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感动你一生的156个爱情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7269200000030

第30章 婚礼

10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们结婚的好日子。近日来参加了不少婚礼,闲暇时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便谈论起谁谁的婚礼如何如何,也就引出了什么才是最浪漫的婚礼的话题。想来在我们普通人眼里,王子与灰姑娘的婚礼应该才是最浪漫最理想的婚礼,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最让世人羡慕的童话婚礼往往以悲剧告终。一对对王子与公主的离婚不断地宣告着童话的破灭。到底什么是最浪漫的婚礼呢?自然是不同年代、不同想法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很难说这种婚礼就是最理想的,那种是最糟糕的。

听家里老人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经组织上批准结婚,领了结婚证,当事人双方就是合法夫妻了,于是各自的行李一卷,搬到一起,就礼成了。第二天该革命的照样革命,该抓生产的继续抓生产。在外表看来结婚和没结婚没太大区别,自然也不时兴什么婚礼,好热闹的顶多分个糖散个花生瓜子什么的。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依旧是朴素得紧,却也已经有了些许的变化。那个时候最豪华的结婚摆设就是一个完全立体长方形的深栗色木箱加一个红木小柜,小柜上架一个三五牌座钟。等亲戚邻居们看新娘、串门子的时候,喷喷称羡的表情就会全部填满新郎新娘小小的虚荣心。若是谁家还多出个长木盒子般的小炕柜,简直就会被待嫁的姑娘们羡慕死,已嫁的小媳妇们嫉妒死。那个时候就开始摆筵席并有些婚礼仪式了。婚礼的仪式很简单,新娘被新郎用自行车驮到公婆家(农村是用毛驴车,好一点的用马车),让亲戚邻居看看,好似宣告“这人就是俺媳妇”,然后也就结束了。爱起哄的就会逼着介绍人讲讲给新郎新娘介绍的经过,点评一下两位革命的好同志,但介绍之前一定会先念一段毛主席语录,现在看来特别滑稽,但当时参加婚礼的每一个人都会严肃认真地对待。曾听妈妈讲,她的一个朋友嫁的是军人,军队的同志好唱歌,起哄让新娘唱首歌,新娘便大声唱道“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全场鼓掌,我听完笑倒。介绍完毕,婆家会摆些薄酒招待大家,无非就是些糖、酒、瓜子、花生之类,根本算不上筵席,但每个人却吃得很开心,然后还会闹洞房。那个时候的人好像都不打怵这样的事,办婚礼的不会在乎来祝贺的人闹到许久不走,参加婚礼的也不担心在婚礼上耽搁过久而引起对方的不满,大家都傻得很纯真。妈妈说那个时候没有婚纱,更不会有什么戒指,一般条件的换身干净衣服就叫结婚礼服了,好点的也顶多是省吃俭用买件的确良衬衫当嫁衣。但妈妈的嫁衣还是有点与众不同,那是在上海的姨买回的一件带小圆点的嫩黄色衬衫,妈妈一直没舍得穿,总想着等着什么年节再穿,没想到却成了耀花人眼,让旁人眼馋,让爸爸骄傲的新嫁衣。妈妈穿着它在一片白衣蓝裤的海洋中成了最抢眼的亮点,让爸爸这辈子都乐滋滋地不断回味。爸妈结婚那天,爸爸是用借的自行车将妈妈载回奶奶家的,妈妈说那时姥姥家住在大山坡上,可爸爸一点不嫌累,整个去和回一刻也没停歇过,乐颠颠地咧着嘴就将妈妈娶回了家。那个时候的工友也都真挚得很,豁了命地帮助你办好这么个在今天看来就像一次小型家宴的婚礼。那时候大家都没钱,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服务行业,因此男的就动手帮助盖新房,做家具;女的就帮助绣个枕巾做个被套,添置个花瓶什么的。那个时候只有星期天休息,爸妈结婚后的第二天就工作了,什么蜜月旅行对他们来说根本是闻所未闻的。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婚礼的花样就多了。新娘的手捧花出现了,在影楼里开始时兴照婚纱照了。但那个时候的婚纱照就是一张彩照。新娘的婚纱和现在的百褶裙差不多,只不过底边和袖子多了些缀饰和花朵。大大的裙摆被摄影师摆成一个圆弧,前边摆上一束束的假花。新郎穿的是现在看来土得掉渣的西服。两人的眼睛在摄影师的指挥下一同瞅向摄影师的手,“咔嚓”,照片就完成了。等取到照片,就看到这种上了色的彩照将新娘的小嘴涂得分外鲜艳,两个腮帮红红的好似真的涂了一层胭脂。那个时候还很少有将照片扩大挂在墙上或床头的,于是这张结婚照就被镶在玻璃框里的正中间,被一些黑白小照包围着。新娘子已经有了红艳艳的套装可穿,大波浪的卷发上挂着一串粉红色的假花,虽有点造作,但也俏丽。化妆意识刚刚觉醒的女性在自己的婚礼上可以百无禁忌地练习一回,于是黑乎乎的熊猫眼,浓得化不开的腮红,血红的嘴唇,大红的衣服和鞋子让人绝不会认错新娘子。酒席依旧在公婆家摆,却铺张了起来。什么鸡鸭鱼肉、煎炒烹炸全有了。为准备这样一个婚礼宴席,婆家得准备上好多天,购买材料,请掌勺大师傅和打下手的助厨,买碟买碗或借碟借碗,婚前一两天还要在自家院里搭好做饭炒菜的棚等等。这一系列的事能搞得婆家的人晕头转向,于是有经验的能说会道,专门协调安排的大管事就开始出现了。酒宴开始,新人就真的被灌酒,不像现在都懂得要留些余地给新人,只让新人喝喝可乐摆个样子罢了。那个时候最拜金,因为新娘开始穿金戴银,因此新郎假若准备不出一套金饰,就会被嘲笑寒酸。家里的摆设自然也更上层楼,木块式的箱和柜早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有些图案花纹的酒柜、茶几、双开门立柜等等。到了80年代后期,电视机、电冰箱、双桶洗衣机也一一出现在新房里。那个时候条件好些或关系硬些的,可以借到轿车来接新娘。我记得我小叔就是借到了一辆吉普车接的小婶。当那绿色小车在奶奶家门口一停,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车子,袅袅走下的小婶那个牛呀,就好像是中央首长来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婚礼的名堂更多了。什么婚纱摄影集,婚礼化妆,什么花车队,摄影录像,什么伴郎伴娘,互换结婚戒指,婚礼是狂吹欧美风。大姐是1992年结婚的,穿的是粉色的粗纱礼服,那礼服支棱八角的,走起路来沙沙直响。这时的婚礼已经搬到酒店里举行了,主婚人简单介绍一下情况,请双方父母讲讲话,酒席就开始了。大姐让我和二姐给她做伴娘,我是头一次听到“伴娘”这个词,觉得很好玩,开开心心地就答应了。和新娘只差一个字,原以为有多风光,却不曾想就是个给新娘专职跑腿的。跟着到处敬酒点烟,眼睁睁地看着酒店里那诱人的菜直咽口水,就是没捞到吃。等二姐1995年结婚的时候,我不用当伴娘了,可以舒服地享受美食并听主持人的狂吹乱侃。这时候就时兴请主持人了,只见主持人拉开架式,用浑厚的声音说道:“这里是国际广播电视台,现在正在直播的是亊亊和亊亊的婚礼,婚礼现场我们接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贺电……”当时正在大学念书的我听他这么说,害臊得脸都红了,这不是明摆着撒谎嘛,主持还能说得这么心不跳脸不红的,真不是一般的厚脸皮。后来参加的婚礼多了,才明白主持人都是这套词,也就锻炼得不再大惊小怪了。那个时候台湾风格的婚纱照刚流行,好看但很贵,而且还没有成册的,只是照单张。姐姐共照了三张,有一张扩成了30寸镶在框里挂在床头。等到我1999年结婚的时候,婚纱出租店遍地开花,价格也不贵,各种式样将你打扮得就像电视里的明星。婚照相册是大册套小册,大的我们留着,小的是娘家册,摆在娘家给来观礼的娘家亲戚朋友看的,发的喜帖也配上了照片。发型嘛已不流行大波浪了,真的是将长发盘起了。情侣套戒也是刚刚开始流行,北方地区罕有卖的,为了买这么对戒指我和老公跑遍了市内所有的大商场。对了,我们开始流行称爱人为老公,没注意具体是哪年开始的,大概在香港回归以后吧。

2000年以后不断地赶人情,参加大大小小、平实或奢华的婚礼无数,总的感觉就是这几年的婚礼愈发浪漫也愈发个性化了。什么马车婚礼、夜间婚礼、酒吧婚礼、教堂婚礼(大多数新郎新娘并不是信徒,只是喜欢这种在牧师庄严地询问下回答“我愿意”罢了)。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沿袭了1997年以后的风格,婚礼仪式、新娘的装扮、饭菜的式样等等大致雷同,只感觉喜糖的外包装一个劲地换,有钱的人家已经开始请乐队和专业歌手来助兴了。

看着一对对的新人在热闹的婚礼上开心的模样,眼前突然浮现起周围一对对昨天才海誓山盟今天就形同陌路的情侣们,我不禁生出许多感慨。

究竟什么是最浪漫的婚礼?当婚礼上相爱的对对新人能牵手将爱情进行到底,婚礼才将成为人世间爱情的永恒见证,想必这正是举行婚礼的真谛吧。

究竟什么是最浪漫的婚礼?当婚礼上相爱的对对新人能牵手将爱情进行到底,婚礼才将成为人世间爱情的永恒见证,想必这正是举行婚礼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