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7310900000003

第3章 谁在走进家庭教育的误区(2)

如今孩子的“苦”是家长以孩子的未来为理由,把孩子推入“苦”的深渊。难道考大学是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吗?家长还普遍认为孩子考个好点的大学就会有机会找个好工作,找了好工作,孩子就能过幸福安逸的生活,却往往忘了由于孩子的片面发展,他能不能胜任还是个问题。

家长的眼光总是集中在工作上,却忽视了做工作的人的本质。干好一份工作固然需要学识,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经验从来就是借鉴,不能照搬。孩子所学的不过都是些前人积累下的经验而已,能否灵活运用靠的是一个人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精确的判断力、果敢的执行力、顽强的意志力、容人悦己的协调力。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教育熏陶有关。眼下很多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家庭熏陶的重要性,尤其是做生意的家长,他们自己整天忙于生意,生意做得很好,但是孩子却被教育得很糟糕。

星期天逛市场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市场里摊主大声地怒骂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旁边帮忙,稍不留意就被严厉斥骂:“笨死了”、“蠢透了”、“没用的东西”、“这个孩子就是没有用”、“蠢得十个指头不透亮”、“我怎么就生下了你这个无用的东西”……这些魔鬼般的言辞就像匕首毒药在伤害和毒化孩子的心灵,危害孩子的成长。

在学校门口随便问一些孩子:“孩子,你学习快乐吗?”很多孩子会回答:“不快乐,学习枯燥乏味,没有意思,整天就是这样呆在教室里,都是翻来覆去的题目,分数……”

孩子没有心灵的舒展,就会没有信心,没有自尊心,孩子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如何进步?又有多少家长能深明其中的道理,有多少家长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成绩是花儿,那心灵的东西才是花的根、花的枝叶、花生命的源泉。花儿之所以鲜艳,那是因为花草的根系好。很多家长眼里只知道死盯住花儿,却不知花儿的肢体需要点点滴滴的培养灌溉。莫要用自己不良的教育方式使那些含苞待放的孩子枯萎!

家长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教育是会很省劲的,其效果往往是显著的;家长对孩子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往往是很费劲的,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

做家长想到没有:教育是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本质是把孩子培养成为学习的机器还是造就更加健全人格的人?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不是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点呢?

什么叫蠢人?就是能够出色地完成根本不需要做的事情,而且不惜代价地完成。常言道:“没有笨蛋的孩子,只有笨蛋的家长。”家长请记住,错误的教育方式是会屠杀孩子心灵的。

你的孩子为什么还不能独立

小李是某高校2010年本科毕业生,现在一年了也未能找到工作,求职无数次,花钱花精力赔时间,都没有结果。小李认为自己对工作要求也不高:月薪三千元左右,不出差,一份不跟外面打交道的办公室工作,用小李的话来说就是找一份不辛苦的工作。小李从小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干,小学到高中成绩优秀,是家长和老师的骄傲。为了让孩子上各种课外辅导班,父母代劳了他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一切事务。事实上小李自己对找工作“完全没数”。

类似小李这样走进社会后四顾茫然,不愿做辛苦的工作、不能独立的大学毕业生,近年来数量暴增。

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竟然落到还不能自立的地步,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不要只是感叹“孩子们怎么长不大”,而是应该反问自己:“我们怎么把孩子教成这样了?”

那么“长不大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呢?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长在心中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弱者,需要被人保护和照顾,但往往无形中从语言和行动上不断挫败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长大表现出更多的弱点时,家长不是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而是对孩子的缺点不断去放大,在否定孩子的情况下,更加强化了孩子的自卑感,让孩子丧失了进取心和信心。当孩子开始自我放弃时,心急的家长只好一边埋怨一边“代劳”孩子的一切,家长此时因为心中瞧不起孩子,也就不会去欣赏和接纳孩子,无形中漠视孩子的情感,不再去对孩子心灵成长进行呵护和鼓励,家长只是一味地对孩子强调自己的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

中国的家长都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觉得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个空桶,给什么,装什么;孩子是张白纸,画什么显什么。但是许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个性、思考能力以及追求未知世界的欲望和能力。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大误区是混淆了孩子的自然人成长过程与社会人成长过程。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身上出现问题,其实“病根”在父母身上。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都知道怎么爱孩子。有的家长以为自己爱孩子就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为孩子包办所有的事情,实际上这剥夺了孩子独立生活的权利,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养成。爱孩子就要给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让孩子真正成为独立的个体。

歌德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将永远是个奴隶。”

作为家长,从小就要让孩子认识到独立意识的重要性,避免让孩子养成依赖思想。孩子的独立行为是靠自己独立的思想来支撑的,当家长的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时,家长不要急着否定,而是要给孩子表达见解的机会,并问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篮球明星乔丹的妈妈曾深有体会地说:“在对孩子放手的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让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作出事关终身的决定,选择与我为他们设计的不同的发展道路。”

家长想让孩子真正独立,就要放开紧握孩子的双手。因为孩子已经开始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人格。作为家长,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充足的自由,让孩子自己作决定,给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成长为独立、有主见的人。

中国家庭教育中的诸多陋习

俗话说:“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这是告诫家长怎么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怎么样去给孩子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首先走出爱的误区。

家长的过分呵护,直接剥夺了孩子独立战胜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战胜挫折是孩子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从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各种巨大的挑战,孩子是在战胜困难中不断积累自信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情每天都在变,新的东西不断出现在孩子的面前。

当孩子长到7岁的时候,他的脑部发育已完成90%,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适当放手,可以减少一些对孩子呵护的行为,孩子会在战胜困难的习惯中进步,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法则。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中国的家长常常把这个可怕的礼物完完整整地送给自己的孩子,这个礼物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是“重智轻德”。其表现是中国父母对孩子溺爱成性,片面注重智力的培养。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是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溺爱里,父母的温柔变成一副枷锁套牢孩子的心灵,父母的疼爱化作一个圈套拘束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