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305900000036

第36章 孔子夹谷扬道义(节自《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导读】

世家是记载诸侯事迹的,孔子并非诸侯,司马迁将其列入世家,引起众说纷纭。如王安石认为这是自乱其例,应当列入传中,因为列入世家,孔子之道并不因此而显得伟大;置之列传,孔子之道也并不因此而变得渺小。自然,为司马迁辩护的人更多。金俶基说:“史有定例,有创例。凡公侯传国者曰世家,定例也,置孔子于世家,创例也。”为什么要有创例?无非因为其人在历史上有特殊作用。司马迁岂不知孔子并非诸侯!但是他很重视孔子以布衣而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包括天子王侯,所以他对孔子破了例。类似的事例还有项羽之列入本纪。

本篇杂取《论语》、春秋三传、《国语》、《檀弓》、《家语》、《晏子》等书,很用力地为孔子立传,孔子自少至老,详细叙写其言行,甚至随时交代孔子的年岁。篇末的赞语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这样明白地表达自己对传主的仰慕之情,在整个《史记》中是不多见的。

【原文】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1]。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2]。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鈅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3]。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4]。”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

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5]。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6]:“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7],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8]。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有倾,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9],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10],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B11]。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B12],以谢过。

【注释】[1]中都宰:中都,地名,春秋时鲁国之城邑,在今山东省汶上县。意为鲁定公用孔子做中都的宰官。则:法则、律条。[2]司空:官名,执掌水土之事。大司寇:官名,执掌刑罚。古代六卿之一。[3]夹谷:古地名,在今山东省莱芜市境内。[4]司马:官名,执掌军旅之事。[5]会遇之礼:简略之礼。[6]有司:有关官员、部门。[7]旍旄(máo)羽袚(fú):旍,旗干顶上用彩色羽毛做装饰的旗子;旄,在旗干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羽,动物的羽毛。均为表演者手中所拿的道具。祓,用树叶或野草做的披风,此为表演者的服饰。矛戟剑拨(fá):表演者手中所拿的各种兵器。[8]晏子:齐人,名婴,字平伸。齐景公时为相国。能言善辩,生活俭朴,据载“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一狐裘三十年”,尽忠补过,名显诸侯。[9]优倡:扮演杂戏的人。侏儒:十分矮小的人。[10]营惑:为经营而惑乱(诱惑)。[B11]异处:不同的地方。[B12]郓:地名,春秋时鲁国之地,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汶阳:地名,春秋时鲁国之地,在今山东省宁阳县北。龟阴:地名,春秋时鲁国之地,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北。

【译文】鲁定公用孔子做中都的宰官。只一年,各处的官吏都按照孔子的律条来治理百姓,国家大治。孔子便由中都宰升任为司空,又由司空升任为大司寇。定公十年春天,齐国与鲁国讲和。这年夏天,齐国的大夫黎鈅对齐景公说:“鲁国用了孔丘,鲁国的发展势头很好,对齐必定是有危险的。”于是,齐派人出使鲁国,告诉鲁国举办和好的盟会,盟会地点定在夹谷。鲁定公将一辆马车装饰得很好,拟坐车赴会。此时,孔子恰逢执掌宰相事,便说:“我听说有文事时,必定要有武力准备;有武事时,必定要有文的准备。从前,诸侯走出自己的疆界,必定要带全文武官员跟从。请你带上左右司马一同去。”定公说:“好的!”于是,鲁定公带了左右司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在夹谷设起了坛位,垒筑了土台阶三级。两国君主在此举行简略的相见之礼,作了一个揖,谦让着登上台阶。相见之礼举行完毕,齐国的司仪官跑向前说:“请奏四方之乐。”景公说:“好!”于是,表演者手执各种旗子、兵器舞起来,击鼓呐喊声四起。孔子便跑上去,沿土阶拾级而上,不登完最后一级,站在两位君主的下面,将衣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君主是为和好而会盟的,这蛮夷之地的舞乐,怎么可以用在这样的场合呢?请有司命他们出去。”有司叫他们退下,他们却不肯。孔子则直视左边的晏子和右边的齐景公。景公心里很难为情,便指令舞乐队伍退去。

过了一会儿,齐国的有司又跑进来说:“请奏宫中的乐曲。”景公说:“可以!”于是,许多戏子矮人前来演戏。孔子便跑过去,沿土阶拾级而上。不登完最后一级,又站在两位君主的下面,说:“一些无学识、无智谋的人而竟敢诱惑诸侯,罪该当斩,请有司斩了他吧!”有司立加刑法,那些人的手脚便各在一处。景公看见孔子这样严谨,惧怕得脸色大变,深知自己的道义不及鲁国。归国后更加惶恐,便对他的臣子们说:“鲁国用君子的道义辅助他的君王。而你们只用蛮夷的道义来教我,使我得罪鲁君,这事怎么办呢?”有司走向前,对他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在的东西来谢罪;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的方式(文章)来谢罪。你若心中不安,便要用实实在在的东西去谢罪了。”于是,齐侯便把从前向鲁国所夺之地——郓、汶阳、龟阴之地通通归还,用以谢罪。

【鉴赏】本文记叙了孔子在夹谷鲁、齐的盟会上,高扬儒家的礼义之道,从而使齐景公领悟到一国的君主须以礼义治天下,方能使国强民富。

文章先从孔子任中都宰写起。他任职一年,鲁国各地的官员都按照他制定的律条来治理,鲁国大治。于是,他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大司寇。齐国眼见鲁国强盛,感到对它有威胁,于是约定鲁定公在夹谷结盟。这是事件的缘起,也是对孔子在夹谷扬道义设置的铺垫。

接着,文章写孔子在夹谷扬道义之举。一是齐国的有司(司仪)命奏四方之乐,以示庆贺。但歌舞的内容却是充满打杀气氛的蛮夷之舞。于是,孔子直言进行批评,认为鲁、齐是为和好而会盟,这种充满打杀之舞与会盟的主旨不合,应当撤去。二是齐国有司请演奏齐国的宫中乐曲。结果,演奏者都是些形象粗鄙的戏子和矮人。孔子又一次直言进行批评,认为在这种会盟的庄严场合,不应该让这些无学识、无智谋的粗鄙之人来诱惑诸侯,其罪当诛,并请有司执行。

最后,文章写孔子的严于礼法之行为,使齐景公惧怕而省悟,认识到齐国行夷狄之道与鲁国行君子之道有很大的差距,并以退还原来所占鲁国之郓、汶阳、龟阴之地的行动来向鲁国赔罪。从效果上来反证孔子高张道义的影响。

全文以孔子扬儒家道义为中心,从侧面、正面、反面表现其治国安邦的才能及其影响,语言简洁,形象鲜明,孔子的“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的行动,充分表现了他有勇有谋,颇有礼数的风度,这使人对孔子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他不仅是一个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而且是一位颇有治国才能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