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CSA型农场
CSA是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的简称,是关于农业及粮食分配的一种新型社会经济学模式。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德国、瑞士与日本,是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生产有机食品并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达成供需协议,消费者以会员形式提前支付费用,农场再进行生产,提供新鲜安全的当季农产品。用户可参与劳动,亲手种植、采摘、收获,或者直接运送给预定客户。这一概念的出现是由于城市人与土地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少的人了解食品的来源和生产者,出于关注土地健康和成乡关系才出现的。
目前,CSA模式在欧洲、美洲及亚洲都有了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盛行。1986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第一个CSA农场,现在美国已经有几千家农场采用这种模式,约覆盖30万家庭,影响人群近百万,他们强调“吃在当地,吃在当季”的理念。
在有机农业最为发达的欧洲,各具特色的传统小农场更是比比皆是。德国的开心小农场已经有3000万平方米。丹麦的第一个家庭CSA农场Aarstiderne经过十几年发展,如今已经拥有8万户会员,他们用木质箱子给会员配送蔬菜与食物,是世界上最大的箱式蔬菜配送公司。
CSA推行的是有机农作物生产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它把城市消费者和当地的农场或者农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本地经济、生态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02有多美好也有多艰难
2011年春天,我的农场刚刚开张,有两位男士特意从天津开车过来。聊了一阵,听我讲了农业的成本和风险后,他们说:“做农场这事多有意思啊,要是能有收益那就完美了。”我说:“跟你们做工程项目肯定没法比。”他们不死心,说经常看中央七套,说你看报道的那些农民不都很赚钱么,电视台肯定不会骗人吧?
怎么说呢?每个行业都有赚钱的,也有赔钱的。不过,只凭着一腔热情投入到农业中来的,很多都铩羽而归。
做农业,有多美好,就有多艰难。
村里可以出租的地块经常走马灯一样换租户。农民们在地头聊起来:“东边那块地又让城里人租了。”“哦,干吗的?”“听说要种菜种果树。”“嗨,看着吧,搞不好种一年,顶多坚持两年就得跑。以为种地那么容易。就算会种,他们也付不了咱们这份辛苦。”“是啊!”
我们旁边一块地就是这样,一会儿来种地,过了几个月又换个养羊的。有个来种地的人曾经设想种小米,村里人跟他说小米产量低,他说没关系,我可以卖得价格高点。结果第一年,他先播种再浇水,大水一浇太阳又一暴晒,地板结了,没出多少苗,最后就没有收成。有几个从城里来租地养羊的,养了两年,他们家的羊就是不繁殖。养羊都是自己繁殖的,每年母羊生产,小羊随羊群长大,这就有了收益。但是他家养的每次怀孕了都流产,每只都一样。因为数量一直不增加,他们自然没什么收益,还要早出晚归搭上人力。最后,一位农民发现,后来是他们羊圈的门坎有点高,每天早上羊挤着往外跑的时候,怀孕到一定程度的母羊肚子因太大,都会被门坎刮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是美好的。但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耕种也是很辛苦的。
不仅如此,当你有了一块地,如果你不是只种着玩玩,或者等待哪天这块地能升值,而是想从这块地获取收益,或者至少不让你赔钱,那么你就是在经营。一旦成为经营,这就涉及了一个行业,一门生意,需要考虑一系列的问题。
不管是一个农民种着一亩地,还是一个团队、一个公司操作着几百上千亩地,都一样,只要涉及到生产、管理、技术、财务、营销、市场等各个环节,那就变成一门生意。
不要小看一个种着两亩地的菜农,他要每年审时度势决定自己这一季该种什么品种;他要计算这一季的投入与收益是否值得去做;他要不断学习和总结种植这个品种的技术;他要自己管理自己的劳动时间,或者农忙时请两个劳动力;他要多认识几个菜贩子有所选择,能让自己一斤菜能多卖几分钱,或者自己会上网看蔬菜行情以便和菜贩子讨价还价;他还要独自面对来自市场与自然的各种风险。
而很多盲目进入农业而惨淡收场的人最初犯的都是轻敌的错误。被田园生活的美好鼓舞着,被从小潜移默化形成的什么都做不好也能去做农民的思想误导,不懂技术,不懂市场,不懂风险,等真正踏进农业圈,才发现这可不那么好玩。
如果你是认真想做农业,那么首先请你认识到:农业是三高一长的特性。三高,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一长,周期长。
农业绝不是像大家想象的,什么都干不了了就能去种地。因为这是和动物、植物与自然充分合作才能有成果的行业,不对你的工作对象有足够多的认识,只要一违背它们的客观规律,立刻就能吃到苦果。
当然,做农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里只是提醒有热情做农业的朋友们,先不要轻敌。
03我的生意经
CSA农场很多都是从小起步,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刚起步阶段,大致说来分为这几块事务:最核心的是产品,以及相关的服务;然后是生产资料,包括土地、设施、农资等;第三是生产,包括生产者、技术、管理等等;最关键还要有谁来买这些产品(或服务),也就是客户。
第一,产品。这是根本。我的农场的产品就是健康蔬菜篮。
种植过程完全按照我们的理念与承诺,不用化学性的农药、化肥,面粉、酸菜、豆芽等农场自制产品完全不加添加剂,保证食材安全、健康。
菜篮分为大中小三个档次,以便客户依据家庭人口与吃蔬菜多少的量来选择,每周配送到客户家里。品种主要由农场来搭配,一般一个最小的菜篮里至少会有10种蔬菜,每种蔬菜大概是做一顿的量。
为了能让大家尽量吃得开心一些,农场会努力种植多种作物,在物产丰富的时节小菜篮经常装不全所有的菜品,需要每周做记录,下次再给大家轮换一些品种。
除了蔬菜,我们也种植小麦、玉米、黄豆、绿豆、花生、油葵、豌豆、蚕豆这样的大田作物,给大家提供面粉、玉米面、花生油、葵花籽油等。自己种的黄豆为了冬天做豆腐,还有开春用自己种的绿豆、黄豆、豌豆、蚕豆给大家做豆芽和发芽豆。
第二,不管种植还是养殖,必须要有一块土地,还要有相应的设施,同时还要考虑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安全、交通等各种问题。如果已经有了明确生产目标,选地的时候最好有很懂相关生产技术的人一起去。如果已经有了一块地,同样需要懂农业的人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最适合生产的产品。
另外,每个村落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如何融入这个系统或者说和周边保持良好关系是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我因为是回自己家乡做农场,基本没有这些问题。只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过很多起冲突,有时候这些矛盾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因为双方底层逻辑代码相差太大,同一个事情,大家默认的理解完全不同。
第三,生产。先说劳动力,如今农业方面的劳动力是个很大问题,大家都在问“将来谁种地?”现在愿意到农田里工作的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年轻一些的只愿意到工厂打工,更年轻一些的就不用说了。单单是要被太阳晒黑、指甲缝里要沾泥这个事情就有很多年轻人们无法接受的。我们的农场也有这个问题。记得第一年我让负责摘菜的人去摘马齿苋,摘回来我一看,好多都是顶上已经长了花骨朵的,明显已经老了。我说地里不是长了很多吗,要嫩的。结果摘回来还是一样。后来我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眼花了,看不太清楚。
我已经反复说了,农业是高科技行业,真正的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技术人员也很短缺。农业的劳动对象种类太多了,每种植物、动物背后都有专家,因为每种动植物都是个独特的品种。另外就是有机农业原本就不是主流农业,相关人才更少。
当然,种地这个事情也是伸缩性很大。植物嘛,要说好种也好种,只要是种子,给它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都可以种出来。要说难种也难种,因为如果想种好,产量高、质量好、效率高,那也真是技术无极限。以前我看到我们附近的农民种西红柿,种的好的也就亩产一两万斤,后来看到一本写日本人种西红柿的书,人家就是把西红柿特性研究透了,然后因势利导,经过实践总结出一套办法,可以亩产三四万斤。
除了具体种养殖的技术,还有很多外围相关技术。比如修建温室,随便建一个肯定也能用,但是要想效率高,需要考虑的因素就很多了。比如你所在地区的纬度,冬天太阳很低的时候两个温室要间隔最少多少中间的温室才能不被前面的挡住。要知道,温室主要就是靠太阳来提升温度的,冬天不怕刮大风,就怕没太阳。冬天的阳光是很珍贵的,因为昼短夜长,能晒到阳光的时间本来就很短,如果再被遮住一阵,温室的效率就降低很多。其实建温室是有专业书籍的,相当专业,要考虑纬度、结构、材料、采光、抗风等等因素,可以是建筑的一个小分支。
最后是客户。有没有客户,是农场能否经营下去的关键。鉴于CSA原本就是为了避免现代社会商业链条过长,消费者不认识生产者,而导致弄虚作假,互相不信任;CSA原本就是鼓励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对接,可以面对面互相了解,少一些商业气息,多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信任,我的农场最开始的会员都是一些熟人、以及熟人的熟人。
农场后来客户的发展,也主要是基于客户口碑宣传。因为我们一直认为,品质是关键,所以这3年来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种好菜这件事上,只有很小一部分精力用在宣传上,没有印制过彩色宣传页,没有做过系统的推广,只是平时发发微博,主要靠用户口碑传播。
经过3年多的努力,农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与客户服务经验。蔬菜品种、品质得到了现有客户的一致好评。
商业社会发展至今,各种商业理论、模式、手段层出不穷。但是农业就是基础的行业,产品质量还是要先保证。尤其是我们这种种蔬菜的,这是大家每天需要吃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这些真正掏自己钱来买菜的客户,想买的不是商品的其他外延性功能,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