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吉朋斯在演讲《罪恶》这个题目时,也说出了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声明:“美国人是文明中最严重的罪犯民族。这种说法固然令人震惊,但同样令人震惊的是,这却是事实。俄亥俄州克里夫兰的谋杀犯人数是伦敦的6倍。按照人口比例来看,它的抢劫人数是伦敦的170倍。每年在克里夫兰被歹徒抢劫或企图抢劫而遭到攻击的人数,比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斯等地被抢的人数的总和还多。每年在圣路易市遭人谋杀的人数,多过英格兰与威尔斯。纽约市谋杀案的次数多过法国全国,也超过德国、意大利或英国。这里面有一项令人感到悲哀的事实:罪犯并未受到惩罚。如果你谋杀了一个人,你因此而被处死的可能性不到1%。在座的各位都是追求和平的善良公民,但你们死于癌症的机会,却是你枪杀了一个人而被绞死的机会的10倍。”
这段开场白是成功的,因为吉朋斯的言语之间流露出无比的力量与热诚。他的演讲辞充满了活力,具有鲜活的生命。不过,也有一些人在演讲犯罪问题时,以相似的例子来做为开场白,但他们的开场白却显得很平凡。为什么?只不过是一些空言空语罢了。他们的结构技巧无懈可击,但他们的精神却等于零。
他们的态度破坏削弱了他们所说的一切。讲演一开始便作惊人之语的方法之所以能建立与听众的接触,是由于它震撼了听众的思想。这是一种“震撼技巧”,利用出人意料以达到吸引听众的注意并使之集中于讲演题材的方法。
在华府,有名学生,也使用了这种引发好奇的方法。她的芳名是梅格·席尔。以下是她的开场白:“有整整10年的时间,我曾是囚犯。不是在寻常的监狱,而是在以忧虑自己的低劣为狱墙,以惧怕批评为狱篱的监狱。”
开场白应该平易近人,就像平常与人促膝而谈一样。有个方法很有效,可以知道你的开场白是否真像平常谈话一般,那就是在餐桌上试讲。如果你开讲的方式不够平易,上不了餐桌,那么,恐怕对听众就不够亲切。
一般比较常见的问题是,本来应该引起听众兴趣的开头,往往是讲演中最枯燥的部分。譬如说一个讲演者这样开始:“要信赖上帝,并且相信你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开头说教意味浓重,很像白水煮白菜。再听听他第二句话:它渐渐有意思了,其中有着心脏的悸动:“1918年我母亲新寡,有3个孩子要养育,却身无分文……”为什么那个讲演人不第一句话就叙说寡母领着3个嗷嗷待哺的幼儿奋斗求生的事情?
如想引起听众的兴趣,勿以绪言开始,应一开始便跃人故事的核心,置身于故事之中。法兰克·毕杰就是这么做的。他是《我如何在销售行业中奋起成功》一书的作者,也是悬疑大师,能够在第一句话里便制造悬念。在美国青商会的赞助下,他和我曾在全美各地做巡回讲演,讲说有关销售的事情。他讲演“热心”,开头的方式更高妙无比,总是叫人由衷地赞佩。一不讲道,二不训话,三不说教,四无概括的言论,他一开口就跃人题目的核心。他谈热心是这样开始的:“在我开始成为职业棒球选手后不久,我遭遇到一生中最教我震惊的一件事情……”
这样的开始会对听众产生什么效果?我亲眼见到了反应——他顿时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人人都急着想听听,他为何会震惊,以及他怎么办。
听众尤其喜欢听演说者叙述自已生活经验中的故事。罗素·康威尔发表那篇著名的演说《如何寻找机会》多达6000多次,收入数百万美元之多。他那篇最著名的演说是如何开头的呢?“1870年,我们前往格里斯河游历。我们在巴格达雇用一位向导,请他引导我们参观波斯波里斯、尼维及巴比伦等古迹。”
这就是他的开场白——一段故事。这是最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方式。这种开场白几乎万无一失。它向前迈进,我们紧跟在后,想要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情。
在某一期的《星期六晚邮》中,有两篇作品是以故事作为开头的,兹摘录于下:一把左轮手枪发出的尖锐枪声,划破了死寂的夜空……
在7月的第一个星期中,丹佛市的山景旅馆发生了一件事。就这件事的本身来说,只是小事一件,但从它可能造成的后果来看,事情可不算太小。这件事引起旅馆经理哥贝尔的强烈好奇心,因此他把此事告诉山景旅馆的老板史提夫·法拉雷。几天后,法拉雷先生前往他属下的几家旅馆进行视察时,又把这件事告诉别处六家旅馆的人员。
请注意,这两段开场白都有悬念。它们一开始就产生了效果,引起你的好奇心。你希望念下去;你想要知道更多的内容;你想要发掘出这两篇作品究竟想说些什么。
只要能运用这种说故事的技巧来引起听众的好奇心,即使是缺乏经验的生手,也能成功地制造出一个很好的开场白。讲演和谈话一样,要想俘虏他人,使之信服自己,靠的是人的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有一对新婚夫妇,在婚礼上有人提出让他们介绍恋爱经过。女方说:“有次我突然被他叫了声小名,从此无可救药,就这样把我俘虏过去了。”话音刚落,引起了人们的大笑。原来男方过去一直以姓名称呼她,突然称她的昵称,两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从此难解难分。谈恋爱是如此,其他场合也如此。
面对高高在上的对手,先强调其能力满足其自尊,也可轻易“俘虏”他。因为无论什么人,总希望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即使明知是奉承话,仍然欣喜接受。而且自信愈高的人,愈有这种倾向。有位上司,他让一位下属到偏远地区就职的谈话技巧是这样的,他先把那个下属要去的地方营业状况说得一团糟,然后以无限信任的语气说:“如果长此下去,那个营业处非关门不可,幸而现在有你,只要你能到那边,必能起死回生,使业务蒸蒸日上。”被派往偏远地区,原本是任谁心情都不会愉快的,但听了这么受重视的一番话,不仅不泄气,反而还打算好好干一番呢。
明知提出对对方不利的条件,对方听了会不高兴,还得去试着把他“俘虏”过来,这是交涉场合中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处理好这一难题的方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笼络感情。遇到这种情况时,在开始谈话之前,应尽量抢先一步把对方的情感“俘虏”过来。比如在谈正题之前可以说:“当然,我明知会挨骂,还是要说……”,“冒着你会不愉快的危险……”
只要说与此相类似的话,对方肯定不会骂你,反而会觉得你憨得可爱,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对方“俘虏”过来了。当演讲进行到某一阶段,对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更为苛刻的条件时,你不得不有所表示,以便演讲不致陷入僵局。
但你又无权对对方的要求做出承诺,于是,你可以使用金蝉脱壳计,声明公司未授权于你达成这种协议,一切都要向公司请示之后再说。
另一种情况是,演讲者有权对某一问题做出决定,但他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得到更多的东西,也宣布自己对此无法决定。金蝉脱壳,可谓高矣。
这都是演讲者故意施展出的手法,或可算最后的一张王牌。面对这张王牌,对方往往无话可说,于是一切都得等他向公司请示后再说,演讲被搁置,一旦继续又需耗费大量时间。
金蝉脱壳的好处是让己方赢得时间,取得演讲主动权。在向公司请示(或根本就不请示)的这段空闲时间内,可以仔细研究,周密布置,找出演讲症结所在,找到解决办法,在接下来的演讲中,伺机抛出己方方案,战胜对方于演讲桌上。
当然,金蝉脱壳用到关键时刻上方能起到奇特的效果。如果演讲一开始就说自己职权有限,那是很危险的,它会使对方误会:你连这点问题都无权做出回答,以后的演讲你更无法做出决定,那还演讲什么呢?
如果想让演讲顺利进行,双方必须齐心协力,以适当的速度朝着达成协议的目标前进,共同交换条件,彼此都适当地做出一些让步。如果一方没有足够的权力做出允诺,那么演讲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就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来弥补彼此之间的裂痕。有时候,演讲一方坚守立场,告诉对方超过这个标准,无论达成什么样的协议都不会被公司领导认可,那么,另一方也许不得不做出适当的让步。
演讲桌上无论哪一方提出职权有限,都会影响彼此的合作。它会使演讲进展缓慢,甚至影响到达成协议的时间和速度,也给演讲者原先的期望值泼上一瓢冷水,使演讲更加复杂,达成协议更加困难。
所以,聪明的演讲者往往在演讲开始时就会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当明确了演讲的目标、计划和进展速度,了解了对方成员的个性及头衔后,就可以问他:“你有最后决定的权力吗?”即使演讲达到最后的关键阶段,对方的权限确实到此为止,那你也不要让步,至少表面上要虚张声势,对他施加各种影响,争取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成协议。这样可赢得时间,也可避免演讲搁置一段时间后重开所带来的不便。
措词的准确
正如我们平常所说,我们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掌握的知识一定也有很多的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多借鉴一些别人的成功经验。从而补充我们所欠缺的信息量。也正因如此,有时候出一些错,也是在所难免的。
一般来说,别人只根据四件事情来评估我们,并将我们分类:我们做什么,我们看起来什么样子,我们说些什么,我们怎么说。然而,有很多人糊里糊涂地度过一生,在离开学校后,还不晓得要努力增加自己的词汇和掌握各种字义。他们习惯于使用那些已在街头及办公室使用过度及意义虚幻的词句,谈话缺乏明确性及特殊性。
有一次,一位陌生的英国游客和我聊天,他先自我介绍一番,然后开始大谈他在罗马这个“永恒之城”的游历经验。他说了不到3分钟,错误词汇就纷纷出笼。那天早晨,当这位游客起身时,也许他特地擦亮了皮鞋,穿上一尘不染的漂亮衣服,企图维持自己的自尊,争取旁人对他的尊敬。但他却未能擦亮他的词汇,说出毫无瑕疵的句子。他在向某位女士搭讪时,如果未脱下帽子,他可能会感到很惭愧,但是,他却不会惭愧他用错了语法,冒犯了听他说话的人的耳朵。根据他所说的话,他等于站在那儿暴露自己,接受旁人的判断及分类。他使用英语的可悲能力,等于不断地向这个世界宣示,他不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
艾略特博士在担任哈佛大学校长1/3世纪之久后曾宣称:“我认为,在一位淑女或绅士的教育中,只有一项必修的心理技能,那就是正确而优雅地使用他(她)的本国语言。”
这是一句意义深远的声明,值得人们深思。
林肯的律师伙伴贺恩登在盖茨堡演说的几年前,曾送了一本巴克尔的演说全集给林肯。林肯读完了全书,并且记下书中的这句话:“民主就是直接自治,由全民治理,属于全体人民,由全体人民分享。”
而巴克尔的这句话可能借自韦伯斯,因为韦伯斯在一封写给海尼的复函中说:“民主政府是为人民而设立的,由人民组成的,对人民负有责任。”韦伯斯则可能借自门罗总统。门罗总统在几十年前发表过相同的看法。而门罗总统又该感谢谁呢?
在门罗出生的500年前,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利夫在圣经的英译本前文中说:这本圣经是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而翻译的。远在威克利夫之前,在耶稣基督诞生的四百多年前,克莱翁在向古雅典市民发表演说时,也曾谈及一位统治者应为“民有、民治及民享”。而克莱翁究竟是从哪位祖先那儿获得这个观念的,那已是不能考证的古老往事了。
人们经常都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说话,但无意识中,很多人都喜欢借用别人所说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自我扩大欲在起作用,表示还有更多的人和自己意见一致。特别表现在借用名人的名言、格言方面,就更提高了自己说话的权威性。有时,只要是名人、权威人士说的话,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显得意义重大,别具光彩。
古希腊著名的演讲家、政治家狄摩西尼斯曾抄写了历史学家修西底斯的历史著作八遍,希望能学会这位历史学家华现高贵又感人的措辞。结果两千年后,威尔逊总统为了改进自己的演讲风格,又特别去研究狄摩西尼斯的作品。英国著名演讲家阿斯奎斯发现,阅读大哲学家伯莱主教的著作,是对自己最好的训练。
美国著名的女作家珍妮·赫斯特曾经对我说,她有的时候会把写好的句子一改再改,通常要改写50到100次。有一次她特意统计了一下,发现竟然把一个句子改了整整104次。
另一位女作家乌勒坦诚地说,有时候会花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只为从一篇即将在报纸联合刊登的短篇小说删去一两个句子。
美国著名作家大卫的小说里的每一个词,都是从能想到的无数的词中挑选出来的。每一个确定要使用的词,经过他一丝不苟的判断,都经得起考验。他采用“淘汰”的原则,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页,甚至整篇小说,都这样写了一遍又一遍。
如果他希望描述一辆汽车转弯驶进大门,首先进行烦琐的叙述,任何细节都不放过,再一一删除思索出来的这些细节。每删除一次,他就问自己:“我要描述的情景是不是仍然存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就把刚刚删除的细节又放回原处,试着删除其他的细节。如此一一删减,在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简洁而清楚的文字。正因为这样,他的小说和爱情故事才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
成功的作家都十分重视准确使用语言和准确表达的重要性。我希望借此能够鼓励学习演讲的人们对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更有兴趣。
说话要得体
要交际就要说话。说话的技巧实在太重要了,语言就是力量。因此,追求讲话的技巧,便成为开放的社会中一个热门课题。任何人都期望自己成为“很会说话的人”,不希望自己因说话上的缺陷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史密斯教授是位颇有名气的作家,而且在学院里非常活跃,设计演说与口才发挥都不错,他谈锋犀利,语调铿锵,演讲的才能堪与节目主持人媲美,因此,常被各个学校邀请去发表演讲。
可是,他在某一院校的演讲却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原来,该校的女生较多,可是密斯教授在该校对女学生进行演讲时。竟然提到妇女学生读的书,不外乎一些爱情小说和生活杂志,很难找到一些具有学术性的读物。这不等于说:你们是一群没用的家伙吗?不论史密斯教授演讲的主要内容有多精彩,有了这种不得体的论断,又如何能引起女学生的认同感呢?可见,说话得体至关重要。
有一位拳击选手,拳术精妙,却不善于言语,甚至因此而影响了他的知名度。有一次,拳击手参赛时膝盖受了伤,当时他没有拖延时问,立即要求停止比赛,他说:“我膝盖的伤还不至于到不能比赛的程度,但为了不影响观众看比赛的兴致,还是要求停赛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