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与修身知识(全集)
7306000000026

第26章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4)

应万变的本领是什么?本领千千万万,简易而言,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即根本的生存方式乃学习,学习的生存方式乃简易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下面举一个招聘的例子:一家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外企在北大招生。

这家事务所的招聘条件并不要求会计专业出身或者有会计实务经验,而要求有较强的英语能力与计算机能力。公司解释道,这并不是因为他们需要英语与计算机人才,这两项能力出众只是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具备学习的能力。在经理人员之眼中,英语、计算机熟练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要学习这两项基本技巧,必须自身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所以他们把这作为选才的标准。这就说明,企业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现在拥有什么,而是他有没有学习能力。因为只有学习能力才是应对高速发展变化的21世纪的根本应变之道!

然而学习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维持旧知识的学习能力;一种是创造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前者仅仅简单地继承过去自己已有的知识,而创造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面向未来,既能够根据自己的创造需要主动地进行学习,又能够同时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创新。两种学习能力最本质、最根本的区别便是以继承性学习的积累知识为主要特征,为创新知识做准备,而学习知识,推动发展知识,还要依靠创新知识的能力!

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海尔集团的择业观是:善于总结。海尔所要的不是一个有多么丰富经验的人,而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善于总结经验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学习能力,有再多的经验,也不能转变为智慧。相反海尔认为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学习技巧及综合的能力,即使现在没有经验,只要做成一件事,就会去总结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人就会有一套自己的东西,发展的速度会很快。

某知名企业老总也曾说过:"学历文凭代表一个人的静态能力,而学习能力才是一个动态、实用的能力。"无论知识和技能及技术在当代是多么的新,但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里都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折旧得干干净净,然而,学习技巧是永远年轻的,它永远不会折旧。

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中国教育方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种体制下走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求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法是别人指路自己走,而新的学习方法是自己开路自己走。"

跟生活这本"无字天书"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光懂得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会把从书本获得的知识活用于实际生活,并变成智慧。"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人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拼搏。知识已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财富、地位和能力的象征。中国的古人曾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由此可见,读书与获取知识在人们心目中是何等重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

你要明白,在做人的成熟上面也不是能够光靠书本的。试问你是否见过,一个知识、人格都远不如他人的人,却能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把比他优秀的人耍得团团转?这类人通常是学识、人格较差的人,是手段圆滑的老江湖,他们抓住那些有知识、人格高尚却不懂人情世故者的弱点,然后随心所欲地摆布对方。而且还有不少学历水平较高的人却被学历不如他的人领导着,他们的收入也当然没有后者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根据实际的体验而熟悉世故的人,和单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却不谙人情世故者,不但有根本上的差异,而且比后者更优秀。不谙世故的学者,就像牛顿一样,是透过三棱镜看光线,用颜色把人类分类,这个人是这种颜色,那个人是那种颜色。而经验丰富的染匠却不同,他们知道颜色有明度、有彩度,也知道虽然看起来一种颜色,其实它是由种种颜色混合而成的。事实上,在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只用一种颜色构成的人,或多或少都混合了其他颜色,掺入了其他的影子。不仅如此,正如丝会随着光线照射的角度,而变幻出各种颜色一般,而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变换不同颜色的,正是人。

另外,你还必须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他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这也就是说,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

全球重要的电子工业制造基地深圳、台湾等地,高级技工的身价一天天看涨,部分空有学历本本的硕士、博士的薪水表有被赶超的危机了。按过去的老观念,像深圳这类靠电子制造业等所谓高科技起家的新兴城市,一本花红柳绿的学历证是起码的敲门砖。但现在,如果这个学历本本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经验附着在上面,那还真不如一个八级工手头的钳子和焊枪。

因为中国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痼疾,事实上,很多拥有学历本本的大学生、硕士甚或博士,在实践操作方面都有着重大欠缺。比如说部分学过机械学的大学生,公式、定律背了一大堆,但几乎就没有碰到过焊枪,一旦出了纯技术问题,理论有,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得靠有经验的老技工来解决。当然,最终的问题是:要做一个好技工很难,比"捞"一个学历本本还难。而且,"手头的活儿好"与学历本本也并非一对不可兼容的悖论。

以上这些,只要是略谙世事的人都能理解。但是,脱离社会,独自关在研究室里,满怀自信的学者却无法知道。因为这类事不是光使用头脑就可以想明白的。于是,这些学究尽管想将所学付诸实践,却往往发现两者无法协调。例如,没看过别人游泳的人,或者没学过游泳的人,即使看过许多讲解游泳的书,十分了解游泳的原理和要点,也无法学会游泳!你只有下水亲自去试才能学会它。

因此,这类人和那些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耳朵听而熟知世事的人截然不同。例如,后一类人不仅也同样知道"赞美"的威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懂得分辨应该在何时、何处,以及如何使用这种武器最好,也就是他们懂得对症下药。他们很少直接赞美别人,总是运用委婉的、比喻或暗示的手法来进行。

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应该把到目前为止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本身的见闻归纳起来,再加上自己的判断,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行为模式、礼仪礼节。接下来的工作,只剩下了解人情世故,且多加磨炼了。你不妨多看看有关社会学方面的书,把书上所写的和现实生活加以比较。如果不实际踏入社会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则无法活用那些辛苦得来的知识,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生活是一部大课本。有志向的年轻人要善于读生活这本"无字书",体悟成败之理。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是要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也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阅历一般较少,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注意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社会中的知识积累。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