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平叛传(下)
7318800000084

第84章 奸相枉法家破身死 名将功成流芳百世(1)

代宗大历五年,断绝了八年之久的河西走廊又恢复了昔日的安宁,中原和西域各国的商贸交易又正常并活跃起来,大唐西部边境得到了暂时的平静。国内一些反叛势力被平息,一些有野心的节度使有所收敛,只是在暗中扩充实力,等待时机。

这天早上,代宗照例在麟德殿与大臣们商谈朝廷琐事,听取有关事务的奏报。元载提前到了麟德殿外,放轻脚步进入垂花门,贼样地前后张望。他要悄悄地约见皇上身边的宦官董秀,获取他提供的情报,以便皇上随时垂询。

元载自从进入内阁,犹如小人得志,私欲很快膨胀起来。他损公肥私,广值田产,修建房舍,购买舞女,恨不得将天下财产都归于他一人。有了权就有了钱,元载充满了更大的野心。他想长久把持朝政,专宠于皇帝身边,就得在皇帝身边安插人,打探皇帝的饮食起居,注意皇上的谈话言行。察看皇帝约见了谁,召见了哪个大臣,说了什么话,看了什么书,甚至昨晚上跟哪个妃子睡了觉,都要一一掌握。

一个中年宦官走过来,看看跟前没人,悄悄走近元载低声道:“圣上昨晚召见了吏部侍郎杨绾,户部郎中裴度,说了好一会儿话。”

元载知道杨绾负责吏部考功司,专门考察官员的清廉与贪墨,政绩显着与政绩平平,以便决定某个官员的提拔任用,或者罢黜贬职。便警觉地问道:

“你听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话?”宦官董秀道:“皇上和大臣们议事,是不许其他人在旁边听的。说的什么话,咱家不知道。”元载道:“本相知道了。”说完,便朝当值房走去。

平息了叛乱,安定了边境,国家暂时没有战事,朝廷将精力放在发展生产、恢复农业的专务上。工部上报朝廷奏折:郑渠年久失修,淤塞严重,影响两岸农田灌溉。还有大运河也需整修,尤其是邗沟一段地形复杂,沉船无数,严重影响河道畅通,需朝廷尽快作出规划。

这天,右仆射元载、中书省侍郎杨炎、门下省长官药子昂、都御史颜真卿、侍郎李吉甫、吏部尚书刘晏等人,到偏殿中等候代宗召见,商谈朝廷大事。一会儿,代宗走进来,众大臣上前行了礼,代宗说声“罢了”,转身坐到御座上,并示意大臣们都坐下。众大臣告了坐,代宗道:“众位爱卿,工部报上来的折子你们都看了,时间也过去了两个月,如今你们拿出来方案了没有啊?”

药子昂从袖中摸出一本奏折,躬身答道:“启奏陛下,经户部、工部联合派员下去实地考察,经过反复核实,已经有了方案,请陛下过目。”说着,将奏折递给代宗。代宗翻看了一眼,将奏折放在案上,对药子昂说道:“你把两项工程所需工时、徭役、钱粮说一说,让众位爱卿共同议一议。”

“陛下,经核实,郑渠疏通所需役夫两万人,费时半年才能修理好,需粮食十一万石,银钱十二万两。大运河邗沟段浚通,所需役夫一万人,费时三个月,需车船炸药配合,需要粮食三万石,银钱三万两,届时即可告竣。眼下国家刚安定,鼓励百姓们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各处都需劳动力。这两处工程所用民夫极多,按照以往的方式,义务出工恐怕难以完成,并在汛期内可能引起涝灾,反受其害。老臣以为,南方没有遭受兵灾之苦,应多纳钱粮,援助北方徭役。北方出力,南方出钱,南北共同维修这两处工程。微臣计算了一下,两处工程所用役夫应从当地解决,当地不能解决的,可从他方招募灾民解决。

河南灾民极多,朝廷可招募他们出工,每人每天发给三升粮食作为工钱,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另外,邗沟民夫完工后,每人发给二两银子作为补助,郑渠民夫完工后,每人发给五两银子。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灾民的困难,又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大缓解了几方矛盾,也符合朝廷的休民生息方略,此议案是否可行,请陛下圣断。”

代宗起身离座,在地上来回踱着步,考虑着方案可行否。李吉甫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此方案可行。如今战事平息,朝廷可以全力发展生产、赈济百姓。河南连年遭受天灾人祸,百姓饱受多方疾苦。朝廷在各地设粥棚,放赈济,极力救助百姓。如今可张贴布告,晓谕各地百姓们:年轻力壮的可以到工地干活挣粮银,老幼妇孺预支给粮食,令其回家操作农田,能种多少算多少。

这样一来,灾民们不因饥寒冻馁而毙命,工程也不因缺乏役夫而迟延,正符合陛下救助百姓之心意也!”

代宗点点头说道:“办法可行,元爱卿,你以为如何?”

元载并不在这件事情上动脑子,疏通河道,费钱费粮,那是工部的事情。

他想的是皇上为何要召见杨绾?杨绾为人正直,艰苦朴素,在朝野上下都有好名声。皇上是不是想把他提拔入阁,借以整饬朝纲,肃正风气呢?眼下国家还处在困难阶段,朝中有些官员开始浮华奢侈起来,高车驷马,嫖妓宿娼,滋生了不少贪官污吏,皇上是想让杨绾来入阁作榜样吗?如果是那样,自己所做的那些肮脏事情就得败露,第一宰辅也就做不成了,恐怕还有性命之忧。

不能让他入阁,得想法弄掉他。

想到这里,元载忙拱手说道:“陛下英明,臣也觉得切实可行。臣再倡议一条,臣愿捐献出半年俸禄,以救济各地灾民,稍解车薪杯水之急,替陛下分忧解愁。”

代宗一听大喜,口中道:“爱卿乃老成谋国之臣,真心替君父分忧,忠心可嘉也!朕也学学杨绾,布衣素食,节省下来钱粮救济灾民。朕再传旨后宫,人人都要紧缩开支,节约粮食,不愁我大唐的官员不效法。”

代宗话音刚落,在座的大臣异口同声道:“臣愿捐出半年俸禄,效法皇上。”

代宗更加喜道:“众爱卿是朝廷重臣,你们作了表率,朝野上下岂可不效行?

这件事情就算定了,元爱卿,你马上督促工部、户部执行,尽快开工。”

“陛下,臣还有本要奏。臣等理应向杨绾学习,布衣素食,忠心报效社稷。臣建议,国子监祭酒一职至今空缺,可提拔杨绾充当此任,以鼓励节俭朴素之官员,彰显我大唐礼仪治国之本。”代宗正在高兴,一听元载推荐提拔杨绾,不加分析便道:“这又是爱卿的长处,举能任贤,大臣风范也!好,朕准奏。”

元载一箭双雕之计,说得既高明又顺理成章。既提拔杨绾做了闲官,又保住了自己的相位不被别人觊觎,让人瞧不出一点破绽。他听皇上已经答应了他的奏本,心里高兴地差点笑出声来。

长安城的紫石街有三处豪华宅子,东边的豪宅由元载的老大元伯和居住,其子官拜户部侍中。西边的豪宅由他家老二元仲和居住,官拜转运使。中间的自然是元载和老三元彪居住,其豪华壮丽为紫石街第一家也!

元载少年时聪明好学,加上父亲在朝为官,二十多岁便入了仕,一直都做京官。后来他父亲为了给他找个有势力的靠山,和大将军王忠嗣攀上了亲家,为他娶了大将军的女儿,借以飞黄腾达。他老婆刁蛮凶悍,仗着娘家的势力,把元载辖制得大气都不敢出,他只得忍耐着。王忠嗣死后,王家落败,失去了势力,元载开始扬眉吐气了。他接二连三地娶了五个小老婆,一个比一个年轻,不怕大老婆再凶了。他一改往日老实巴交的小京官模样,变成了圆滑世故的投机钻营者,专溜须拍马,巴结有势力的大官。他很快瞄上了李辅国,和李辅国攀上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成了李总管的座上客。靠上李辅国后,元载一步一个台阶,很快爬到了户部侍郎的位子上。接着,他又动了脑筋,瞅机会向皇帝表忠心,显示自己的才干,终于有了机会。张楷、冯植、裴冕等人相继下世,内阁急需人才补充进来,皇帝的目光便瞅上了他。先是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中书令由郭子仪兼任),后又为尚书省右仆射,名正言顺地成了宰相。

俗话说“得意忘形,沐猴而冠”,用来形容元载恰如其分,不为过也!他把两个不学无术的儿子安排进了官僚机构中,为自己贪污敛财、中饱私囊创造了条件。平凉一万石军粮不翼而飞,就是显露出的冰山一角。他排除异己,结党营私,飞扬跋扈,陷害忠良,短短的五年间已引起朝野愤恨。御史台的一个御史李少良上书朝廷,揭露元载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的恶行,请求皇上派人查处。不料元载皇恩正眷,先是不予准奏,后又交给杨炎查证此案。杨炎依附元载,又是元载的外甥,正准备推荐入阁,怎能不对元载感恩戴德呢!便将一个朝廷硕鼠轻轻放过,将罪行掩盖过去,反而奏称李少良诬陷朝廷大臣,查无实据,纯属无中生有也!

其实代宗对元载的劣迹早有耳闻,私下规劝过他。但元载仍然我行我素,毫无收敛,拿皇上的话当成耳旁风。代宗考虑元载枝丫横生,党羽甚多,动元载而朝廷震荡,便安慰元载,将李少良撤职查办,充军发配到云南去。岂料李少良在半路被人杀死,朝野一片哗然。

代宗发现元载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了如指掌,甚至他要提问哪件事,元载便能毫无滞涩地说出解决的办法,显示自己的才华比别人高出不少。一次,代宗站在麟德殿门前,看着前面巍峨壮观的三大殿,不禁咏道:“于是乎崇山茏耸,崔嵬嵯嵯。”他马上谄媚道:“此乃司马相如《子虚赋》中佳句,陛下过目不忘,真令臣下敬佩万分也!”代宗虽然听着舒服,心中却起了疑,暗中观察,发现自己身边的宦官做了元载的耳目,为其悄悄传送消息,使皇上的隐私毫无隐瞒,统统被元载得知。皇上受到了侮辱,皇权受到了挑战,代宗渐恨之,起了诛他之心。

黄昏日落,乌鹊归巢。元载从衙门回到府邸,刚进入书房坐下,老大元伯和急匆匆地来见他,进门就道:“父亲,大事不妙。平凉知府张正宇给户部发来了一道公函,询问平凉军粮库的一万石粮食哪儿去了。还有定西县令严旦也来了公函,质问户部为什么两万石军粮四年了没调换,以至于霉变不能食用。”元载一听吃了一惊,急问道:“什么时候收到的?”元伯和道:“今天上午收到的,孩儿悄悄将公函扣下,急着找您老人家商量。”元载略一思忖,对元伯和道:“你快去把户部侍郎苟邦找来,快。”

苟邦很快来了。元载怒冲冲地问道:“上次让你倒卖的平凉一万石军粮,为什么到现在还没补上?”苟邦道:“此事不怨下官,您只让下官将粮食卖掉,补库的事情您让户部粮监丞刘望处理。据说刘望将平凉库的监丞调往他处,新去的监丞刚到了任上,便得急病死了。刘望原想把定西的军粮倒腾出来一万石调往平凉,然后再将新粮补进去。不料正赶上山洪暴发,冲断了道路,因此便将此事搁置起来。后来您将刘望放了外任,到兖州去做知州,此事更没人管了。下官也是今日早上听同僚们说起,才知道的。”

元载心里更加紧张,问道:“他们都说了什么?”苟邦道:“新来的户部尚书蔡庆清理文案时,翻出来一张公文,是两年前定西监丞呈送户部的公文,请求尽快倒换军粮,不能再耽搁了。蔡庆叫来新任粮监丞王提建,询问定西的粮库倒换了没有,王提建说是他不清楚。蔡庆派人到定西去查看,那儿的军粮已经四年了,根本没动过。正如严旦提到的那样,已经生虫发霉了。上次郭子仪派人去提军粮,发现粮食生虫变质不能食用,提粮的将军差点打了监丞,后来从地方粮库借了三千石粮食运往河西。这些事情恐怕皇上已经知道了,大人您说咋办啊?”

元载心里一阵阵发紧,此事既然皇上知道了,为什么不向他这个宰相询问呢?事有蹊跷,如处理不好,自己的末日就会来临。他起身在地上踱着步,脑子里急速地思索着对策。三万石军粮,近百万两银子,朝廷能不追查吗?上次朝会上,郭子仪奏请皇上西征,他极力反对,就是担心平凉出事。下来他急忙找户部监丞王提建,询问各处军粮备齐了没有。王提建告诉他,都备齐了,完好无缺。他放心了,便将此事搁下。谁想自己过于疏忽,终究引起事发。那些军粮是郭子仪西征的保证,兵无粮自乱,将无谋自败。郭子仪西征败局已定,跟他有天大的干系。就凭差了一万石军粮,那就是掉脑袋的罪,怎么办呢?都怪自己,数万石粮食卖了三百多万两银子,只分给下面具体办事的几十万两,其余都花在了豪宅上。买丫鬟、值戏班子,娶小妾,盖高楼,扩花园,置田产,花掉了一大半。那些同党们嘴里不说,心里有怨气,想给他们再补亏钱都来不及了。一不做二不休,封了他们的口,朝廷永远也查不出来。

想到这里,他故作轻松地说道:“事情不大,老夫想法子弥补就是。伯和,你去把王提建找来,咱们备上一桌酒菜,边吃边商量解决的办法。”

元伯和请来了王提建,三人边喝酒边出主意,如何才能补上这个窟窿。

元载显得胸有成竹,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不停地给两个部下倒酒夹菜,劝他们放心喝酒。二人酒喝得差不多了,起身要走,元载道:“莫慌,莫慌。老夫最近购了些武夷山的‘大红袍’,泡两杯给二位解解酒。”说着话,亲自到后面去给他们沏茶。

苟邦醉眼迷糊地喝着茶,一会儿感觉嗓子热辣辣地痛,便放下茶杯揉嗓子,看王提建也是同样,想说话根本说不出声来。二人明白了,茶里面下了“封喉散”。便用手指着元载像是大骂,就是没有声音。二人面孔逐渐发紫,不停地抽搐着倒在地上,像是死了过去。

元伯和看着眼前的情景,惊恐地问道:“父亲,他俩咋了?没喝多少酒嘛!”

元载狞笑道:“这两个祸根知道老夫的事情太多了,不能让他们开口说话,老老实实地在家躺着去吧!几次倒卖粮食的都是他二人,这次却把老夫给陷进去了,不找个替罪羊你我父子能过关吗?记住,平凉、定西的事情都往他们身上推,反正他们也成了活死人,谁也查不清楚。去叫两个家人,把他们送回去,就说是喝醉酒了,睡一觉就好了。”

元伯和跟两个家人把苟邦、王提建送回去,家人真以为酒喝醉了,睡一觉就会好。谁知二人永远醒不过来了,大脑失去了记忆,成了活死人。元载又派总管蔡威带人去兖州谋杀刘望,却没找到人。蔡威回来说刘望失踪了,不知去了哪里。元载虽感到蹊跷,但也没放到心上。

年关将近,郭子仪及三军将士风尘仆仆地归来。回到长安时,太子李适率领百官在彰武门外迎接。道路两边站满了欢迎的人群,百姓们载歌载舞,鞭炮齐鸣地迎接老令公。祝他收复国土,打通河西走廊,为朝廷再立大功。

老令公老远下了马,精神矍铄地走向太子,向太子躬身施礼,口中道:

“老臣给太子请安了。”太子忙躬身回礼道:“老令公辛苦了,小王代表父皇欢迎您老凯旋归来。父皇在紫宸殿摆下宴席,专为老令公接风洗尘,请。”令公表示感谢。然后百官一一上前跟令公见了礼,各个满面笑容地寒暄着,欢迎令公凯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