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责任就是能力
728600000006

第6章 主动工作—责任是扛出来的(1)

成长需要的不是运气,而是主动担责的勇气

莎伦·莱希曾是三联公司的经理助理,三联公司是位于伊利诺伊州斯科基市的一家地产公司。她系统地承担起了帮助经理开展工作的职责,而那样做意味着她的工作职责扩展到了一个办公室经理的责任上。她担负的责任不断增加,也使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如今,她已经是三联公司的副总裁了。莱希自己介绍说:“当老板不在时,我就担负起了运营的全部职责。”

三联公司的老板莫什·梅诺拉对莎伦·莱希很欣赏:“任何老板都在寻找这样的人,她敢于承担重要的责任,自然,公司也会给她最丰厚的回报。”

莎伦·莱希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成长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依靠主动担责的勇气。优秀的员工具有敢于承担责任的意识,从而才能与肩负的责任一起成长。每个人的职责范围仅仅是对员工的最低要求,如果能在工作上主动积极地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你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就应时刻想方设法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并努力为组织作出更大的贡献。

主动担责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质。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了个牌子,上面写着“Book of stop here”,意思就是:“问题到此为止。”他告诫自己要主动负起责任来,不要把问题丢给别人。只有不断地承担责任,才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成长自己。

江涛是一家合资公司的普通职员,他的工作十分简单,负责收发和传送文件。当公司里出现一些突发的事情时,其他员工总是推三阻四,不愿去做,而江涛这个时候能够像一个候补队员一样,能够及时补上去。因为他愿意多做事,从来不叫苦叫累,事情完成得也很好,所以对他的指派也越来越多。有些本来不在他的工作范围内的事,也常常会派给他。

有些同事开始笑他,说他在被老板耍,干那么多事也不增加薪水。可是,江涛对这样的议论丝毫不放在心上。他认为杂事多,自己也就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至于薪水,等到自己有更多的经验时,自然也会增加。

后来,老板注意到了他,对于他的工作表现十分欣赏。江涛接手的工作越来越多,也渐渐变成一些更为重要的工作。当公司需要派人去拜访重要客户或者是参加重要谈判时,他总是老板的第一人选。终于有一天,公司成功上市,而江涛则以董事会秘书的身份成为公司的一个重要员工。

江涛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员工来说,掌握的个人资源和工作资源越多,对于自己的提升也就越有利。所以,多做一些工作,有补位意识是提高你的工作地位的重要条件。

主动担责是让自己成长的捷径,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在任何一个公司里,那些不需要老板交代就自己找事做的员工,那些主动担责的员工,才是成长最快的员工。那么我们怎样做到主动担责呢?

1.对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回避。不推诿,自觉主动地运河解决它。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难得,这种精神在当今职场中显得更为珍贵。

2.在企业中,我们也应当把自己当成船长,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将自己的所作所为置于企业的发展之中,为企业的发展尽心竭力。

3.忠实于自己的工作。无论一个人在企业中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对企业的忠诚都应该是一样的。一个成功学家说:“如果你是忠诚的,你就是成功的。”作为一名员工,你的忠诚对于你自己而言,就是你成功的通行证。

机会不会像自动售货机那样自动迸发

许多在想要成功的人,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疑惑——机会在哪里呢?如果这个答案落脚他人时,便会产生一种被动的惰性,这样,他们就很难主动从工作与生活中去寻找机会、创造机会。

正如爱默生所说:“坐在舒适软垫上的人容易睡去。”依靠他人,觉得总是会有人为我们做任何事,所以不必努力,这种想法使得很多人在生活中习惯于观望和等待,他们不知道等的是什么,但他们在等某些东西;他们隐约觉得,会有什么东西降临,会有些好运气,或是会有什么机会发生,或是会有某个人帮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没受过教育,没有充足的准备和资金的情况下为自己获得一个开端,或是继续前进。然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机会也不会从天而降,正所谓“自助者天助”,聪明人应该懂得主动积极地去创造机会。

当《飘》开拍时,女主角的人选还没有最后确定。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费雯丽,当即决定争取出演郝思嘉这一角色。可是,此时的费雯丽还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名气。怎样才能让导演知道“我就是郝思嘉的最佳人选”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费雯丽决定毛遂自荐。

一天晚上,刚拍完《飘》的外景,制片人大卫又愁眉不展了。突然,他看见一男一女走上楼梯,那位男士他认识,那位女士是谁呢?只见她一手扶着男主角的扮演者,一手按住帽子,她居然把自己扮成了郝思嘉。大卫正纳闷时,突然听见男主角大喊一声:“喂!请看郝思嘉!”大卫一下子惊呆了:“天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就是活脱脱的郝思嘉吗!”费雯丽因此而被选中了。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人无论才华如何出众,如果不善于把握机遇,那他就很难能得到伯乐的青睐。人需要自我表现,如果你自己不主动表现,或者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你的才能就很难被别人知道。而且我们必须有耐心和恒心。在一个人面前表现不行,就在更多的人面前表现;在一个地方表现无效,就在其他地方表现。当你表现多了,被发现、被赏识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我们老是抱怨自己抓不住机会呢?大致是因为下列几种情形:

1.缺乏抓住机会的能力,眼睁睁地看着很多机会从身边溜走,除了慨叹“别人机会那么多,我却没有机会”外,什么也不做了。

2.机会来了,他自己却没有做好准备,甚至“缺位”了——也就是说机会来了,他却不在。

3.没有认识到主动承担就是机会,见到责任就躲,结果把机会也躲掉了

上述三种情形中,第三种是最常见的,很多人都吃过这方面的亏。当上级安排任务时,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麻烦事来了。”或者说:“这是额外的责任,我不能去承担。”他们都不知道,机会只青睐那些积极主动的人。

在工作中我们怎样寻找、创造机会呢?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熟悉的工作中发现新事物,就能发现潜藏的机遇和成功的机会。

2.要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是在为迎接机遇的到来做准备。只有准备充足,机会来时,我们才有能力胜任。

3.一切以主动为导向。在《致加西亚的信》一文中作者如此写道:“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

4.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促成机遇的来临,从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职务有限,责任无限:做好自己的掌柜

2006年12月31日,当2006~2007年CBA职业联赛第十六轮北京金隅对辽宁盼盼的比赛进行到第四节11分52.6秒时,裁判员判罚辽宁队犯规,北京队两罚两中领先4分。在辽宁队发端线球进行最后一次进攻时,本应显示7.4秒的计时钟却显示为74秒。此时记录台工作人员并没有发现此问题,临场裁判员和技术代表也均未发现此情况。比赛继续进行,当辽宁队完成一次投篮不中,抢下篮板再次投篮不中,此时计时器显示为60几秒,根据推测,辽宁队最后一次进攻时间早已超过了7.4秒。此时北京金隅队队员和教练员首先发现了计时器所显示的时间出现了问题,北京金隅队的教练、运动员情绪激动地冲向记录台。最后经过技术代表与计时员确认,宣布比赛结束。

比赛结束后,对于相关问题的解释大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计时器失灵,一个是工作人员太紧张,“技术员过于紧张,而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比赛上,因而忽略了计时器的错误”,这是当场比赛技术代表的解释。但是,这两个原因无论哪一个都显得牵强。其实说到底,还是责任心的问题。如果各个环节的责任心强一点,比如,赛前做好记录台设备的检查,比赛精彩与否都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职责……这样荒唐的错误恐怕就不会出现了。CBA联赛培育起自己的市场不容易,计时器出错这样看起来的“小事”其实非常有损联赛的形象。

责任心决定工作质量和结果,不论多小的职位都需要大责任心。

李嘉诚说过,用人最主要是看其责任心和忠诚可靠程度,对于这样的员工,企业将会给其最大的发展机会。

责任的承担,并不是一定要负很大的责任或非要成为总裁才叫承担。当上级将一项工作交给你,就这项工作而言,你要承担,要负责任。你没做好“掌柜的”,不仅会被没收“柜门”的钥匙,连你事业继续发展的机会都会被永远锁在“柜子”里面。

“联想”用人的价值取向是:不重学历重能力,不重资历重业绩。重视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员工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同时是善于学习和总结的学习型员工。总之,要具有上进心、事业心和责任心。

为了能够招到这样的员工,“联想”在选人上可谓煞费苦心。首先是“联想”有一套严格的面试手段,并从国外引进了一套针对个人的心理测评工具,这套工具能对人的十几个倾向作出判断,通常做完这样一套测试要花上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联想”会根据业务部门的特点,从岗位特点出发对员工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如对于一个研发人员岗位,在选择人员时就可以忽略财务方面的问题。

“联想”的考核每季度做一次,分成若干档次,如果连续两个季度排在末位,就再给一次调岗机会,如果还不成,就面临“下岗”的可能,这种反向激励也表现出“联想”用人之严。

联想集团的老总杨元庆,在联想的第一个职位就是销售代表,也就是普通的销售员,蹬着自行车四处“扫街”推销联想产品。

同样从小事开始成就事业的还有神州数码的总裁郭为,他曾经也在联想工作过。他给年轻的大学生说,进入联想后,自己的工作是从如何给公司领导拎箱子、开车门做起。他们并没有小视当时眼前的工作。

负好小责,才堪担当大任。杨元庆和郭为二人正是从平凡的角色开始,不断成长,分别成为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的掌门人的。

平凡的工作同样需要责任心,同样需要培养责任心。以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才能出类拔萃。取得了成绩,才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美国著名评论家门肯先生在回答威尔·杜兰特关于人生意义的提问时,对工作有一段诙谐的描述:“您问我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我的人生获得了什么满足感,以及我为什么要不断地工作。我不断地工作和母鸡下蛋原因是一样的。每个生命都有一种说不清楚的但却强有力的冲动。他要积极地履行某种职责,什么也不做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工作是一种职责和使命,是“我要做”还是“要我做”,就在于我们能否在工作中树立责任心。在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自然就会获得一种愉悦的自我成就感。

有责任心的人才能够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够真正焕发出使命感,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我们必须认真问问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工作价值与意义做一个深入的思考。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参透‘因何’,才能迎接“‘为何’。”“因何”就是我们的真我价值。懂得“因何”而工作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经历和忍受。也会有无穷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