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烈钧自述
7310800000028

第28章 附录(1)

记李烈钧先生

周寒僧

李烈钧,江西武宁人,字协和。早年曾加入同盟会,积极宣传革命,参加辛亥革命。后在湖口起义,掀起讨袁的“二次革命”,并到昆明参加护国运动。护法军政府成立时,任参谋总长。他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后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军参院院长等职。本文将李烈钧一生各个时期的作为及政治态度,写得颇具轮廓。作者周寒僧当年为赣籍军事人员,和李烈钧多有接触。

李烈钧一家李烈钧手迹

李烈钧是辛亥革命以来江西的一位核心人物,特别是在二次革命中显示了他的魄力;后来在护国、护法、北伐诸役中,更是风云人物。凡是赣籍军事人员,都与他有直接间接关系。当他在前清第二十七混成协任管带(营长)时,我正在第五十四标(团),他由湖北回赣任江西都督时,我任军用电话队队长。二次革命时,我任工兵营营长,留守南昌。他在湖口起义失败后回南昌时,宪兵司令廖伯琅闭城挡驾,是我开城门迎他进城的。后来李亡命日本,我则随刘世钧匿居上海。护法之役,李在广东任参谋总长,我在林虎部任第三团团长,时有接触。兹就我与他接触较多的历史阶段,作一回忆,并写些亲见亲闻,作为补充。

一身世

李烈钧,原名烈训,易名烈钧,字协和,号侠黄,江西武宁人,1882年(前清光绪八年壬午)生。父名骏兴,字民仁,号德盦,母杨氏。兄弟四人,其兄名烈谟,其姐适潘爵予。

武宁是一个盛产红茶的地方,当地有很多由外省来此采购茶叶的茶商,如陈布雷父亲便是其地茶商之一。他们采购茶叶多半运现银来,换茶叶去,来去都需要运输夫,李烈钧的父亲便是这样一个车(牛角车)运工的工头。其女婿潘爵予又雄于财,便帮助他开行经营茶叶,变成一个茶号兼转运行。他父亲死后,家道中落,又因房田产事几度涉讼,到李烈钧“出岭”(赣俗以十五岁为出岭)时,已经是一个破落户了。母亲除以手工自给外,还当“官媒婆”,为从良的妓女物包对象,博取一些媒钱,以维家计,所以李对母亲颇为“孝顺”。

二入学与出国

一九零二年,江西布政使护理巡抚柯逢时奉清廷军咨府令,开办江西武备学堂,令各县选送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二十二岁以下,体格完备、文理清楚、身家清白、品行端正、秉性聪明的青年入学。那时李烈钧年才二十,正合格。但家境贫穷,入选时也少不了要尽一些人事(馈赠)。鞍武举张坦庵、族彦李佐琵相助,始得入选。县令彭某备文将李送省后,经江西武备学堂总办汪瑞恺复选,录入前第,为甲班生,与林虎、龚师曾等同期。由于李烈钧学习很用功,加上同班同学黄缉熙(字介生,南昌人,系廪生)和他住在前后房,常常指点他,所以李烈钧在全校师生的心目中,印象也比较好。

一九零四年,江西备学堂总教官吴介璋奉北京练兵处令,饬选四人赴日留学,在学生中挑出李烈钧、欧阳武、胡谦、余鹤松四人。由吴介璋率领,抵京复试。路过天津时,曾由直隶总督兼练兵处大臣袁世凯予以接见,再转上海赴日。抵日后,先入日本振武学校(系士官学校的预备科)。两年毕业后,转入日本四国炮兵第十二联队实习一年,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炮兵。一九零五年七月,孙中山先生由欧美返抵日本,李曾往谒。尔后并由张继、王侃、张世膺介绍加入同盟会。

三在第二十七混成协

一九零九年,李烈钧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第六期毕业,回国道经上海。适前江西武备学堂总办汪瑞恺正任上海道,因函介到江西第二十七混成协(旅)任职。

江西第二十七混成协是在当时全国编制下的新军,协统(旅长)前为李瑞(小站出身,绰号李矮子),后为商德全。下辖三个标(团):第五十三标,标统前为刘槐森(安徽合肥人),后为马毓宝(安徽人);第五十四标标统,前为林芝夏(福建人),后为齐宝善(山东人);第五十五标,标统为庄守忠(北方人)。第五十三标、第五十五标是由原巡防营改编。惟第五十四标系在各县征兵,很多是破产的手工业者。李烈钧便是这个标的第一营管带(营长)。该标亦分三营,第一营管带前是胡鹏(江苏人,士官生),后系李烈钧;第二营管带前系董福开(号群辅,南康风岗圩人,江南陆师学堂毕业),后系胡谦;第三营管带前系郑××,后为郝贤林(号竹园,河北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每营又分为四个队(连),李烈钧的这一营,前队队官(连长)彭克俭(湖南人),左队队官韩祖润(号滋甫,南京人,寄籍南昌,江西武宁学堂毕业),右队队官陈金瑞(湖北人),后队队官李恩广(字益孙,江西崇仁人),是李恩塑(号泉孙)的哥哥。

协统部在大校场的演武厅。这里扎了三个营,每天清早,三个营都要出来会操。天未亮以前,先吹起床号,以后第一遍号洗脸,二遍号起枪架,三遍号出操。出操时,三个营分由三个门出来,号兵带头。天冷时,先发口令跑步,一个圈便是几里路。协统商德全有时站在将台上观操,带水晶顶子,穿戈什、马褂,足登青缎靴。商治军甚严,一不如意,非打即骂。有一次竟在会操时将炮兵营管带陆沄罚跪,打骑兵营管带胡嘉猷的板子。他也不满意李烈钧,认为李烈钧是洋学生,靠不住。商德全是北洋出身,学的是德国操,步子提得高,东洋操的步子就要矮些,商常骂李说:“你这个洋学生,连步子都不会走!”

张怀芝(1861—1934),字子志,东阿人。北洋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历任新建陆军左翼炮兵营领官,北洋常备军协统,山海关巡防营统领,北洋第五镇统制。民国后历任天津镇守使,保定镇守使,察哈尔都统。1916年封济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袁世凯死后,投入皖系,任山东督军兼省长。1917年12月,任湘赣陆军检阅使、第二路军司令,奉北洋政府之命,由赣入湘,讨伐西南独立各省,败北。1918年6月调任援粤总司令。皖系失败,又转归直系。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起,任北洋政府参谋总长兼直系前敌执法处长,战败后去职。

唐继尧(1883—1927),字冥赓,汉族,云南会泽人,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04年赴日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第六期。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次年回国。1909年返云南,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蔡锷指挥的昆明重九起义。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发起推翻袁世凯的“护国起义”,掀起“护国运动”。1927年2月6日唐继尧交出政权下野。1927年5月23日,44岁的唐继尧气病成疾吐血丧命,葬于昆明园通山。图为唐继尧及其墓。

1917年8月,造币分厂一改过去长期沿用的光绪元宝旧模,决定开铸唐继尧“拥护共和纪念”银币,并通令在云南省内外流通。

刘存厚(1882—1962),字积之,属猴,四川简州(今简阳市)人。国民党陆军上将。清代末举人,1903年进入西川武备学堂学习。1904年由四川武备学堂选送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1910年春毕业回国,任南武备学堂堂长。参加光复云南。1912年后任四川陆军第二师师长、重庆镇守使。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任四川护国军总司令、肇庆军务院抚军。1917年后任四川督军。1923年后任川陕边防督办兼四川陆军检阅使。1927年后任国民党政府第二十三军军长。1933年在四川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后长期在原籍寓居。1949年到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著有《云南光复记》、《护国川军战纪》、《蜀军志》等。图为刘存厚及其书法。

刘存厚四川护国军总司令纪念章

有一次,北洋派张怀芝来省检阅军队,张穿狐皮,站在将台上。先操分列式,到场部门口,撇刀,正步,行注目礼。后操行进式,绕场一周,到将台时,礼亦同前。我们很担心,深怕操不好,会受到处分。总算还好,没有出什么差错。

李烈钧因系同盟会会员,常对士兵暗中宣传革命。前队队官彭克俭经常夜晚带队紧急集合,或到野外,或到打靶场演习,并对士兵讲些革命道理。事经暗探报告,都队官(营附)把彭调任第五十五标司务长,后来仍予以逮捕,在德胜门外沙窝执行枪决。

李烈钧手面阔,爱花钱,自己薪水贴给别人用,花钱却向别人挪钱用。那时,他发妻盛氏也到南昌来了,住在他同乡煤炭商刘彩云的炭巷子桐梓树下的家里。李认刘老彩做干爷,刘老彩是刘棱(字佛生,武备生,后任炮兵营管带)的父亲。他妻子常因钱不够用,和李吵闹。后来,李因借用了该营排长夏景星(九江人,储材馆学生)的钱,被夏控告克扣军饷。商德全、齐宝善正苦于无法制服这个洋学生,便借口“匿报逃亡,侵吞截饷”之罪,予以撤职,并开军事法庭予以会审。后经总教官吴介璋、总文案陆长佑、兵备道张季煜救之,得免罪,惟宣布永不叙用。李烈钧在江西已经呆不下去了,因其在日同班同学很多都在云南,遂向其武备学堂同学黄缉熙(其父系直冲巷同大钱盐号店东)借纹银200两,遄赴昆明就事。时逢云贵总督李经羲(字仲仙,李鸿章的侄子)开办云南讲武堂,李根源任堂长。遂委李烈钧为教官兼炮兵科长。与此同时,唐继尧(字萁冥,云南人)、刘存厚(字积之,四川人)亦在该堂任科长。后来,李任江西都督,唐任云南都督,刘任四川都督,故有“一堂三督”之称。

四辛亥革命中的援皖和援鄂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时李烈钧正代表云南往河北永平(今卢龙县)参观秋操演习。到北京与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字绶卿)、蒋作宾等取得联系后,由沪到九江时,九江已告克复,遂就任九江军政府参谋长。

这时,安徽省会安庆亦酝酿起义。李曾派团长黄焕章率兵两营,前往援皖。因兵变劫掠,李乃亲率军队一营前往镇压,并派海筹、海容两舰随往。到安庆后,即将团长黄焕章看管起来,并将浔军军需顾英就地枪决。乱始平。皖人推李烈钧为安徽都督。

其后,因武汉吃紧,李遂让都督位于胡万泰,自率龚永旅长、卓仁机(广东人)、李明扬(江苏人),并皖军来援之吴懋松(九江人)等部,连同两只兵舰及许多小火轮带队西上援鄂,受任为北伐军第二军军长。先驻黄冈整编,李又派蓝军恒(湖北人)就地招收了一部分敢死队,并进驻到昌子铺(黄冈县属)。这时,我在湖北统领王安澜部当营长,驻黄陂县属的徐家湾,与李相距不到三十里。李因成立军用电话队,约我担任电话队队长。

李烈钧的军部,以潘学海(武宁人)为秘书长,吴照轩(九江人)

武昌起义

为秘书,黄缉熙为军需处长,张鲁瑶(湖口人)为交通队长,马颉山(河南人)、涂祯祥(高安人)为科员,郑××(日本士官生)为参谋长,龚永为副官长,欧阳豪(吉安人)为宪兵队队长。保定未毕业学生李恩塑、彭武敭、温学峤(晋城)等均在军中。

五回赣任都督前后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南北停战,黎元洪委李烈钧为湖北都督府高等顾问兼陆军学校校长。那时江西都督马毓宝因放纵民团,滥用库款,为江西人民所不满。江西省士绅电请南京临时政府委李烈钧为江西都督,并派代表俞应农到南京请愿。孙中山允其请,果发表李为江西都督。李烈钧奉令后,在鄂与黎元洪商量,除将原在江西带来的军队组成护卫军,派欧阳武为护卫司令外,并自乘楚豫、楚同两兵舰回省,另外有一百多艘民船载运部队。回赣官兵,校官每人发四十元,尉官二十元,士兵十元,悉向官银号借支。欧阳武原在吉安组织民团未成,才来鄂劳军,被委为护卫军司令。率欧阳豪、涂祯祥等部回江西,并派副官钱刚(江苏人)为内卫队长,作先头部队,开赴九江。这时,九江警备司令朱汉涛,原系马毓宝的警卫队长,意图拒李,当将钱刚扣留起来(后由洪江会的谌老炳保出)。李便结合九江驻军师长刘世钧(号佛肩,临川人,保定速成毕业)及江西要塞司令陈廷训,杀死朱汉涛,去了马的羽翼。那年恰逢桃汛,军舰可直驶南昌,李烈钧因径乘军舰到章江门上坡。先驻贡院,后搬抚院。那时王庭藻(字竹如,东乡人)任护卫军参谋官,李明扬(字师广,江苏人)任机关枪营营长,我任电话队队长(后改工程营,我任营长),饶荫堂(安徽人,行伍出身)任副营长,驻在南国求贤街。

李过去在江西当管带时,曾受过督练公所的军法会审。有一次,他想见巡抚冯汝骙,但一个管带是没有资格见到抚台的。武巡捕张子卿(安徽人,武举出身,张维圣的父亲)曾骂了他,说你好大胆,居然敢越级求见。现在自己当上了都督,相当清代巡抚的地位。李在就职大宴文武官员时,曾谈到此事,言下颇有自得之意。

在他做都督任内,发生过几件事情。一件是钟震川事。钟震川,萍乡人,留日学生,同盟会会员。他在胡谦任表州都督时,曾做过民政长。后来胡谦被地方人士驱走,其兄胡渊以军需处长被地方上清算予以处决。李任都督后,胡谦亦在省任高等顾问官,又因系与李同期同学,见李也不需通报。有一天,李正与钟震川在办公室议事,胡谦进了办公室,假装观看墙壁上所挂地图,从腰间取出手枪,靠近钟的腰际开放,为兄报仇,钟当时毙命。李以胡谦胆敢在办公室中公然行凶,同盟会会员亦群情愤激,虽经欧阳武多方求情,终不得不判令枪决,当交中军官蔡锐霆执行。蔡锐霆和胡谦都是江西武备学堂同学,执行时,仅开一枪,未中要害,即令家属收尸归葬。胡谦的妻子是江西民团副团长黄炎的女儿,著名青衫绿牡丹的姐姐,星夜将胡谦用快轮送赴九江转赴上海求医,并匆匆以假棺下葬。钟的家属风闻此讯,要求开棺验尸,胡家不允开棺,而以血衣相验。后经人调解,钟用省葬礼,葬在抚州门外法轮庵附近,并有石狮、石碑、祭台等。胡谦伤愈后,也不敢回到江西了。

第二件是大杀洪江会。洪江会本来是一个反清复明的下层秘密结社。辛亥革命时,有很多工农分子参加起义,经改编为民团,分别驻守在重要地区,并就地筹饷,颇为资产阶级所不满。同时,他们的服装都是头挂英雄扎,身穿紧身衫,手持梭标、马刀等。很多旧知识分子也看不惯,要加以镇压。李烈钧执行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对这些起义农民横加镇压,分别诱杀并囚禁了洪江会会首洪宝琳、彭木香、陈细鬼、谌老炳、梅福祥(后逃出)、徐祥麟等。城头上和电线杆子上挂满了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