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龙帝范:李世民传
7311000000032

第32章 李世民的功臣良将(1)

历史是一代人的,而不属于某个人。李世民是成功的政治家,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时局,恩威并施,统领朝廷文武百官。

房玄龄、杜如晦、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魏征,哪一个不是叱咤风云?哪一个不是名垂青史?这些堪称李世民左膀右臂的虎将们,跟随在李世民的身边,为大唐基业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第一节)足智多谋房玄龄

姓名:房玄龄

别名:房乔

生辰:579年

民族:汉

忌日:648年8月18日(阴历)

籍贯:齐州临淄

国家:中国唐朝

职业:开国宰相

信仰:兼容并包

标准的正人君子

在儒家看来,房玄龄是个标标准准的正人君子。

他父亲病重,备受折磨的一百多天里,房玄龄衣不解带地伺候,尽心尽责,毫无怨言,诠释了孝子的概念。后来,他父亲驾鹤西去,房玄龄嚎啕痛哭,五天之内滴水不进,差点就追随先父而去。可谓至孝!

但不要就此把房玄龄看成一个只知道读死书,不问天下事的酸腐人。在他三十八岁那年,和李世民四目相对的刹那,二人是相见恨晚,也就是那一天,掀开了李世民和房玄龄精诚合作的序幕。

此后,李世民每次出征,都可以看到房玄龄的身影。李世民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离不开房玄龄的缜密筹划和精心部署。房玄龄早早地就显示出了宰相的素质和水准。

但房玄龄为人低调,魏征是贞观年间有名的谏臣,李靖是战神,秦琼和尉迟敬德是左右双鞭,惟独少了房玄龄。在魏征等人屡次在李世民要犯错误的时候提出反对意见而名誉、物质双丰收的时候,房玄龄不但没有直言犯谏,而且每次受到李世民的批评都显得诚惶诚恐,让李世民在魏征等人那里憋屈过之后,在他这里显示一下帝王的威严。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房玄龄作为一代名臣,自然不是徒有虚名。他身上的优点那是多多的。

第一个就是足智多谋。

也许你会说没听说他出过什么良计啊。这主要是因为他是李世民的心腹,二人经常在小黑屋里面谋划国家大事,一般人怎么可能知道?而且,房玄龄的低调作风也不会外传。不过好在还有李世民,在贞观元年大封功臣的时候,李世民说:“玄龄等有谋筹帷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臣第一……”由此可见一斑。

而且,历史上素来就有“房谋杜断”的说法,这绝对不是盖的啊!这是有例为证的。有一次,房玄龄不知道怎么惹着皇上,离职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房玄龄听说皇上去了芙蓉园,就赶紧让家人打扫屋子,准备迎接皇上,说皇上马上就到。过了一会儿,李世民果然到了,带着房玄龄一起回了皇宫。

第二个就是忠心不二。

房玄龄三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而且,群雄并起的时候,每当战争胜利,大家都狂发战争财,而房玄龄却只专注于两件事:一是抓紧时间考查刚刚加入本方的弃暗投明者,把他们中能力出众的人送到李世民的麾下;二是积极主动地以老大李世民的名义与各位将领搞好关系,以至于各将领都愿意为李世民“效死力”。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势力不断扩大,而且,没有人当“汉奸”。历史上这样的人我只知道一个萧何,而且萧何也只做到了第一条。看来,房玄龄如果不当宰相,绝对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三就是知人善任。

在这方面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力荐杜如晦。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李渊为了压制李世民,把他身边的很多人才调出了长安。面对人才流失的局面,李世民非常担心。这时候,房玄龄说,虽然调出去的人才多,也没什么好可惜的。倒是杜如晦这人见识不凡,是宰辅的人才。如果大王要做个藩王,这个人用处不大。如果要经营天下,这个人是非用不可的。李世民听此,就想方设法地把杜如晦留了下来。而事实也证明,杜如晦真的是个人才,不光是十八学士之首,而且,在征战王世充、窦建德等的战争中谋划了很多良策,同时也成就了“房谋杜断”的佳话。

房玄龄对于人才的鉴别能力让李世民非常信任,这是实践得出的真理。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到翠微宫度假,房玄龄留守。正好有人从长安回来,李世民就问他,在他把司农卿李纬升调为民部尚书后,房玄龄的评价。来人说房玄龄只说李纬的胡子不错,其他别的就没说。李世民听后,不久就把李纬撤了,让他做了个刺史。

第四就是文采非凡。

房玄龄在十八学士中名列前茅,这绝对不是吹出来的。在多年的拟写奏章的工作中,他从来不打草稿,那是下笔如神、倚马可待,而且,逻辑清楚、分析透彻。李渊每次看完前方报来的文件,都深为其中的文采所打动,不禁拍案叫好。时间一长,李渊就犯嘀咕了:我那二儿子虽说也颇能写文章,但战事吃紧。写这一篇文章得费老鼻子劲,他哪来那么多工夫?

后来,李渊才知道儿子手下还有房玄龄这么个能人,所有的报告和书信都出自他的手笔,不禁大为赞叹:“此人深知军政工作的要点与诀窍,每次替世民报告各项事务,都能准确抓住要领和我心里所关心的重点环节。虽然报告的是千里之外的事情,读来却像是有人详细地当面报告一样。”

贞观三年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后,第一个专项任务就是监修国史。

这不仅要求房玄龄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还得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丰富的史学知识。当然这是个大工程,老房一干就是十几年,直到贞观晚期,整个工作才告一段落。除此之外,房玄龄还曾经主编和参与编写了《文思博要》和《晋书》。

对于房玄龄的文采、智谋和忠诚,历史上曾有这样的评语:才兼藻翰,思入神机。当官励节,奉身忘上。这是绝对恰如其分的。

千古风流一坛醋

另外,在房玄龄身上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比较著名的就是他惧内。这事朝野内外几乎无人不知。

就在李世民即位之后,选妃纳妾的事自然也是不能马虎。

房玄龄虽然已经官居一品,却十分忌惮家中的河东狮,纳妾之事更是想都不敢想。不过房夫人也不是一味撒泼惹事,对房同志的衣食住行安排得那是十分周详,算得上是十足的贤内助。

一次宫中设宴。席间气氛相当轻松,大家东拉西扯,不知不觉就把话题扯到了房玄龄和他夫人身上。说到这,大家都跟着起哄,说房玄龄怕老婆。男人在外面面子可是比什么都重要,怕老婆这种事儿怎么会当众承认?已经醉了的房玄龄便拍着自己的胸脯吹嘘自己在家如何威风,教训老婆那还不是家常便饭,小菜一碟……谁知,这下竟把李世民的兴致勾了起来。同样带着几分醉意的李世民严肃地批评房玄龄同志不能与时俱进,向潮流看齐,一把年纪了连个小妾都没有。末了甩下一句:“朕现在赐给你美女二人,回去好好过日子吧!”

这一下,房玄龄的酒醒了大半,看看身边两位国色天香的美女,半点喜悦之情都没有:“皇上,臣刚才是说着玩的,不能当真。两位美女还是留给皇上吧,臣就算了。”

“大胆!房玄龄,你竟敢欺君?刚才是你自己说的,你们家你说了算,朕乃一国之君,君无戏言,这两位美人就是赐给你的,不要再推脱了。若再喋喋不休,莫非想抗旨不成?”

听了这话,房玄龄不敢说不要了,但也不敢说要,只好一言不发地跪在地下。

这时,脾气直爽的尉迟敬德踉踉跄跄地走过来打圆场:“房大人,尊夫人为人刚烈,但这两位美人乃是皇上所赐,又不是你自己在外面找的。她再厉害,你只要说是皇上的旨意,谅她也不能怎么样!”

这下房玄龄没辙了,只好愁眉苦脸地带着两个美女回家了。

然而房夫人一见房玄龄居然大摇大摆地带着两个狐狸精回家,也不管什么旨意不旨意,操起手边的惯用兵器——鸡毛掸子就杀了过去,还边打边骂,不准这两个“小贱人”进门,否则房玄龄也别想进屋。房玄龄无奈,只好把两个美女送走。当晚,房同志说尽了好话,才算了事。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事很快就被狗仔队八卦了出去。李世民觉得应该教训一下这个悍妇,一来为房玄龄出气,二来自己的旨意她居然不执行,这面子太挂不住了。于是把房玄龄和他夫人召到了朝堂上。李世民一脸严肃地端坐,旁边站着神情古怪的群臣。

还没等他们说话,李世民先说话了:“房夫人,你抗旨不遵,居然把朕赐给房爱卿的美人赶出府,该当何罪?”

“臣妾抗旨,有违皇命,按律当死!然而臣妾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那两个女人若进了府,必以色邀宠。臣妾辛苦多年,怎能将房家拱手相让?”

听了这话,李世民差点笑晕了,不过他忍住了,以更加严厉的口吻训斥道:“也罢。朕现在给你两条路:一,领回美女,好好过日子;二,不领,喝下朕赐你的毒酒。你自己看着办吧!”

房夫人自知自己不如两个美女长得好,而且一旦领回家中,自己肯定会被气死。早晚都是一死,那就现在吧!于是慨然道:“臣妾情愿一死,以明臣妾之志,同时偿还抗旨不遵的罪过!”

一旁的房玄龄急了,他了解自己的妻子,知道她素来说到做到,要真搞出人命来自己可是撞墙都来不及了。于是,他连忙跪地磕头请求皇上开恩,收回成命。

李世民没理会他,很快,一坛子毒酒就端了上来。

房夫人一愣:毒酒怎么这么快就配好了?莫非皇帝早就打算杀我?唉,事已至此,只好按自己说的办了。于是端起酒杯,一口气把毒酒喝了个干干净净。喝完一抹嘴,等着去见阎王。

跪在一旁的房玄龄抹着眼泪把夫人搂在怀里,打算来个诀别。只听见群臣哈哈大笑,夫妻二人一下就晕菜了。这时候李世民说话了:“房夫人,别怨朕用醋代毒酒逼你,你妒心也忒大了。不过念你宁死也恋着丈夫,朕就把美女收回来。你们回去吧。”

从此,老房成了模范丈夫的标杆。而“吃醋”一词也因此流传出去,成为女人妒忌的代名词。

房玄龄的另外两怕

除了怕老婆,房玄龄还怕官员和皇上。

房玄龄官居宰相,但对同僚却和蔼可亲,丝毫没有架子,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多和别人争辩或者打击报复。

有一次,房玄龄病了在家休息,同僚们就商量一起去看他。这时一个涉足官场不久的小官半开玩笑地说:“看望生小病的宰相还行,要是病得快死了看了也白看呀!”这笑话绝对的冷,没有一个人应和。这小官话一出口就后悔了——这不是在咒人家吗?要是被房大人知道了就完了!果然,很快这事就传到了房玄龄耳朵里。当官员们一起探望房玄龄时,房玄龄把那个小官儿叫到床前,一言不发,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他。没一会儿,这小官就崩溃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嘴唇打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在他想着自己会怎么死的时候,房玄龄大笑着让他起来,说:“现在你来看我,正说明老夫一时半会还死不了呢!”大家哄堂大笑,那个小官也跟着笑了。

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就是这样吧?

其实说到房玄龄怕皇帝,倒不如说是“了解”更贴切。

房玄龄从617年就跟着李世民,深知他的脾气。李世民堪称一代明君,但绝不是十全十美的人物;他的各项才能都很突出,但也自视甚高,容易着急上火;他虽可以暂时压住自己的脾气,但总要找个地方发泄。而老房就甘愿做了他的出气筒,始终遵循“三不”的原则:不争辩、不顶撞、不抱怨。李世民把从魏征那生来的气直接就发到了房玄龄身上,房玄龄逆来顺受,认认真真听完领导的训话,行个礼,转身继续该干嘛干嘛。刚才的话,就当是蚊子在耳边哼哼两声,完全不往心里去。

老房不是没骨气,只是太了解李世民,太理解李世民:身为皇上,日理万机,还常被人暗地里骂,难免心里有火。我身为宰辅,就多牺牲点,总比皇帝最后暴虐成性,胡作非为的好!

结果,谁知李世民后来不光是骂,还撤了他的职。有一次,李世民在金殿上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骂房玄龄,临了撂下一句狠的:“你给朕脱下官帽,回家老实待着!”

房玄龄也不争辩,谦和地摘下官帽,回家去了。他是没事,他家人却慌了。老房对此很平静:“把门口的路啊台阶啊好好打扫打扫,门、桌椅什么的也都要擦擦干净,待会儿要有贵客上门。”果然,不一会儿,李世民亲自来接老房了。老房呢,跟平时一样,按规矩接驾,然后一起回宫。一路上两人都不提这事,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说了这么多,可能你会觉得房玄龄就是个怕老婆怕同僚怕皇帝,天天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和稀泥的高手罢了。但是,这正是房玄龄为官最为成功的地方,他不是怕自己的同僚,而是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不是怕皇上,是因为他体恤皇上,理解皇上。正是这种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能力,使得房玄龄的口碑在整个唐朝都是最好的。

他像一个杠杆,平衡着整个唐朝。他不偏不倚,公平正直而又谦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认真聆听他们的意见和抱怨,帮助他们化解困难和矛盾。正是这样的努力,这些风流人物的各种才能才得以形成一股向心的力量,推动着贞观之治这辆大车隆隆地向前驶去。虽然现在提到贞观,大家首先想起的可能是魏征的直言进谏、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李靖的军事天才等等,房玄龄好像既不特别也不著名,但是他,的的确确是贞观之治的大功臣,他的事迹,就叫做“贞观”。

当了宰相后,房玄龄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是该自己负责的工作,无不尽心尽力。他的标准是:不让一件事情做不到位;不让一个东西被放在不该放的地方。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事无巨细,只要和自己的工作有关,他统统亲自处理。最后,连李世民都看不过去了,吩咐他说:“老房,你和老杜做仆射,不是给朕当苦力。应当多了解基层情况,为朝廷选拔人才。现在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哪有工夫去寻访人才?还有啊,不要搞得跟朕一样,以前那么标准的身材,现在天天坐着不动,连肚子都鼓起来了。你们几个可都听清楚了啊,以后常规的事情报告给尚书丞就可以了,大事再报告给两位仆射。”

做事认真,房玄龄做人也是一流。从不刻意挑剔来访者的出身和缺陷,而是人尽其才地帮助他物色一个合适的岗位。

对于房玄龄这种人,我们该怎么称呼?

良相!

除此之外,还有更恰当的吗?

(第二节)十八学士之首杜如晦

姓名:杜如晦

生辰:585年

忌日:630年

籍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职业:宰相

特长:善断

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通过房玄龄的引荐,使得李世民留住了杜如晦这个房玄龄口中“要想治理国家,此人不可舍”的人物。杜如晦没有叫李世民失望,他从此跟随李世民左右,参赞机戎,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