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316100000073

第73章 清朝卷(12)

【鉴赏】沈汝瑾,字公周,号石友,自号钝居士,江苏常熟人。绩学不仕,与画家吴昌硕友善。有《鸣坚白斋诗抄》。这一首《闻道》诗,通过沙俄与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三省血战。给我国东三省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揭露满清政府视“民命等鸿毛”的丑恶本质。“闻道东三省,强夷兵苦鏖战。”描写作者从新闻中看到日俄帝国主义在我国的东三省展开激烈的战争。“黄金填海尽,白骨蔽城高。”描写的日俄战争所消耗的军费用黄金来估计,可以把海填平,战争的残酷,双方的士兵,加上无辜百姓的尸骨堆成山可以把城墙遮掩。“粮绝军宵遁,山空鬼昼号。”沙俄帝国主义弹尽粮绝,遭到惨败,军队逃遁后,四野空旷凄惨,白天都有鬼出没号叫,阴森恐怖的气氛笼罩东三省血腥的战场。“庙堂守中立,民命等鸿毛。”描写反动的满清政府,对日俄帝国主义在我国东三省残酷的战争保持中立,对惨遭战争蹂躏的东三省人民一点也不关心,对于百姓的死,视如鸿毛之轻。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惧怕帝国主义列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强盗在自己家中杀人火,并杀害你的家人,主人却保持中立,不闻不问,这样的主人还有良心么?统治者只关心自己的统治地位,只要保住现有的鲜衣美食,美女金帛,叫他们干什么都行。当儿皇帝、当傀儡皇帝、割地赔款、美女媾和,他们把人世间的丑态出尽,天良丧尽。还要恬不知耻地强迫百姓呼万岁,把最尊贵的字眼放在他们头上。这些丧尽廉耻,没有人性的统治者,帝国主义在自己的国土上,奸淫掳掠屠杀百姓,他们敢向帝国主义索赔款讨公道么,恰恰相反,他们反而向帝国主义赔款割地,以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像这样的统治者,还会关心百姓的死活么?帝国主义列强深深懂得中国的皇帝是怎么统治中国人民的,所以他们就肆无忌惮地向中国伸出罪恶血腥的魔爪,索取好处而屡屡得逞。最受痛苦、灾难的还是平民百姓。

【原诗】闻道东三省,强夷兵苦鏖。黄金填海尽,白骨蔽城高。粮绝军宵遁,山空鬼昼号。庙堂守中立,民命等鸿毛。

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

【出处】清·蒋智由《有感》

【鉴赏】蒋智由(1865~1929),字观云,号因明子,浙江诸暨人(一作海宁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过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他与黄遵宪、夏曾佑被梁启超并列为“近诗世界三杰”。有《将智由诗钞》、《蒋观云先生遗诗》等著作。这一首诗中:“落落何入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作者慷慨激越的发问,报大仇,原来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即腐朽的清政府,软弱无能,列强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族存亡危在旦夕。怎不教人热泪磅砣呵!“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作者将一腔悲愤痛快淋漓地道出来,读尽中国的历史,朝朝代代炎黄子孙都是在过着牛马一样的悲惨生活。不是替异族人作牛马就是为本民族的统治者当牛作马,没争得人的权力。这种现象沿袭了几千年,怎不叫作者悲愤而热泪长流呢?短短四句话,起伏迭宕,震聋发聩,唤醒民众,再不能继续这样当牛作马,任人宰杀,应当奋起拼搏,争取人的权力,打倒列强,推翻反动的清政府,建立民主自由的政府,让神州大地阳光灿烂。

【原诗】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出处】清·章太炎《狱中赠邹容》

【鉴赏】章太炎(1866~1936),浙江余杭人。自小痛恨异族统治,不应科举,受学于俞越。曾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辛亥革命后,任总督府枢密顾问。积极讨袁,为袁世凯所逮捕入狱,获释后,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后弃政从教,在苏州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以授徒为生。通经史、音韵、训诂之学,并工诗文。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集》等著作。这一首诗是1903年(光绪二十九)夏,上海《苏报》报道了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发表邹容的《革命军》,并摘登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鼓吹革命。清政府震怒,勾结上海租界工部局于6月30日逮捕了章太炎,邹容不愿章太炎一人承担,挺身而出自投巡捕房入狱。这首诗是章太炎在巡捕房所作。“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州。”章太炎比邹容大18岁,故称邹容为弟。既是革命同志,又是亲如手足的弟兄,比喻其肝胆相照,心心相印的忘年情谊。被发即披发。称赞邹容16岁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寻求革命真理,雄姿英发,少年气盛的形象。“快剪刀除辫,乾牛肉作糇。”描写邹容于1901年在日本宣传革命,清庭南洋学监姚文甫进行破坏,邹容带领革命同学闯入姚府,痛殴姚文甫,并剪掉姚的辫子悬于留学生会馆,旁书“禽兽姚文甫之辫”以示众。邹容四处奔走宣传革命,废寝忘餐,经常以干牛肉充饥。“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描写邹容被反动的清政府逮捕入狱,天怒人怨。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天地都不容。“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描写作者对邹容小弟的关怀备至,以及为了革命,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豪情。

【原诗】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州。快剪刀除辩,乾牛肉作鞭。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愿播热血高万丈,雨飞不住注神州

【出处】清·宁调元《感怀》

【鉴赏】宁调元(1871~1913)字仙霞,别号太一,湖南醴陵人。南杜著名作家。曾在黄兴任教的长沙明德学堂读书,深受革命思想影响。1906年去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在湖南从事革命活动,主编《洞庭波》杂志。参加萍、浏、醴起义,被捕入狱,三年后释放,去北京主编《帝国日报》。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又被捕,不久被杀害。一生著述很多,有柳亚子编辑的《太一遗书》。这一首诗是作者1906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作的,抒发了他慷慨报国,为革命甘洒热血的献身精神。“十年前是一重囚,也逐欧风唱自由。”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就像一座囚牢。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争自由,争解放,就像一线黑暗中的曙光。它影响着黑暗中的中国革命者,去求解放,争自由。“复九世仇盟玉帛,提三尺剑奠金瓯。”复九世仇,是指春秋时,齐襄王为九世远祖齐哀公复仇,灭纪。盟玉帛,是指会盟,即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三尺剑指汉高祖刘邦所说:“吾行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这两句描写作者要像中国古代的有志之士一样,以革命的武装,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的国家。“丈夫有志当如是,竖子诚难足与谋。”竖子。指楚汉相争,项羽的谋臣范增在鸿门宴上,几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动。刘邦逃走后,范增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沛公即刘邦,后来范增之言果验。这两句话是说作者要像心怀大志的大丈夫那样去做,不与竖子为伍。“愿播热血高万丈,雨飞不住注神州。”作者以豪迈的革命气概,把热血洒向万里长空,像雨露一样滋润华夏大地。这一首诗描写作者年轻气盛,疾恶如仇,为了中华大地重现光明,为了民主、自由投身革命,甘把热血肥沃祖国大地的英雄气概与豪迈精神。这一首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把革命者为理想而战斗的献身精神,淋沥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原诗】十年前是一重囚,也逐欧风唱自由。复九世仇盟玉帛,提三尺剑奠金瓯。丈夫有志当如是,竖子诚难足与谋。愿播热血高万丈,雨飞不住注神州。

忠臣已尽神孙死,却建浮图说报恩

【出处】清·陈文述《登报恩寺浮图》

【鉴赏】陈文述(1771~1803),字退庵,号云伯,浙江钱塘人。嘉庆五年举人。有《颐道堂集》、《碧城仙馆诗钞》行世。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母亲高皇后而建,在南京南门外,浮图是梵文音译,就是塔。这是作者登临报恩寺的塔而写的一首绝句。朱元璋(明太祖)死后,传位于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而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不服,在燕地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变。”“靖难师来孰闭门,孝陵云树黯消魂。”描写朱棣率领的燕兵南下攻城掠地势不可挡,纷纷开城门投降,埋葬朱元璋的孝陵也天愁地悲。“忠臣已尽神孙死,却建浮图说报恩。”描写朱棣夺得皇位,改为明成祖。他残酷诛杀文武大臣,又大兴文字狱,对百姓实行野蛮的镇压与黑暗的统治,激发了百姓的愤怒与不满。文武大臣及龙孙朱允炆已被杀。明明是不忠不孝,背叛父母与朝廷的逆子,偏偏还要建塔说是报恩。这不是虚伪到极点了吗?纵观中国历史,不管是盛世或末世,不管是明主或是昏君,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位,无不充满血腥味,一面是六亲不认,父子、兄弟之间的谋杀。一面是无辜的大臣与百姓的遭殃。什么纲常、伦理,什么为国为民,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的传统骗术而已。你死我活的争夺,血流如河的杀戮,无不是抢夺权位。抢夺到权位,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榨取民脂民膏供自己享乐这才是他们的目的。这首诗对明成祖建佛塔报恩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叙事、抒情、议论浑然一体,尖锐、冷峻。

【诗原】靖难师来孰闭门,孝陵云树黯消魂。忠臣已尽神孙死,却建浮图说报恩。

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

【出处】清·丁尧臣《咏阿房宫》

【鉴赏】请看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可是直到今天,那些诗书还依然存在;倒是秦始皇所建的阿房宫,却反而经不起一场火的焚烧。原诗描写秦始皇兴建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后来却被项羽一把火烧成灰烬的故事。主旨是在讽刺暴力高压政策不能持久,独裁政权到头来总是会被人民推翻的。

【原诗】百里骊山一炬焦,劫灰何处认前朝?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