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305900000023

第23章 齐桓公用管仲称霸天下(节自《齐太公世家》)

【《齐太公世家》导读】

表篇记载齐太公吕尚及其后裔的行事和结果,实际上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整个历史。吕尚帮助周文王强盛起来,又辅佐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建立周朝,以功被封于齐。其后裔中尤以恒公最为有名,他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国力迅速增强,成为当时的霸主。齐国传至简公时,卿大夫田氏、监氏的势力已经强大,基本上控制了王室。至康公时,田氏终于取代吕氏正式拥有齐国。本篇用编年体的方式,叙述了从太公至康公时各代齐君的大事,其中用力较大、篇幅较多者为太公和恒公,篇末的赞语也对他们表达了赞颂之情。田氏取代吕氏执掌国柄,国号仍称齐,不过历史已进入到战国时期。《史记》有《田敬仲完世家》记叙田氏之事,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本篇《齐世家》的下篇。

【原文】桓公元年春,齐君无知游于雍林[1]。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告齐大夫曰:“无知弑襄公自立,臣谨行诛,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者,唯命是听。”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2],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3],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4]。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5],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傒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佯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拒鲁。秋,与鲁战于干时[6],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7]。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8],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竞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9]。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佯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10]。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渔盐之利[B11],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B12]。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B13]。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B14]。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B15],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背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B16],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注释】[1]雍林:齐国一风景胜地。[2]醉杀鲁桓公:齐襄公与鲁桓公夫人私通,桓公知到此事后,对其夫人十分愤怒,其夫人将此情告诉齐襄公。齐襄公便邀鲁桓公饮酒,将其灌醉,然后叫力士彭生把鲁桓公抱上马车,拉杀之。[3]小白:齐桓公的名。[4]釐公:莒国的国君。[5]高傒:即高敬仲,齐国大夫。[6]干时: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博兴县南。[7]醢(hǎi):剁成肉酱。[8]笙渎:亦作“生渎”,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荷泽县北。[9]夷吾:管仲的名。[10]堂阜: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桎梏:刑具,即脚镣手铐。枷在脚上的叫桎,枷在手上的梏。斋祓(fú):斋戒,古时候一种除灾求福的祭祀。[B11]隰朋:齐国大夫,死后谥为成子。连五家之兵:管仲治理齐政时的一种兵法体制,其内容是: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作为军令。轻重渔盐:管仲著有理人轻重之法七篇。“轻重”即钱,相当于税。七篇之中有捕鱼、煮盐法。[B12]郯:国名,在今山东郯城县境内。[B13]遂邑:古县名。[B14]柯:春秋时城名,又叫祝柯或祝阿。故城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北。[B15]曹沫:春秋时鲁国名将。坛:台。[B16]甄:春秋时卫国一地名。

【译文】齐桓公元年春,齐国的国君无知到雍林去游乐,雍林人原本怨恨无知,等到无知到达游玩地时,雍林人就袭击杀死了无知,并告诉齐国的大夫说:“无知是杀了齐襄公而自立为国君的,现在我们把他杀了,只有请你另立公子中应该立的人为国君,只要是他的命令我们就听。”

当初,齐襄公在位时,他曾用酒将鲁桓公灌醉并将其杀死,与桓公夫人私通;还诛杀许多不应当杀的人;而且喜欢淫乱妇女;多次欺骗大臣。他的弟弟们害怕祸事殃及自身,所以次弟纠逃奔到鲁国,因为纠的母亲是鲁国的女儿。管仲、召忽做了纠的师傅。次弟小白逃奔到莒国,鲍叔牙做了小白的师傅。因为小白的母亲是卫国的女儿,釐公很宠爱她。小白少年时就与齐国大夫高侯很友好。到雍林人杀了无知,商议另立君主时,高傒便先私下派人到莒国去召回小白。鲁国听说无知已死,也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还派管仲另带兵马去堵截莒国往齐的通道。路上相遇,管仲发箭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假装已死。管仲便派人急奔鲁国报信,因而鲁国送公子纠的人便行走很慢,走了六天才到齐国。这时小白已先到了,高傒已立他做国君了。他就是齐桓公。

桓公(小白)被管仲射中衣带钩,装死而蒙哄了管仲。过了一会儿,他便乘温车飞驰而去,还加上高、国两族在国内接应,所以桓公能够先到而立为国君,并当即发兵堵拒鲁国。这年秋天,齐与鲁在干时那里大战,鲁兵失败而逃,齐兵又堵截住鲁兵的归路。这时,齐桓公便给鲁国一封书信说:“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罢。召忽、管仲,是我们的仇敌,请给我送来,我要将其剁成肉酱才甘心。不然的话,我将发兵围攻鲁国。”鲁国人十分担忧。便在笙渎之地杀了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求囚禁。

桓公才即位时,发兵攻打鲁国,一心想杀管仲,鲍叔牙说:“我有幸跟随了你,你毕竟立为国君,我没有什么给你增益的。你若只统治齐国,那高侯和我就足够用了;你若想称霸天下,没有管夷吾是不行的。管夷吾居住哪国,哪国就很快富强起来,我们不可失掉他。”齐桓公听从鲍叔牙之计。于是,桓公表面说要得到管仲才得甘心,实际上是想用管仲之才。管仲心知桓公的用意,所以请求前往齐国。鲍叔牙便去迎接管仲,到达齐国堂阜那里,就将管仲的脚镣手铐除掉。到齐后,事先斋戒沐浴,进行了除灾求福的祭祀,才去和齐桓公相见。桓公用大夫之厚礼相待,让他主持齐国的政事。

桓公已经得到管仲,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侯整顿齐国的政治。管仲制定了连五家之兵法,设置了钱制和捕鱼、煮盐法,从中所得之利用于救济贫穷的百姓。俸禄给予贤良和有才能的人。齐国的人都十分高兴。

桓公二年,齐国出兵伐郯,把郯灭了。郯的君主逃到了莒国。因为当初齐桓公(小白)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国对他无礼,所以桓公要出兵讨伐郯国。桓公五年,齐国出兵讨伐鲁国,鲁国兵败。鲁庄公请求向齐献遂邑城,以此媾和。桓公应许了他,并与鲁国在柯地相会结盟。鲁国即将与齐签盟时,鲁国名将曹沫拿着匕首将桓公劫持于台上,说:“将侵占之地还我鲁国。”桓公应允了他。过了一会,曹沫收好匕首,面向北落坐在臣子的位置上。后来,桓公觉得很懊悔,想不还给鲁国的土地,还要把曹沫杀了。管仲说:“他劫持住你时,你就答应了他,而今你背信于他,把他杀了,这只不过是获得一种小小的快意罢了,然而,你对于诸侯却失去了信用,这就失掉了天下的援助,这是不行的。”于是,齐国便把曹沫三次战败所失之地,统统归还给鲁国。各国诸侯听说此事,都十分信任齐国,因而都想归附齐国。桓公七年,诸侯在甄与齐桓公相会盟,齐桓公于是开始称霸天下。

【鉴赏】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齐桓公如何称霸天下,却鲜为人知。他在用人、治国、外交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今人借鉴,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文章从齐桓公之立到他称霸,简述了他的机智、聪颖、用贤、诚信于诸侯的过程,表现了一代霸主的风范。

首先,写齐桓公之立。文章用追溯手法,指出桓公元年春,齐君无知被雍林人袭杀。此时,齐国急需立国君。而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又因齐襄公之乱而逃亡鲁国和莒国。当无知被杀之时,公子小白之好友高傒即悄悄地先招小白返齐。鲁国亦发兵送公子纠回齐争夺君位,并先派管仲带兵阻莒国归齐之道,当管仲射中小白衣钩,小白佯死之后,公子纠以为大势已定,故鲁兵行进之速度放慢,六日后至齐,公子小白已被立为桓公。桓公之立既反映了齐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也表现了齐桓公的机智与聪颖。

其次,写齐桓公用贤。公子纠是公子小白的兄弟,但齐桓公即位后,却假手于鲁杀之。管仲是射杀他的仇敌,本想“得而甘心醢之”,但他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从而弃前嫌,迎管仲,用“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再次,写管仲协助齐桓公称霸。管仲任政以后,在内政方面,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一起,“修齐国政”,采取了“连五家之兵,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等一系列措施,使齐国富强起来,齐国人皆悦。在对外方面,先后伐郯、伐鲁,以示国威。后与鲁在柯地结盟的会上,齐桓公在曹沫兵刃威胁面前,答应归还侵鲁之地,后又欲悔。此时,管仲力阻,认为“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归还曹沫三败所亡之鲁地。这一“诚信”之举使诸侯信服,“皆信齐而欲附焉”,故齐桓公很快而霸天下。

全文以齐桓公为主线,以管仲附齐、任政为副线,两条线索相互辉映,既表现了齐桓公作为霸主的宽厚英明,又突出了管仲贤能多谋的治国之才。齐桓公不计个人私怨,以国家大局为重,破格用人而使国家强大的作为,对我们今天仍有巨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