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决胜职场的120条人生经验
724500000025

第25章 老规矩也有新“玩法” (1)

当今职场,有些规矩你可能不易明白,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研读,有时不妨运用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角度不同,结果各异。

加班潜规则:抱怨无用,灵活处理才是真

碧珊是个80后女孩,崇尚自我、率性而为,她身上没有丝毫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影子。她刚刚把老板给“炒”了。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碧珊娓娓道来:

“前一段时间公司要搬迁,我负责与业主谈判、签合同,通过招标确定家具商和装修商,还要负责平面设计方案的选择等,事情简直多得成堆。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完成搬家至少需要五个月的时间。那个周扒皮不知道中了哪门子邪,过来就对我甩出一句话:‘你最好在两个月内办好公司的搬迁事宜,如果不能完成,你就另谋高就吧。’我想:他是不是疯了啊?光是室内装修就需要两个月,还有那么多事情,我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没办法在两个月内完成啊!你说这人发号施令的时候考不考虑实际啊?脑袋一拍就给出个时限,根本没想过能不能完成。

“尽管心里不乐意吧,我还是强忍着不满找他沟通,想把具体的工作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跟他讲了一下,争取多一点时间办事。结果他相当傲慢地说:‘你是以前工作拖拖拉拉惯了吧?我告诉你,现在可不像以前了,谁能提高效率谁就有饭吃,不能胜任工作就只能请他走人。’我一听就来气了,好像谁稀罕他那份工作似的。你说这样的老板,你不炒了他,还跟他干什么啊?我当时就甩手走人了事。现在提起来还一肚子火,你说有这样的人吗?”但辞职之后,碧珊的眼里还是有一丝落寞。朋友给她的建议是:“是不是什么地方做错了,有些环节没注意。”

碧珊恍然大悟:“前一段时间人事处的人提醒我,现在工作紧急,希望我不要一下班就走,需要加班的时候还是要加班。我说我的工作都完成了,为什么要加班啊?然后就走了。本来嘛,我在8小时内又没有偷懒,该做的我都做了。我又不是卖给这个公司,下班都不能回去了?所以每天一下班,我仍按时回去,尽管办公室里大家都还没有走。下班了嘛,时间是我的,我怎么支配是我的自由。这不是很正常吗?后来上司也跟我说,下班之后大家都没有走,希望我最好能留下来继续工作。但是我没有听他的,还是走了。”

加班在很多单位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有人戏称“朝九晚无”。但是如今的年轻人,非常重视自我,讲究生活的品位和质量,他们认为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不应该只有工作。如果在工作时间之外还要加班,他们往往不能接受。于是冲突出现了,一方面老板为了赶进度,希望员工多干活;另一方面员工强调自己的生活自由,不愿意让没完没了的加班影响自己的生活。

如今在职场,有很多人都面临加班这个问题。很多人心里都不乐意加班,但出于无奈,天天下班之后还要在公司里加班。有职业规划师分析认为,加班的原因主要有几种:第一,办公室氛围,大家都在加班;第二,工作效率低下,必须通过加班来弥补;第三,赚取加班费或等待其他机会;第四,为实现自己的强烈欲求而自我加压;第五,工作能力不够。

如何解决加班的问题呢?与领导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已经将工作完成,在你看来完全没有加班的必要,但是大家都还在加班,那么你就不要大摇大摆地离开。不如找到主管或者经理,向他汇报你的工作,让他知道你已经完成了任务。或者友好地向他表明你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取得他的理解。

此外,偶尔作出一些让步也未尝不可。临近年终,公司的业绩还没有完成,领导号召大家为公司的整体利益着想,尽量加班多出成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不妨把自己的利益放一放,先配合公司的工作。作出适当的让步不是牺牲,相反,你以大局为重的精神会得到上司和领导的赏识,从而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但是如果你依然坚持不加班,丝毫不肯跟公司配合,那么等待你的很有可能是“冷板凳”,你的事业也会跌入谷底。

拼命不是卖命

39岁的何先生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凭着吃苦耐劳、勤奋敬业的精神升为部门经理。但是,自从升职后,何先生明显感到在工作时精力不够,时间一长就觉得很累,而且注意力也无法集中,为此,还险些出了差错。不久前,老总找他谈话,明确告诉他如果他再不调整好状态,就由比他年轻的小王接替他的职位。面对危机,何先生开始学习如何放松自己,通过养花种草来培养一份宁静的心态,让自己在工作的重压之后有种放松的感觉,这样做之后工作效率果然提高了。

长期处于过度劳累、紧张压力下的人,不仅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还会导致生理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引发某些疾病。专家分析,紧张与压力,会导致许多人产生倦怠、抑郁、焦虑、烦躁、无助等消极的情绪反应。在生理上则会引起血压、内分泌等一系列变化,严重的还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力下降,最终导致一系列身心疾病。

有一个高僧带领一群弟子研究佛学。其中有一个弟子非常刻苦用功,经常挑灯夜战。不料学习进行到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时,他居然生了一场大病。尽管非常艰难,但他还是坚持上课。在他看来,生命苦短,为追求智慧,绝不能浪费任何时间。高僧劝告他说,其实,智慧不一定就在前面啊,说不定它就在你的身后,只要放松身心,随着自然节拍,就能得到智慧。

我们常常也是这样,为了追求成功,一味地往前冲。我们很少停下来休息片刻,因为认为那是在浪费生命。其实,如果你不懂得享受生活,那才是真正浪费生命。你一心往前追求成功,却不肯回过头来看一看。也许在你回头的瞬间,你就会发现成功的秘诀。会工作,也要会放松。放松是为了更有效地工作。只知道一味地忙于工作而不懂得找机会让自己放松的人,就好像一匹一直向前拼命奔跑而不知道让自己停下来的马一样,既是对自己工作效率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宋朝诗人黄庭坚说过:“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人的一生是忙碌的,忙里偷闲是一种放松心态,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调适方式。在自然界里,春夏生机勃发,万物生长,到处燕舞蝶飞;秋冬万物沉寂,处于休眠状态。人本身也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要懂得休养生息,顺应自然规律。

懂得松弛有度,是一种生命的智慧。悠闲与工作并不矛盾,该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该休息的时候就好好休息。但是大多数人不可能有大量时间休息,所以要学会忙里偷闲,让紧绷的弦放松。放松不是放纵,而是养精蓄锐,是为了以一种更快的速度奔跑。

其实,上帝是公平的,不管是谁,每个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你可以过得很从容,也可以把自己弄得忙乱不堪,没有时间绝对不是借口,那是你自己的选择。懂得生活的人往往都是事业中的强者,他们不会每天都疲于奔命,他们会比任何人都尊重自己的休闲时间。

二战时,已近70岁高龄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每天都工作16个小时以上,但是他很善于忙里偷闲,他坐上汽车就能休息,每天都坚持午睡1小时。晚饭后要在办公室的床上睡上2小时,醒后立即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直至次日凌晨。周总理也很会忙里偷闲,在乘车时、接见外宾前或会议中途,打个盹儿,养一下神,便马上又投入工作。

当你累的时候,不妨停下来休息一下,哪怕只是一会儿,也会让你的身心得到不同程度的休整。这片刻的宁静会让你的身心犹如在清泉之中洗涤过一样闲适平和,思维如大梦初醒一般清晰。这样的休息容易让你暂时从工作中抽身而出,以局外人的身份审视自己的工作,解开你在工作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资源整合,小舞台上唱大戏

小舞台可以唱大戏,冷板凳也能坐成热炕头,关键是能否用好这个舞台。务虚、扎实的人可以在小舞台上唱大戏,他们协调各方、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薛先生是某国企新聘的销售总监。原来每年的营销大会都要在五星级大酒店举行,要花费十几万。薛先生刚去的那一年,他们换了新老板,营销活动费只拔了五万块钱,还提出标准不能降低,而且要有新意,要让大家满意。很多人都对他说:“薛总,我们这个新来的老板这么做,分明是给你出难题!”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这样的。资源不够,这是明摆着的,但真的没法做吗?薛先生搞了一个与会者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营销会。

他租了一个技校的礼堂。“重温红军长征,发扬艰苦朴素精神,再展营销新雄风”是营销会的主题,与往年奢华花哨的宣传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是发扬艰苦朴素精神,到酒店做就没有这种氛围,技校礼堂反而更合适。他又去戏院租了一些很便宜的士兵服装,租了些长矛。

在大会开始之前,先看了一部片子《长征》。看完片子回来,每个人都要过刀阵:几十个人,你一来,对着你,“刷”,拉开;你一进去,“刷”,又关上。参加营销会的客人都只在电视里看过,现在亲身体验一番,都觉得新鲜。为了让经理们惊喜,薛先生特意为每个分公司经理做了一套将服,后面还为他配几个士兵,士兵扛着写着经理姓氏的旗子,这些经理都很惊喜。薛先生在茶楼里租了几把太师椅,老板都穿着黄袍,坐在上面。

当老板入场的时候,全场轰动!会场放着气势磅礴的古琴曲《将军令》。大会开完,大家端着土罐,士兵开始倒酒,一个人倒一碗,众人一饮而尽。老板拔出宝剑,大吼一声“出征”。

这次营销会签约资金大大超过了往年,而营销活动最后一共才花了两万七千块钱。

虽然资源有限,但运用得当,腐朽也能化为神奇,这样才算是真正整合资源。面对资源匮乏问题,抱怨是没用的。资源是需要整合的,在善于整合资源的高手眼中,永远没有坏的资源,只有能否发挥出最大价值的资源。我们应具备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整合资源的能力:好的资源能让它发挥出最大价值,差的资源也让它变成好的,没有的资源用其他资源代替,充分发掘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把“打破习惯”当做永远的习惯

勇敢、善于飞行的秃鹫,如果被关在一平方米大小的没有房顶的空间中,它就成了等死的“囚徒”。为什么?因为秃鹫起飞前习惯于在地上奔跑三四米再起飞,而在一平方米大小的空间范围中,它根本无法起跑,即使房间没有顶,它也不能起飞。夜行家蝙蝠,行动敏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可若将它置于水平的地面,它便只能无助地来回挪动,飞不起来。

如果你将一只大黄蜂放入一个敞口杯中,它永远也不会想到从杯子顶部逃生,而是一味地以头碰撞四壁寻找出口,直至毁灭。大黄蜂、秃鹫与蝙蝠的“执著”让人吃惊,它们在“习惯”这一巨大的力量支配下陷入困境。其实,它们只需要略微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就能找到逃生的路。不仅动物容易受习惯的掌控,人也一样。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职场中,我们习惯用狂轰滥炸的广告打开市场销路,习惯在酒桌上赢得订单,习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决策与决断,习惯身先士卒、事无巨细的工作作风……也许,这些习惯并没有妨碍你和企业的成长,但是,当这些习惯不再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共振,当这些习惯渐渐成为你和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时,你必须跳出你的习惯,避免“在一条道上走到黑”的困境和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