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305900000032

第32章 信陵君谏阻伐韩(节自《魏世家》)(2)

【译文】魏国即将与秦国一起去攻打韩国,公子无忌(信陵君)对魏王说:“秦国与戎狄的风俗相同,有虎狼般的心肠,贪婪好利而无信用可讲,而且不知道什么是礼义德行,如若有利可得,根本不顾亲戚兄弟之情分,犹如禽兽一般。这是天下的人对他的共同认识,他从不讲究施厚积德的事情。因此,秦王的母亲宣太后竟因为秦王的不仁不义而忧愤至死;穰侯是秦王的舅舅,对秦的功劳之大,无人能与他相比,也竟然被秦王驱逐出境;秦王的两个弟弟高陵和泾阳,并没有犯罪,秦王却把他们的封国夺去。秦王对其亲戚兄弟都要使用这种手段,更何况对待他仇恨之国呢?而今你要与秦国一同去攻打韩国,而且日益亲近秦国,我对此事深感疑惑。你作为国王,如不知道他的利害,就不是明君;群臣不将秦的真相告诉你,就不是忠臣。目前韩国是母后用事,一个弱女子侍奉着一个柔弱的国君,国内有大乱,对外又要与强大的秦、魏交战,你还认为韩国不会灭亡吗?如若韩国亡了,秦国便占有了郑地,他就与我们魏国的大梁邻近,你认为这样魏能安稳吗?大王你想得到原来的国土,而今背负强秦之亲,你以为这样能得到好处吗?事实上秦国并不是无事之国(是好事、好强、好贪之国),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必然又要生事,他生事必然就要考虑既容易又有利可图。就易与利而言,秦国必定不去攻打楚国和赵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既要爬山涉水,又要跨过韩国上党那地方而去攻打强大的赵国,那就是重复秦国在阏与地方兵败的那件事,秦国必定不去做的;如若秦兵通过河内的方向,背向邺城、朝歌,渡过漳河、滏阳河,与赵国的兵在邯郸城外交战,那就与知伯那件祸事一样了;秦国又不敢去攻打楚国,因为,所经过的道路要从山谷中行走,而且要走三千里路去攻占冥厄的军事要塞,所走的路太远,所攻取的目标又太艰难,这是秦国又不愿做的事;如果秦兵经过河外方向,背向大梁,向右到上蔡,向左到召陵,与楚兵在陈的郊外决战,秦国又不敢这样作。所以说,秦国必定不去攻打楚国和赵国,也不会去攻打卫国和齐国。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出兵的那天,他不攻打魏国就没有攻打的目标了。

”秦国原本就拥有怀茅、邢丘那些地方,又在堍津那里筑城,以至于临近河内一带。河内的共、汲两地必定受到危害。倘秦国有了郑地,又得到垣雍,他如将荥泽河决口,河水可直灌韩国的都城大梁,那大梁必定灭亡。你大王的使者曾经出去,路过安陵氏,因使者憎恨安陵氏,便在秦国说了安陵氏的坏话,因而秦国想诛灭安陵氏已经很久了。秦国的叶阳、昆阳那些地方与我们的武阳相邻,因秦听信使者之言憎恨安陵氏,这便使我国武阳跟着安陵氏被秦灭掉。这样一来,秦兵便围绕了武阳的北面,东面靠近了许的地方,那南国必定很危险了,我们魏的祸害就会没完没了。我们憎恨韩国,不爱安陵氏,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因此而不担心秦国不贪恋南国,这却是不可以的。从前秦国在河西那边,那时,晋国距离梁国还有一千里路,又有河流、高山相阻隔,还有周、韩两国夹在当中。自从林乡那次交战以来,一直到现在,秦国攻打我们魏国共七次,侵犯我们的囿中共五次,边陲城镇通通被他占据;文台被捣毁,垂都被焚烧,山林树木被砍伐,麋鹿被猎尽,紧接着国都被围困。秦兵又长驱直入梁国的北边,东面到达陶卫的郊境,北面到达平监等地,灭亡在秦国手中的有:华山的南北两边,大河的里里外外,大的县几十个,大的城市几百个。秦还在河西时,晋国又距离梁一千里远,祸害竟然如这般厉害,更何况,让秦国没有了韩国(即韩国被灭)的阻隔,他又有了郑那块地盘;也没有河山的阻拦,还没有夹在当中的国家;那么,秦国距离我国大梁不过一百里,这样祸端必定由此而起了“将来,如果合纵(战国时后期,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不成功的话,那楚、魏之间就会产生嫌疑,而我们魏国又不可能与韩结盟。而今韩国受到秦兵侵扰已经三年了,被秦骚扰得受不了,想与秦国讲和。而秦国意识到韩国要亡,就不肯讲和。于是,韩国便去赵国用人质作抵押订约,请求赵国替天下兄弟的国度立刻出兵相助。楚、赵两国必定集结兵力去抗秦,因为他们都认识到秦国的贪婪欲望是没有穷尽的,秦国不把天下的诸侯国完全灭掉,不使海内的人都去做他的臣民,他是绝不罢休的。因此之故,我愿意为合纵的事情给君王效劳。君王可立即接受楚、赵的邀约,让赵国要求韩国的人质抵押,以便使韩国存在着,然后我们再去要求他归还魏国原有的土地,韩国必定照办。这样,我们的兵士民众不费劳苦而能够得到原来的土地,这种作法所得到的功与利都多于与秦共同攻打韩国,而且又不会发生与强秦相邻的祸患。所以使韩国存在,魏国就安宁,而且有利于天下。这也是你君王天赐良机的时候到了。倘若韩国上党与我们的共宁相通,使那条道路安静无事,我们还可征收从这条道出入的商贾赋税,这就等于我们魏国将韩国的上党作为重要的抵押品了。而今若有了这笔赋税,完全可以使我国富裕起来。这样,韩国必定对我们魏国感恩,从而尊敬魏国、重视魏国、畏惧魏国。而且,韩国必定不敢反抗魏国。这样,韩国似乎成了魏国的一个县。当魏国得到韩国以至成为魏的一县时,那么,卫、大梁、河外一带地方必定很安宁。如若韩国不存在,东西二周、安陵等地必定很危险,楚国和赵国便要被秦打败,卫国、齐国便十分害怕,天下的诸侯便都去投奔秦国,那大家入朝而成为秦国臣子的日子便不久了。”

【鉴赏】本文是信陵君进谏阻止魏王与秦联合伐韩,全在说理。其反对联秦伐韩的理由如下:

(一)秦国好战、称霸的本性不变。信陵君先抓住秦王的虎狼之心,贪婪且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不顾亲戚兄弟的恶性,并以太后忧死、国舅穰侯被逐、两弟无罪而被夺国为例,从而得出结论:对亲戚如此,何况仇国?故不能与秦联合。

(二)韩亡之后,魏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信陵君退一步指出:韩国是由一柔女子(母后)扶一柔主(幼王)主政,在强大的秦、魏之兵的攻打下,必亡无疑。但韩亡之后,按秦国的虎狼本性,必将挑起事端,但他不会去攻打楚国和赵国。因为若攻赵,必蹈当年阏与之败和知伯之祸;若伐楚,劳师袭远,所攻甚难,或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既不敢伐楚、赵,又不敢攻更远的卫与齐,最后只能攻打魏国。所以,魏国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三)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已有怀茅、邢丘之地,又城堍津以临河内,共、汲两地已受到威胁,倘魏、秦联合灭韩后,秦有了郑地和垣雍,更可以决荥泽河水,淹灌大梁,灭安陵氏及魏国的武阳。这样,秦兵东靠许,南国受到威胁,魏国的祸害就会没完没了。

(四)从历史上来看,强秦垂涎南国之心已久。当年,秦在河西,晋距梁有一千多里,中有山河阻挡,还有周、韩两国夹在当中,秦国还攻打魏国有七次,侵犯魏国的囿中五次,美好的河山被毁,大城几十座、名都几百个被占;如果韩亡之后,中间没有河山及有关国家的阻隔,且魏离韩国大梁不过一百里,秦军从韩国的郑地出发,很快就攻到魏国,祸端必大。

(五)从存韩与亡韩的利弊来看,信陵君指出:如果他代魏王去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保存韩国。这样,魏国可不劳而得故地,其功多于与秦联合伐韩,又无与强秦作邻邦之祸。同时,魏的共宁可与韩的上党互通经济,可收上党之赋税,足以富国。所以,韩存而魏利天下。若亡韩,二周、安陵必危,楚、赵大破,卫、齐甚畏,天下西向而附秦称臣,秦就可以实现其称霸天下的野心。

全文思路清晰,层层递进,多角度进行分析,反复陈述,很有说服力。这既表现了信陵君对魏国的耿耿忠心,又表现了他洞悉天下形势的极富战略家眼光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