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7310900000030

第30章 丰满孩子精神的羽翼(2)

升入二年级,随着知识的加深,文静已经变成了“能学习”而没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一旦家长不陪伴在旁,作业质量就会大为降低,因为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被动状态下的作业常常丢三落四、错误百出。这样,就会更加惹恼家长,并加倍提高对孩子的警惕,写错了字、抄错了题,都立刻被指出来,有时还掺杂着唠叨,伴随着拳脚相加:

“我刚讲的内容,你怎么又做错了,认真听了吗?”

“这个字我昨天就教会你了,为什么还写不上来?”

“写作业,别东张西望,你就不能一心一意吗?”

批评声和打骂声汇成了家庭教育“陪学”的“邪揍”曲。常言道:“物极必反。”家长越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越是提醒他的一点一滴的错误,孩子越是错误百出。

结果,孩子每次写作业都变得小心翼翼,戒备重重,但孩子的小心和戒备不是用在学习中的,而是如何防范陪学家长的恼怒。现在的孩子都是聪敏透顶的,不会做的题要问,会做的题又不敢保证则也要问,于是,孩子的“反暴力”手段就有了:

“爸爸,这道题我不会,你给我讲一下吧!”

“爸爸,我这个字忘了,能写拼音吗?”

“妈妈,我列的这个式子对吗?”

“妈妈,这个字念什么?”

“爸爸,我做的这道题对吗?”

孩子的小心和疑问把家长晾在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既打不了,又缺失了骂的理由,陪学效果不佳,不陪学孩子就更不学,在如此的恶性循环中,家长和孩子在怪圈里越陷越深。

文静母亲发觉家庭教育已经力不从心,极力想通过补习班挽回孩子的成绩,但是孩子已经养成了不爱动脑筋的习惯,对学习已经丧失兴趣,再加上大多补习班跟学校上课的方式雷同,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不能从孩子心理角度进行有效疏导,燃不起孩子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激情,依然处在被动的状态下,想进步当然就很难了。

对待文静这样的孩子,首先把她所学的知识领域范围缩小、降低,从培养她的学习兴趣插手,逐渐找到她的学习激情点。

刚开始可以从低层次的知识领域插手,从几道题、十几道题,逐渐到能够独立完成在规定时间内的试卷,会做的题迅速拿下,不会的暂不必去思考,暂时放过,由浅入深。在和孩子进行经验交流时,语言要平缓、肯定,对孩子的优异处大加赏识和表扬。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样最容易在孩子的大脑皮层形成强烈的兴奋点,这兴奋点是建立在自信、自立、自强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不容易受其他兴奋点的干扰。为了展示自己的荣誉和成就,孩子就像站在了表演的舞台上,每一个脚步,每一个动作,他都会发挥得细致入微,思维被知识吸引,自然就会淡化周围干扰自己的环境。

引导孩子进入对新鲜知识渴望的学习状态,这时孩子犹如一块海绵,他会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这种学习状态是主动的、自信的、循序渐进的,孩子会逐渐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孩子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陪读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小学生的家长,常常在孩子写作业时,自己搬把椅子坐在孩子身边,不时督促孩子别走神、保持姿势,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陪读的家长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而是马上挺身而出或直接讲解,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家长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但是,家长这种教育行为属于十足的“吃力不讨好”之举。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督促本无可厚非,但过度地陪读容易导致孩子过分依赖,不利于能力的发展,造成分数高的假象。学习能力的发展要靠孩子独立思考来完成。家长应对孩子的作业“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因为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比教会他一点儿知识更重要。

别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利

唠叨是众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唠叨”使孩子特别的讨厌。因为孩子从开始认字的那一天起,耳边就是家长年复一年的唠叨。他们躲藏过、哭闹过,可不知道怎样才能解脱。

家长对孩子的唠叨,首先恶化了亲子之间的感情,其次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展示了家长在教育上的无能和失败。

孩子年幼,缺乏自制和自觉性,会时常犯一些错误,家长想让孩子改正错误,就不可避免地唠叨,这彷佛是很自然的事。但实际上,这样做不仅无法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还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叛逆的种子。

家长的唠叨首先是直接干涉孩子的正常生活,剥夺孩子对自己负责的自主权利。这是成长中的孩子最不能忍受的事情。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希望能够与成年人平等地相处,但家长的唠叨常常使孩子感到一种受制于人的烦躁和不被信任的愤怒。

家长不停唠叨的原因有下面几方面:

家长不放心孩子,总是把要注意的内容不断地重复几遍。还有,在自己情绪不佳的时候,看着孩子不顺眼,就把孩子以前犯过的错误翻过来倒过去过筛似的“揭短”。更有甚者,由于夫妻不和或工作不顺心,在生活上又遭受某种压力,在外又不好发作,回到家里就把矛头转向孩子,借题发挥揪住孩子当“撒气筒”,将自己的垃圾情绪全部倾倒到孩子身上。

家长的唠叨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情绪上的疾病会传染给被唠叨的人。如果孩子的行为长期遭受别人的指指点点,又没有能力摆脱,必然会破坏孩子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行为机能。面对家长的长期唠叨,孩子会感到心理疲劳,这种疲劳,甚至超过饥饿对人体的摧残。

做家长的时常觉得教育孩子心太累,要是有一点儿嘱咐不周全,孩子就会出错;稍不留神,孩子的错误就会再犯。因此很多家长对孩子是勤嘱咐、多提醒,总希望孩子对自己的话印象深刻些,少犯错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因为,家长的提醒只是影响了孩子当时的心理行为,家长说的越多,给孩子的消极暗示就越多,只会造成孩子的免疫力低下;更有甚者,由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唠叨,使孩子失去了责任心,产生了一种依赖思想,面对一些问题,不会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总是在漫不经心的状态下去做,反正做得好坏都有家长去评断,这种懒惰的习惯不仅表现在日常行为上,也反映在思维的发展上。经常被唠叨的孩子,往往在学习和成长问题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感。

家长的唠叨就是在播种一颗颗逆反的种子,会使孩子心里产生强烈的逆反。有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曾经对老师说过这样的悄悄话:“老师,我最烦妈妈唠叨了,虽然很多时候她说的都对,我心里就是不愿意按照她说的做,故意气她!谁让她不信我了,有时我把事情做好了,她会认为是她经常唠叨的结果,那就更麻烦了!我也知道这样对待妈妈不好,可我没有别的办法。”

在孩子单纯的话语里面,却包含了深刻的逆反心理学理论。家长的唠叨,使孩子看到自己没有获得尊重,造成孩子自我认识不足和麻痹心理。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家长说的再有用,孩子也不会听进去的,因为孩子对什么事都不以为意了。

家长的“唠叨”表明的就是对孩子不放心或者是看不上孩子,老是想用自己的语言来控制孩子的思维和行为,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行为。其实人和动物一样,天生就具备某种生存的能力,小鹰之所以学会了飞翔,是因为它们的父母给了它们自由的天空,给了它们遭受“挫折”的机会;而很多家长,天天用唠叨这种特殊的“呵护”形式,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本能,使孩子无法领悟独自飞翔的甘苦与快乐。

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感是越来越舒适、越来越安逸了,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愉快、顺利,能健康成长,故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孩子受累、受委屈。

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在生理和智力上的开发,常常忽略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也不重视。有的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是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事情处处越俎代庖,造成子女只知被动地接受“爱”,而不知主动地去“爱”的心理缺陷。养成了孩子只讲吃穿、四肢不勤,唯我独尊、任性固执,意志脆弱、怕苦怕累的毛病。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不能从小培养健全人格,即使掌握了知识将来在复杂社会中也难以有所作为,甚至会由于心理、精神上的不成熟而举步维艰。

孩子一般爱用哭闹的手段来要挟大人,为了防止这种尴尬的场面,家长在平时就要学会“委屈”孩子,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从而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爱心。

有个小孩子特别喜欢吃蛋糕,由于从小吃独食吃惯了,她从来不愿别人来分享自己的美味。发现孩子的缺点后,她的母亲每次给她蛋糕时,总要掰下一块吃,刚开始孩子耍性子,她的母亲不理她,看她闹得很凶后,她的母亲干脆不再让她吃了。后来这个小孩子学乖了,不论妈妈掰下多么大一块,她都会赶紧伸手去接,和家人一起分享。

当家长的要学会拒绝孩子的一些欲望和要求,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无论想实现任何一种愿望,都会遇到挫折或者失败。

理论上讲,孩子在7岁以前所养成的习惯能决定他一生,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科学地节制他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欲望将越来越高,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一旦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无法禁得住诱惑。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在经历挫折中体验战胜困难的乐趣,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一课。孩子的成长就好比一棵幼小的树苗,只有在经历风雨后,根才能扎得深,枝叶才能长得壮。人和万物都是一样的,内在的潜能里具备生存的本能,幼鹰之所以能学会飞翔,是因为老鹰给它的呵护是短暂的,而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因怕孩子碰到危险,就剥夺了孩子飞翔的自由,同时往往也扼杀了这种本能。

许多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过分保护,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读好书,其他一切该由孩子去做的事情,家长统统代劳。

如今的孩子没有受过苦,更没有经历过生死的考验。一些孩子虽然学了不少书本知识,但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常常不知所措,心理脆弱的孩子甚至一蹶不振。

在美国,家长往往会注重孩子勇敢精神的培养。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孩子冲来撞去,在几尺高的台阶上跃上跳下,这些危险的动作,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

日本的家长尤其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到中、小学,家长要求孩子赤身在寒冷的天气中跑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毅力。

在英国著名的伊顿中学教学经验里,其中经验之一就是让学生吃苦,该中学不设暖气,在异常寒冷的冬天,也只让学生盖一条毛毯睡觉,洗冷水澡,这就是刻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使学生得到磨练。

在法国,做父母的绝不让孩子乱花钱,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不轻易相互借钱。如果想用零用钱,只有去打工,他们的教育是自食其力不靠父母。

中国孩子的身心日趋脆弱,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常常表现出怯懦、逃避,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孤僻、任性、自私等,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劳累、何为困难、何为贫穷……孩子中意志薄弱者甚多,这与孩子的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有关。

家长对孩子越是保护越是替代,孩子的心里就是越依赖,进而孩子就会变得越无能。勤劳是幸福的种子,闲散是堕落的祸根,安逸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大敌人,是埋在孩子们心中的最大隐患。

在人的生命旅途上,总是沼泽遍布、荆棘丛生的。而人的追求又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跋涉的脚步沉重而蹒跚,只有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那颗虔诚的心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所以,作为家长从小要用行动告诉孩子,世上没有事事如意这种事,想实现任何一种愿望,都要靠自己的无私、大度、真诚、勇敢去追求,从而培养孩子勇敢者的气魄,无论遇到何种不快和不如意,都要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令孩子在逆境中、在经历风雨后的人生显得更加灿烂。

你会丰满孩子精神的翅膀吗

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交流时,时常会说:“我辛辛苦苦地工作为了谁,不就是为了你吗?孩子,我挣的钱临死一分都拿不走,都得花在你身上,你现在还不好好学习!不听父母的话,你怎么就不理解我的心呢?”

家长说出这样的话,是要为这种教子方法付出代价的,因为,当孩子真正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时,他也许已经走过许多人生弯路或错路。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就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在继承10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子女中,有20%~30%的人放弃了工作,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中,直到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是做出犯罪的事情。曾是富翁的罗斯·柴德在临终前,他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儿子拉斐尔,但儿子在继承财富的第二年,就被人发现死于纽约一处人行道上,死因是过度吸食毒品,年仅23岁。

受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不可计数的孩子处在无欲无求、胸无大志的煎熬中,这些孩子生活条件富足,求胜、竞争、创新、忍耐苦难的意识脆弱。要什么就有什么,非但不是孩子的幸福,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牵绊!

要什么有什么的安乐生活,虽然可以让孩子获得感官上的舒适,却不会让孩子在能力、才华、品德等方面有任何收获。因为埋藏在孩子内心世界里的物欲满足感,已经无情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望,他们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遇困难就低头、遇挫折就灰心,他们性格单纯脆弱、对待理想和志向显得无欲无求。

多少财力富足的家庭给予了孩子不适宜的教育语言和环境!更令人悲哀的是,一些生活不富裕的家长也时常口不遮拦:“孩子,他们穿名牌,我们也穿,爸爸能买得起!”本来一两元就能办成的事,很多家长一挥手就出奇的大方:“给你十元够吗?”这些行为都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无知体现。

人生于天地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汉。”

孩子的人生最可依赖的是什么?是知识、是智慧、是汗水,父母不可能让孩子依靠一生一世,因此,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不是别人,而是孩子自己。

清代名臣林则徐在对待儿孙的问题上就非常开明,他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为子女留下财富,不如留下更多的知识,后代不一定能守得住财富,但可以用知识去创造财富。由此可见,财富是宝贵的,但比财富更宝贵的是知识。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的钱就是自己的财富!只有自立的人,才会有拯救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