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效金的朋友等级排行榜上,排在第一位的是新闻、文化界的朋友。因为在王效金看来,这类朋友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信赖的。发展的时候,这些朋友可以给自己做宣传,如果那一天倒霉了,垮台了,这些朋友仍可以为自己说几句公道话,从舆论的角度给自己一点支持。得意的时候,这些朋友还可以给自己泼点冷水,敲敲警钟。王效金还认为,与新闻、文化界的人交朋友,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丰富自己。所以,王效金把他们放在了第一位。
被王效金排在第二位的是商界朋友。按照传统的"无商不奸"的眼光来看,商人是不可交的,但是,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离开其他企业而独立发展,从原材料的购进到成品的出售,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企业打交道,有交往自然就会产生交情。在王效金的眼中,商界的朋友有点像水,水往低处流,当你一站到高处,他就"流"不上来了。所以,王效金认为和商界的人交朋友需要一个抽水泵,这个抽水泵就是经济杠杆,只要把握好这个杠杆,商界的朋友还是可靠的,所以,他把商界的朋友放到了交友排行榜的第二位。
排在第三位的是政界朋友。可以这样说,王效金是一个深谙中国国情的人,他深深懂得,在中国要当好一个企业的负责人,离开政府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有了政界的朋友,你遇到的许多难题都会化繁为简,用王效金的话说就是"不服气不行"。如果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给社会带来很不好的影响,那么政府就会出台政策支持一下,政府的支持对企业来说,好比是找到了一棵可以挡风避雨的大树。对此,王效金还有这样一番言论:"和政界的人交朋友,我们有一个基准点,就是彼此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共产党人不应该拆共产党人的台,一个工厂上去了,厂长能捞到些什么?关键是国家增加了收入,职工有了就业和富裕的机会,我们都要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儿,这就是和政界人士成为朋友的基础。"所以,王效金认为,政界的朋友要交,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企业也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所以,他把政界的朋友放在了第三位。
被排在第四位的是"三教九流"的朋友。有人曾经问过王效金:"你堂堂一个董事长,结交那些人干什么?"王效金认为,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不解交友之道的人,就算身为名企的董事长,也是在各式各样的人群中生活的人,你无法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你既然要和周围的诸色人物打交道,就应该学会主动和他们交友。王效金还认为,社会上任何人对企业的发展都具有两重性:帮忙或帮倒忙,和三教九流的人交朋友,就是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所以"三教九流"的人也要交。
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交友之道,王效金的交友之道可以说是鲜明地体现出了企业家的交友特点。
广交天下朋友,进行等级排序是交友的技术问题,交友还应有一个起码的标准和最基本的原则问题,也就是说,广交不等于滥交,交朋友要有一个道德底线。
交朋友最好是以德才兼备的人为对象,其次是讲道德的人,那种有才无德的人最好不要交,因为道德与才能成反比的人,才能越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而那种无才无德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请注意,三教九流的人不等同于有才无德和无才无德的人,三教九流里也有德才兼备之人。所以,交友要从一个人的职业、道德、才能等方面综合考察,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有一个道德底线来作为标准。
那些感叹"朋友无用"、"朋友只能共富贵不能共患难"的人,应首先检讨自己误交损友,确切地说是不懂得和什么样的人交友。他们交的是"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人做朋友,如果交到"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人,就不会发出"朋友无用"的感叹了。
席勒就交到了歌德这样一个"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朋友,歌德在席勒活着的时候不嫌其贫困,在席勒病重之时给予悉心照顾,在席勒死后又能在皑皑白骨中辨其颅骨,并带回家后将其放置在亲自为席勒设计的棺木中,又为其隆重下葬。就是因为席勒交到了歌德这样道德高尚的人。
所以说,交友的过程也是一个辨人的过程,交到有道德的人对你是很有帮助的,而那些酒肉朋友当然不可靠。
李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是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他的交友原则是"以师为友、以友为师、以道求友、以义交友、以诤交友、以诚待友"。在他七十六岁时,因反对封建思想、提倡男女平等,被官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把他逮捕入狱。
他的罪名很严重,如果为他鸣不平,就会以同等的罪名被捕,可是还是有许多朋友为他挺身而出,奔走呐喊。就是因为他以自己的交友原则交到了真正的朋友。
当然,不可能都是"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朋友,所交的朋友中只要有一两个这样的人就足够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你身处困境时给你帮助的朋友,往往不是你认为最好的朋友,而是被你列在普通朋友之列的朋友,这也是广交友的好处。但这并不表示你认为最好的朋友不想去帮助你,可能是有心无力,也可能当时他并不在你身边。
还是那句老话,多个朋友多条路。在此有个善意的提醒:交朋友要广而不滥。能够做到"广而不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事情就是因"难能",所以"可贵"。
扩大交际对象
交朋友必须有一个圈子,圈子越大,选择的对象越多,朋友的价值越大。几十年如一日的朋友,固然值得珍惜,可几十年就那么一点朋友也不好!
分析秉性
在社交场合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怪脾气的人,如何摸透所交往的人秉性,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其交往相处,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下面列举六种不同习性的人,分别介绍一下与他们交往的技巧:
死板的人
这样的人往往我行我素,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你客客气气地与他寒暄、打招呼,他也总是爱理不理,不会做出你所期待的反应。
其实,尽管死板的人一般说来兴趣和爱好比较少,也不太爱和别人沟通,但是,他们还是有自己追求和关心的事,只是别人不了解而已。所以,在与这类人打交道时,需要花更多的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来。一旦你触及他所感兴趣的话题,对方很可能马上一扫往常那种死板的表情,表现出热情。
与这种人打交道,需要的是耐心,要循序渐进。死板的人,总是希望维护自己的内心平衡,尽量避开那些令人心烦的事。如果你在与这类人打交道时,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维护其利益,逐渐使他们接受一些新事物,从而改变和调整他们的心态。这样,仍然能达到交往的目的。
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往往自视甚高,目中无人,表现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与这种态度傲慢的人打交道,实在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得不与这种人接触,该怎么办呢?
恰当的方法有三种:
(1)尽可能地减少与其交往的时间
发表完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要求,就结束本次交往,不给这种人表现傲慢无礼的机会。这样,对方就会由于没有显示傲慢的机会而认真思考你提出的问题。
(2)语言简洁明了
尽可能用最少的话清楚地表达你的要求,提出你的问题。这样,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很干脆的人,可能不吃他那一套,因而不敢表现出傲慢。
(3)邀请这种人从事一些无法摆谱的活动
例如,请他去跳跳舞,唱唱歌,聊聊家常等。而当对方一旦在你面前表现出其生活的原色之后,在以后的交往中,他往往不再会对你傲慢无礼。
沉默不语的人
这种人被称为"闷葫芦",和这种人交往时,往往会感到沉闷无趣。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外向、活跃的人,和这种人相处更是觉得难受。和这样的人相处,不必挖空心思地找一些话题强迫他说话,你完全可以表达完自己意思后,把时间留给他们,他们更愿意独自思考,然后考虑别人提出的建议或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
如果你想方设法找话题,硬要对方开口说话,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自私自利的人
自私自利的人尽管心目中只有自己,特别注重个人的利益得失,但是,他们往往会因利而忘我地工作。对这种人,不能像要求好朋友那样要求他们能够以义为重,以情为重。与这类人的交往关系仅仅是一种交换关系,干多少活,给多少利;干得好坏不同,利也不一样。
从另一个角度说,自私自利的人也常常有他们的特点--精打细算。如果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他们这种特点加以升华,运用到合适的地方,也可以发挥其优势。例如,让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干一些财务工作,在严格约束下,他们往往会成为集体的"守财奴"。这样,岂不是一件好事?
争胜逞强的人
这种人狂妄自大,自我炫耀、自我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总是力求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当遇到竞争对手时,总是想方设法地挤兑人,不择手段地打击人,力求在各方面占尽风光。人们对于这种人,虽然内心深处瞧不起,但是为了达到交往目的,有些人会时时处处迁就他,让着他。可是这种人并不理解别人的谦让,还以为自己真的了不起,所以愈发狂妄自大,由此变得变本加厉,更加瞧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对这样的人,不能一味地迁就,应该在必要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打击一下他的狂妄,让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城府深的人
这种人往往工于心计,他们不希望自己被别人了解,但是却希望更多的了解别人,这是为了在交际中获得主动,在各种矛盾关系中周旋,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这种人也可能是因为曾经经历过挫折和打击,并受到伤害,才变成这样的。过去的经历使他对社会、对别人抱有敌视态度,从而对自己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还有一种情况,这种人可能对某些事情缺乏了解,拿不出有价值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从而以一种未置可否的方式、含糊其辞的语气与人交往,并装出一副城府很深的样子。所以在交往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达到目的为原则调整交际策略。
总之一句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遇到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对策!
使人感到自重
如果你明白尊重别人能够使人获得足够的自重,你就掌握了一项绝对重要的定律。如果你能够很好地遵守这项定律,你就可能很少遇到麻烦,从而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生活。可是如果违反了这项定律,你就会遭遇到无数的困难。这项定律就是:让人感到自重。
记住,这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再也没有其他的方法比这更有效了。
结交朋友,不要希望从朋友那里获得很多东西,而是应该时刻想着给朋友很多东西,尽量满足朋友的需要。
满足别人的什么需要才能和别人成为朋友呢?
20世纪最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博士说:"凡你我所做的事情,都起源于两种动机,那就是性的冲动和能成为伟人的欲望。"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杜威教授说:"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那就是’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
记住,"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这句话很重要。从很多地方,包括我们的这本书中,你将看到很多与这句话类似的话。
那么每个人都需要什么呢?无外乎两方面:生理的和心理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健康、生命的保护神:
食物;睡眠:
金钱,和金钱所能买到的;生命的后顾;性生活的满足;子女们的健全;自重感。
在这些需要中,自重感的需要很重要,也就是佛洛伊德所说的"成为伟人的欲望",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
林肯曾在一封信中说:"每个人都喜欢受人恭维。"
交际学研究认为,寻求自重感的欲望是人类和动物之间的一项重要差别。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寻求自重感的欲望。
假如我们的祖先缺乏这种"自重感"的强烈冲动,我们现在就不可能有文化、有思想,可能也就跟动物差不多了。
正因为这种欲望,使你成为城里的巨富,使你建造起了一座你感到很自豪的大房子;因为这种欲望,使你穿上了最新潮的服饰,驾驶最漂亮的轿车,与人畅谈你聪明伶俐的孩子;也可能是这种欲望,不少的不法之徒铤而走险,成为千古罪人……
有一位警察总监说了这样一段话:
今日一般年轻的罪犯,充满着对虚名的盲目追求。被捕后,他们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阅读把他们写为英雄的那种不入流的报纸。他们只希望看到自己的相片出现在报纸上,就像爱因斯坦、林肯、罗斯福等名人一样,在报纸上占有一定的篇幅。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想到,这种行为是要进刑室、处徒刑,甚至坐电椅--死刑……
对任何人来说,自重感都是很重要的。洛克菲勒捐钱在中国建造最新式的医院,使很多他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见面的人获得好处,目的就是借此获得自重感。邵逸夫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捐钱建造学校,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自重感。
反过来说,那些十恶不赦的罪犯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自重感:
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大案,也是如此。他之所以要杀人,就是因为他觉得那些人不尊重他,使他"没面子"!
美国最大的罪犯狄林克,做土匪、抢银行、杀人……警方搜捕他时,狄林克冲进了一家农舍里。他以自己是第一号公敌为荣,大声说:"我是狄林克!我不会伤害你,但我是狄林克!"
在想要获得自重感这一点上,狄林克和洛克菲勒是惊人的相似,尽管他们采取的方法大相径庭。
在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在为实现自重感而苦苦挣扎:
美国总统华盛顿,能够主动让出总统的宝座,得到了后人莫大的尊重,可他却更喜欢人们称他"至高无上的美国总统";哥伦布是一个大探险家,虽然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可是他却向皇家请求获得"海洋大将"和"印度总督"的名衔;女皇凯瑟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陛下",可是她却拒绝拆阅没有称她"女皇陛下"的信件;白特将军去南极探险,有一些百万富翁表示愿意资助,可是提出个条件,就是南极的很多冰山都要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有个叫夫古的人,甚至希望把巴黎改称成他的名字……
人们希望获得自重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为了引起注意,有时甚至故意装病、撒娇等。
美国总统麦金利的夫人很希望获得自重感,于是就强迫她丈夫放下国家大事来陪她。她要麦金利依偎在她床边,搂抱着她,抚慰她睡去,这样每次需要数小时的时间,麦金利夫人借此满足她心中的自重感。
麦金利夫人牙齿不好,需要去医院治疗,于是她坚持要麦金利在医院陪她,借此满足牙痛时被人注意的欲望。有一次,麦金利与人有约,不得不让她一个人留在牙医那里,结果总统夫人因此大发脾气……
有些人甚至为了获得自重感而长期装病,以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
有研究指出:一些精神错乱患者往往是因为自重感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
一位专家讲述了这样一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