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店里只有玛丽娅一个人,其他几个职员刚刚出去。玛丽娅向他打招呼时,男子不自然地笑了一下,目光从玛丽娅的脸上慌忙躲闪开,仿佛在说:"你不用理我,我只是来看看。"
这时,电话铃响了。玛丽娅去接电话,一不小心,将摆在柜台上的盘子碰翻了,盘中装着的6枚金戒指掉在了地上。玛丽娅慌忙弯腰去拣,可她拣回了5枚以后,却怎么也找不到第六枚戒指。当她抬起头时,看到那位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明白了那第六枚戒指在哪里。
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框时,玛丽娅柔声叫道:"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个人相视无言。一分钟后男子才开口说道:"什么事?"
玛丽娅极力压住心跳,鼓足勇气,说道:"先生,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真不容易,是不是?"
男子长久地审视着她,良久,一丝微笑在他脸上浮现出来,玛丽娅终于也平静下来,她也微笑着看着他。
"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紧紧地握完手后,他转身缓缓地走向门口。
玛丽娅目送着他的身影在门外消失,转身走回柜台,把手中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处。
玛丽娅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姑娘,她用自己的理解和宽容找回了第六枚戒指,这个故事是以人心打动人心最好的例子。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过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技巧。
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照一般的理解。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力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你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影响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时时想到他人是一种文明
有一个企业讨论什么是"文明"的标准,员工们的回答是,时时想到他人就是文明。这个回答通俗而又生动地反映了文明的本质。
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了社会生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也要求人们自觉遵守这些规范,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而不是妨碍社会生活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人们时时想到他人、想到社会,这也是文明的要求。
确切地说,将心比心就是文明。人能像考虑自己、为自己着想那样来考虑别人、为别人着想,就可以进入"文明"层次了,就真正有点精神文明了。
我不愿别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加到别人的身上。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他能做到,孔子却说:"非尔所及也。"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是一个全才,他比孔子小31岁,出身于商贾之家,后来在鲁国季孙氏手下做了不小的官,据说孔子晚年生活得以维持,子贡出了不少的力。
孔子死后,子弟们多是服心丧三年,即待师如父,内心服孝三年,子贡却在孔子的墓旁搭了一茅棚,亲自在那里守孝三年。
在风水先生中还传说,孔子的墓地原先选在葬少皞帝的地方,但子贡看了后认为那只是一个帝王的风水,孔子是千古圣人,那处风水不行,然后才选了曲阜孔子坟墓所在的那块风水圣地。孔子不称许子贡,可见将心比心之难。
有时,我们发现,那些经历过贫贱、困难、挫折、痛苦的人,因为自己对这些东西有体会,所以为别人着想还容易一点。一帆风顺的人、条件优越的人、有名望有地位、才高力大的人,办起事来碰钉子时少,走起路来抬轿子的多,自己达到目的很容易,为别人着想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只要有一点点权力的人,在运用这点权力时,为别人着想都不太容易做到。机关坐办公室的人,想不到前来办事的人的困难;超市站柜台的人,不愿体会购物者的心情;医院做医生的人,不善体贴病人……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有,不过前者更普遍些罢了。
有人说,替别人着想"它也是一切道德,特别是公共道德的基础。如果人们心中都只有自己,完全不顾他人,那也就不会有公共道德"。现在社会上许多不良现象,都与缺乏恕人的思想有关。这一点也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所普遍适用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应该普遍遵行的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
社会生活愈发展,人与人的关系愈密切,对文明的要求也就愈高;就愈要求人们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社会中,想到自己言行的社会影响,想到社会和他人。在现代世界已经愈来愈成为地球村的情况下,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这一点上看,将心比心的为人准则在人生中也就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
和人相处,如果总是在强调差异,就不会融洽相处,强调差异会使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最终走向冲突。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和自己的共同点上,与人相处就会容易一些。
有一位牧师和一个屠夫的交情很不错。他们有空就一起聊天钓鱼。屠夫是个酒鬼,但牧师在他面前从不谈饮酒方面的事。亲友们多次规劝屠夫戒酒,有的说:"再这样下去,会喝烂你的心肺!"还有的说:"嗜酒如命,定会自毙!"然而无论怎样劝说都没有用。于是便请牧师帮忙,可是牧师不肯,他只是和屠夫继续往来。
有一天,屠夫到牧师那里去,流着泪说:"我儿子刚才对我说,他有两样东西不喜欢--一是落水狗,二是酒鬼,因为都有一身的臭味。你肯帮助烂酒鬼吗?"
牧师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于是牧师请一位医生共同协助。"15年来他再也滴酒不沾。"牧师说,"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要别人帮助而来求助于我?’他说,‘因为只有你从来没有逼过我。’"
将心比心,也就是要求你有一种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的自觉。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从而对对方的利害得失与困难有较为深切的了解,由此再做出自己的决策,使自己的决策不仅有利于自己,也使对方容易接受,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决策在实际运作中损害了对方利益。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牧师不轻易地规劝屠夫戒酒了。
更重要的是,能为别人着想。也善于为别人着想,这会使对方一下子就知道你的义气情分,知道跟着你做事决不会吃亏,他也就心悦诚服地被你拉住了。
由于赫鲁晓夫曾经是斯大林非常信任和器重的人,他批评斯大林后,很多苏联人都怀有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你为什么早先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你有没有参与这些错误行动?
有一次,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这时,有人从听众席上递来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的脸上表情难堪。他很难做出回答,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更无法隐瞒这个条子,他也知道,许多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更何况,这会儿台下成千双眼睛已盯着他手里的那张纸,等着他念出来。
赫鲁晓夫沉思了片刻,拿起条子,大声念了一遍条子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敲着桌子大声喊道:"谁写的这张条子,马上站起来,走上台。"
没有人站起来,所有的人心怦怦地跳,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后悔刚才的举动,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
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全场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着赫鲁晓夫的爆发。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
赫鲁晓夫这么做的意图很明显,是让人真正地体验、理解自己的质问所存在的强人所难的苛刻之处。
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们,你就怎么对待他们。在今天高度竞争和变化无常的环境里,以一厢情愿的方式去对待你的服务对象、合作伙伴和下属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你还不得不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而且有能力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才行。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你如何迎合他们的个人需要。
以下是将心比心的经验之谈:
(1)准确判断对方的品格类型。
(2)预见对方的行为,从而预先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顺应他。
(3)对症下药,因人而异。
(4)化解冲突和矛盾。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人与人之间由于认识水平不尽一致,有时造成误解导致产生矛盾。如果我们能有较大的度量,以谅勰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样就会赢得时间,矛盾得到缓解。相反,如果度量不大,即使丁点大的小事,相互之间也会争争吵吵,斤斤计较,最终伤害了感情,也影响了人际间的交往,以至于自己处处不是人。
《如何使人们变得高贵》一书中说:"把你对自己事情的高度兴趣,跟你对其他事情的漠不关心互相做个比较。那么,你就会明白,世界上其他人也正是抱着这种态度!"这就是:要想与人相处,成功与否全在于你有无偏见,能不能以同情的心理,理解别人的观点。
偏见往往会使一方伤害另一方,如果另方耿耿于怀。那关系就无法融洽。反之,受掇害的一方具有很大的度量,能从大局出发,这样会使原先持偏见者,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导致他转变偏见,正确待人。
一个年轻人受不了妻子近来变得忧郁、沮丧,常为一些小事对他吵吵嚷嚷,甚至打骂孩子。他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躲到办公室,不想回家。
有位经验丰富的长者,见他这样,就问他最近是否与妻子争吵过,年轻人回答说:"为装饰房间争吵过。我爱好艺术,远比妻子更懂得色彩,我们特别为卧室的颜色大吵了一架,我想漆的颜色,她就是不同意,我也不肯让步。"
长者又问:"如果她说你的办公室布置得不好,把它重新布置一遍,你又如何想呢?"
"我绝不能容忍这样的事。"青年回答说。
长者却解释说:"办公室是你的权力范围,而家庭以及家里的东西则是你妻子的权力范围,若按照你的想法去布置‘她的’厨房,那她就会和你刚才一样感觉受到侵犯似的。在布置住房上,双方意见一致最好,不能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她,要商量,妻子就应有否决权。"
年轻人恍然大悟,回家对妻子说:"一位长者开导了我,我百分之百地错了,我不该把我的意志强加于你。现在我想通了,你喜欢怎样布置房间就怎样布置吧,这是你的权力,随你的便吧。"妻子听后非常感动,两人言归于好。
夫妻生活也和其他人际关系一样,对那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只有采取豁达宽容的态度,才能有助于矛盾的解决。世界本来就很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思想也都有。如果你事事要求别人按你的想法去做,那只能失去朋友,自己堵住自己的路。
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豁达开朗的人比较宽容,能够对别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论、行为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不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东西强加于别人。他们有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做法的时候,但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权利。
满足他人的需要
将心比心要求我们从满足别人的需要出发,让自己成为一个别人需要的人。因为我们置身于这个社会之中,若想获得成功,不能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要从满足别人甚至更多人的需要出发,这样自己就有了用武之地,只有自己的价值发挥出来,成功离你才更近了。
从满足需要出发可以帮助我们多获得做人的资本。
已故的华裔电脑巨人王安,他的成功理念只有七个字:"找出需要,满足它!"王安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靠发明"记忆磁芯"开始,后来陆续开发出"林纳安青照相排版设备"、"洛其"对数计算器等产品。
"洛其"于1965年问世后,立刻成了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工作台上的第一部计算器。
当时,王安公司一位年轻职员米勒在操作"洛其"的过程中无意中说了一句话:"如果‘洛其’能更简单地操作,将成为商业上的一大利器。"
这句话震动了王安,使他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一直只考虑到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员的需要,因此忽视了其他多数人的需要。
他立即针对"洛其"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改进,不到一年,一种任何人都能操作的商用计算机--300型计算器投放市场了。
王安离世之后,他的后人和继任者用不到几年的时间就使王安公司遭致倒闭,原因很简单,就是背弃了王安生前"满足需要"的经营宗旨。
由互补吸引原理可知,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满足对方的欲求。"时时想到别人的需要"这句话非常简单易懂,不过,要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我们付出时间、精力和物质等代价,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和怎样去满足对方的需要。因为多数情况下,别人的需要不会用嘴说出来,而是需要去发现。事实上很多人常常不是发现不了,就是忽略了别人的需要。此外,由于方法上的不当也可能好心得不到好报。
当你的朋友遇到极不幸的事情,或极恼火的事情向你倾诉时,你是否舍得抽点时间去满足他倒倒苦水的需要呢?是否能给他适当的安慰,帮他出点主意呢?当你的朋友刚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向你滔滔不绝地讲这方面的事情时,你愿意安下心来让他快乐地讲一番吗?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是综合性的。是复杂的。如果我们想交朋友的话。首先应多替别人着想,多替对方做点事情。尽管这样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费些脑筋。
金克拉说:"只要能帮助别人美梦成真,就能帮助自己心想事成。"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付出,一定要先给别人最大的利益。
要先让别人成功,自己再成功,永远要想到别人要的是什么,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体察事情。
善待别人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子看做是自己的手脚,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子看做是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普通人;君主把臣子看做是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仇敌。"所以要想人们为我付出,我必须先付出。我不想人们施加给我的,我也就不能施加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