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计划因为包括部分取消对波黑交战3方武器禁运的内容,遭到欧洲国家的反对,美国不得不暂时放弃。
1994年2月5日,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发生炮击平民事件,造成200余人伤亡。2月9日,北约向波黑塞族发出最后通牒,限令波黑塞族武装在10天内将重武器撤至距萨市中心20公里以外的地区,否则北约将对其进行空袭。随即,北约在意大利和亚得里亚海集结了巨大的海空军力量,3个航母编队共20余艘舰只和200余架飞机,并于18日前完成了确定空袭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建立指挥系统、模拟空袭演练等战前准备工作。
美国的“禁飞”行动是实打实的,而且取得了一定战果。2月28日,两架美国F-16“战隼”式战斗机在波黑西北部巴尼亚卢卡上空截击了6架塞族的“海鸥”式轻型攻击机,并用空对空导弹击落了其中的4架。4月10日,维和部队对波黑塞族地面部队首开杀戒。在保护联合国观察员的名义下,驻波黑维和部队司令罗斯将军下令,出动两架美国F-16战斗机攻击戈拉日代市的波黑塞族阵地,实施了波黑内战爆发以来的首次空中打击行动。
波黑问题弄到这个份上,波黑塞族人已不把美国等维和部队当做和平的使者,而要与他们势不两立。因此,塞族武装经常袭击维和部队营地,有时将维和部队的官兵当做人质“扣留”。这使维和部队的伤亡日益增大。
此时美国发现,仅以自己的能力和意志是无法解决波黑矛盾的;久战不和的局面,已使以“世界领袖”自居的美国感到脸上无光。它与俄罗斯从维护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和重树大国形象的目的出发,经过外交接触,逐步取得相近意见,从而形成美、俄、欧共同干预的趋向。1994年4月,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代表在伦敦成立了“五国联络小组”,开始协调各方在波黑问题上的立场。同年7月,五国联络小组向波黑3方提出了五国一致赞同的和平方案。
无论是北约方案还是五国方案,在美国人看来,都不过是为从政治和军事各个方面加强对波黑局势的干预。于是,美国于5月24日向塞族发出最后通牒,令其在第二天中午12时以前交回几天前从维和部队监管的武器库中夺走的武器。对此,塞族未予理睬。26日,美国便以此为借口,对波黑帕莱地区的塞族阵地进行了空袭。
美军的空袭更加引起波黑塞族的强烈不满。从此,塞族开始对维和部队观察所及武器库发动突然袭击,不断抓捕维和部队人员和军事观察员。不到1个月的功夫,塞族就抓扣维和部队人员达380人。他们将这批人质扣留在波黑境内十几处可能遭到北约空袭的武器库、雷达站等重要军事目标中,并向美国和北约声称,这些人员的安全“将取决于美国和北约军队今后的行动”。
空袭行动所造成的人质问题大大出乎西方的意料。美、英、法、德、俄等国一面纷纷发表声明,一面开展外交磋商,要求波黑塞族立即无条件释放人质。
美国还采取军事行动对塞族施压。5月27日美国宣布,已把载有2000名海军陆战队的3艘军舰从地中海调往亚得里亚海。3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又宣布,他已决定在必要时接受北约盟国的请求,向波黑临时派遣美国地面部队。
波黑塞族坚持认为,只有保证不再空袭等条件,才能释放人质。双方为人质问题不断举行谈判。而正当波黑塞族准备释放人质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美国人不愉快的事情。6月2日下午,塞族击落了一架正在执行禁飞任务的美F-16战斗机。因此,美军再次对塞族实施空袭。从8月30日起,北约又借口塞军没有按规定时限从萨拉热窝周围撤出重武器,对塞族阵地进行两周的狂轰滥炸,使塞族遭受严重损失。9月14日,塞族被迫正式接受联合国和北约的停火方案。
在空袭中,美国显然偏袒穆、克两族。8月4日,当克罗地亚政府出动10万大军,在飞机、坦克、火炮的掩护下,对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首府展开猛烈攻势的时候,美国不仅没有批评这一行为,反而公开大加赞扬。还有人说,美国将军帮助克军制订了这次作战计划。可以看出,克罗地亚军队进入波黑并配合穆斯林军队作战,是美国在幕后“操作”的。
波黑内战一开始,西方大国就将一只只黑手插了进来,特别是美国在波黑问题上实际起着火上浇油的效果。因为美国并不希望波黑战争停止,停止了他们的军火商就没处赚钱了。美国在波黑战争中正是扮演了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据世界军火交易资料显示,美、俄一直是前南地区的主要军火供应国。
到1994年底为止,波黑战场上20%的武器是来自美国。美国1993年出售军火超过220亿美元,其中不少用在波黑战场。
正是美国先进武器的输入,使波黑内战越打越残酷。
对美军来说,战场又是绝好的“试验场”,这次也不例外。
空袭中美军试验性地使用了尚处于原型阶段的“空战计划工具”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帮助北约军事指挥官选择对塞族的打击目标。这一系统与曾在海湾战争中用于产生飞行计划的一组计算机网络系统联接起来,能迅速回答前线指挥官关于军事目标位置等一些作战问题。
战争旷日持久,波黑3方也实在打不下去了,西方大国也感到脸上无光,于是纷纷叫停。经过谈判,9月8日和26日,波黑塞族、克罗地亚和南联盟三国外长先后在日内瓦和纽约,就波黑未来的宪法原则和领土划分比例等重大问题达成原则协议。随后3国总统于11月10日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就全面结束波黑冲突达成协议。21日3方终于草签了“波黑和平协议”,即代顿协议。
然而,代顿协议还只是个框架性文件,在关系到波黑未来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上缺乏明确的规定,因此执行和落实协议还不会一帆风顺。
实际上,代顿协议的签署,既没有解决波黑的民族矛盾,更不可能消除波黑塞族与美军的对立情绪。1997年8月24日至9月1日,塞族群众多次与美军驻布尔奇科基地官兵发生冲突。他们向坦克投掷石块,毁坏部队车辆,有的人还把卡拉季奇的头像贴在美军部队营地的铁丝网上,高喊支持卡拉季奇的口号。
美军认为,这些行为是塞族强硬派蓄意安排的。由于美军担心事态扩大,因此一直采取比较克制的态度。但他们也清楚,波黑塞族内部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会打破代顿协议规定的框架。这不仅会造成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分裂,而且会影响穆克联邦的存在,因此美国不得不作出强硬的姿态。
作为维和部队的领头羊,美国已经在波黑部署了几千美军,并花费了3亿美元,如果此时见难而退,不仅会使过去的心血付诸东流,更会使外界认为克林顿政府的承诺软弱无力。因此,美宁愿冒“第二个索马里”的风险,要在波黑大动干戈。倘若美军与塞族群众发生流血冲突,反而把自己置身于与整个塞族对抗的境地。届时,波黑共和国总统普拉夫希奇也可能会明哲保身,不与美军合作。因此,美国对再次向波黑塞族动武不得不有所顾忌。
正当克林顿准备再次对波黑大动干戈的时候,美国的后院却燃起了“战火”
-1994年9月,海地军事首领塞德拉斯扶植的若拉桑政府,推翻了总统阿里斯蒂德而上台。克林顿想:后院里允许有异己分子当政,就好比在房子里安上定时炸弹,无论如何要除掉。
一个大国要对它国动武,总得找个理由,况且海地军事政变仅是海地的内政。于是,他先是通过外交途径让联合国出面介入,而后美国就可以“挟天子令诸侯”了。
10月初,克林顿下令,派出数万大军,前往海地边境,同时有大批空降部队飞临海地领空。在大兵压境、飞机临空的情况下,若拉桑不得不于17日宣布妥协退位,从而恢复海地的民选政府。第二天,克林顿取消了出兵海地的命令。
这不是虚晃一枪吗!其实也不是。那么,这次入侵行动是如何取消的呢!
据说,前总统卡特对此立了一功。
自下达“整装待发,准备开往海地”的命令起,克林顿既指挥空中的入侵部队,又指挥地面的谈判小组,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命令虽已下达,国内政界要人仍有不同看法。与克林顿关系甚密的前总统卡特坚持“不要真的动武”,他与克林顿在电话中进行交谈中说:还是退出、放弃的好。
于是,克林顿委派卡特率领一个代表团负责同海地军方领导人进行最后关头的会谈,讨论他们如何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因为卡特知道,他的最后期限是星期日中午,否则就会按计划出兵。有一位政府高级官员提议,谈判的关键时刻应该把美国入侵部队正采取行动的消息传到海地。最好是在海地陆军参谋长菲利普·比昂比拿着移动电话走进塞德拉斯的办公室的时候有人向他报告:“美国飞机已出发在途中”,这似乎可以打破僵局。国防部长佩里补充说:“知道这样一支具压倒性优势的部队的准备情况后,他会感到吃惊的。”
卡特说,这样会把这次会谈搞砸,应该是在他、鲍威尔将军和纳恩参议员同塞德拉斯举行会谈时,部队调动的消息传到。那时,塞德拉斯将军会说,他要中止会谈去“统率军队保卫国家”。
于是,谈判代表来到海地31岁的临时总统若拉桑的办公室。卡特引用若拉桑的话非常强烈和激动地说:“好,实现和平,不打仗。”
卡特尽管是带着只就军政府退出政权问题举行谈判的使命去海地的,但是也需要讨论具体的安排。他说,当一项协议终于在若拉桑的办公室达成后,鲍威尔问塞德拉斯能否遵守这项协议。
卡特说,塞德拉斯对他说过,海地军方是在文职机构的领导下工作的,无疑将遵守这项协议。这样,就给了克林顿一个在白宫下午1点钟举行的会议上取消出兵的机会。
事情仍不凑巧,由卡特、鲍威尔等组成的谈判小组曾处于两难境地。陆军司令塞德拉斯已经同意辞职,但是拒绝确定他离职的最后期限。克林顿则坚持要求确定一个具体日期,而且决不让步。
第一次紧急警告大约是在下午5点向卡特和他的谈判小组发出的。克林顿及其高级外交政策顾问们希望谈判小组赶快离开海地,以便可以开始出兵,但被卡特拒绝了。他一直争取有更多的时间来敦促塞德拉斯确定离职时间。
军方领导人同意把10月15日作为离职的最后期限,于是告诉了卡特,紧接着卡特打电话告诉了克林顿。克林顿接了电话,开始时虽然还有些顾虑,要仔细看一看协议的内容,但最后还是同意了。
入侵行动取消了,一场战争避免了。
波黑虽然还在激烈战斗,但主动权毕竟在以美国为首的维和部队一边;消除后院起火虽需要调兵遣将,但毕竟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克林顿为此而沾沾自喜。
然而,对克林顿来说仍然是祸不单行。波黑问题还没有处理干净,波斯湾又闹起事儿来-1994年10月,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再次派兵南下伊科边境,总兵力达8万余人。
美国政府对伊拉克调兵南下立即作出强烈反应。克林顿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立即加强在海湾地区的兵力部署,并警告萨达姆不要重犯“过去的错误”。
根据总统命令,美国防部立即向海湾地区增兵5.4万人,并急忙把“华盛顿”号航空母舰从地中海调往海湾,以防止伊拉克再次入侵科威特。
“好汉不吃眼前亏”。在美国的军事压力之下,伊拉克驻联合国代表哈姆敦奉命在纽约宣布,伊拉克已决定将立即撤出驻在伊科边境的军队。
狐狸尾巴既然露出来了,要缩回去没那么容易。美国大肆渲染事态的严重性,并在军事上继续采取行动。美国这样做当然有它的目的:一方面借机炫耀武力,使科威特、沙特等海湾国家更加依赖美国,以进一步控制这些国家;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逼迫萨达姆在战略上犯错误,寻机把萨达姆赶下台。
说来也巧,克林顿希望的机会随之即到。1995年3月,伊拉克军队的“撤退”行动却闯入科威特一侧,并强行抢运了导弹和武器装备。
对此,联合国安理会于11日发表声明,谴责了伊拉克的行为。13日9时,美、英、法等国出动110多架飞机,对伊拉克南部地区的地空导弹基地和其他防空军事设施进行空袭。
美军再次向伊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伊拉克并不示弱,总统萨达姆当晚11时发表广播讲话,宣称伊军已从海湾战争中“恢复”过来了,“伊拉克要为阿拉伯国家的荣誉和尊严战斗到底”。
美国人当然不在乎萨达姆讲了什么,而要以武力制服伊拉克。17日晚9时,美国从海湾和红海的军舰上发射了4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袭击了位于巴格达南部郊区的工业基地。第二天,美、英、法出动75架作战飞机,对伊拉克南部和北部进行大规模空袭。4月9日,4架在伊拉克北部禁飞区执行巡逻任务的美国喷气式战斗机遭到伊拉克雷达的跟踪和地面防空部队炮火袭击,美机对此做了报复,投下了4枚集束炸弹。
6月26日,美国再次横抡“战斧”。
当日下午4时,在红海和波斯湾的两艘美国军舰,对位于巴格达市区的伊拉克国家情报局大楼进行了一次导弹袭击,共发射了2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这次袭击摧毁了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后重新修复的国家情报局办公主楼和几所附属楼,邻近的7所住宅和30辆汽车被炸毁,6名伊拉克平民在袭击中丧生,数人受伤。
对此,美国总统克林顿还编造了一套理由:这次军事行动是对伊拉克国家情报局阴谋策划暗杀美国前总统布什而作出的反应。这个理由,不仅伊拉克政府不承认,而且遭到伊拉克人的强烈不满。6月27日晚上,数以万计的巴格达市民高呼着反美口号,为在导弹袭击中丧生的人举行葬礼。28日,伊拉克外长致函安理会,抗议美军毫无根据地对伊拉克进行威胁和讹诈。
此后一年中,美国忙于处理波黑问题,“老实”的伊拉克人也没有让美国找到施展“空中威力”的理由,所以总体局势是平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