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答道:"别人的好意必须坦率接受,要教导别人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要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好意。并给以回报。"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感,甚至连乞丐都不愿受嗟来之食。但很多人总爱扫别人的兴--当面令人面子挂不住,以致当面撕破脸皮,互不相让,翻脸成仇。
纵使别人犯了错,而我们是对的,如果不能为别人保留面子,也许会毁了一个人。
汤姆·韦恩原先在电气部门时,是个一级天才,但后来调入计算部门当主管后,却被发现非其所长,不能胜任。但公司领导不愿伤他的自尊,毕竟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何况他又十分敏感。于是,当局给了他新头衔:奇异公司咨询工程师--工作性质仍与原来一样--而让别人主管那个部门。
此事汤姆很高兴。奇异公司当局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把这位易暴易怒的人才造就成功,而没有引起什么风暴--因为他仍保留了面子。
时时想到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何等重要的问题啊,而我们却很少有人考虑到这个问题。许多人常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同事或下属,却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将心比心需要爱的阿护
栽培鲜花,不间断地浇水施肥除草,这样鲜花才不至于枯萎,不至于被杂草淹没。培养美好的爱情和婚姻也是这样,男女双方要不断地沟通感情,增添新的理解,注进新的爱情动力,并同时剔除各种有损于爱情的杂念,从而使青春永驻,活力永存。
男女双方尊重彼此的自由和完整,没有所谓的优势或屈服,也没有无端的限制和占有,相互喜欢,相互信任,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心理空间,保持自己的个性,可以极其主动地接受新经验,发展个人能力。这种在一致范围内的相对自由能够促进感情并使它日益丰富,爱情就可以长期维持而且坦诚、幸福。
压迫、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不是爱。人们在爱情生活中必须自主,如果没有心智、情感上的自由,没有互相尊重的氛围,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多替对方想一想,爱情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萧红与萧军是一对著名的作家夫妻。两个人结婚后,生活尽管清贫,一次次因付不出房租而被迫搬迁,一次次进出当铺,日常吃的是面包沾盐,喝的是白开水,但他们的心灵却愉快而富裕。他们经常依偎着彻夜长谈,谈文学、谈时事、谈未来,一面分吃着又干又硬的黑面包干,觉得幸福无比。
但是,这种幸福生活没有维持多久。萧军豪爽仗义,有时候却很粗暴,他会因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发火,而且动手打妻子。而萧红虽然外表爽朗,内心却十分细腻敏感,她越来越忍受不了萧军的大男子作风,她渴望两个人仍然像初恋时那样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萧军总是在奔忙,很少注意到萧红内心的需求。特别是听说萧军在外面又交上了新的女友,萧红呆在家里,烦闷、失望、哀愁,笼罩着她的整个生命。她的脸色越来越苍白,经常头痛。由于忍受不了心灵的折磨,1936年夏天,萧红突然离开上海去了日本。以后她和萧军分分合合,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变。
萧红依然痛苦地感到自己仍然被轻视着,她的处境并没有改变。萧军依然是那么粗暴,动不动就打她。对于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人来说,这是她无法理解、也无法容忍的。他们终于分手了。
萧红后来在西安对聂绀弩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我不知道你们男人为什么那么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我只有离婚,才能让自己摆脱屈辱。"
萧军和萧红在一起经历过甜蜜的日子,也经历了生活的极度清贫,但那时他们的心灵却愉快而富裕。可惜的是,萧军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的人,不尊重萧红的独立人格。
在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宽容最重要。有人说。婚姻是一男一女相互研究了3周,相爱了3个月。又相互忍耐了30年。这句话让人体会到。男女双方互相尊重是维系和谐婚姻的主要鼠素。而互相包容则是婚姻长久的根源。
以下是关于将心比心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发挥作用的建议:
(1)把对方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来享受;
(2)把对方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来对待;
(3)加强自我修炼,让自己经常能有良好心态待人;
(4)当对方情绪低落时,在安慰的基础上,还要伸手帮助他(她)。
将心比心能减少矛盾
一个社会,有许许多多的角色,比如领导、群众、教师、医生等等,每一个人也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在交际过程中,人们都是以具体角色出现的。由于长期习惯于从自己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就使认识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营业员总觉得顾客找麻烦,顾客以为营业员都不尽职责;做下属的,觉得上级不了解实际,不体谅工作中的困难;做领导的,觉得下属不听话,不服从管理……因为角色不同,人际间总是发生冲突,不能相互理解,造成交际障碍。
要想克服这一障碍,就要进行将心比心,即: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假设自己处在对方的位置上,会做何感想?这样,就会通情达理地谅解对方的行为和态度。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周先生和刘先生是朋友,周先生家常常吵架,刘先生的家却从来不吵,周先生向刘先生请教:"奇怪,你们家怎么能够都不吵架呢?"
刘先生回答:"你们家所以会吵架,是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所以不吵架,是因为我们家都是坏人。"
周先生奇怪地问:"为什么呢?"
刘先生回答说:"因为你们都认为自己对,所以你家整天有擦枪走火的场面,而我们都认为自己错,所以我家闻不到半点火药味。
"举个例子,一个玻璃杯摆在桌上,有人把杯子碰倒了,碰倒杯子的人不认为是自己粗手粗脚,反而生气地喊着谁把杯子放在那里?这时放杯子的人一定生气地反驳了,打破杯子的人不负责任,强辞夺理,于是彼此交相责骂,吵闹不休。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我家里,打破杯子的人会马上说对不起,并且赶紧准备处理善后。放杯子的人,也会不好意思地说抱歉,不应该把杯子放在此处。于是一个拿抹布,一个拿扫把,共同合作,把桌面清理干净。
"老周呀!这就是你家吵架,而我家不吵架的原因啊!"刘先生最后感叹地说。
人和人相处,姿态低一点,反而处处赢得友谊。多说对不起、我错了、我做的不好;劳驾你、你的意见很好、你处理事情很妥当……把自己当作"坏人",把对方当作"好人",就会像刘先生的家,彼此和乐,获得对方的帮助。
人与人难免会发生愤怒、争执、吵架、误会等等情况,如何化解人我之间的问题,成功人士的做人技巧是:奉行"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这些想法可以消弭战火,彼此和乐无忧。
从"你对我错"到"你乐我苦",其实是一颗体谅的心,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以"同理心"将心比心,化解对立。消除误解。
以下是将心比心的经验之谈:
(1)将心比心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2)你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现了你善良的人性;
(3)将心比心使你正视将要克服的障碍;
(4)只有将心比心才能预见到事情的后果;
(5)积极的将心比心,能增进感情,消除彼此间的隔膜。
将心比心的话语
常听人说:"在今天无法解决的事情,一旦到了明天便能得到启示。"或者,"熟读历史可以鉴古知今。"这个道理对做人也有所借鉴。
偶尔我们看到蚂蚁为了寻找食物或回巢的路在地上左右徘徊的情景,心里觉得十分着急。这是由于被束缚在地上的蚂蚁,和由上往下俯看的人类之间所处的位置和视觉的不同所产生的浮躁感。
虽然蚂蚁的例子比较极端一点,但是在我们人的世界里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形。我们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看别人的行为时,总能一眼看出他错在哪里,而在心里窃笑。然而,一旦自己亲自去做时,却因无法看到整个局面,而陷入同样的窘境。根据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有意从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移开,进行将心比心,扩大的空间或许能得到新的构想。
以前的人不太顾虑他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观念的不相同,认为只要用正确的言语传达自己的意思就行了。其实所谓正确与否,并非说话者单方面就能决定的。如果我们在说话之前忽视了听话者的心理和反应,无论如何慎重地斟酌词句,依然会产生料想不到的差错和误解。所以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说话时不忘将心比心,力求使说的每句话都让对方肯听、爱听,打动他的心灵。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的男同学,当即阻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用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处于逆反时期的青少年,面对无视尊严的训斥,只会产生反抗心理,把老师当成敌人。陶行知先生不忘将心比心,谆谆教诲中,既盈满爱心,又不忘尊重,尤其是用4颗糖果收服了一颗迷失的心,充满创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下是将心比心的经验之谈:
(1)批评人时,要考验对方能否接受;
(2)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指责一通;
(3)尊重对方,关心对方;
(4)接受和宽容对方的缺点;
(5)说话力求以真情实感打动人;
(6)表现出人性的亲和力;
(7)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将心比心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难
有的时候,有些人即使与我们偶尔相识,只有一面之交,也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使我们喜悦,这是什么道理呢?他们之所以能打动我们,使我们善待他们,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霍华德说:"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两情相悦,它给予我们的,犹如芳香给予花儿一样。"这种人格,或许是我们看见的他们的目光,或许是我们看见的他们的微笑,或许是我们看见和听到的他们的举止言谈。
如果把这些"人格"结合起来,我们便得到一个印象,一个结论:他们很得别人的喜欢,使别人对他们产生兴趣。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便和他们接近,成为朋友。在这过程中,我们的人格也得到了发展,而使我们愉悦的他们也一样。这就是将心比心产生的良好效果。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自己修炼成这种清香飘逸的人,只要你肯付出。
有一年夏天,何小姐作为公司职员从深圳去美国纽约参加家用产品展览会。午餐就在快餐厅里自行解决,当时人很多,何小姐刚坐下,就有人用韩语问:"我可以坐在这里吗?"何小姐抬头一看,是一位白发长者正端着饭站在面前。她忙指着对面的位子说:"请坐。"接着起身去拿刀、叉、纸巾这类的东西,担心老人家找不到,便帮他也拿了一份。一顿快餐很快就吃完了,老人临走时递来一张名片,说:"如果以后有需要,请与我联络。"何小姐一看,哟,原来老人是韩国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呢。
一年以后,何小姐自己注册了一家小公司。生意做了不到一年,客户突然不做了,而这时,新一年的生产计划已经定了,连样品都做好了,更何况,这是她惟一的客户!怎么办?真的一起步就要破产吗?她忽然想起那位韩国老人来,就抱着一线希望去了一封简短的电邮,说不知您是否还记得我,我现在自己开了一间小公司,如果您来深圳希望能来看一看。信发出后一星期,就收到了回信,老人说即日启程来深圳。两天后,他真的来了,还带来了六七个公司职员。他们拿出样品让她试加工,在肯定了产品和质量之后,当场下了足够何小姐做一年的大订单。
何小姐惊喜地问:"您在韩国有很多大客户,而我这里只是个小公司,您真的信得过我吗?"老人从皮箱里拿出一本书来,名字叫做《人心的存折》,说:"当初你在纽约给我小小的帮助时,你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回报。就像我在书中所写的,‘人心就像一本存折,只有打开来才知道封底有多少收益。’每本心的存折正是用一点一滴的善去积累的。"
何小姐的成功源于她对韩国老人的一次随意的关照,韩国老人对她的帮助源于何小姐的爱心奉献。韩国老人的行为体现了"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因此,当一个勇于奉献的人与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不期而遇时,就会制造出一个精彩的将心比心的故事。
所以说,将心比心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难,只要你在举手投足之间愿意播撒一颗颗奉献的种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