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7284200000005

第5章 立言,立行,立身(2)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错误的良药。然而,自省又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它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不难,但要用一颗坦诚的心灵去面对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也会留下疤痕,但它却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荡胸怀对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气就会倍增。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食过后,太阳更加灿烂辉煌;月食复明,月亮更加皎洁明媚。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会得到人们更崇高的尊敬。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新唐书》中有一个武则天与狄仁杰的故事。

武则天称帝后,任命狄仁杰为宰相。有一天,武则天向狄仁杰说:“你以前任职于汝南,有极佳的表现,也深受百姓欢迎。但却有一些人总是诽谤诬陷你,你想知道详情吗?”狄仁杰立即告罪道:“陛下如认为那些诽谤诬陷是我的过失,我当恭听改之;若陛下认为并非我的过失,那是臣之大幸。至于到底是谁在诽谤诬陷,如何诽谤,我都不想知道。”武则天闻之大喜,说狄仁杰是仁师长者。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有:“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至高无上的真理是不必称颂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

这其中的道理便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不必四处宣扬,以身作则,就能够将自己的美德传达给别人。所以说,有时候高声标榜自己,未必能显出自己的好处;反而是沉默寡言,即便遭受了诽谤也不反驳,更能显现自己的信心。这正是“浊者自浊、清者自清”的道理。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无愧于心的人就是佛。很多事,不需要太多的解释,甚至都不需要解释!只要你做得问心无愧就行了。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绝不动笔。这种作风,使社会人士颇有微词。

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

“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士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

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去,原来那女士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禅师以上好的毛笔为她作画,画成之后,拿了酬劳正想离开。那女士就对宴会上的客人说道:“这位画家只知要钱,他的画虽画得很好,但心地肮脏;金钱污染了他的善美。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

说着,那女士便将自己的一条裙子拿出来,要月船禅师在上面作画。月船禅师问道:“你出多少钱?”

女士答道:“哦,随便你要多少。”

月船开了一个特别昂贵的价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的要求画了一幅画,画毕立即离开。

很多人怀疑,为什么只要有钱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的月船禅师,心里是何想法?

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需。又因他的师父生前发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禅师还要完成师父的心愿。当月船禅师完成其愿望后,立即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不复再画。

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禅师,走街串巷,卖画赚钱,确实有点儿不可思议。

在我的印象里,出家人出入尘世间通常都是行脚化缘,没有见过专门做买卖的,所以月船禅师被人当众羞辱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是禅师,是得道高僧,是受人尊敬的人。如果他是一个花和尚,那就不一样了。

面对误解,月船禅师没有任何辩驳,甚至没有说任何话。他的心里只有慈悲,只有苍生,没有荣辱,没有喜忧。因为他是禅师,所以世俗的尘埃又怎么能污染得了他?不顾世俗见地,不忌人间毁誉,这就是月船禅师的可贵之处。

人心都是善的,每个人心里都有很多慈悲的愿念,只是顾忌太多,因而犹犹豫豫、畏畏缩缩,很多时候不敢想,更多的时候不敢做。其实只要你用的是善心,行的是善事,又何必害怕厄运会降到你头上!人活在世上,只要无愧于心,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皇甫绩是隋朝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把他带到外婆家居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挺可怜的,因此就格外疼爱他。

皇甫绩的外公叫韦孝宽,韦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在家里给孩子们授课,也就是办了个私塾。这样一来,皇甫绩和表兄弟们都在家里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虽然心地善良,但也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外公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弟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老师上午留下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了父亲,就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但是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平时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不能放纵自己,应该按照先前所定的规矩,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佛教中有“不打诳语”一说,即在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要轻易对人许诺言,一诺千金,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自己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根本就不能在社会上很好地生存。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不管做人、处世、为政,“信”都是关键所在。

才高八斗不如德重千斤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老锁匠的年纪渐渐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其中一个人。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最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老锁匠又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也不解,都来询问老锁匠,他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老锁匠的话确实耐人寻味,他把道德作为权衡徒弟的最终标准,所以二徒弟虽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终因为品德而被师傅选为接班人。可见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珍贵,而两者失衡时,品德就要重于才能。

中国自古素有重视德行的传统。儒家经典《周礼》中有“敏德以为行本”之说。《诗经》里也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比喻对道德高尚、光明正大者的敬仰、仿效。《论语》中孔子也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这其中,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么也是不值得一提的,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由此可见,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为基础,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和前途不是聪敏的头脑和过人的才华,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正确。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有位女施主家境很富裕,无论是财富、地位、能力、权力,还是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她,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可以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询问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及赢得别人的喜爱。

无德禅师告诉她:“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心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了。”

女施主听后,发问:“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请问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音就是化一切声音为微妙的声音,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诽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声音,哭声闹声,粗声细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那请问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悲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禅心怎么用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心就是包容一切的心,普度一切的心。”

女施主从此以后,一改从前的骄奢之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美丽,对人总是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人的美丽可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容貌,更取决于他的精神面貌。

自古以来,世人对何为美就争论不休,而佛教主张美在内心。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美丽的。心灵是美的,自然而然会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德行之美比容颜之美更美。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珍贵。形貌之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不易保存的。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心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智德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秋天,院子里长满了菊花,香味随风飘到了山下的乡村。到禅院来的信徒们都对菊花赞不绝口:“好美的花儿呀!”有一天,有人开口,想向智德禅师要几株菊花种到自家的院子里,智德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了几株开得最盛、枝叶最粗的,挖出根须送给那人。消息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络绎不绝。智德禅师也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不久,禅院中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们看到满院的凄凉,忍不住说:“真可惜,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飘香的呀。”智德禅师微笑着说:“可是,你们想想,这样不是更好吗?因为三年之后,就会是满村菊香了!”“满村菊香。”弟子们听师父这么一说,脸上的笑容立刻就像菊花一样灿烂起来。

智德禅师的行为虽然招致弟子们的不解,但是他却满心喜悦,这正是一个真正的修佛者、真正的出家人所要拥有的胸怀。一个人只有拥有这样的胸怀,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语深刻地道破了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生活中,很多的“善小”能使他人受益匪浅,但相反许多的“恶小”却使人失去了太多。或许有些人最后成为无恶不作的强盗,只是因为一时的一丝贪念,小偷小摸图的是那一时的快感,而正是这样的“恶小”的累积导致了一个个的悲剧发生。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

所以,想要修佛的人,一定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件善事、一件善意的小事,也许对你而言只是微不足道,也许对他人而言就可能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他就必定能够成佛。这一点,对于我们的现实人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