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海湾得胜之日,正值美国国内总统大选进入白热化。
克林顿这位从阿肯色走来的政治人物,以咄咄逼人的势头准备参加1992年的总统竞选。舆论和民意等各项指标均被看好,克林顿可望最后击败布什,人主白宫。
本来,对军事没有多大兴趣、年轻时逃避应征入伍的克林顿,因在竞选中被人攻击为没有外交、军事经验,却突然对海湾战争的胜利备加关注。1991年10月,克林顿在家乡小石城,专门安排了一场欢迎美军从海湾归来的群众活动。
《华盛顿邮报》记者记下了当时热闹场面:从早晨开始,10万余人涌向小石城通往空军基地的一条道路两旁。他们有青年男女,有老人和孩子,有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战士,有参加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也站在人群之中。
当凯旋的装甲部队通过街头时,整个小石城都沸腾了。人们将狂欢节日的面具戴在头上,随着铜管乐队和黑色摇滚乐杂乱无章的喧腾,满街都跳起了迪斯科。一支崇拜“重金爱尔兰U-2乐队”,奏起一支支走红歌曲-《战争》《男孩》《不会忘记的火焰》《在血色的天空下》。
美国人似乎喜欢用一种哀怨的情绪,来欢迎那些凯旋的英雄。人群中有人站出来,在坦克车上高唱摇滚,路边的妙龄少女将一把把的鲜花洒向行进的队伍。于是,士兵们跳出装甲车,也汇入摇滚的歌海,整个小石城似乎也在摇滚。
美国人似乎也更喜欢用戏谑和玩世不恭的态度看待一切战争。在刚刚使用最现代化的武器赢得了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以后,那些从枪林弹雨中走回的迷彩军人们的歌声里,也带着一种现代人生命中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抱怨情绪。
克林顿及其追随者们,完全沉醉于海湾战争胜利的喜悦之中,沉醉于将要人主白宫的喜悦之中……克林顿从这欢庆的喜悦之中尝到了苏联解体的甜头,体会到了军事的重要和战争胜负的分量,一时间,他忘却越南战争时期为了逃避兵役而机关算尽的心境,真正找到了独领“世界宪兵”风骚的感觉。于是,他立下一个“宏愿”:
登上总统宝座后,也要找个机会出一出打胜仗的风头,以回答一些政敌对自己的鄙视。
就在克林顿人主白宫不久,位于非洲之角的索马里由于两个主要部族为权势和领土的斗争,而引发了军阀割据混战,并造成大量军民伤亡和难民外逃。
这一事件,正好给一向以维护“人权”为借口的美军填补苏联势力离去、插手和干涉索马里内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索马里这个非洲东部的小国,人口不过840万,面积不足6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早年曾被英国、意大利瓜分,1961年取得独立,建立了索马里共和国。
索马里人本属同一民族,但国内却分很多部落,部落与部落之间存在着矛盾。1969年西亚德·巴雷出任总统。由于他在国内政策上实行“多部族利益均等”,因而一直到80年代中期政局比较稳定。1985年以后,西亚德走向独裁,任人唯本部族是用,排挤其他部族人士,使得部族矛盾激化,西亚德政府逐渐失去人心。
1988年5月开始,索马里北部的伊萨克部族、南部的达鲁德部族、中部的哈威依部族先后展开反政府的武装斗争。1990年8月,3方部族首领召开协商会议,决定联合起来对政府军采取一致的行动。1991年1月27日,武装冲突爆发,经过激烈战斗,反对派很快就控制了首都摩加迪沙,并宣布推翻西亚德政权,成立了临时政府。
但是,在反对派内部,以临时总统迈赫迪为首和以联合大会党主席艾迪德为首的两派,因权力之争发生严重内讧,引起了一场新的内战。为此,其他部族又联合起来向首都发兵,首都摩加迪沙立即变成了部落间相互厮杀的战场。双方动用了包括机枪、火箭、大炮在内的各种轻重武器,首都硝烟弥漫,造成300余人死亡,700多人受伤。后经调解,迈赫迪虽然作出了让步,但只在政府中为艾迪德派留下少量职位,艾迪德并不买账。1个月之后,双方冲突再起并发展成为大规模军事作战行动。
1992年1月4日,迈赫迪集结部队反攻摩加迪沙。激战的结果,艾迪德武装主要控制首都以北地区,迈赫迪控制首都以南地区。联合国和欧共体一直想努力使双方坐到同一张谈判桌上来,都未成功。
连年的战乱使索马里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近年来又遭受本世纪最严重的干旱,农业一蹶不振,使得原本就十分虚弱的经济更加恶化。战乱饥荒和大量武器流入民间,造成四处打家劫舍的人增多,人人手中有武器,整个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据统计,两年之中有30万索马里人死于饥荒,使200万人受到饥荒威胁,每天有1000人濒临死亡边缘。大约100万人逃往邻国。
索马里派系多达15个,以迈赫迪和艾迪德为主的两派冲突也使得其他各派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权力斗争中,所以,一时间索马里成了无政府主义者的乐园和世界上最为悲惨的死亡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窥视多时的“世界宪兵”美国迫不及待地出现了。
1992年11月25日,当各方调停失败,联合国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受挫后,即将交班的布什总统宣布,美国愿意派遣2800人的兵力参加联合国组成的联合国部队,前往索马里保护救援物资的分发。12月3日,当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794号决议、决定授权以美国为首组成的联合国特遣队进驻索马里时,有了尚方宝剑的美国人,立即摆起一副行侠仗义的架势,说什么“世界上有些危机,没有美国的介入是不能解决的”。美军作为和平之旅进入索马里,索马里人希望这支军队能为他们带去和平希望。
年美军进驻索马里12月9日凌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附近的一处海滩枪声大作,从睡梦中惊醒的索马里联合大会党主席艾迪德的部队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他们发现,这次的对手不是临时总统迈赫迪的游击队,而是在武装直升机掩护下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两个“绿色贝雷营”。在慌乱之中,艾迪德一面派出一支部队进行反击,抗击登陆部队,一面组织撤退,以保存实力。因为艾迪德知道,索军不是与美军硬碰硬的对手。因此,只放了几枪,美军就占领了摩加迪沙,并很快就控制了所有的机场和港口。美军所到之处,索马里各派武装割据分子或望风而逃,或转入地下。从表面上看局势暂时得到控制,似乎“恢复和平的希望行动”已经看到了“希望”。
然而许多美国军人特别是一些老兵可不这么想。虽然索马里两派于12月11日由迈赫迪和艾迪德达成谅解协议,但美军自己还是担心怕陷进去后,又像在越南那样出不来。“现在,别以为冷战结束,世界太平了,其实全球到处都充满了可能的越南、中东和海湾,到处都是新的‘越军’。再容易的胜利也不如早一天回家睡大觉。”美军一位资深老兵如是说。
美军老兵的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索马里已经成了一个一无政府,二无警察,人人都有武器、秩序极为混乱的国度,而且,索马里各派并非真的望风而逃,他们只是在估计到国际社会将进行干预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兵力,迅速将部队和重武器全部运往内地,特别是一些散兵到处贮存的大量轻武器,这些无疑对美军的行动是一大障碍。
驻索马里美军与市民发生冲突这种复杂的情况是美军始料未及的。因此,美军第一步必须设法收缴散落在民间特别是各个小股散兵手中的武器。美军陆战队开始在大街上巡逻,凡见到手持武器的人都要进行盘查和收缴。另一方面,又派特使罗伯特·奥克雷说服那些武装分子交出他们手中的武器。在奥克雷和美军驻索司令约翰斯顿的压力下,索马里最大的对立派法拉赫·艾迪德和阿里·迈赫迪举行了首次谈判。经过谈判,双方初步达成协议:结束对摩加迪沙的分割,从街头撤出各自的战斗人员和车辆。各派政治势力达成协议,同意在3月中旬举行全国和解会议。
然而,美军的这些行动所带来的仅仅是索马里表面上的平静。各派达成的协议对其他小股地方势力并没有约束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维持和平部队在收缴各派手中的武器时,触动了各部族头领的自身利益,联合国在索马里的行动开始遭到索马里众多派别的反对。这些靠枪杆子起家,仗枪杆子赢得政治势力的各部首领,深知枪杆子的重要,觉得收缴下去准会动摇自己的权力。事实上,他们对履行协议各怀鬼胎,经常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或是拒不交出手中的武器,或是要求用钱和粮食来交换他们手中的武器。以艾迪德为首的派别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坚决。
美军装甲运输车在索马里巡逻提起艾迪德,在索马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是这个艾迪德,令美军在索的行动大受挫折,并在与之较量中遭到失败。
出身贫寒的索马里联合大会党主席艾迪德自幼就独立性很强。他10岁即离家到首都上学,毕业后便参加了意大利军队,并很快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军官。索马里独立后,艾迪德成为新组建的军队中的一名指挥员。他生性好斗,曾因参与部族冲突被关进监狱达6年之久。1989年,他成为索马里最大的反对派索马里联合大会党领导人。在1991年推翻前总统过程中,艾迪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他于1991年初到达摩加迪沙时,先期到达的迈赫迪已宣布担任索马里临时总统。艾迪德对此不予承认。艾迪德认为,自己能得到索马里80%以上人民的支持,新政府理所当然应由他组阁。由此拉开了与迈赫迪武装斗争的序幕。经过4个多月的交战,艾迪德控制了摩加迪沙80%的地区,成为索马里最有军事实力的部族首领。
为显示实力,艾迪德要在索马里首都挑起事端,以此向美国人说“不”,告诉美国人,在索马里恢复法律和秩序的力量所在。
既然敢于说不,也就敢于行动。1993年2月底,艾迪德发动的暴乱开始了。在这场暴乱中,美国士兵成了索马里枪手们射击的目标。一时间,索马里各派在艾迪德行动的鼓舞下,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纷纷袭击美军驻地和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使美国士兵暴尸在摩加迪沙街头。
为报复艾迪德和索马里游击队,克林顿增派特种部队前往摩加迪沙,并命令驻索美军采取大的军事行动。战斗立即打响,美军开动直升机等先进武器,摧毁了3辆索马里人的武装车辆,先后打死多名索马里武装人员。
美军以为采取几次军事行动就能控制索马里局势,但事态的发展已经使美军最高司令部感到担心。他们害怕由于艾迪德成功地在幕后策划和指挥,会使暴力行动迅速蔓延。
为此,在美国采取了强硬措施后,又急忙设法使索马里的15个政治派别在联合国的主持下,于3月28日参加了和解会议并达成和解协议。饱受战争苦难的索马里人似乎又盼来了一丝和平的曙光,山姆大叔的脸上也由于其“国际大侠”的行为而露出了得意的微笑。
美国出兵索马里,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想借维持和平行动,在亲苏政权倒台后的索马里建立亲美政权。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最软的柿子,也像美国当年出兵朝鲜、越南打错了算盘一样,才发现这个“软柿子”又苦又涩。
躲过第一个战争浪头之后,看似群龙无首的索马里人一天比一天大胆了。
他们再也不像外国军队刚到索马里时那样对现代军事装备感到恐惧了。摩加迪沙街道上的武器消失了几天后,又陆续出现了。就在美军阵地几百码之外,就可见到手持手枪和AK-47步枪的索马里人走来走去。
在索马里15个冲突派别中,军事实力最强、支持者最多。影响最大的属联合大会党主席法拉赫·艾迪德派。他们不仅深知手中武器的重要性,更知道如何利用民族情绪来赢得民心。艾迪德老谋深算,足智多谋,一向反对外部势力干预索马里事务。因此,和解协议达成不久,美军与索马里武装分子之间的流血事件就接踵而至。
艾迪德对维和部队采取的第一个军事行动,是在1993年6月5日的武装冲突。
这一天,负责摩加迪沙安全的巴基斯坦部队开进到艾迪德控制的“摩加迪沙电台”附近,准备对其中一个军火库进行搜查。他们的搜查还没有开始,就遭到忠于艾迪德的武装分子的突然袭击,造成23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50多人受伤。遭袭击后,美军立即派了一个连,在直升机的掩护下火速前往出事地点进行营救。同一天,在一个用旧烟厂伪装的军火库中,80名巴基斯坦军人和10名美军人员又被艾迪德武装分子围困,直到意大利军队紧急派出坦克、装甲车前来营救才解了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