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叱咤英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7256700000018

第18章 彭德怀(1)

1.非凡的一生

彭德怀,原名彭得华,湖南湘潭人。1898年出生,1916年进入湖南湘军当兵。1922年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1923年毕业,任湘军连长。1926年任营长,不久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冬任代理团长。1928年1月任团长。同年4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毅然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与滕代远、黄公略率部发动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任军长。11月率领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在井冈山坚持斗争。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总指挥。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参与指挥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功勋。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0月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先后任抗彭德怀在前线指挥。日先锋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指挥了东征和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协助朱德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在华北组织发动百团大战,使日本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1943年9月回延安,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华北敌后抗战。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编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放弃延安后,指挥3万部队在陕北与敌23万人周旋作战,连战皆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战略决战阶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经过著名的五次战役,粉碎了美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2年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因为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为民请愿,而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免去国防部长职务。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为“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他是一代名将,毛泽东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2.指挥百团大战

1939年12月,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

一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收到来自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等人发来的一份绝密电报。电报说:

“敌最近修路的目的同过去不同……一是以深沟高垒连接碉堡,把根据地划成不能相互联系支援的孤立的小块,便于敌逐次分区搜剿。第二种修法是汽车路的联络向外连筑,敌汽车在路上不断运动,阻挡我军出入其圈内。”电报建议:我八路军“绝不能让敌修成”,否则“将造成坚持游击战争的极端困难局面”。

由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亲自策划的这一恶毒阴谋,自然引起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的警惕。

经过多方缜密的研究和精心的运筹,一个出奇制胜的作战计划产生了。

1940年7月22日清晨,一封注明“十万火急”字样的绝密电报,从八路军总部发往分处敌后的各师、军区领导人: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发往延安中央军委,发给毛泽东。这份由朱德、彭德怀、左权三人共同签发的破袭正太路战役预备命令,首先阐述了发动这次大破袭的理由,之后,命令要求“直接参加正太线作战之总兵力不少于22个团(聂区10个团、129师8个团、120师4~6个团、总部炮团大部及工兵一部)”,“定于8月10日前完成侦察、器材准备、部队调动等准备工作”,并特别嘱咐:“准备未完毕以前,战役意图只准告知旅级首长。”

命令详尽地规定了战役发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它的文字虽然不长,却凝聚着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八路军总部领导人和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贺龙、关向应等部队领导人近4个月反复切磋筹划的心血。

电报发到延安,立即被抄送毛泽东、王稼祥、朱德、洛甫、王明、康生、陈云、邓子恢、任弼时、谭启龙和军委作战局。

1940年8月20日,中国抗日战争历史风云中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晚上,在华北大地上,在晋察冀军区前线指挥所驻地一个叫洪河漕的小山村,在129师前线指挥所驻地石拐村,在120师前线指挥所驻地兴县蔡家崖小院里,在八路军总部驻地王家峪,正处在大战前的紧张气氛中。

22时整,各兵团按统一规定发起攻击。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师指挥所彻夜未眠,天明时分,开始向总部传发捷报:129师左翼破击队陈赓旅攻占寿阳西之芦家庄,连克碉堡4座,全歼守敌,完全占领寿阳西南的芦家庄车站,将车站西10里内的铁道、桥梁全部破坏。陈旅郑团进攻阳泉附近之敌,与敌400余遭遇激战2小时,将敌击溃,敌死伤过半,缴获轻机枪6挺,步枪60余支。

贺龙指挥120师在阳曲、忻县、朔县、宁武段同蒲铁路,全线出击,到傍晚致电总部:张宗逊旅聚歼静乐东康家会守敌,毙敌200多人,俘获日兵10余名,缴获甚多……

彭德怀在总部一直耐心地等待着,不断收到的捷报使他感到兴奋和欣慰。

从21日晚到22日,八路军总部工作人员更加忙碌,刘伯承、聂荣臻接连数次继续报告正太路各个出击兵团的破袭战况,贺龙、陈再道、吕正操和冀察热挺进军司令员肖克以及其他配合正太路破击战役的部队领导人,也都纷纷来电,报告他们的破击战果。

战况发展顺利,捷报频传,正太、同蒲、白晋、平汉、平绥、津浦、北宁各铁路及各公路干线,敌人的大动脉很快变得“千疮百孔”。

22日午饭后,彭德怀、左权在作战室听作战科长王政柱汇报战况。当问到八路军实际参战兵力时,王政柱嗓音响亮地回答道:“正太线30个团,平汉线卢沟桥到邯郸段15个团,同蒲线大同至洪洞段12个团,津浦线天津至德州4个团……参战兵力共计105个团。”

王政柱话音未落,左权参谋长抢先说:“好!这是百团大战,作战科要仔细把数字查对一下。”彭德怀定性地说:“不管一百零几个团,这次战役,就叫做百团大战好了。”当天下午给各兵团,并报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最先使用了“百团大战”这一名称。

1941年,百团大战发生之后,共产党内外对此战都是肯定的。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立刻给彭德怀发电报,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组织一两次?”而9月4日,蒋介石也给朱德、彭德怀发来嘉勉电,说:“八路军抓住时机,断然出击,给敌人很大的打击,我非常高兴。”

“百团大战”爆发时,正值日、蒋谈判7月23日备忘录的达成,蒋介石和板垣征四郎首脑级会谈拟于8月间在长沙举行。中国共产党当时虽然还不知道日、蒋谈判的具体情形,但感觉到蒋方对日方日益妥协的立场。正是在“百团大战”所鼓动的全国抗日高潮和抗日声浪中,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顿下来。

根据八路军总司令部野战政治部公布的战绩,在百团大战105天的过程中,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0人。而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人的代价。

3.关家垴之战

1940年10月26日,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日本冈崎大队500人,取道关家垴西进。八路军385旅、386旅和新10旅主力及决死队,奉命将敌包围于关家垴。彭德怀和刘伯承、邓小平亲临前线指挥。

与八路军以往擅长的伏击战不同,这是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时任119师第386旅旅长的陈赓曾对彭德怀表示过不解。当时陈赓流着泪向彭德怀请求:“决死队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青年知识分子,很可爱,在第一、第二阶段的战役中,25团、38团负伤的已有1570人,牺牲的也有500多人。这次围歼战是阵地攻击战,是个硬仗。为了保存决死队主力,这次战斗可否免去这两个团的任务?”但是彭德怀没有同意。

这一仗血战两天两夜,经过反复的白刃格斗,武器精良的冈崎大队被歼大半,丢下400多具尸体撤逃;而决死队的25团和38团,用决死一纵队政委薄一波的说法,“也打出来了,成为决死队战斗力最强的两个主力团。”

4.见证英雄的太行山

然而这一战,八路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有的连队,打到了只剩不足1/3。山西地势雄拔险固,东有太行山作屏障,西以黄河为天险,北出长城接阴山大漠,南越黄河、中条山虎视中原。清人顾祖禹称山西为“表里山河”,太行山为“天下之脊”。山脉的作用是阻隔,然而须有通道,太行山通向外部的8个狭窄通道史称“太行八陉”,无一例外地崎岖难行,易守难攻;河流贵在流通,但必须设据点扼守。山西是战争时期内线作战的绝佳所在,因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在三晋大地依山背水,与日寇浴血奋战,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山西与太行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福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自此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直至夺取全国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