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生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7267700000014

第14章 心理养生(5)

2.幽默。幽默风趣的言行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欢乐的情绪,而且缓解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甚至能助人战胜危难和增强生活的信心。所以有人把幽默比喻为生活的调味品与润滑剂。

3.沉思。劳作之余,背靠椅子坐到一个最舒服的位置上,闭目静思,在愉快的心境中,回忆过去美好经历,或遐想未来的种种妙事。这种想象除了能使全身肌肉放松,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外,至少还有以下两方面的益处:一是对人体免疫系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增强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二是能让大脑的左侧从语言活动中解脱出并处于休息状态,让右脑充分发挥其直观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使善于语言思维和用手劳作者容易发生的左脑疲劳获得消除,使左右脑得到平衡作用,利于大脑功能的完善。

如何改掉爱“唠叨”的习惯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唠叨”一旦成为习惯,不但家人烦,外人烦,自己事后也常常后悔。

“唠叨”有三种类型:①强调型。对别人做事不放心,反复叮咛,常常惹得火气盛的年轻人公开顶撞,行为上反而出现逆反现象,真是“好心不得好报”。②发泄型。由于对眼前的事情“看不惯”,就一味地发牢骚,怨这怨那,常常惹得周围人避之不及,甚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或破裂。③混合型。即以上两种类型行为表现集于一身,其危害更为严重。

那么,如何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呢?

1.用录音机把“唠叨”的话录下来,每天早晨自己反复听3遍,连续听3天。如果没有录音机,请在场的人完整复述一二遍也可。用这种“厌恶疗法”,可使自己亲身体味到“唠叨”给人带来的烦恼,有助于改掉爱“唠叨”的毛病。

2.找一个无人的地方,把自己内心的牢骚发泄出来。如果是在家中,也可面对发泄对象的照片或画像,这样更易把不良情绪宣泄净尽,既可康复情绪,又不伤人。

3.对轻度“唠叨”者,可尝试使用“活动替代法”或“转移疗法”。即当要发牢骚的时候,舌头在口腔中反复转动1~3分钟,以此代替“唠叨”,并提醒自己回忆每次“唠叨”之后的不良后果。如此法不见效,可暂时离开这种情境,避开眼前的不良刺激。眼不见,心不烦,待情绪调整好后,再回到原来地方,时过境迁,“唠叨”就会自然而止。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近年来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良好的情绪可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某些生理功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一个人多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会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这种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会使人心情轻松愉快,而一个心情愉快的人,免疫力高,抵抗力强,就不容易生病。

生闷气无助健康

爱生闷气不好。生闷气,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会生活的人,都懂得自我解脱,自我调节,遇到烦恼的事能够不想它或驱走它。而爱生闷气的人则不然,而常把盲目的、无用的怨恨和遗憾留在自己的思绪里,不能摆脱心中的烦闷。这不是在自我折磨吗?

从心理上讲,生闷气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是一种消极的甚至是有破坏性的心境。我国古代医书上就写着“百病之生于气也”,“怒伤肝,忧伤肺”,不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内脏活动和内分泌系统失常,胃口不佳,消化不良。长期烦闷、苦恼,还会导致血压升高和冠心病。

情绪不好,记忆力要减弱,思维能力也受影响,必然会影响工作和学习。

爱生闷气,也影响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成天闷闷不乐,是难于交到朋友的。

生闷气,并不都是因为生活中遇到不幸事件、不如意事情的产物,它更多的是人的主观内在素质的弱点造成的。许多身处逆境的人,正是因为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才有所作为,使事业有成的。倒是平时生活安逸、舒适惯了的人,往往稍遇一点小波折就经受不了,被苦恼、伤心缠住,不得解脱。总幻想生活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惧怕困难,困难来了没有心理准备,又不能克服,就只有苦恼、生闷气和叹息了。性格内向的人爱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常常郁积于心,不肯向人吐露,陷于焦虑、苦闷之中而不能自拔。过于注意自我,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也会爱生闷气。想得到的利益而没得到时,有“患失之忧”,得到了又产生“患得之忧”。总之,得也忧,失也忧;进也忧,退也忧;一天到晚忧心忡忡。

“无事觅闲愁”。无所事事,对生活总怀有空虚、寂寞感,总觉得百无聊赖,也会常有无名之忧闷。

怎样消除爱生闷气的毛病呢?可试用以下方法:

1.拓宽心胸:凡事想开些,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总要为社会、为他人做些贡献。有所追求,心胸就会变得开阔。心底无私天地宽。与人相处也要“淡化自我”,经常想一想“为别人做点什么”。一位哲人说过,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如果只是一个心眼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就会陷入永无止境的苦恼之中。

2.扩大社交: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个人的狭窄天地里跳出来。当把个人融化到集体之中,成为集体生活中积极的一员时,就会与多数人共命运,同欢乐,就会有一种充实感、安全感、依托感了。心理学家忠告说,不要把苦闷、不说埋在心中,可将困难和挫折向亲人、挚友、四邻倾诉。有人倾听你的心声。理解你的感情,就不会生闷气了。身边一时没有人,可以给朋友写封信倾诉,这也是一种与外界交流的好方法。

3.充实知识:读书学习是消除闲愁的良方。张海迪在受到疾病折磨时,忘情地读书,忘记了忧愁,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知识能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给人无穷无尽的乐趣。“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刻啊!

4.善于调适: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喜欢文学,社会却安排搞财会;想读大学却没考取;喜欢的情人,他(她)却并不爱你。心理不健康者,遇到这类事就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天天生闷气。一句格言说:“当人们不能改变现实时,理智的办法是改变自己对现实的态度。”要善于及时调适,适时调整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包括降低一些期待值),就可以少生或不生闷气了。

5.不要自寻烦恼:要善于从自己身边寻找欢乐。乐观心情能使人变得豁达、坚强,还可帮助自己抵御消极情绪的侵蚀。干同一工种、在同一单位工作,有人觉得“太累、单调、没劲”,有的却潜心搞技术革新,改变生产条件,在改革中品尝成功的欢乐。有人一天是“三饱一倒”,有人却在业余生活内安排了集邮、养鱼、滑冰、摄影等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身边就有欢乐,关键是要善于寻找和创造。

6.转移心理活动方向:生闷气这种情绪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暂时性联系,当遇到不愉快、倒霉的事时,感官将这些刺激上传至大脑,使其产生与之相应的不愉快的情绪,在脑中形成一个优势中心。如果老想这事,那么不愉快的信息还会不断传人大脑,不断加强优势中心,“闷气”会越生越重。如果转移一下心理活动方向(比如去看一场电影,听一段乐曲或去游泳),新的愉快信息的传人,就会抑制不良情绪优势中心的形成。注意力转移了,生闷气的情绪便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十笑长寿歌

一笑心舒畅,七笑减压力

二笑烦恼跑,八笑除疲劳,

三笑增气量,九笑驱愁苦,

四笑怨恨消,十笑病魔逃,

五笑提精神,欢乐时常笑,

六笑包袱抛,长寿乐逍遥。

为了健康须摒弃惰性

惰性系指懒散,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的一种消极心理表现。简单说来,就是不愿动脑、不愿动手。医学心理学认为,惰性对身心健康有以下危害:

1.使思维迟钝:人的大脑也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勤于用脑的人,能使大脑增加释放脑啡肽等特殊生化物质,脑内的核糖核酸含量比一般人平均水平要高10%~20%。核糖核酸能促进脑垂体分泌神经激素——多肽组成的新的蛋白质分子——“记忆分子”。它对促进记忆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懒惰的人由于大脑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脑啡肽及核糖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和水平降低。长期下去,大脑功能就会呈渐进性退化,思维逐渐迟钝,分析和判断能力亦下降。

2.机体素质下降:懒散者四肢不勤活动甚少,长此以往,机体得不到锻炼,体力消耗减少,热能的“收入”大于“支出”,身体就会逐渐发胖,以至罹患多种疾病。体力活动少,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会“适应性”下降。另外,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是按用进废退规律变化的。因此,懒散必然会使机体素质下降。

3.殃及人际关系:懒惰之人甘居平庸,不求上进,自然会引起周围人的不满,以致使自己产生消极情绪,如忧郁、沮丧、怨恨、烦躁、愤懑等。这种情绪的表露。会加剧人际间的矛盾,使关系恶化,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4.导致未老先衰: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的健康有赖于心理上的平衡。有赖于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惰性可降低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而出现未老先衰。有资料表明,情绪经常处于较差状态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比一般人高3.5倍,心脏过早出现衰退现象。

5.易患心身性疾病:惰性产生的消极情绪,可引起体内一系列恶性生理、生化改变,影响内分泌功能,使机体罹患心身性疾病,如心悸、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高血压等,这是一个大范围的综合症。心身病的出现又可加重紧张心理,对心身病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惰性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为了健康需要摒弃惰性,惰性之危害甚多,确实应该摒弃。

为人处世十诀

1.保留意见:过分争执无益自己且又有失涵养。通常,应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发表意见,让人们捉摸不定。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2.认识自己:促进自己最突出的天赋,并培养其它方面。只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把握住它,则所有的人都会在某事显赫。

3.决不夸张:夸张有损真实,并容易使人对你的看法产生怀疑。精明者克制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说话简明扼要,决不夸张抬高自己。过高地估价自己是说谎的一种形式。它能损坏你的声誉,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十分不好影响。有损你的风雅和才智。

4.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精力在杂事上,要维护好同事间的关系。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则别人将会对你感到乏味。必须使人们总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点的人会使人保持期望,不会埋没你的天资。

5.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谦虚、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把朋友当作教师,将有用的学识和幽默的言语融合在一起,你所说的话定会受到赞扬,你听到的定是学问。

6.言简意赅:简洁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而你则会达不到目的。简洁明了清晰的声调,一定会使你事半功倍。

7.决不自高自大:把自己的长外常挂在嘴边,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优点。这无形贬低了别人而抬高了自己,其结果则是使别人更看轻你。

8.决不抱怨:抱怨会使你丧失信誉。自己做的事没成功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使事情圆满。适度的检讨自己,并不会使人看轻你,相反总强调客观原因,报怨这,报怨那,只会使别人轻视你。

9.不要说谎、失信:对朋友同事说谎会失去朋友同事的信任,使朋友、同事难再相信你,这是你最大的损失。要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做不到的宁可不说。

10.目光远大:当财运亨通时要想到贫穷,这很容易做到。聪明人为冬天准备。一定要多交朋友。维护好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总有一天你会看重现在看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人或事。

心理“按摩”促健康

心理“按摩”的方法很多,简单易行的有以下几种:

幽默:幽默能驱走烦恼,使痛苦变成欢乐,使尴尬变为融洽。家庭中有了幽默,便有了欢乐和幸福;夫妻间有了幽默,便能相知有素。

逗笑:一笑解千愁。笑是心理健康的润滑剂,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有利于消除心理疲劳、活跃生活气氛。生活中有了笑声,就有了美的呼吸。在亲友心情不快之时,你不妨逗他一笑;自身产生苦恼时,你不妨想件亲历的趣事引发一笑。

听歌:古今中外都有音乐疗疾之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使人从中获得力量。听歌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能调节人的情绪,每当心情沮丧之时,不妨听一曲你所喜爱的歌,让它把你带入另一天地。

赏花:花草是美的象征,赏花是用心灵的窗户进行心理“按摩”的好方法。置身花木之中,以花为伴,与花交友,可使人心舒气爽,忘却心中不快。你不妨在阳台或室内育几株花,视为伙伴。

自娱:时不时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便能活跃家庭气氛,丰富家庭生活,密切老幼关系,增进友爱,这样,亲人之间就多了互敬互爱,少了口角纠纷。

心理健康的维护

1.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3.结交知己,与人为善。

4.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心理健康三标准

认识自己: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又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这种自卑与自负皆不利于自我成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悦纳自己:自己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条标准。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自己能如实了解自己,而且还要对自己愉快地接纳。悦纳自己不是说要宽容或欣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说自己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仍然喜欢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

调适自己: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个人必须经常调适自己,以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能或不会调适自己的人,就会经常产生心理问题,只有经常很好地调适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以上三方面心理健康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现在每个人的情绪上。

心理养生,古已有之

其实,心理养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古代人就很注重心理养生。我们来看一看古人为我们开出的心理养生处方:

养心为主,节食为辅,概括为“清心寡欲”,即,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老子有“无为而无不为”、“平和无欲”及“惜精爱气”的主张,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感慨,朱熹则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清心寡欲”的妙处:“饱食当肉,不淫当斋,缓步当车,天灾是福,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多精神为富,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告诫人们养生以养心为主,心清则无灾,此乃人生大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