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野性的旅程
7273900000009

第9章 冰山上的来客(3)

来古冰川的称谓源于来古村。“来古”之意在藏语中是“隐藏着的世外桃源”。来古村背靠白日嘎峰和喜日隆普冰川,美丽的湖泊与宏伟的雪峰耸立于村庄的周围。在这里,村民们可以与纯净的冰川近距离亲密,可以头枕着冰川共眠,而窗外就是铁打的神山和流水的冰川。村民们在这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只是山体植被稀少。几十户人家的来古村至今仍保持着半农半牧的藏族村寨特色。村子里的房屋相对比较分散,可细分为沙土那、拉那格、曲娥和然母等几个更小的村庄或定居点,最远的相距有两三公里。小村庄之间分布着一块块田垄,田垄中央耸立着形单影只的草垛。来古村的藏居非常简陋,石块当墙,木板作门,茅草充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建筑风格,甚至根本算不上是冰川还是冰川。

建筑。原始、淳朴充斥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行走至此,我们犹如回归了远古时代,人和动物随性而为,随心而走,优美的自然景观与贫瘠环境任凭风吹雨打,不慌张,不着急。

来古冰川属于典型的中低纬度海洋性冰川,其壮观与美丽以及变化的多样性、可观性均优于许多其他知名冰川,尤其是这里开阔的视野,可360度全景远观,如此的自然景观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来古冰川,不需要装扮自己就能够吸引到你,它也不需要你找任何理由,就来!

来看冰山不需要理由

绿海冰川

阿扎、米堆和来古冰川都发源于岗日嘎布山脉。从经度上看,阿扎冰川与来古冰川几乎南北对称;从纬度上看,阿扎、米堆和来古三大冰川也大致在一条线上。但要去到阿扎冰川非常不容易,从然乌镇出发,得先到察隅县,再经下察隅镇,最后再上到上察隅镇。

在西藏,阿扎冰川是海拔最低的冰川,同时也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冰川。阿扎冰川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森林冰川,白色的冰川穿行在森林之中,犹如一条白色巨龙。冰川从山巅冰雪的冠冕处浩荡逸出,在高山草甸间徐徐推进,穿越风光绮丽的针阔叶原始森林,直抵山地常绿阔叶林带,甚至人类生活耕作的田野。所以,阿扎冰川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绿海冰川”。

阿扎冰川的从高到低共有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冰川形成区。在这个区域,由于海拔高,一般旅行者很难涉足,只能从高处远眺其雄姿;第二阶梯是冰川中间垂直高差达700米的大冰瀑布;第三阶梯是冰舌。巨大的冰川状若玉龙,势如巨蟒,蜿蜒飞舞于寒山空谷之中,千姿百态,蔚为壮观。阿扎冰川有些地方空气湿度比较高,冰面凝结现象显著,尤其在山南,降水量大,补给快,冰舌消融快,推进冰川运动的速度也快。目前阿扎冰川每年的运动速度达到了三四百米。

阿扎冰川的末端,竹林、马尾松、大叶杨等亚热带植物和冰流相伴而生,连玉米地、苹果园距冰川仅百米之遥。如果那家的牛呀猪呀鸡呀什么的找不见了,准会说:“到阿扎冰川上找去!”阿扎冰川成为了当地人的自豪。他们会说,别看我们现在还不太富裕,可我们喝的是千年冰川上的矿泉水。

冰川下的僜人部落

在阿扎冰川附近,至今生存着一个古老的原始部落——僜人。僜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尚未正式从法律上正式确定为现代民族。目前,中国境内僜人的数量并不多,仅千余人。他们主要生活在上、下察隅镇,以及中、印、缅三国交界的河谷地区。从察隅县城前行大约60公里便抵达了下察隅镇,那儿是僜人部落的大本营。

僜人,又称僜巴人,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一群人。过去,他们在密林中过着一种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马丽华在《藏东红山脉》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的一个团进驻察隅,僜人一见面就说“欢迎大哥回家”。僜人坚信“我们本是一家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名叫阿加尼的金人,他与一只母猴结了婚,生下四兄弟。大哥名东客,二哥名东玛,三哥名东督,小弟叫东代。一天,小弟开荒后回到家,发现三位哥哥都已离家出走。大哥去了出产黄金、粮食的平原,成为了汉族;二哥去了农耕与放牧兼作的高处,成为了藏族;三哥走得并不远,就在西方的山林,成为了珞巴族;小弟没有离开,继续守望家园,成为了僜人。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很感人。据说,后来解放军在察隅开荒种地,种下了从家乡各地寄来的几十种蔬菜,造福了部落。

今天的僜人新村很漂亮。近年来,在广东省的对口援建下,僜人村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新房用石头做围墙,木楼类似于傣族吊脚楼,围墙上爬满了花草。在绿树掩映的房屋里,僜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如果不是因为这里实在太偏僻,那真是一个值得久居之地。下察隅镇所在地的海拔仅千余米,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芭蕉棕榈,花草鱼虫,瓜果飘香,经济作物有大豆、绿豆、红薯、木瓜、甘蔗、西瓜和核桃以及各种蔬菜,堪称绿色江南。

10月,是察隅河谷收获的季节,僜人们正忙于收摘玉米。新村的村口用竹子扎制了一个大门,上挂牛头、兽头骨等象征僜人部落的图腾饰物。一条大路通向大山深处,山脉即所谓“麦克马洪线”。这里的秋天是美丽的,阳光普照,风和日暖,空气清新。河水在阳光照耀下熠熠发光。森林,主要是红心松和油松,从河边一直往山上攀爬。各种野花和种植花卉灿烂盛放于村头和田间,尤其是我们在此欣赏到了大片原以为只有在青藏高原才能生长的格桑花。

这里的南瓜苗生长旺盛,爬上围墙,将金黄的花序伸展;茄子结出了又长又大的紫色硕果;葡萄枝攀爬上大树,挂上一串串殷红的果实。此时成熟的水果还有柿子、板栗和梨等。秋天的察隅河谷,是板栗成熟的季节。栗树喜欢阳光,多生长在温带的林间山地。阳光下,栗树枝叶繁茂,叶特别绿,展开就像手掌植物王国察隅。

一般,尽可能多地吸收阳光。从密生尖刺的总苞中开裂后的板栗,露出一颗颗棕色油光的坚果,不时从树枝上坠落。

油桐和烟草是这儿有名的经济作物。僜人有吸烟好酒的嗜好,无论男女,以此消磨时光,悠然度日。烟草叶是本地种植,质量上乘。僜人手持长长的烟杆,吞云吐雾,悠哉悠哉。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本地还出产鸡爪谷酒,清甜爽口。狩猎,曾经是僜人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传统。僜人用放绳套、挖陷阱等方式捕猎,也使用弓箭射猎或使用自制的火药枪。玉米、大米和鸡爪谷等是僜人部落的主食,食用时,他们会先将玉米磨成米粒大小的颗粒,然后同大米混合煮熟,再与茶或汤同食。与高原人的饮食结构不同,僜人喜欢吃蔬菜和野菜。春夏季节,主要有辣椒、黄瓜、菜瓜、四季豆、茄子、竹笋和各种菌类;秋冬季节,主要有白菜、萝卜、南瓜和干菜等。他们吃菜与我们的烹饪方法也不同,一般是用水煮,加肉或辣椒、大蒜等,简单原始。抓饭是僜人们每逢节庆或招待客人的传统美食。这种美食的用料是部落自产的谷米,和上切碎的鸡或其他肉类内脏,辅以姜、葱等作料焖熟,用手捏成团盛在盘子里,再配上几块香喷喷的土鸡块或大肉,就做成了风味独特的僜人手抓饭。这里最独特的菜是他们炮制土鸡的方法。据说僜人宰鸡煺毛的时候,不是用开水烫,而是先用手拔,再火燎,是一种原始方法的沿用。经过这种方法烹制出来的鸡块,香味奇特,使抓饭带有一种野炊风味。僜人还用石锅做鸡,用这种方式做出来的鸡肉美味佳肴,但价格不菲。

纺织是僜人妇女从事的一项主要家庭副业。纺织原料多为家种或野生的火麻。织机简陋,操作原始,织出的麻布粗糙。用染有不同颜色的线,能织出简单的花纹和几何图形。从衣着服饰来看,僜人妇女喜欢戴一对锋如长鼓似的银质长耳环,头戴护额,颈项挂串珠,上身着紧身胸衣,腰部袒露,下身穿长短两层的筒裙。男人们则在头上盘绕着一条长长的黑色或白色的头帕,戴一种银耳环,腰挎佩刀。

僜人十分喜欢刀具,每个男子都会拥有一把打造得非常精致的刀。他们是一群刀不离身的人。作为男人的象征,佩刀神气又威风。僜人男女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打赤脚。或许是从远古走来的部落,本来就没有鞋可穿。僜人原始的婚姻制度是绝对父权制下的买卖婚姻,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这里还实行一夫多妻制,而且不与外族通婚。

现任僜人部落的首领,名叫都西部龙阿拉松(音译),住在下察隅镇的沙琼村。我们专程去他家拜访了一次。首领显得十分精神,也很热情。在他家的接待室,阿拉松首领与我们聊了许多有关部落的事情。他告诉我们,目前部落人的生活状态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自己年事已高,最关心的还是入族问题,已经向政府递交了申请,希望能引起重视和关注,最终解决身份问题。他还告诉我们,2013年,他将年届70,到时部落将有一次规模较大的庆典活动。我们衷心地祝福他健康长寿,福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