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305000000068

第68章 唐宋文(7)

至于到了春光和煦、景色明媚的时节,湖上风平浪静,天光水色互映,阔大的江面一派碧绿;沙鸥有时飞翔,有时停止聚集,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芷草和水边的兰花,香气浓郁,花叶茂盛。有时满天烟雾消散一空,明亮的月光普照千里,浮动着的波光像黄金那样耀眼,静静的月影映在水中犹如璧玉沉在水底;渔夫的歌声此唱彼和,这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岳阳楼啊,就觉得心胸开朗,精神畅快,恩宠和耻辱全忘,迎风捧起酒杯,真是喜气洋洋啊!

啊,我曾经探索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态,或者不同于上述两种精神状态的。是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而喜乐,也不因自己的遭遇而悲伤。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就为百姓担忧;退处僻远乡间,就为国君担忧。这样进用也担忧,退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想来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唉!如果不是这样的人,我能与谁在一起呢?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

【导读】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领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

谏院是谏官的官署。司马光为了引起谏官们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警惧感,在谏院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所有谏官的姓名,并撰此文记述其事。文章追述了谏官的来历,着重阐明了谏官的重大责任和谏官应具备的品德。文章虽然只有百余字,但笔锋犀利,正气浩然。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1],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2],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3],钱君始书其名于版[4]。光恐久而漫灭[5],嘉佑八年[6],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注释】

[1]萃:集中。[2]汲汲:心情急切、努力追求的样子。[3]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4]钱君:疑指钱明逸,字子飞,钱塘人。[5]漫灭:磨蚀消失。[6]嘉佑:宋仁宗年号(1056~1063)。

【译文】

古时候没有谏官,自公卿大夫以至百工商贾,没有不能进谏的。自汉朝建立以后,才开始设置谏官。朝廷把国家的大政,四海的百姓,政教的得失和利弊,都集中在谏官身上由他进谏,谏官的责任也够重的了!做谏官的人,应当牢牢把握住国家的大计方针,放弃一些细枝末节;先考虑最要紧的事,后考虑不很要紧的事;一心一意有利于国家而不为自身利益考虑。那些热衷于名的人,就和那些热衷于利的人一样,他们距谏官的标准有多么远啊!

天禧初年,真宗皇帝下诏设置六名谏官,规定了他们的职责范围。庆历年间,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写在木板上。我怕时间长了木板上的字模糊消失,嘉佑八年,就将名字刻于石上。后来者将依次指点着石上的姓名评说道:某某人忠诚,某某人奸诈,某某人正直,某某人偏邪。啊,这能不叫人惧怕吗?

义田记钱公辅

【导读】

钱公辅,字君倚,宋武进(今属江苏)人。进士及第,为集贤校理,进知制诰。英宗即位,曾献治平十议,主张改良政治。

这篇文章表扬范仲淹设置”义田“救济亲族与贤人的高尚行为。通篇运用了三个方面的对照比较:一是范仲淹自身的贫困与族人受到救济而生活安定相对照;二是与晏子相对照,从正面衬托;三是与一毛不拔的士大夫相比较,从反面衬托。通过三方面的对照比较,范仲淹的高尚品德便卓然可见。

范文正公[1],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四千亩[2],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3]。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4]。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5];嫁女者五十千[6],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7]。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8]。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9],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10]。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B11],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B12],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B13],桓子曰[B14]:”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B15]?“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B16];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B17],享万钟禄[B18],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B19],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B20],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px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注释】

[1]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北宋吴县人。[2]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常稔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谷熟。[3]赡:补助。[4]出纳:指收付财物。[5]缣:细密之绢。[6]千:犹言贯。古代一千钱为一贯。[7]斛:古代量器名,以十斗为一斛。[8]沛然:充裕貌。[9]屏:指罢官或离职。

[10]逮:及。[B11]参大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B12]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B13]晏平仲:即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赢马:瘦马。[B14]桓子:田(陈)无宇,齐景公时大夫,卒谥桓。[B15]彰:彰显。[B16]服义:指桓子受觞不辞,乃心眼于义。[B17]都:居。三公:汉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此泛指居高位的官吏。[B18]万钟禄:优厚的俸禄。钟,量器名。[B19]孥:子女。[B20]廪稍:官府发的粮食。

【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他平生很乐意给人以财物上的帮助,选择了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给他们以接济。

当他做大官的时候,购置了一千亩近郊良田,取名”义田“,用来养活救济全族的人。每天都发放粮食,每年都发放衣服,嫁女儿、娶媳妇、办丧事的人家都给资助。他选择了族中年长而又贤能的人来主持此事,随时管理出入的账目。每天的口粮,一人发一升米;每年的衣服,一人给一段绸。嫁女儿的人家给五十千钱,嫁第二个女儿的人家给三十千钱;娶儿媳的人家给三十千钱,娶第二个儿媳的人家给十五千钱;办丧事的人家所给钱数同嫁第二个女儿的人家一样,死者如是幼儿则给十千钱。族中聚居在一起的一共有九十口人,义田每年的收入有八百斛稻子。将义田的收入,给予聚居的族人,绰绰有余而不会用完。曾经出仕而暂居家中等待补缺的人给予帮助,而一旦做官在职就停发不给。这是义田大致的情况。

当初,文正公还没有显迭贵的时候,就有志于这一义举,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一直延续了二十年。后来他当了征西的统帅,参与了国家大政,于是才有俸禄及赏赐等收入,这才完成了他的心愿。文正公死后,由他的后世子孙主持义田之事,继承了文正公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文正公虽然居高位、得厚禄,却贫穷终身。在他死的时候,连寿衣、棺材都买不起,儿子们也没钱为父亲办丧事。文正公只是把接济穷亲戚、养活族中人的义举传给他的儿子了。

昔日晏子乘着破车骑着瘦马,桓子见了就说:”晏子这样做是隐匿了君王对他的赏赐。“晏子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亲的族人,没有不乘车的;母亲的族人,没有衣食不足的;妻子的族人,没有受冻挨饿的;齐国的士人,等我的资助才能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我这样,能说是隐匿君王的赏赐吗?或者能说是张扬君王的赏赐吗?“于是齐侯就拿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曾经很钦佩晏子的爱好仁德,齐侯的赏识贤才,以及桓子的信服道义;又钦佩晏予的仁德分有等级,而表述时又有先后的次序。先说父族,次说母族,再次说妻族,而后说到关系较疏远的贤才。孟子说:”亲爱亲人而后才能施仁爱于人民,施仁爱于人民然后才能爱护万物。“晏子的言行与孟子的要求很接近。今天我看文正公的义田,比晏子的做法高明,而义田的规模之大和影响之久远,似乎又超过了晏子。

唉!世上那些居三公高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住的宅邸很雄伟,乘的车舆很华丽,声色犬马很多,妻子儿女享用的东西很富足,一切仅供他一家人享用。而族中不能进他家门的人,难道还算少吗?更何况是接济关系疏远的贤人呢?其次为卿、为大夫、为士的人,俸禄充足,奉养丰厚,一切仅供一人享用,而族中手拿瓢囊乞讨、最后饿死在沟中的人,难道算少吗?更何况接济其他人呢?这些人都是文正公的罪人啊。

文正公的忠义事迹传遍朝廷,事业布满边境,功名响彻天下,后代必有史官记载他的事迹,我可以省略不说。我只是推崇他的道义,因此写了这篇记来使之流传于世。

袁州州学记李觏

【导读】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宋建昌郡南城(今属江西)人。李觏是著名的哲学家,文学上主张经世致用,故所作文章大多弘扬儒教、宣传教化之义。

本文叙述袁州学馆建造经过,并阐述了作者对立学兴教重要作用的看法。作为一篇学记,能够从大处着眼,把兴办教育与振兴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可见作者眼光之远大。

全文风格庄重高古,凝厚质实;议论切中时弊,逻辑性强;结构上前后对比,形成映衬,颇可见作者哲学家深邃、严谨的思想风貌。

皇帝二十有三年[1],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2],有哲有愚[3];有屈力殚虑[4],祗顺德意[5];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6]。或连数城,亡诵弦声[7]。倡而不和,教尼不行[8]。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9],知袁州[10]。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倪[B11],闻而是之,议以克合[B12]。相旧夫子庙[B13],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B14]。厥土燥刚[B15],厥位面阳[B16],厥材孔良[B17]。殿堂门庑,黝垩丹漆[B18],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B19]。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B20],旴江李觏谂于众曰[B21]:”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B22],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B23],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B24],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B25],世祖出戎行[B26],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B27]。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圣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B28]。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B29];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B30],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B31],岂徒二三子之羞[B32]?抑亦为国者之忧。“

【注释】

[1]”皇帝“句:指宋仁宗即位的第二十三年,即庆历四年(1044)。[2]守令:指州太守和县令。[3]哲:智。[4]屈力:竭力。殚:竭尽。[5]祗(zhī):敬。

[6]苟:苟且。[7]亡:通”无“。诵弦声:弦歌之声与诵读之声。此指学校里传出的声音。[8]尼:止,受阻。[9]范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涿县。[10]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B11]通判:官名。宋初欲削藩镇之权,命朝臣通判州府军事,与知州、知府共治政事。颍川: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县。陈君优:即陈优,福建长乐人,道学家。[B12]议以克合:谓陈倪之意见与祖无泽一致。[B13]相:视,察看。[B14]治:指州衙所在地。[B15]厥:其。[B16]面阳:朝南。[B17]孔:甚,很。[B18]黝垩丹漆:谓殿堂之墙涂泛青黑色的白土,门窗上涂红漆。垩,白土。[B19]庖:厨房。廪:粮仓。[B20]舍菜:即释菜。[B21]盱江:即建昌江,又名汝水,在今江西东部。谂:(shěn)规戒。[B22]山西:指散山(今河南洛宁县北)以西,即战国时秦国所在地。鏖:激战。六国:指战国时除秦之外的楚、齐、燕、韩、魏、赵六国。[B23]刘氏:指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咸阳,灭亡了秦王朝。关门:指函谷关。[B24]《诗》《书》之道废:指秦始皇曾下令焚书坑儒。严禁国中士人传授儒家《诗经》、《尚书》等典籍。[B25]孝武:汉武帝刘彻,谥孝武。乘丰富:谓汉武帝即位时,国家经过文帝和景帝两朝的发展,经济上获得很大成功。[B26]世祖:汉光武帝刘秀,庙号世祖。[B27]灵、献:指汉末的灵帝刘宏和献帝刘协。[B28]庠序:学校。史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B29]陶;陶冶。[B30]仗大节:谓为大节而死。大节,指死生危难之际的操守。[B31]徼:通”邀“,要求。利达:指牟利和做官。[B32]二三子:此指各位学生。

【译文】

皇帝二十三年,下诏要各州县设立学校。不过当时的太守和县令,有贤明的,也有愚昩的;有的殚尽心力,恭敬地按天子的意图办事;有的徒有官员、教师的名义,徒具公文。有些地方或者接连数城,听不见鼓琴诵读的声音。朝廷提倡而州县不响应,障碍重重教化无法推行。

三十二年,范阳祖无泽任袁州太守。他刚上任,就召见儒生。知道了学宫残破的状况。他非常担心人才的流失,儒教作用的削弱,不能符合圣上的旨意。袁州通判颍川人陈恍,听说后深以为然,经讨论后意见很一致。他们察看了旧有的夫子庙,发现面积狭隘无法改建,于是在州城的东面建造学宫。那里土地干燥坚硬,房舍方向朝南,用的材料优良。殿堂内和门庑上,涂上了黑、红色的漆和白色的石灰,所施都合乎法度。所以学生老师都有了安身之所,厨房和粮仓也有了安排之处。各种器具都准备好了,于是大家一起动手建造。工匠的技艺精良,官吏的督促也勤快,大家没日没夜地加紧建造,过了一年校舍就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