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科威特的命令还未下达,制服萨达姆的“沙漠风暴”行动还未打响,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就已经忙得喘不过气来了。
自从他的参谋长约翰斯顿向布什总统汇报进攻计划回到沙特,诺曼就感到海湾战争爆发已确定无疑。于是,他尽力完善进攻计划,对各个阶段的行动作出具体安排。
为了确保进攻行动首战告捷,诺曼吸取以往战争的教训,将海军、陆军所属的作战飞机统统集中起来,交由驻海湾的美国空军司令霍纳中将全权指挥。
1990年12月初的一天,诺曼把约翰斯顿和霍纳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说明了他对空军集中指挥的作战意图,并指示霍纳及其助手巴斯特·格洛森准将拟定出“沙漠风暴”行动的具体方案。12月底,霍纳中将将经过若干次修改后的行动计划呈报给诺曼和五角大楼。
五角大楼接到前线中央司令部呈报的具体行动方案之后,立即通知诺曼:
方案可行,应立即根据月相和天气预报,提出空战开始的时间和实施时限。
这时,鲍威尔手中已有了一份绝密的“预先号令”,准备发给诺曼。预先号令是指在命令与行动前下达的先期通知。预先号令一旦发出,诺曼就必须全力以赴投入执行作战计划的各项工作。
鲍威尔拿起保密电话,向诺曼询问道:按照联合国规定的1月15日的最后期限,将实施的进攻行动应选择什么时机和时间最为合适?
诺曼回答道:沙特时间1月17日凌晨3点,即华盛顿时间1月16日下午7点。
这个时间是在联合国规定的最后期限过后整整19个小时。
但是,这个时间还是一个有月光的夜晚。月光对于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可能有一定影响。鲍威尔清楚,伊拉克雷达捕捉不到F-117A隐形飞机。于是,鲍威尔同意了“预先号令”,要求诺曼在1月17日凌晨3时做好实施“沙漠风暴”行动的一切准备。
鲍威尔将初步敲定的“预先号令”送到切尼、斯考克罗夫特等几位重要官员手中征求意见。最后的定稿准备等总统批准后发出。
布什决心争取国会的支持,做了许多议员的工作。实际上,依照美国的法律,不管国会是否投赞成票,总统作为武装力量总司令都有充分的权力指挥军队采取军事行动。
1991年1月1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对伊拉克动武的议案。
当晚,布什在白宫官邸会见切尼、斯考克罗夫特和鲍威尔。
他们一致认为,既要及时,又不能太早,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应在进攻发起前1~2个小时通知前线指挥官。接着,布什和切尼等还重新审定了轰炸目标,以便总统对有争议的目标心中有数。
1月15日和16日,布什为解决海湾危机经历了如下时间表:15日刚刚吃过早饭,布什给两名牧师打电话。一名是他自己教区的埃德蒙·布郎宁主教,另一名是参议院的牧师理查德·霍尔沃森,让他们和他的全家一起为国家祈祷。
上午10时30分,布什在椭圆形办公室与核心内阁成员碰头。在场的有奎尔、贝克、切尼、斯考克罗夫特、鲍威尔、苏努努和盖茨。他们最后审阅了绝密的“国家安全命令”的草稿。对此文件进行修改并增加了两个条件:一个是,实施“沙漠风暴”行动,必须是在外交上毫无突破的情况下;另一个是,必须按正当方式通知国会。
11时20分布什签署命令。在这个“国家安全命令”上,他故意没有注明日期,一旦上述两个条件具备时,再加上日期和时间才能执行。
下午4时50分,布什批准切尼正式签署一项执行令,并且在当天发给前线指挥官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16日上午10时半,布什总统终于拿起笔,签署了给驻海湾多国部队总司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的作战命令。放下笔之后,他对身旁的国防部长切尼说:“现在,这个命令立即下达。如果在今天午夜之前,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撤军,它将由我本人宣布收回。除此之外,发生任何情况均不能影响它的执行。”
11时55分,诺曼收到华盛顿发出的进攻命令。
这天晚上,天上没有星月,四野一片漆黑,风呼呼地叫,不时卷起地上的沙粒,又抛向远方。在沙特阿拉伯中部的某空军基地,一架架满载炸弹的飞机,像一头头潜伏的怪兽,随时可能突然扑出。机场跑道旁两行长长的指示灯,像巨兽伸出的两颗嗜血的獠牙。沙特、科威特、伊拉克的善良人民,谁都不会想到这里会发生什么事端。
1月17日凌晨2点半,从海湾战舰上发射的第一颗“战斧”式巡航导弹在伊拉克爆炸,揭开了空战的序幕。
紧接着,一架美F117-A隐型战斗机上驾驶员按下电子发射钮,一枚重达2000磅的激光导引炸弹在这块曾经孕育出巴比伦文化、具有丰富石油资源的沃土上开了花。须臾间,整个伊拉克笼罩在骤然而起的“沙漠风暴”之中。
急促而猛烈的轰鸣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人们睁开双眼,紧张而惊恐地注视着天空。“咚!咚!咚!咚!”又是一连串的爆炸声,从城市的四面八方传来,一串串耀眼火球,疾速地窜向夜空。刹那间,弹雨穿梭、枪炮交鸣的巴格达上空传来了尖利的呼啸声,炸弹从天而降,爆炸的火光像雷电一样闪过,轰隆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在剧烈的爆炸声中,楼房开始晃动,大地微微颤抖,许多地方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整个巴格达被笼罩在战火与硝烟之中。
15分钟后,美国白宫发言人马林·菲茨沃特在华盛顿向全世界宣布:解放科威特的行动已经开始!这场行动的代号是“沙漠风暴”。
在第一轮的空袭中,美军出动各种型号的飞机数十架次。可以说是一次新型武器的飞行作战实验场。
F-4G“野鼬”式电子干扰机和EA-6B“徘徊者”反干扰电子作战机,对伊拉克的军用雷达和通信联系实施干扰,并使其失去作用;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和F-15E战斗轰炸机以及A-6攻击机,空袭了伊拉克防空火力网和飞机场等战略目标;“战斧”式巡航导弹、F-111隐形轰炸机和F-15E战斗轰炸机,为摧毁伊南部的“飞毛腿”导弹、核工厂和化学武器生产工厂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批A-6攻击机、F-111隐形轰炸机、B-52重型轰炸机和其他种类战斗轰炸机,轰击了伊科境内的军事指挥机关和控制中心等设施;另一批A-6攻击机、F-111隐形轰炸机、B-52重型轰炸机和其他种类的战斗轰炸机,对伊科境内的地面部队,重点是“共和国卫队”进行了有效的打击;参战的F-15、F-16和FA-18战斗机,担负着护航、保障各种类型的战斗机、轰炸机执行任务。
美军还出动了新投入现役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编队和“别动队”。
战斗打响90分钟后,伊拉克的防空部队开始作出反应。他们根据萨达姆的命令,全城所有防空火器一齐向空中开火。高射机枪、高射炮射出的弹道轨迹,与空中投入的炸弹经纬交织,形成一片片奇丽而骇人的火网。防空警报声和爆炸声吞没了整个巴格达市区,震撼着这座中东历史名城。
然而,多国部队的空袭实在是太猛烈了,再加上强烈的电子干扰,伊拉克的防空雷达和地空导弹很快被压制住。剩下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因指挥通信设施和目标指示雷达受到强烈的干扰而失去指挥,因此只好各自为战,盲目地对空射击。
参加第一轮空袭的多国部队的飞机,经过近3个小时的执行任务,陆续返回设在沙特阿拉伯和航空母舰上的基地。许多飞行员走下飞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紧紧拥抱,眼里闪烁着泪花,还有人高举“V”形手势以示胜利。
海湾战争中的美国“肯尼迪”号航空母舰6时35分,美军及其盟军又向伊拉克及其占领的科威特发动了第二轮轰炸。派驻沙特的法国空军部队在接到密特朗总统的命令后,也加入了作战行列。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总理罗勃特·霍达也向派驻海湾的澳大利亚海军发出命令,要其与多国部队一道对伊拉克作战。
之后,多国部队加大了空袭密度。到17日午夜,多国部队的飞机共进行了3轮高强度轰炸,出动飞机2000多架次,投弹1万多吨。此外,停泊在波斯湾的美海军军舰向伊拉克腹地的指挥通信中心、雷达和防空导弹阵地以及部分机场发射了100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
第一天轰炸过后,诺曼对记者发表谈话称:这次突袭不能说完美无缺,但完全达到了预定目标,命中率达80%。他还说,通过这次突袭,萨达姆的总统府、巴格达电信电报大楼、空军和防空指挥部等均被摧毁,巴格达附近的两个机场陷于瘫痪,一切工业设施、巴格达电厂、电视台大楼也被炸坏。
按照“沙漠风暴”的行动计划,从1月17日至30日为战略空袭阶段,主要目的是削弱伊拉克战争潜力,夺取并保持战略制空权。因此,在以后的13天当中,多国部队的飞机不分昼夜,轮番上阵,连续对伊拉克进行强大的空袭。
在多国部队强大空袭的压力之下,伊拉克的军队既无招架之功,也无还手之力。伊拉克空军装备的几百架飞机,要么逃往国外,要么深藏于地下。勉强升空的为数不多的飞机立即成了多国部队飞机的活靶子,有些伊军飞行员尚未发现多国部队的飞机,就被多国部队发射的空对空导弹击中,魂归西天。
海湾战争中的巴格达反空袭作战当然,萨达姆还没有到举手投降的时候,他手中不仅有百万大军,而且还装备有800余枚“飞毛腿”导弹。从1月18日开始,萨达姆下令用“飞毛腿”对沙特和以色列境内目标进行反击。萨达姆之所以把保存下来的导弹射向以色列,其目的之一是表示伊拉克仍然有能力反击;另一个目的是以导弹袭击激怒以色列,把以色列拖入战争,使这场战争变成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战争,从而拆散美国的反伊联盟。但是,以色列在美国的控制下,一直采取克制的态度,没有进行还击。
“飞毛腿”的出现,也为美军提供了信号。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急令多国部队空军派专门飞机去搜寻消灭“飞毛腿”导弹。然而,“飞毛腿”导弹的机动性很强,它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使多国部队空军的攻击效果甚微。用诺曼的话说,寻找“飞毛腿”犹如“草堆里找针”一样困难。最后,倒是“爱国者”地空导弹上演了一出大战“飞毛腿”的好戏。伊拉克发射的“飞毛腿”大多被“爱国者”
拦截。
美国“爱国者”导弹升空拦截“飞毛腿”导弹在战略空袭阶段,萨达姆的“军中之军”共和国卫队被列为重点攻击目标。
诺曼决定由美国战略空军B-52轰炸机担负轰炸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任务。
B-52轰炸机是一种载弹量最大、载弹数最多、巡航能力最强的大型飞机,又是各种装置最为先进的作战飞机,在当今军事领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据专家们称,B-52轰炸机有多项世界纪录:一是载重量、载弹量,为世界轰炸机之最;二是最远航程可达1.6万公里,在各种飞机中数第一;第三,它还是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轰炸机,从1955年服役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
18日晨,天还没有彻底亮透,一架架挂满穿甲集束炸弹的B-52轰炸机,从土耳其和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基地腾空而起。在空中进行编队之后,便向科威特西北部的萨达姆共和国卫队的阵地飞去。几个小时后,机群飞临共和国卫队阵地上空。只见B-52轰炸机排着队用它那拿手好戏地毯式轰炸战术,铺天盖地地向下倾泻穿甲炸弹。霎时间,共和国卫队的阵地上硝烟弥漫,爆炸声响成一片,炸弹所击之处均化为一片焦土,共和国卫队的苏制T-72坦克一辆辆被击中起火。
在多国部队超强度的空袭下,萨达姆的空军和地面防空部队一败涂地,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有人认为,萨达姆这次可能真的要输了。但从各地报回的情况看,多国部队空军轰炸的目标主要是伊拉克腹地的一些战略目标,以及他的共和国卫队,其他地面部队却大多没有受到高强度轰炸,特别是在科沙边境的一线部队,基本上没有遭到大的损失。
于是,萨达姆准备把与美军等多国部队的决战放于地面作战。实际上,从战争爆发那一天起,萨达姆就确定了一个总的战略方针:在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空袭阶段保存军力,坚持100天,然后在地面战争中大量歼灭美军的人员;借助美国人权力量夸大美军人员遭到大量伤亡的影响,并利用美国国内会爆发大规模的反战浪潮的情况,动摇美军官兵思想,从而罢战退兵。这样,在空袭阶段,伊军地面部队基本是固守在掩体和战壕中,没有过多地进行抵抗。
为了引诱美军早日投入地面作战,萨达姆命令他的部队对沙特和美军驻地海夫吉采取行动,引“虎”下山。
海夫吉,本是沙特境内的一个滨海小镇。海湾战争爆发之前,它曾是一个拥有数万居民的商业和渔业中心,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储藏基地。战争爆发前居民们纷纷离去,便成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沙特部队的驻地。
1月29日晚,夜幕低垂,四野静悄悄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沙特部队的士兵大多已进入梦乡,哨兵们也无精打采地来回踱着步。十几天来,空军部队所取得的重大战果使他们确信,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伊拉克军队的胆子再大,也不敢自己找上门来送死。
午夜时分,一阵马达的轰鸣声由远至近。哨兵们定睛观瞧,发现从伊拉克阵地方向开来一列坦克纵队。哨兵迷惑不解。他们不相信是伊拉克的坦克,但也不敢承认那是自己的部队。
就在哨兵惊疑不定之时,坦克纵队已冲到近前。一辆行进中的坦克突然射出一串机枪子弹,哨兵应声倒地。接着,其他坦克也边射击,边向前猛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