后,在华盛顿白宫门前、纽约街头出现了抗议示威者。他们高喊口号,手举标语牌,要求政府“不要轰炸伊拉克”,“结束对伊拉克的制裁”。
有的群众说,一个整天谈论和平与人权的政府却下令袭击他国,炸死炸伤无辜的老百姓,实在不可思议。
指挥“沙漠之狐”行动的战区总指挥为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海军陆战队出身的津尼上将。12月17日0时49分,第一轮空袭开始,共进行了4个波次,持续了大约4个多小时,发射了200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主要袭击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军事情报总部大楼、特种共和国卫队设施、巴格达市区的总统府、萨达姆国际机场等目标。美国防部长科恩说,第一轮空袭很成功,击中了伊拉克大约50多个目标,其中一些目标被毁。
12月18日1时50分,美英联军发动第二轮空袭,在7个小时内对伊拉克的武器特别是导弹生产、储存和发射设施,共和国卫队兵营及指挥部等目标进行了两个波次的轰炸。第一个波次,英国空军的12架“旋风”轰炸机从科威特空军基地起飞后,利用激光制导炸弹对伊拉克南部的部分军事设施进行了轰炸。担负第二个波次攻击任务的主要是美国的B-52、F/A-18和F-14,对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的军事设施进行了轰炸。B-1B、F-117也参加了第二波次的空袭行动。“企业”号航母战斗群的数艘军舰,继续向巴格达地区发射了约5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
在美军军事打击面前,萨达姆表示,绝不会同敌人“讨价还价”,也不会“向敌人下跪”。他在巴格达电视台宣读了一份告人民书,号召伊拉克人民和武装部队继续抵抗,打击敌人,直至胜利。他赞扬武装部队和防空部队成功地阻截了美英发射的巡航导弹,并使其在空中爆炸,为保卫首都巴格达作出了贡献。
12月19日凌晨1时30分和4时5分,美英又向伊拉克进行了两个波次的空袭,打击目标由军事和安全设施扩大到电视发射塔和油田,一些住宅区也遭到轰炸。这是3天以来美英对伊拉克进行的最为猛烈的空袭。第三轮空袭造成巴格达市区遭受严重破坏,总统府、军事指挥部和执政党总部、特种部队司令部、民兵指挥中心被导弹直接击中,受到重创。
12月19日18时38分,英国4架“旋风”轰炸机从科威特空军基地起飞后,对巴格达的军事和政府大楼进行了轰炸。在第四轮空袭中,伊拉克劳动和社会部大楼被两枚炸弹击中,伊拉克工业部被炸,巴格达通往伊拉克南部的通信线路被炸断,一些电厂和一家工厂被炸毁。当天晚上,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停止对伊拉克的空袭。克林顿在电视讲话中说,空袭严重打击了伊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完成了任务”。他警告说,如果发现伊拉克企图重建其武器系统,美国将再次对它采取军事行动;如果伊拉克不允许联合国核查人员回去完成工作,“必要时,我们将使用武力”。他还说,美国还将与伊拉克反对派合作颠覆萨达姆政权,对伊拉克的全面制裁将继续。
“沙漠之狐”行动为何草草收场?有评论分析,这也许是英美两国在错误的时间匆匆发动了一场本来就注定不会取得太大成果的战争。这次行动是二战以来美国发起的少有的几次未得到盟国认可的军事行动之一,受到俄、中、法等国的强烈谴责和批评。攻击时机选择也很草率。空袭开始于伊斯兰教传统的“斋月”前几天,本身就对伊斯兰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刺激。再加上师出无名,美、英国内不断有人抗议政府的决定,这使得本来就底气不足的美、英政府更加心中无底,最后只好匆匆收场。美国绕过联合国安理会,无视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公然单方面对一个主权国家动武,开创了一个危险的恶劣先例,令全世界深感震惊。
进入1999年后,美国又利用各种借口,多次对伊拉克进行空袭。
7月29日,美国国防部宣布,1999年以来,美国和英国已对伊拉克轰炸了108次。美英战机的轰炸造成了大批无辜平民伤亡,国防部发言人奎格利却轻描淡写地说美国“没有能力”来核实死亡人数。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本来应该对世界的稳定与安宁负起更大的责任,但它却向无法无天的方向发展。
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频繁对伊动武,对当今国际秩序构成严重威胁。美国的霸权行径迫使国际社会作出严肃的抉择:是要和平与安宁的21世纪,还是要霸权威胁下的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