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龙帝范:李世民传
7311000000041

第41章 性情中人(4)

这也跟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不是出自名门,就很难得到社会的尊重。基于这种局限性,李世民为了提高自己的门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积极地向李聃也就是老子靠拢。老子的名号当然是如雷贯耳了,李世民也因此成为太上老君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结果使得当时道教一下子蹿升到社会第一的位置,道士的身价倍增,春风得意。

这些道士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炼制丹药,据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比唐僧肉还管用。结果,病歪歪的李世民就着了道,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之药。

皇帝的行为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手下大臣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李世民千方百计地寻访仙丹,手下的大臣也不遗余力地帮忙。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去世。李世民觉得高士廉跟随自己这么久,而且还跟自己有亲戚关系,应该参加追悼会。但是,房玄龄极力劝阻,李世民不听,坚决要去。到了半路上,马车突然停了,一问才知道,是长孙无忌挡在了前面。长孙无忌说:“皇上吃了金石仙丹,按照方子不能参加追悼会,还是回去吧!皇上要为苍生考虑啊!”李世民依然固执地要去。这下,长孙无忌要急疯了,干脆躺在了路上,一边哭一边喊着不让李世民去。李世民这下子没办法了,只好返回宫中。

长孙无忌说的金石,就是方士们炼制的丹药,看来,那时候李世民已经开始服用丹药了。而且,李世民还在那个时候开创了一种先河:就是从国外引进丹药。唉,李世民无论在哪方面都是这么优秀。眼看着国内的方士们的丹药不怎么有效,他的眼光自然就转向了国外。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没准真比国内的强。大臣们知道李世民想咨询国外的方士,于是就开始四处搜罗国外方士。

无巧不成书,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出使西域,路上遇见强盗,于是向唐朝的外甥吐蕃借兵。他们合力打败了中天竺帝那伏帝国,俘虏了国王阿罗那顺与方士那罗迩婆婆寐。王玄策听说这个那罗迩婆婆寐(名字真难念)已经活了二百岁,是因为自己懂得长生不老的方法,家里祖传的秘方,能配制金石秘剂。王玄策想李世民之所想,急李世民之所急,赶紧屁颠屁颠地把这个方剂献给了李世民。此举正中李世民下怀,满足了李世民期望康复、幻想长寿的急切心理。王玄策自然也少不了加官进爵。

等外国的方士来到宫中,李世民自然非常喜欢,好吃好喝好招待后,请到金飚门宫内配制丹药。还额外地下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率一批人马,协助古印度方士炼丹。估计是怕有人打扰方士炼丹。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的炼制,贞观二十三年春,丹药终于出炉了!崔敦礼等赶紧捧着刚出炉的热乎乎的丹药送进宫里,让李世民趁热吃。李世民一见丹药,如获至宝,按照那罗迩娑婆寐的嘱咐,依法服食。

结果,吃下丹药后,就觉得浑身疼痛难忍。不但没缓解病情,反倒是越来越重了。没过几个月,一代英明神武的皇帝,曾经南征北战立过赫赫战功的李世民,四方臣服、万国来朝的天可汗,身患“暴疾”,在贞观二十三年的五月二十六日,一命呜呼了!享年五十岁。

也无怪乎李世民会这样“惨死”,只怪当时的科技水平太落后。据说,当年李世民服用的那颗药是由水银、硫磺、砒霜等炼制而成的。砒霜、水银、硫磺,这都是可以要人命的东西啊!没文化真可怕!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科技比原来发达多了,不是还有人相信网上的虚假宣传,买那些自以为真的药。李世民的悲哀就在于太过沉迷于那些方士对于长生不老的宣传,结果以身试药,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可悲可叹!

所以在此呼吁,不要相信网络上药品的虚假宣传,一定要到正规网点买药!

不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世民之后的子孙们,虽然知道自己的老祖先是吃丹药死的,依然前仆后继,执着地追求长生不老,炼制丹药服用。真是可悲啊!

李世民的一生

纵观李世民的一生,除了这个死法不是很光明外,其他方面称得上是可圈可点。在他之前,一提到盛世,人们都会说文景之治;一提到明君,都会说汉武帝。而在他之后,人们想到的盛世是贞观之治,想到的明君是他李世民。

他的一生,征战南北。李渊起兵太原时,他是先锋;征讨薛氏父子,虽然尝了败绩,但最终用拖字诀打败了他们;王世充、窦建德,哪个不是他的手下败将?尽管他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兄弟,但即使他不先下手为强,他就不会被他们干掉吗?当时的环境决定了他不能心慈手软。那是人性在权力面前暴露出来的弱点,这是整个人类的悲哀,不光李世民自己一个人这样。对少数民族多次用兵,那也是一个国家打击对手、走向强盛的手段,我们不能苛责当时的帝王遵守现在的国际法或者道德准则。即使现在有国际法和道德准则,不一样还是有些国家不遵守吗?而且,当时李世民不动手,突厥、吐谷浑不是一样地来骚扰中原吗?

更为值得称道的是李世民的用人之道。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光是这些人的光环就可以把人眼耀花了。哪一个不是光芒四射?哪一个的名讳不是如雷贯耳?而且,李世民对于官员的任用绝对值得赞赏。且看他手下那些人:一心想告发李渊谋反的兵法大家李靖、李建成的心腹魏征、东突厥贵族阿史那社尔、铁面无私的戴胄……都在李世民的麾下找到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功勋,青史上留下了美名。

也正是因为李世民高明的用人之术,那个时代是人才辈出,特别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杰出的文臣武将是一茬一茬的,在中国、在历史上,涌现出这么多的杰出人才的不能说没有,但是真的很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凌烟阁二十四臣,比东汉时期光武帝时候的云台二十八将名声肯定是响亮许多的。

当然,所谓人无完人,李世民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他也有很多劣迹。曾经有人拿李世民和杨广相比,因为二人实在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都不是嫡长子,都是夺来的政权;其次,二人都对少数民族用过兵,而且,都有东征高丽不成功的记录;再次就是二人都曾大兴土木,建立了一些楼堂馆所,耗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最后,就是二人都曾霸占过别人的女人。

前两个所谓的“劣迹”我们已经在前面解释过了,那是出于形势所逼的不得已而为之。至于后面两条,确实要批评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和杨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毕竟李世民绝对是一代明君,而杨广却是不折不扣的昏君。

李世民大兴土木是在贞观后期,而不是像杨广那样,贯穿自己统治的始终。至于霸占别人的老婆,李世民是在李元吉死后霸占的,虽然之前两人就对上眼了,但是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仅限于幻想。而杨广,却是在杨坚还活着的时候,就霸占了老爸的妃子。

如果杨广能如李世民这般张弛有度,他也是有机会成为一代明君的,只可惜,他没有这样的眼光和智商。史料上还记载贞观十七年的时候,李世民坚决要求房玄龄、许敬宗等呈上还没有编写好的《实录》,然后在自己的指示下更改了《实录》的某些记载。

当然要对于李世民明知史官不应该让君主看见《实录》还坚持要看的行为表示鄙视,但是这事有些蹊跷。因为后面又记载说,李世民要求坚决按照事实记录玄武门事变。这就说不过去了。首先,李世民既然是改史了,为什么不美化一下玄武门,还要求按事实记载?其次就是,如果真的改史,干脆把这段抹了不是更能显示自己的形象高大吗?再次,李世民把长孙无忌看做自己的儿子般喜欢,既然改史,干嘛不把长孙无忌的功劳往完美那儿扩大,而是继续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所以,对于史料上说的李世民改史这一“劣迹”,我觉得需要为李世民正一下名,但愿不会挨资深史学家的板砖。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这绝对是人人都认可的称呼,而李世民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功诠释了这一点。即使他死去这么多年,仍然会有人记得他的一切,他所有的丰功伟绩。

唐太宗千古!

李世民死后,和长孙皇后合葬在昭陵,这对生前相敬如宾的夫妻,死后可以继续书写他们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