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人生不设限(中英双语版)
7302400000014

第14章 态度决定高度(2)

感恩的态度确实改变了琼妮的生命,然后她回过头来帮助我和许多看过她激励人心的畅销书和DVD的人,让我们的生命也改变了。她的基金会推动了一项计划,在全球102个国家免费分送了六万多把轮椅以及数千根拐杖和助步器给身障者。

琼妮四肢麻痹,我则是没手没脚,然而,我们都找到了人生的目的,并且追求它。我们拥抱希望而不是绝望,相信上帝与未来;我们接受自己并不完美,但拥有很棒的祝福;我们选择以感恩启动正面态度,并将正面态度化为行动,改变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这不是励志海报,而是事实。借由选择感恩的态度,而不是受害者情结、苦涩或绝望的态度,你也可以克服任何挑战。但如果你觉得感恩很难,那还有其他对你或许有效的方法。

2.行动的态度

泰比莎的身障状况跟我很类似,然而她说:“我一直觉得自己得到很多祝福,因此必须偿还宇宙一些。”她的行动派态度让她和家人开始制作“礼物包”,分送给重症和肢障儿童,以及收容所里的孩子。

有时你会发现,让自己摆脱陈规旧习或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为自己或他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苏格拉底说:“让世界动起来之前,先让自己动起来。”如果你抓不到好运气,就自己创造一个。当你被巨大的损失或悲剧击倒时,给自己一段悲伤的时间,然后采取行动,从坏事中创造出好事来。

行动的态度会创造正面动能,第一步无疑最难。站起来离开舒适区,一开始似乎不太可能,然而一旦起身,就能前进,而只要前进,你就走上了脱离过去的路,迈向未来。就这样一步一步往前吧。如果你失去了某人或某物,就去帮助另一个人或做另一件事,当作纪念和致敬之意。

最具毁灭性的经历之一是失去所爱。失去家人、挚友所引发的悲恸,会让我们陷入瘫痪。除了可能因为爱过他们、认识他们、与他们相处过而感到欣慰之外,这样的状况没有可以感谢的地方。失去挚爱的痛让人无法忍受,甚至陷入瘫痪。这种痛不可能事先打预防针,然而也有人将哀痛化为行动,让失去变成善的力量。

凯蒂·莱纳(Candy Lightner)是个知名的例子。在13岁的女儿死于一场酒驾车祸之后,凯蒂将自己的愤怒和痛苦转为行动,成立了“反酒后驾车妈妈”组织,这个组织通过积极行动与教育计划,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当悲剧袭来,我们会想要逃到某个地方大哭,希望心碎的感觉终有一天会减轻。然而有许多像泰比莎、琼妮和凯蒂这样的人,她们采取的是行动的态度,相信即使人生最惨烈的悲剧也能提供做好事的机会。卡尔森·莱斯利(Carson Leslie)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人。我遇见他时,他16岁,但已经和癌症搏斗了两年。这位年轻的运动新秀拥有明亮的笑容,他的梦想是担任纽约洋基队的游击手。14岁时,他被诊断得了脑瘤,并且已经扩散到脊椎,所以接受了手术、放疗和化疗。治疗过后,他的癌症进入缓解期,然后又复发了。

尽管经历了这一切,卡尔森还是尽力做个正常的孩子,过正常的生活。他经常提到他最爱的一节《圣经》经文,那是《约书亚记》第2章第9节:“我岂没有吩咐你吗?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上帝必与你同在。”

卡尔森说这不是他的“癌症经文”,而是他的“生命经文”。

“无论我能活多久,我都希望这节经文出现在我的墓碑上。当人们经过我的坟墓时,我要他们读到这节经文,想想它如何帮助我度过生命中的种种挣扎,也希望大家知道这节经文可以给他们安慰,就像我所得到的一样。”卡尔森在他的书《扶持我》里面这样写道。

这位不可思议的勇敢少年和他的英文老师一起完成这本书,为的是“替那些罹患癌症,却无法表达这样的疾病如何影响他们的青少年与儿童发声”。书刚出版,卡尔森就过世了,书的版税被用来成立卡尔森·莱斯利基金会,支持儿童癌症的研究。

这个年轻人多么无私啊。纵使病重又疲倦,他还是把人生最后的日子用来写书,以鼓励和帮助别人。我很喜欢他在书末写的一段文字:“没有人知道生命为我们预备了些什么……但如果你知道勇气来自上帝,就很容易有勇气。”

我是通过一位珠宝商比尔·诺宝跟卡尔森碰面的。比尔有虔诚的信仰,常常邀请我到他的教会和其他团体演讲。比尔的孩子跟卡尔森念同一所学校,他把我们凑在一起,称我和卡尔森是“天国的两位将军”,不过已经被解除武装了。

除了消遣我之外,比尔经常强调要让活着的每一秒都有意义,并且留给世人一些东西,就像卡尔森所做的一样——即使他还那么年轻。比尔常说:“上帝并没有依照一个人在世的样子来定义他,就像《约翰福音》第6章第63节所说的:‘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

3.同理的态度

如果行动的态度超出你的能力,你还有另一个选择,一个来自内心的选择。

年纪愈大、人生经验愈丰富之后,我了解到当年我之所以会有自杀的念头,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我认为没有人承受过像我一样的身心痛苦与挫折。那时,我的注意力全放在自己的境况上。

长大一些之后,我的心态有了很明显的改进,了解到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人的遭遇跟我一样,甚至面临比我更大的挑战。于是,我开始以更大的同理心去鼓励别人。2009年我去澳大利亚访问时,有位两岁半的小女孩就展现了令人动容的同理心。小女孩是我朋友的女儿,我之前从来没见过。她跟着父母亲来参加我们的聚会,有好一阵子,她一直对我保持距离,在远处仔细研究我,就像一般小孩常有的举动。当她的父母准备离开时,我问这个小可爱能不能给我个拥抱。

她笑了,小心地靠近我。当走得够近时,她停下来,看着我的双眼,然后把双手往背后折,仿佛表示她跟没有四肢的我是同一国的。接着她又靠得更近一些,并把头放在我的肩膀上,用脖子拥抱我,如同她之前看到我做的那样。在场的每个人都被小女孩对我展现的同理心打动了。我有很多拥抱的经验,但我必须说,这一次的拥抱我永远忘不掉,这个小女孩真是有认同他人感觉的惊人天赋啊。

同理心是很棒的天赋,我鼓励你把握每一次机会练习并分享,因为它会让施与受双方同样得到治疗。遇到困难、悲剧或挑战时,与其往内缩到自己的世界里,不如向外看看四周;与其带着受伤的心寻求同情,不如去找一个伤得更深、更重的人,然后帮助他治愈伤痛。你当然可以悲伤、痛苦,但你要知道人皆受苦,如果你愿意在这个时候向他人伸出援手,帮助别人,也是一种自我治疗。

我的朋友盖比·墨菲特也深知这一点。盖比天生手脚畸形,只有七八厘米长,他的指头没有骨头,而且听力受损。不过,他棒球、篮球、曲棍球、跳绳和打鼓样样行,日子过得积极而活跃。

盖比在西雅图附近长大,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巨大的同理心。他6岁开始打少棒联盟,目前是华盛顿大学的学生,曾经在朋友和家人的支援下,攀登华盛顿州第二高峰——雷尼尔山。尽管有自己的难题要面对,高中时盖比就开始演讲,以激励其他学生。他演讲的主题是“无阻碍”(CLEAR),所谓“无阻碍”指的是勇气(courage)、领导(leadership)、卓越(excellence)、态度(attitude)和尊敬(respect),这五种特质的英文第一个字母加在一起,便成了“无阻碍”这个词。他和家人还创立了“希望基金会”(http://www.GabesHope.org),提供奖学金和各种资助方案给身障者。这就是盖比出于同理心所做的事。

你是否看到盖比的同理心态度所拥有的力量?他把焦点从自己的困难中移开,去帮助别人;他将自己肢体障碍所带来的挑战转变成由同理心出发的使命,丰富了自己和无数人的人生。

当我前往一些极度贫困和承受巨大苦难的地方时,常常发现那里的人无论男女老少,怜悯心总是大到不可思议。不久前我去柬埔寨,在潮湿、闷热的天气中开了一个很长的会。快要昏倒的我急着回饭店,想要赶快冲个澡,然后在有空调的房间里睡个一两天。

“力克,你可以在离开之前跟这个小朋友讲几句话吗?”主办单位说道,“他在外面等了你一整天了。”

那个男孩比我还矮小,一个人坐在泥地上等着。他身边的苍蝇多到形成一块黑云,头上不知道是深裂的伤口还是疮,一只眼睛看起来好像要凸出来,身上则发出腐坏、肮脏的气味。

然而,他的眼神却流露出深深的怜悯。这个孩子对我有那么多的爱与同情,让我放下急着离开的心情。

他走向我的小轮椅,然后轻轻地把他的头顶上我的脸颊,试着安抚我。这孩子看起来好像几天没吃东西了,似乎是个受过很多苦的孤儿,但他想要向我表达同情,因为他想象我一定吃了很多苦。我感动得眼泪直流。

我请主办单位看看能不能帮帮这个孩子,他们答应我会让他有吃的,有人照顾,还会替他找个睡觉的地方。谢过小男孩、回到车子里之后,我依然无法停止哭泣。那天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完全无法好好思考,总是忍不住想,这个小男孩的状况让我觉得他很可怜,但他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痛苦上,反而对我表达出深切的同情。

我不知道这孩子经历了些什么,也不知道他的生活有多艰苦,但我可以告诉你,他的态度让人惊奇,因为尽管自己也面临许多问题,他依然有能力伸出手给人安慰。这种同理心与怜悯心是多么棒的天赋啊。

当你有受害者情结,或是觉得自己很可怜时,建议你将态度调整为同理心的态度。你可以伸出援手给有需要的人、助人一臂之力、在收容所担任义工,或是做别人的良师益友,利用你所承受的痛苦、愤怒或伤害,来帮助你更加理解并减轻别人的苦楚。

4.宽恕的态度

想要增加生命的高度,你可以选择的第四种态度是宽恕。这可能是最棒,但也是最难学习的态度,相信我,我真的知道。就像我跟你提过的,小时候有段时间,我无法原谅上帝,因为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没有给我四肢。我非常生气,也陷入责怪他人的行为习惯,宽恕不是我的风格。

跟我一样,你也必须经历愤怒和怨恨的阶段,然后才能宽恕。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但你不会想要紧抓住那些情绪太长的时间,因为不久之后你就会发现,一直让愤恨在心中翻滚,只会让自己受伤。

愤怒没办法日夜持续,就好像如果你一直让引擎发动着,车子会坏掉,你的身体也是如此。医学研究显示,一直心怀怒气和怨恨,会对身心造成压力,导致免疫力下降,并破坏身体的重要器官。责怪别人还有另一个问题,如果我没手没脚是别人的错,那我就不必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了。而一旦我下定决心原谅上帝和医生,然后让生命继续前进,我在身体和情绪上都感觉更好,并且认为该是我为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负责的时候了。

宽恕的态度让我自由。你知道的,紧紧抓着旧伤痛不放,你就只是给那些伤害你的人力量,让他们控制你。可是当你原谅他们,你就切断了跟这些人的联结,他们就再也不能打击你。千万不要以为宽恕他们是放他们一马,你这样做不为别的,是为了你自己。

我原谅了所有嘲笑我、欺负我的孩子。我宽恕他们并不是在赦免他们的错,而是为了放下愤怒和怨恨的包袱。我爱我自己,我要让自己自由。

所以,不必担心宽恕会让以往那些对你怀有敌意、伤害你的人好过。享受宽恕带来的好处吧!一旦采取这个态度,你的负担会减轻,如此一来,你就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会被过去的包袱拖累。

宽恕的力量不止可以治疗你自己一个人,当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原谅那些让他坐了27年牢的人时,这个宽恕的态度所带来的力量改变了整个国家,并在全世界掀起一阵涟漪。

我在乌克兰认识一位牧师,他先前举家迁至俄罗斯一个暴力频发的地区设立教会。当时他计划开设教会的消息传出后,帮派分子威胁要对他和他的五个儿子不利,所以牧师就祷告。“上帝告诉我,如果我到那里开设教会,将付出严峻的代价,但同时也会有惊人的成果。”他说。

尽管遭到恐吓,牧师还是去设立了教会,但一开始根本没什么人来。就在牧师打开大门的一个星期后,他的一个儿子当街被杀害。悲恸的牧师再次祷告,寻求上帝的指引,上帝告诉他要继续待下来。结果他儿子死后三个月,牧师在街上被一个长相凶恶的人拦下来,问他:“你想不想见见杀你儿子的那个人?”

“不想。”牧师回答。

“你确定?”那个人说,“如果他是要寻求你的原谅呢?”

“我已经原谅他了。”牧师答道。

那个人崩溃了,告诉牧师:“我射杀了你的儿子,而我想要加入你的教会。”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这个俄罗斯帮派的许多成员都走进牧师的教会,犯罪活动就从这个地区消失了。这就是宽恕的力量。当你抱持宽恕的态度时,会让各种惊人的能量动起来,而且请记住,这个态度会让你也原谅自己。身为基督徒,我知道上帝会宽恕那些寻求他恩惠的人,但人们却常常不愿意饶恕自己以往所犯的过错、失误和放弃的梦想。

自我宽恕跟原谅他人一样重要。我曾犯过错,你也是。我们都曾经对别人不好,不公平地评论人,也都曾把事情搞砸过。重要的是必须后退一步,承认自己不足、不够好,向自己伤害过的人道歉,并承诺会改进。然后,就原谅自己,继续前进。

这是个你可以依循的态度。

《圣经》说,我们种什么就收什么。如果你心里满是痛苦、愤怒、自怜,而且不愿宽恕,你觉得这些态度会给你带来什么?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思?所以,请拒绝忧郁、悲观的心情,大量储存乐观,为感恩的态度、行动的态度、同理心的态度或宽恕的态度充电。

我体验过改变态度所产生的力量。我可以告诉你,那种力量改变了我的生命,带我到达我从未想象过的高度。而它也能带给你同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