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7268900000042

第42章 做人的反性思维(1)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我们很多人总是习惯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果东风没来,最后也总是喜欢发感慨:“唉,只怨东风!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其实,这只是人们以某种条件的欠缺,来替自己开脱,总想要推卸无法完成某件事的责任。因为没有这,我们怎么干得了那?于是很多事情被我们搁置一边,理由是我们不具备某一条件。

卖肉的时候我们卖不了肉,因为没有秤,等有了秤的时候卖肉的就不只你一个人了。我们总抱怨条件不足,可却不曾想过我们应该怎样弥补这些欠缺的条件。条件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不是等来的。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弥补条件的欠缺。只是我们不曾想过要这样去做,因为我们觉得这些事情不应该由我们来做。每个人都可以做有米之炊,而只有真正的巧妇才可以做无米之炊。巧妇和非巧妇的最大区别是:巧妇可以把无变为有,而拙妇只能将有变成无。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托词,“无中生有”多有贬义之嫌。而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用积极的超前思维去衡量,让“无”生“有”应是“巧妇”的特征之一。

有一个年轻女孩,她的梦想是开一家大型超市。当时,她的父亲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决策者,有着很好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她还有几个亲戚在商业银行里担任着高层领导的职位,假如当时她能够利用这一切,会很快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她忽略了这些有利条件,跑到外地去开创事业。尽管她十分精明,也能够勤奋努力,但是,直到她40多岁后才实现了这个愿望,耽误了为其他更高的目标而努力的时间。回想往事,她才悔恨自己当初的愚蠢行为,身边放着“米”却不懂得利用,白白耽误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利用任何可利用的机会,是很难迅捷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的。不懂得“无中生有”,把没有条件当成自己不作为的借口,即使再才华横溢,也不可能轻易地出人头地。一句话,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机动车”。

清华大学有一个学生,她青春美丽,才貌双全,但却年少家贫,父母老病,她很需要钱。

还在读大三时,就去了一家夜校担任教师,专门培训电脑人才。

按说,她应该对此满意,起码,她可以将薪水的一半寄给父母了。但是,半年的业余教师生涯,使她接触到多种阶层、行业和年龄的“学生”。她发现:由于夜校电脑设备不足,这些学生难以充分学习实际操作。能否与一家电脑销售公司联手,他们提供电脑,我们提供潜在的客户?

果然,一家电脑公司对她的建议很感兴趣。合作伊始,就产生很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因为信任,毕业时纷纷向这家公司预定或购买电脑。公司很快决定聘用她为业务代表,负责这块市场。

由于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开始走俏。她意识到:网络,将成为未来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网络知识培训业务,一定会有广阔的商机。那时她已经大四了,学业相对轻松,又面临找工作,所以她决定通过夜校寻求成功的途径。

夜校很赞同她的计划,很快便进入操作阶段,并聘请她为副校长,年终按所获纯利润的50%给她奖金。

很多人羡慕她,她对学弟学妹们的崇拜只用一句话作答最要懂得借别人的好母鸡生蛋。

无中生有的案例比比皆是。甲乙两个南方卖雨伞的人来到北方,半年后甲生意平平,乙却销售告罄。原来北方雨水少,用伞的人不多,甲喊破嗓子卖雨伞还有许多积压;而乙在晴天把阳伞固定在少女自行车上卖出,还在大港湾娱乐城、古钟公园等地方作为固定装饰用,就这么销售一空。美国拍中国的“花木兰”,美国原来并没有这个资源。许多注册商标和域名也是这样,只要用敏感和智慧注册一个自己根本不懂行的商标,也可无中生有带来财富。最怕你虽有这个产业,或者你就在这个商品的身边,却把“有”变成了“无”,让毫不相关的人和地方“无中生有”发了财。这就是虚拟经济有时高于实体经济、无形资产大于有形资产的道理。

要走无中生有的路,就要有眼光创新路,要走无中生有的路,就要有新方法,搭别人的车走自己路,或借用别人的路行自己的车。要走无中生有的路,还要有很高的心理素质,套用一句俗语就是:借鸡生蛋!

种瓜也能得豆

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你听说过“种瓜得豆”吗?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只要认真去做一件事,即使这件事本身没能成功,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如果注意失败中的意外发现,事情也许会有新的进展,这一进展反而导致了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成功。这就是“种瓜得豆”。

19世纪中叶,英国疟疾流行,治疗疟疾的天然奎宁不够用。德国化学家霍夫曼让学生柏琴试着从焦油中提炼奎宁。柏琴用了各种办法都没能把奎宁提炼出来,但却发现了一种紫红色的鲜艳的东西——氯化苯胺。这种东西作染料特别好。于是合成染料“阿尼林紫”便在柏琴手里诞生了。柏琴为此申请了专利,并办起了历史上第一家合成染料厂。在未能解决原定问题的情况下,有心的人却能用来解决另一种问题,看来“种瓜有时能得豆”。

其实,“想种瓜却得了豆”的事例很多。德国人亨利·施瓦德为了寻找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行星,他用望远镜对着太阳连续观察了5年,一直没有找到他所要找的行星,但却第一个发现了太阳的表面有太阳黑子存在。他继续观察、记录,后来通过对多年积累资料的分析研究,又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这一发现使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授予的金质奖章。20世纪50年代,英国一个农业科研小组原打算研究一种能促使植物生长的物质,未能如愿,然而却发现了一种能阻碍某些杂草生长的物质,于足除草剂就这样诞生了。

几种“瓜”能得到“豆”的人都善于细心观察分析。有时种“瓜”得了“豆”,由于表面现象的掩盖,即使留心你也难看出“豆”在哪里。1932年德国的杜马克发现了一种染剂,它对链球菌病具有特殊疗效。但他没有细心分析原因。后来法国化学家特雷夫对这种染剂细心分析,才知道有特殊疗效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是染剂,而是因为它包含了一种叫磺胺的物质。如果杜马克也能做到细心分析,磺胺也就可以更早地为人类服务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既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告诫,又有失败中也可获得意外成功的鼓励。在成败交替的人生旅途上,不妨小心翼翼地洗净失败的伤口看看系着成功的线端,或许好运正在那里等候着你。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分析,说不定哪一天你也能从“瓜地里”收获一大堆“豆子”呢。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业上却收效甚微,为此他很苦恼。有一天,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结果收获却很少。”法布尔同情、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个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又说:“是啊!我爱文学,我也爱科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的兴趣也很浓。为此,我把全部时间都用上了。”这时,法布尔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凸透镜,做了一个“小实验”让这位青年看:当凸透镜将太阳光集中在纸上一个点的时候,很快就将这张纸点燃了。接着,法布尔对有些惘然的青年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试试看,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启发。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其实,不仅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容易犯忽视有所不为和集中精力的毛病,而且有所专长的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

2005年4月10日,著名画家陈逸飞突然辞世的消息让许多艺术家哀伤之余又多有感叹。媒体称陈先生既是有名的画家,又是电影导演、制片人,还是文化商人、时尚企业家,有不少人说他是被累死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油画家说:“没想到他的生命会戛然而止。他太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了,他在拍摄导演电影《理发师》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对他的伤害太大了,可能是致命的。自从他涉足时尚产业后,画家的身份就暖昧起来,再也走回不到当年英雄主义画家的状态了。多重角色的承担是累人的,他在超负荷工作。”还有一个画家说:“陈逸飞是一个矛盾体,他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他原本可以画得更好,但躲不开名利场的各种诱惑。他向上帝要得太多,上帝却过于吝啬,连60虚岁的生日也不给他,这确实太悲惨了。陈逸飞是一个悲剧。”

少则得,多则惑。同时追逐两只兔子的人,一只兔子也抓不住。眉毛胡子一把抓,样样“通”的结果只能是样样“松”。人无所舍,必无所成。一方面,要善于集中精力,抓住机会,做好可以做好的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又要善于舍弃并不重要的事情或暂时不宜做的事情。“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老虎的屁股也摸得

常听人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大概因为老虎是兽中之王,张牙舞爪、威风凛凛的样子很能震慑人。可是,老虎虽然是猛兽,却也有真假之分。如何才能分辨是真老虎还是假老虎,是吃人血肉的老虎还是吓人的纸老虎?须得亲自摸一摸。

做人,须有一种气概:老虎屁股越是不让摸,我越得摸一摸。尤其作为一个现代人,就更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应该知道,权威不等于正确。

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欧洲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给他的乐谱在指挥演奏时,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他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们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终因趋同权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则不然,因此,他在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中摘取了桂冠。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卫·格罗斯曾经说过:“年轻人应该敢于把目标定得高远,敢于挑战权威,敢于雄心勃勃!”他说,如果没有30多年前的大胆设问和勇于挑战,30年后他和他的学生维尔切克也不会站在这个领奖台上。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也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人,他经过长期的观测,最终计算出太阳的体积要比地球大161倍。于是,他进一步想,这么一个比地球大许多的物体,会绕着地球旋转吗?他并没有把权威科学家托勒密的“地心说”当成圣经,而是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哥白尼每天都在为他的质疑而努力着,观测着,计算着,最后他终于创立了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哥白尼之所以有如此重大发现,主要是他敢于向权威挑战,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找出问题来。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局限性,权威们也不例外,他们的经验也只是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感性认识的初步概括和总结,有时候并不能反映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向权威挑战,在质疑中鉴别经验。

很多人满足于自己目前的成绩,不想也不敢向权威挑战,对一切权威的东西言听计从,结果让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禁锢,时间长了,惰性转变为对未知的惧怕,更不敢轻易接受挑战了。

一些谨小慎微的“安全专家”常常这样教育我们:要想取得成绩,就要保持熟悉的一切,就得用自己所习惯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不可怀疑和挑战权威的理论,更不要去承接那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否则就有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

固然,循规蹈矩的人用自己习惯的做法处理问题,一般不会犯大的错误。但仅做到不犯错误,在现今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成就一番事业是非常困难的。满足于现状、惧怕未知,不敢挑战权威理论和做法,就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自限,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只化为有限的成就,这样是不利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弄斧应到班门

成语“班门弄斧”,历来被人们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对于崇尚谦和的中国人来说,“献丑不如藏拙”。治学持有这样的态度,无疑于人进步有补。唐代诗仙李白登上黄鹤楼观光,吟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体现了大诗人的严谨作风。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这“班门弄斧”,也会成为厌学者的挡箭牌。“岂敢班门弄斧!”本来就不懂、不会,说上一句这样谦虚的话,便可以多喝点酒,少谈点问题,且能滥竿于行家之列得以优哉游哉。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真金不怕火炼,只有到班门去弄斧,才能知道自己的本领如何;是不是千里马,也只有到伯乐跟前遛遛才能显出真假。譬如下棋,厮杀一番,输给了高手,也高兴,如果赢了臭棋篓子,还眉飞色舞,那是盲目乐观,与向高手讨教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真正的“班门”并不森严。就拿鲁班来说,他虽身怀绝技,智慧过人,却并非目中无人。相传鲁班的弟子泰山,干活总是别出心裁,结果惹恼了鲁班,被鲁师傅撵出了“班门”。事过一年,鲁班在集市上看到有个人面前摆着精巧的竹制家具出卖。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竹制的家具竟是被他开除的徒弟泰山所制。鲁班自愧弗如,慨然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可见,有真学问、真本事的人,都是虚怀若谷的。

再如元朝大诗人萨天锡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可一位山东老汉读了摇了摇头。萨天锡请教老人,老人直言不讳地说:“此诗固然好,但‘闻’、‘听’二字其实一字。”萨天锡觉得老人说得有道理,就问应该为何字。老人告诉他应把“闻”字改为“看”字。萨天锡觉得把“闻天竺雨”改成“看天竺雨”有些不妥。老人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诗句,‘看’字即出于此处。”萨天锡心悦诚服,俯首下跪,一字拜师。

班门弄斧有时是走向成功的捷径。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大学之前,曾拜读了当时有名的权威教授苏家驹的一篇数学论文。经过自己的潜心推算和研究,发现里面有许多错误,于是发表了自己精心撰写的论文,对苏教授的某些观点加以更正,结果引起了数学界的轰动,更受到了苏教授的赏识。从此,在苏教授的指点下,华罗庚很快成了我国数学界的一颗明珠。倘若华罗庚不班门弄斧地发表自己的论文,他会很快引起轰动,引起苏教授的赏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