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88种黄金心态
724100000079

第79章 心态78 不可能?不,可能!

我们所急需的人才,不是那些有着多么高贵的血统或者多么高学历的人,而是那些有着钢铁般的坚定意志,勇于向工作中的“不可能”挑战的人。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员工时说:“我们所急需的人才,是拥有奋斗进取精神,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的人。”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结果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终其一生,也只能从事一些低层的平庸工作。

英特尔1968年8月在美国创立。公司一成立,就将自己定位在高科技领域,其名称的由来,就是由英文“集成电子”两个词组成,象征英特尔公司在集成电路市场上乘风破浪,无往不胜。全球最大的微处理器事业部的灵魂人物、华裔副总裁虞有澄,他在英特尔工作的20多年里,不仅在技术的深奥研究和不断创新上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在管理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英特尔价值的具体实践者。这位副总裁总是将学生时代学的一条物理学定律作为座右铭:“非绝禁止者就有可能发生。”他认为,这条定律代表着无尽的尝试和无限的可能性。

曾经有一本非常畅销的励志书《方法总比问题多》,在雅虎里能够搜索到多达1100万条的读后感,更是在1年多的时间里再版19次之多。这本书为什么能够如此受欢迎?

在众多的读者评论中,可以发现是因为书中有些理念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成为成功道路的指向标:“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想到方法!”“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改变你的发问方式,‘绝不可能’就变为‘绝对可能’!”其实,把这些掷地有声的口号归结成一条,就是:没有不可能,积极进取,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只要敢于蔑视困难,把问题踩在脚下,你会发现:所有的“不可能”,最终都会变为“可能”!

李宁说,一切皆有可能!“不可能”只是失败者心中的禁锢,具有积极态度的人,从不将“不可能”当做一回事。曾经,航空业对个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想要进入这一领域更是天方夜谭。但有一个人,打破了这个规律,他就是中国民航史上第一个民间包飞机的人——王均瑶。

1991年,王均瑶还只是一个在湖南做生意的小本商人。春节前,他和一帮温州朋友从湖南包“大巴”回家过年,但长沙距温州路途非常遥远,且十分崎岖,令他和他的朋友都苦不堪言。面对漫长的路程,王均瑶失落地说了句:“唉!这汽车实在是太慢了。慢腾腾地,得走好几天才能到家,真累啊!”

另一位老乡听了之后,嘲笑挖苦道:“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

“对啊,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

说干就干,王均瑶就这样踏进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后,王均瑶终于包机成功了。

1991年7月28日,25岁的王均瑶首开了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的先河,承包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而这一天也是相当有纪念意义的。十年之后,他又进行了一项石破天惊的举措,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的第一人,他的均瑶集团投资18%的股份,成为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企业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

王均瑶真可谓“胆大包天”,在他的头脑中,没有“不可能”一词。别人的一句玩笑话,反而成了他进取的一个目标,从而实现了“不可能”变“可能”的巨大转变,也创造出一片“奇迹”的天空。

在积极者的眼中,永远没有“不可能”,取而代之的是“不,可能”。积极者用他们的意志、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不,可能”的“可能性”。

W?克勒蒙特?史东在自己办的杂志《成功》中谈到:“不必理睬向你说‘不可能’这些悲观字眼的人。”然后提出好的方法来证明“那种事不可能”乃是谎言。“有数百万人在他们的人生中拥有能力却不能实现更高的目标,这是为什么呢?

“听到别人对他说‘那种事是不可能的’,自己也就相信了,并且未曾学习和应用‘积极思考法’来振奋自己。如果他们能有意识地树立积极的态度,周围纵然满是荆棘,也能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情况下,达到所有目标。”

“不可能”或者“我做不到”都是一种推托的借口,在工作中,只要努力,就没有“不可能”。所以,面对困难,不要轻言放弃,积极地寻找方法,找到走向成功的途径,这才是老板需要的优秀员工。

非绝禁止者就有可能发生。

——英特尔华裔副总裁 虞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