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海盗之谜
7311100000026

第26章 海盗世家的名人(6)

那时的巴拿马商贾往来,贸易繁忙,西班牙人在巴拿马城至大西洋海岸的地峡中修筑了一条石道,把他们从美洲和太平洋沿岸国家掠夺的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通过那里运往欧洲。

这里的财富吸引了商人,也吸引了海盗。1671年,海盗摩根洗劫并放火烧毁了巴拿马古城。1673年,西班牙人和当地土著一起重建巴拿马,是为新城。古城里现在还有圣母大教堂、圣何塞修道院、老市政府、奴隶市场、圣胡安医院等历史遗迹。

在博物馆里,我们依然能看到当年巴拿马古城的模型。博物馆里收藏着从巴拿马旧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若干文物。目睹着这些文物,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的繁华和富丽,似乎每一块残砖断瓦,都镂刻进昔日的辉煌。

基德船长

因为宇野比吕士的漫画《海盗王子》,基德(William Kidd)这个名字比任何一个海盗更加让人熟悉。然而要知道基德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在17世纪他被人称为“海盗之王”,在各种电影和小说里他的名字被一遍一遍地提起,甚至成为“海盗”的代名词。他的冒险经历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最好素材,也是人们寻求宝藏的动力之一。直到今天,还有人在不懈的寻找那传说中的属于基德船长的宝藏。

现实版的基德生于1645年,苏格兰人,少年时期就开始了他漫长的航海生涯,20岁移民美洲时已经是一个有丰富经验及高超航海本领的船长。1689年英法开战时,他已成为一名富有的商人。但是他还是应征入武当上了武装民运船的船长,在西印度群岛和加勒比海一带同法国人作战,屡建战功,甚至还得了英国女皇的亲自嘉奖。回国后,他在纽约娶妻生子,购置房产(在曼哈顿至今还有基德船长的故居),他的生活原本安宁祥和,充满了幸福。然而不幸正在慢慢靠近。

1695年,基德经一位熟人介绍他认识新任纽约总督爱尔兰贵族贝洛蒙勋爵,在贝罗蒙的一手操纵下,他的不幸从此开始。

当时的美国,新区的移民们生活艰辛,殖民地的总督们“体察民情”,向自己的祖国学习,允许人们进入海洋从事劫掠活动。而同时,由于在印度洋海盗横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屡屡被劫,海军又抽不出身去对付,纽约的总督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提议纠集一些权贵出资入股经营一艘武装民运船,该船的任务就是攻击海盗船,夺回被抢财物,同时这些权贵们也可以中饱私囊。因此,这位总督开始物色船长,在他的威逼利诱下,基德这位悲剧人物登场了。

贝罗蒙给基德准备了袭击法国船只的“民船委任状”和一张皇帝颁布的委托书,赋予他的劫掠以合法身份,他的任务还包括缉拿海盗亨利·埃夫里和托马斯·图。贝洛蒙和基德签署了协议,规定基德每一笔“收入”的65%归投资者,基德自己分15%,剩下的归水手。于是基德乘坐“冒险”号出发了。

整整一年,“冒险”号飘荡在大西洋上,没有遇到任何海盗船只,还处处被皇家海军欺负,基德的心情很坏,更糟的是水手们开始抱怨了,有些人甚至煽动大家去当海盗,为了稳住局势,基德被迫驶往红海,在那里他偷偷抢了几条印度商船,把财物分给了水手,无意中违反了他与赞助人的第一条约定,而且从法律上讲他犯了海盗罪。

但这只是开始,不久之后,他驾驶“冒险”号混进一支“法国船队”(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第二天一早“冒险”号开始了进攻,他首先击毁了一条商船的主桅,接着又与迎面冲来的护航兵舰对射,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对方竟然升起了米字旗,倒霉的基德这才发现他所袭击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而正在和他作战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基德撤退了(这和当时武装民运船和私掠许可证的相关规则有关,即只能攻击抢掠非本国船只,一旦出现打劫本国船只的情形,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被取消政府承认的一切权力而被定格为罪犯),但“冒险”号却被认了出来,于是“基德已经变成海盗”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东印度公司和皇家海军也向政府递交了报告。

把他弄出海的贝罗蒙总督迅速倒戈,明哲保身。随后英国的海军开始了对基德的抓捕。有口难辩的基德只能在海上漫无目标地漂泊,同时为了生存,还得打劫一些船只。但他一直相信,凭借他手中的文件,只要能回到英国他就一定能澄清事实。

但是他最著名的地方或许是他当海盗参加的第一次行动。1689年,他劫持了亚美尼亚贸易船卡拉·默兹特号,并占领了印度沿海。随后,他出售了这艘船,但是将大部分劫掠品埋入地下,最后在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岛伊斯帕尼奥拉岛毁掉了船。

1698年1月30日,他袭击了一艘法国船。当基德和他的全体水手杀上这艘重达五百吨、配有10门火炮并装满了从孟加拉国带来的丰富战利品的大船时,才知道这是莫卧尔帝国的珍宝。后来,海盗们把这些战利品中的绝大部分变卖,因为,基德急需要现金支付给他的水手们。基德的这次袭击在印度和英格兰同时激起愤怒。莫卧尔帝国的统治者威胁大不列颠人,要对他们在国外的分公司进行报复。而此时的基德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藏起了钻石、金子和丝绸制品等全部财富和货物。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基德成了马达加斯加和马拉巴海岸线之间“海洋上的恐怖”。

1699年6月10日,基德把船停泊在了北美的奥伊斯特湾,他给在波士顿的贝洛蒙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的支持,贝洛蒙假装答应,花言巧语把基德骗进了港。在没收了他的特许状和其他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文件后贝罗蒙立即命人逮捕了基德,抄了他的家,找到1111盎司的黄金、2353盎司的白银,以及一磅多的钻石,但其他的宝物被藏在了哪里无从得知。

基德被关进了伦敦的新门监狱,由于所有的证据都被贝洛蒙拿走了,他无法证实自己的清白,相反却有大批曾被他抢劫过的船主站出来指证他。1701年5月9日他被认定有罪判处绞刑,就这样曾经的海军英雄、大名鼎鼎的基德船长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被吊在了泰晤士河边,其尸体被示众长达两年之久。

据说基德在辞世前说了这样一段话:

当我在海上驰骋时,大家都唤我做船长基德;

当我在海上驰骋时,坏事做尽,并违背上帝的法则;

当我在海上驰骋时,四处游荡,找寻猎物,烧杀掳勒;

当我在海上驰骋时,离岸不远处我杀了威廉·摩尔,看着他的血流成河。

别了,行酒作乐的老少水手,我得走了,来寻觅我的藏宝吧!

别了,鲁侬镇美丽的姑娘,我得走了,没人愿意宽恕我。

别了,我得走了,去遭受无穷无尽的苦难,去被埋葬……

但是他的宝藏一直没有被找到,和他那坎坷传奇的经历一起成为了永远的传说。

考古学家2008年宣布,他们在加勒比海卡塔林娜岛位于距海岸线21米、水下约3米的地方发现了大炮及船锚等沉船残骸,并确认这些残骸是17世纪的“海盗之王”“基德船长”的座舰——“奎达夫商人”号。据资料记载,“奎达夫商人”号曾装满了价值连城的金银、丝绸及其他宝物,全球许多寻宝者至今仍在疯狂地寻找它的下落。考古学家表示,他们惊讶地发现船只的残骸保存非常完好,没有被寻宝者毁坏过的迹象,但是船上的财宝却早已不见踪影。这给神秘的“基德船长”又蒙上了一层新的面纱。

托马斯·图

长期以来,欧洲的海盗们只是活跃在大西洋上,东方还不在他们的视线以内。14至15世纪时的西欧,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交流也发展起来。《马可波罗游记》传到西方之后,它对中国和印度的精彩描述,使西方人认为东方遍地是黄金、财宝。书中描写的富庶和繁华,堆满黄金和香料,让西方人对东方的兴趣大增。然而遥远的东方似乎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为自从十字军东征以来,仅有的陆路通道也被土耳其人切断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守在路口,谁也别想便宜地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对黄金的贪欲,政治、经济、宗教传播的需要都呼唤着航海家们开出一条水上道路。欧洲的封建主、商人、航海家开始冒着生命危险远航大西洋。达伽·马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达伽·马是葡萄牙航海家,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生于葡萄牙锡尼什,卒于印度科钦。青年时代参加过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战争 ,后到葡宫廷任职 。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经莫桑比克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同年秋离开印度,于1499年9月9日回到里斯本。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欧洲对印度洋沿岸各国和中国的贸易 ,主要通过这条航路。这条航路的通航也是葡萄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亚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开端。

当时的印度统治者是莫卧尔王朝,这个王室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后代。在16世纪的时候,莫卧尔帝国还非常强大。千里迢迢赶来的西方国家还不是他的对手。直到1739年对波斯战争失败后,才沦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傀儡,1858年印度最终成为英属殖民地。

印度洋上的航路一度还算平静,殖民者们在这条道上来来往往,热闹异常。当时欧洲的海盗们不是在大西洋上奋战就是在加勒比海上驰骋,由于路途遥远和气候恶劣的原因,还没有谁敢于长途跋涉到印度洋来抢劫,直到1692年才出现了第一个敢吃蟹的人,这就是被称为“海盗中的达·伽马”的托马斯·图船长。

托马斯·图,生辰年月不详,大概根据他活动的时间可以判断他应该是出生于17世纪中叶的罗德岛。最早是武装私掠船的船长。前面我们说过这种武装私掠船其实就是合法的海盗。表面上他们接受某一国家的“委任状”,执行保护商船的任务,而实际上他们经常以“保护”为借口打劫非本国的商船,他们和海盗之间在行为上是没有什么明确划分的,一个在英国被捧为英雄的民船船长,往往是西班牙通缉的头号海盗头目。托马斯·图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1692年,他入股经营70吨的“友谊”号快帆船,随后向官员行贿得到了一张民船委任状,授权他去袭击非洲的一个法国海上贸易站。但船一出港,托马斯就宣布他要去的不是非洲,而是东方。急于发财的水手权衡之后同意了他的提议。“友谊”号开始扬帆向东沿着当年达·伽马开辟的航线进入印度洋,这就是海盗中的达·伽马这一名字的来历。这位新入道的海盗运气很好。刚驶到红海海口就遇到了一艘莫卧尔大帝的宝船,一番搏斗之后,这艘船成了托马斯和他的同伙们的囊中之物。当他们砸开宝箱时,不禁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呈现在面前的是大把大把的珠宝和钻石,巨大的收获让仅有8门火炮的“友谊”号迅速奔向印度,这一跑跑了22,000海里。托马斯沿着阿拉伯和印度的海岸线一路抢劫下来,胆子越来越大,甚至还绑架了一位土邦邦主勒索了几大车的象牙和香料。1694年4月当“友谊”号回罗德岛时,所带回的财物中仅黄金白银一项就价值10万英镑,即使是船上的见习水手,也能分到1200英镑。托马斯带回的巨大财富使他一夜之间成了万众瞩目的人物,而东印度方向也开始成为海盗的目标。

在巨大利益的刺激下,托马斯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年轻人纷纷辞掉工作,跑到船上来要求入伙,希望能成为“友谊”号上的一员。上流社会的绅士们也向托马斯示好,托马斯就这样变成了红人。他的海盗同行们在眼红的同时也蠢蠢欲动,莫卧尔的霉运由托马斯捎来了。

然而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功成名就”的托马斯并没有就此金盆洗手,退出江湖,他还想捞几笔更大的。然而遗憾的是,这位海盗中前往东印度开抢掠先河的先驱这一次将死于非命。

1694年11月他雄心勃勃地启锚向东,期待着命运之神的再次眷顾。然而这次上帝对这个贪婪的人进行了惩罚。第二年9月,也就是1695年,他又在红海上遇上了一艘印度船。这只船用火炮和大枪对他的欲望表示了欢迎。可是这怎么承受得起呢?托马斯被乱枪打死,海盗们也记不起具体的日子。因此托马斯的忌日也跟他的生辰一样,湮没在历史的车轮中。就这样他从大海中来,又在大海上走向了人生终点。

海盗探险家丹彼尔

威廉·丹彼尔,1652年出生,先是在印度洋上当过见习水手,后来应征入武成了一名皇家海军,并参加了第一次英荷海战。据资料记载,他是一个思想敏锐、性格豪放的年轻人,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同军队作风格格不入。

1673年,21岁的他从军队开溜并加入了西印度群岛一带的海盗集团,袭击西班牙的船只。1683年他们又转移到了几内亚湾里来打劫。年轻的丹彼尔因为头脑灵活,性格豪放,胆量超群,很快就成了海盗船的船长。和其他海盗不同,他对金钱和珠宝并不在意,却对气象、水文现象和海洋动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多年作为海盗的航海经历让他对自然界的一切极为熟悉。

和当年的德雷克一样,由于打劫了太多的西班牙船只,他也不敢冒险穿过西班牙封锁线回欧洲,无奈只得继续向西。1688年春天,丹彼尔的船来到了一块地图上从未有过记载的陆地,他无法确认这是一个大岛还是一片大陆,但他下了断言,“这里既不是亚洲也不是菲律宾群岛的一部分”,由于是在逃亡过程中,因此他没能多做停留,就这样经过长达数年的“环球航行”,1691年丹彼尔回到了日夜思念的伦敦,因为恶行并不显著,政府并没有对他加以追究。丹彼尔整理了多年积累的资料,1693年当他第一次回到伦敦后就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了《新环球航行》,于1697年出版了,并获得极大的轰动,丹彼尔也由此一举成名,就连笛福和史蒂文森这些后来的大作家也常常从他的书中汲取灵感。

1699年丹彼尔再次出航,不再是以海盗身份,而是响当当的“皇家海军军官”,他将受任命指挥罗巴克号军舰考察南太平洋,可以真正的一展身手了。1700年2月中旬,他又来到了当年那片只有“一面之缘”的神秘陆地,但此一时不同彼一时,丹彼尔驾船考察了近1000千米的海岸线,发现这里不是什么“大岛”,而是一块真正的新大陆,他以女王的名义宣布这里为大英帝国的领土,并命名为“新大不列颠”,这就是今天的澳大利亚。丹彼尔继续航行,又发现了一系列的群岛和海峡,通过不懈地努力终于给世人展现了一张完整的南太平洋海图。1700年丹彼尔回国发表了《风论》,在书中对大量气象规律进行了总结,成为海洋气象学史上不朽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