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阳光下的罪恶:骗术大揭秘
7311400000005

第5章 伸向银行的黑手——储蓄骗术(3)

但到月初她拿到银行月结单,发现消费记录显示:当天晚上8时59分,她确实刷卡消费了45元,对此肖小姐没有异议。但紧接着下面一笔消费记录显示:当天晚上9时左右,她又在吉之岛刷卡消费了357元,也就是说她买完眼镜后50多秒就又刷卡买了东西。

“买这么多钱的东西,时间又离得这么近,我根本没有一点印象。”肖小姐说。她随后与银行取得联系,银行证实第二笔消费确实也在吉之岛店完成。

肖小姐随后赶到吉之岛店,通过财务,肖小姐查到第二笔消费是在店里购买了玉兰油产品。肖小姐由此确定肯定有问题,她说:“我从来就不用该品牌的产品。”

肖小姐和银行联系,坚持称自己并没有进行该笔消费,表示将拒付这357元。肖小姐来到吉之岛店,她说:“从财务保留的消费单原件看,第一笔消费单上我的签名有被人描过的痕迹,也就是说有人在我买完眼镜后,描过我消费单上的签名,之后冒充我在第二张消费单上签了我的名字。”

肖小姐向该店反映了情况,第二天他们就给肖小姐打电话,调查证实是该店一名收银员趁肖小姐刷卡买眼镜时,偷偷把她的卡又刷了一遍。在肖小姐走后,她冒签肖小姐的名字,又消费了357元买商品。

此事件暴露出零售行业刷信用卡消费上的监管漏洞,除了商家加强监管外,还是要提醒消费者,对自己的卡注意保管,消费时加强防范意识。信用卡随时都可能被别人刷,希望大家还是小心为上!

移花接木的存款单

一个60多岁的陈老汉在镇上银行存钱时,由于识字不多,亲手把多年积攒的36000元钱存入了骗子的账户。

陈老汉夫妇两人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36000元钱,前几年借给了亲戚,刚刚还回来。为了安全,陈老汉决定把这笔“巨款”存进银行。

早上9时左右,从来没有到银行存过钱的陈老汉和老伴一起来到了镇上的银行。识字不多的陈老汉填了两次存款单,都被银行工作人员退了回来,说填写不规范。这时候,旁边一个约30多岁的男子凑了过来,“热心”地递过一张写了名字和账号的纸条:“你按照这样写就可以了。”陈老汉就按纸条上的内容填写,填好了第三张存款单后,他将存款单和存折递给了银行工作人员。

陈老汉万万没有想到,这第三张存款单上,他亲自填写的却是别人的名字和账号。当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36000元钱已经存入“卡”上时,陈老汉也没有特别在意。

回到家中,想起自己只有存折,并没有办银行卡,陈老汉开始怀疑自己填写的存款单可能有问题。

第二天,陈老汉赶紧叫女儿去银行查看,一查发现存折上36000元钱已没了踪影,巨款被陈老汉自己亲手存入了骗子账户。

陈老汉不识字,怎能让他去银行存钱呢?何况存钱的数目也不是小数,这就更应该让做儿女的反思了。老人一辈子的积蓄被骗子几秒种就卷走,实在是让人心痛。在痛恨骗子之余,我们得和老人提个醒:存款时千万别和陌生人搭讪,或者干脆让自己的儿女去存,也省得自己跑路,既安全又轻松!

冒充银行打电话骗财

某公司王先生接到一个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告诉王先生的信用卡在商场消费1.8万余元。王先生大吃一惊,自己根本就没用信用卡消费过,当王先生准备进一步问情况时,对方告诉王先生需要打电话到指定部门去咨询,并留下了一个外地的电话号码。

情急之下,王先生没有多考虑就拨通了这个电话,电话接通后,电脑语音提示称某银行的服务电话。

按照电脑语音提示,王先生选择将电话接到人工服务,一个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人告诉王先生他的信用卡确实出现过消费,要求王先生留下信用卡账号和密码,以便进一步帮助他查清问题,会将情况及时反映给王先生,此时毫无戒心的王先生便将账号和密码告诉了对方。

接下来很长时间,对方没有再来电话,感到蹊跷的王先生立即赶到附近的银行进行查询,但查询结果令王先生大吃一惊,他银行账户中的15万元已经不翼而飞。

在信用卡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如果接到此类自称银行的电话后,不要轻信对方,不要轻易将自己的银行账号和密码告诉对方,最好立即到附近银行进行查询。如发现问题请立即拨打报警电话。

钱“吐”一半被卡住

陈小姐因为临时需要用钱,便与丈夫到附近的ATM机上取5000元。然而,让陈小姐非常奇怪的是,随着机器运转的声音结束,那叠“吐”出一半的5000元钱却卡在了出钞口上,怎么也拉不出来。

陈小姐的老公一边焦急地抱怨,一边指了指一张贴在机旁的温馨提示跟妻子说:“快按这个号码打过去问问。”

这是一张被塑封过的白色小卡片,上面写道,“如果您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障碍,请拨打×××××95588”。因为害怕这吐到一半的钱被“吃”回去,陈小姐很快用手机拨通了这个号码。

接电话的是个男子,他首先告诉陈小姐,自己是该行的工作人员,并保证这被“卡”住的5000元是不会出问题的。

“那请问您卡上现在还有多少钱?”这名“工作人员”突然话题一转。

“4万8千元。”没来得及细想的陈小姐脱口而出。

“好,您稍等。”接着,电话那头一阵寂静,过了一会儿,“工作人员”告诉陈小姐,经过查询,她的账号上的确有4万8千元。

“但因为您的卡可能因为这台ATM机的故障出了些问题。现在我们给您开了一个新的账号。您只要按照我们说的步骤在机器上进行操作,明天就可以到我们银行来拿回您的钱了。”

就这样,陈小姐按照“工作人员”的提示,先后输入了自己的账号以及另一个由“工作人员”报出的新账号。

“请问现在屏幕上是如何显示的?”操作完毕后,“工作人员”问。

“交易成功。”

“那好,明天您可以来我们银行拿回这张新卡了,再见。”没等陈小姐说再见,对方抢先挂断了电话。

当天晚上,陈小姐通过网上银行查询,发现自己卡中的4万8千元钱竟分文不剩。

“吐”到一半的钱被卡住,是因为有人把一片与出钞口长度一致、宽约两厘米的塑料片塞进了出钞口。那个张贴在ATM机上的温馨提示显然也是骗子们提前张贴上去的。他们在行动前,是做过精心准备的。比如说,谁负责在ATM机上做手脚、谁负责扮演工作人员的角色、谁去取钱,全部都有明确的分工。一旦有人拨打那个印在提示卡片上的小灵通号码,负责扮演“工作人员”的骗子就会在取得事主的信任之后,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提示,把事主卡里的钱转移到自己的账号上。一旦成功,他就会立即打电话给早已守候在其他地方的取钱人,把钱迅速转移。整个骗术其实一点也不高明,它能成功,主要利用了人们在钱被卡住时的紧张心理以及人们对银行的信任。

别把“密码”气出来

刘小姐路过某医院附近时,忽然两位中年妇女拦住了她。其中一位妇女手中拿着一个鼓鼓的黄色钱包。这位妇女热情地问刘小姐是不是丢了钱包。刘小姐看了钱包一眼,发现这个钱包不是自己的,便如实相告。两位妇女听后,有点失望地走了。

没想到刘小姐刚走了不远,又有一名中年妇女从后面追了上来。该妇女声称刘小姐捡到她刚才丢的钱包,钱包中有一张卡,卡中存有2万元钱。刘小姐反复辩解说,自己没有捡到钱包,不过刚才恰好碰到两个捡到钱包的人。但该妇女说什么也不相信她的话,一再要求刘小姐把钱包拿出来看看,以证明她说的是真话。无奈中,刘小姐拿出自己的钱包和银行卡。该妇女仔细看了银行卡后,竟说刘小姐的卡和她的银行卡很像,需要到银行验证一下。于是当着刘小姐的面,她拨通了一个“银行服务电话”。“服务员”在电话那头要求刘小姐说出自己的密码,刘小姐为了防止密码泄露,特意走到一边,小心地把自己的姓名和密码告诉了对方。听到“服务员”的答复后,该妇女说了句“对不起,找错人了”后,就走了。刘小姐还是掉进了骗子精心设下的陷阱,“银行服务电话”是中年妇女提供给她的,而“服务员”就是其同伙,刘小姐就这样白白损失了几千元钱。

银行密码是保障我们资金安全的防火墙,将银行密码轻率地通过电话告诉陌生人,无异于自拆了防火墙。为了防止上当受骗,我们再次提醒您:请守护好自己的“防火墙”,无论什么时候,你的密码只有你自己知道,其他任何人(包括银行)都无权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将密码告诉他人。要防止被骗,仅仅没有贪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防骗技巧,别被气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