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能做错事。做了错事而不知悔改,那是坏人;知道悔改,那是好人。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过去的既已不可挽回,那么惟有以后坚决行善可以补偿。
每个人都有缺点,这是为什么我们要接受教育的原因。教育使我们有能力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这就是进步。
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
生活时时处处在启迪着人们: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只顾及个人生命和利益的存在。并且,它也不由自己给自己的生存意义给予评判。个人不能离开他赖以生存的群体,不能离开由这么多群体所构成的社会;个人的生命价值是由他人、社会给予评判的。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出来。
因此,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中时刻不能脱离集体、社会;个人必须为大众,为社会承担责任,做出贡献,奉献自我。一个人只有超越自己生命的狭小圈子,而热心投入到社会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前有个国王,非常宠爱他的儿子,这位年轻的王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要什么有什么。可是,他从来没有开心地笑过一回,常常是愁眉紧锁,郁郁寡欢。
有一天,一位魔术师走进王宫对国王说,他能让王子快乐起来。国王兴奋地说:"如果你能办成这件事,宫里的金银财宝你随便拿。"
魔术师带着王子进了一一间秘室,他用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涂了些笔画,然后交给王子,并嘱咐他点亮蜡烛,看纸上会出现什么。说完,魔术师走开了。
年轻的王子在烛光的映照下,看见那些白色的字迹化做美丽的绿色,变成这样几个字:"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工子依此做去,不久,他果然成为了一个快乐的少年。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有人之所以生活得有意义,有快乐,有满足感,是因为他能奉献,而不是处心积虑地想着占有。奉献给人一个实现自我的空间,因为他知道耍努力工作,为社会服务,他知道要肩负一个帮助和安慰大众的使命。在那努力的目标之中。他发现了生活实现的空间。
一个人只要肯为别人奉献自我,他就会生活在快乐之中。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爱心无偿地给予别人以服务和帮助,他的生命一定闪烁着光彩,充满着喜悦和快乐。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受全世界敬仰的德兰修女,由于和英国平民王妃戴安娜的死期接近,所以有人将她们二人相提并论,但她们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类型。
德兰没有戴妃的风华绝代,她个子瘦小,相貌普通;她有的,是一颗美丽的爱心。戴妃在卫生、安全的医院里和艾滋病人握手,会有记者拍下照片刊登在报刊杂志上,让人歌颂她的爱心;可德兰却不知多少次在污秽、肮脏的街道拥抱那些患皮肤病、传染病,甚至周身流脓的垂死病人,把他们带回自己的住处,照顾他们,安葬他们,让人们享受她的奉献。
许多人一谈到德兰修女,都说她是个伟大的人,和她相比,自己实在太渺小了。可德兰修女却说:"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事。"
德兰修女一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别人践踏如尘的时候,还给他们做人的尊严,仅此而已。
刘备曾教导儿子刘禅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善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力量都不如善良的力量大。善良并不体现在礼物上,而在于一个人诚挚的内心。有的人能从钱包里掏钱出来送给别人,但他的心却冰冷漠然。用钱财表现出来的好心不仅不可靠,而且往往带来负面影响。
或许,我们做人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德兰修女这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如果常存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好心,这个世界又会减少多少忧伤和怨叹呀!
生命的意义在爱人
生命的目的在爱人。我们为人一世到底拥有多少成功和快乐,这要取决于我们到底付出了多少爱,又有多少人在爱着我们。
为人最博大的自由是爱,为人最富有的财产也是爱。爱的成就无限宽广,因为它能到达一切才智难以到达的心灵彼岸。
美国几所医院做了些实验,把新生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天都抱起来抚摸3次,每次10分钟;第二组完全不抚摸。结果,第一组体重增加的速度是第二组的两倍。这种治疗法有一个很长的医学专有名词,但是我们只需要一个字就可以涵盖它,那就是"爱"。如果没有爱,婴儿长得不健康;没有爱,大人也一样痛苦。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一位大学教授和他的学生来到黑人贫民窟搞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课题是预测该地区的250名黑人孩子将来的前途。学生们认真地做着报告,几天后,这份报告的结果出来了,但它令教授忧心忡忡。学生们在报告中预测,这250名黑人孩子将来无所作为,只能成为社会的负担。
30年后,教授去世了,他的一位同事从他的档案中发现了当年的那份报告。这位同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到了当年的黑人贫民窟。他看到,事实并没有报告的结论那么令人沮丧,相反,这里发生的一切让这位同事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调查的250名黑人孩子中,除了18人离开故土,无最新消息外,其余的232人都成就斐然,他们当中有的人成为了银行家,有的人成为了大律师,有的人成为了企业家,有的人成为了著名。影星。
教授的同事逐个采访了这232人,追问他们何以能成功?这些人说得最多的是:"应该感谢我们的小学教师。"同事费尽周折找到了那位小学教师,此时,她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说话不太清楚,可是有一句话同事能听懂:"Ilovethesechildren(我爱这些孩子)。"
这个故事让人想到了英国伟大的诗人罗杰斯生前和朋友们谈得最多的一个话题。一个女孩子人见人爱,有人问她:"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你?"小女孩天真地说:"我猜,大概是我爱每一个人的缘故吧。"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是一种活动的情感,不是静止的物体。爱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很特殊的经验,要想拥有它,最佳办法是把它施舍给别人。诚如法国哲学家居友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同情、很多的爱心,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应该把它施舍给别人,这就是生命开花。"
仁者爱人
人需要爱,世界需要爱。爱使世界相互联结,使世界成为人的世界。地球本是人居于其中的一个大家庭,人字的一撇一捺本就意味着人与人的相互支撑--无爱不成人世界。
人要爱人,世界应该充满爱。有爱,人的世界才会充满盎然生机;有人爱,能爱人,我们才能品尝到生之欢乐,才能有不竭的生之热情--无爱的世界只是一片冷寂的荒漠。以仁心待人,仁心是我们固有的天性。
孔子说:"有仁的人是安守仁道,明白事理的人善于用仁。"又说:"一个人如果专心致于仁,他就不会做坏事。"韩愈说:"天地的大德叫做生,圣人的大德叫做仁。仁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又是仁的作用。所以产生生命的叫做仁,博爱就是仁。"以博爱为仁,实不足以完全代表仁。孔子又解释说:"仁就是做人之道。"仁是做人的道理,仁是人性的实质。一个人抛弃了做人的真性真情,怎么能说他拥有为人之道呢?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他进一步解释仁义说:"仁就是人的心。"这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意思,并进一步深入直指人心。说仁体现得充足就可以入圣登真。所以说,天地只是仁的流行,圣人只是仁的体现。
英雄豪杰,除了"仁",没有别的条件可以使之立德立业。因为仁充满在天地之间,所以说尽是一派生机浩然,一派生趣盎然,一派生意灿然。圣人与天地同仁,所以说圣人与天地同大。又可以说,圣人的德行与天地同高。
(1)仁就是义
儒家将上古圣贤秘传的意旨演化出以"仁义"来作为自己的思想。仁是孔门学说的中心,而义是"行仁"的体现。我国历代圣贤以死守大道,以死殉真理,与以死赴国难的精神,都是从"仁"里面产生的。孟子揭示的浩然正气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都是从"仁"里面培养出来的。
《易经》中说:"立天之道是阴阳,立地之道是柔刚,立人之道是仁义。"仁义的精神,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儒家以"实行仁义"著称于世,他们提倡的仁义精神,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博爱精神、正义精神。而道的实质,也是正义的实质,即义不容辞,该进时就进,该退时就退,该行时就行,该止时就止,该生时就生,该死时就死。
人的行为,如果是有条件的行为,有目的的行为,便是功利的行为;只有无条件的行为,无目的的行为,才是有道德的行为,才是行道、行义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人如果不了解道德仁义的内涵,为了苟且偷生而抛弃仁义,这与禽兽有什么区别?
(2)仁者爱人
子张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要是能够在天下实施五种品德,就是仁了。"子张请问哪五种品德?孔子说:"谦恭、宽厚、信诚、敏捷、施惠。谦恭就没人欺侮,宽厚就获得群众,信诚就有人任用,敏捷就做事有功,施惠就足以任用。"
《易经》中说:"易经所教导的,是效法天的大公无私,克制利欲,安于各自的环境,敦厚仁爱的本性,而能博爱万物。"仁为爱的本体,爱为仁的实用。只有仁者才能爱人,爱人就得到人;只有仁者才能爱国,爱国就能得到国家;只有仁者才能爱天下,爱天下则得到天下。
《易经》中又说:"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最大的宝物,是崇高的地位。怎样才能保守地位呢?要博爱;得到多数人的拥护才能守住地位。又怎样才能使人聚集呢?要靠财富。因而,治理财富,端正言行,使人民分辨是非善恶,禁止人民为非作歹,就是道义。"儒家说人必然说到仁。韦昭注解说:"博爱的人是人。"道家庄子认为爱人利物叫做仁,贾谊说心兼有爱人叫做仁,所以说仁者爱人。爱人就没有偏颇、没有遗弃,这样天下就归顺了。所以孔子说:"所谓仁,非但自己要站得住并且让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通达并且让别人也通达。能够就眼前近事取譬做去,可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3)躬身力行接近仁
什么是为仁之道?孔子回答颜回问仁时说:"约束个人言行归于礼制叫仁。要是一旦能够约束个人言行归于礼制,那么天下就归于仁德了。实行仁德全由自己,还由别人吗?"颜回又说:"请问约束个人言行归于礼制的要领是什么呢?"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颜回说:"我颜回虽然小聪敏,请让我照着这话去做。"
这就是说,做到四条,就可以去行仁了。
怎样做才合乎仁呢?孔子说:"出门好像迎接贵宾,役使老百姓好像承当重大祭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头上。这样就无论治国或者治家都不会有人怨恨你了。"这就是以敬恕之道来说明仁。自已不想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就是以自己的仁心去推及他人,也就是说自己要首先立人,自己首先要达到做人之道。所以孔子回答樊迟问仁时的答案是"爱人"。如果扩充它就是:把自己所想的施于人,这样自己的仁心就更厚实了。再者,就是:"刚强,坚毅朴实,慎言,这种人近于仁德。"义如:"仁德的人,说起话来稳重""躬身力行接近仁""有仁德的人无忧愁""有仁德的人清静恬淡""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勇敢的人必然有仁德。"这些话都是"行仁"的条目。做人只要从这些方面去做,就能达到仁的境界了。
仁者爱人。仁者能建立事业,能成就仁德。心中存在仁,就能树立道德,就能成就自己。孔子的圣学,以仁为中心主旨,以行仁为最高理想,以成仁为最高境界,三者不能离开片刻。所以孔子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不会贪求生存而损害仁,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就仁。"义说:"富裕和高贵,是人们所喜欢的,但不用正道得来,就决不接受;贫困和下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因常理而来到身边,就不要急于去摆脱。君子如果失去仁,怎么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有片刻工夫违背仁,即使仓猝匆忙之间也一定和仁作伴,颠沛流离之间也一定和仁为伍。"
成为圣人,成为仁人,这是内心的东西,而富贵功名是外表的东西。重视内心,轻视外表的人,就是君子;重视外表,轻视内心的人,就是小人。所以,君子安守仁而达到仁,小人正好相反。
(4)用仁德保存做人的真
仁者与天地同在。仁心是天心,也是人心。"用仁德来保存着做人的真心",也就是保存了天地之本心,保存了人之本心。保存了人的本心、,他的仁就不会丢失。扩充它,就会受用无穷。人的仁心,每个人本身就具备,不必到外面寻求。所以孔子说:"仁离我们遥远吗?只要我想到仁,仁就来了。"也就是说,仁不会远离我们的身边,求取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去它。反求于内,仁心自然存在,并且上合于天道。这样,天道也就在我的心中。
人性的真性真情之所以能保全与扩充,全在于能否守得住仁。所以孔子说:"财富假如可以求取的话,即使市场上的守门人我也愿意干。假如不可求取,还是做我所喜欢的事吧!"推行仁义,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实行仁义"。孟子又说:"知道了它,却不能守住它,虽然得到了它,必然会失去它。知道了它,心中的仁能守住,不是庄严而谨慎地对待它,行动也就没有礼规,也就不是好的了。"这是彻头彻尾的真话。守住了仁,就能看到人的性情,人的心血;守住了仁,就能看到人的德行,人的威严,人的仪表。行动有礼节,就能看到人的规范与法道。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圣人的风范与气象。
有宽宏的度量与宽厚的仁德,就会得到别人的赞赏与信任。圣人以体行天地之道来作为自己的立人之道,体行天地之心作为自己的立人之心。天地之道就是仁道,天地之心就是仁心。
(5)怎样才能见到仁心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这才有忍人之心的仁政。以不忍之心施行不忍之心的仁政,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又说:"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没有惆隐之心不是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天地的生命属于顺应天理的人。
怎样才能见到仁心?由好生之心见到仁心,由爱人之心见到仁心,由慈悲之心见到仁心,由恻隐之心见到仁心;由不忍人之心见到仁心,由不忍物之心见到仁心,由不忍天下之心见到仁心。反之,没有好生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爱人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慈悲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恻隐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不忍人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不忍物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不忍天下之心的人不是人。引申开来,有仁心足以入圣境,有仁心足以保四海,有仁心足以参天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总是以"存仁心于一心,而行仁于天下"为己任,方可有持守有作为,方可高大而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