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大师档案
全名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Bertrand Arthur Wieeiam Russel
国别英国
生卒年1872年—1970年
出生地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
思想大师简介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eeiam Russel,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
1872年5月18日出生在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一个贵族世家。祖父约翰·罗素在维多利亚时代两次出任首相。幼年时父母双亡,是祖母将他抚育成人。
1880年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893年获数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这一年,他与人合作开始写作著名的《数学原理》。接着改学哲学,于1894年获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毕业后曾游学德国学经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回国后,在伦敦大学政治和经济学院任讲师。
1908年成为剑桥大学讲师(后任研究员),1920年应邀来中国讲学一年,任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称赞中国的传统文明,并希望中国能创造一种新文化,以弥补西洋文化之不足。三年后,《数学原理》发表。1927年,罗素和夫人布拉克在英国彼得斯费尔德市附近创办一所私立学校,名友前希尔学校,实验他的教育理论,是当时英国的进步主义学校之一。1935年离婚(罗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后,布拉克独自办到1939年。
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罗素作为他生活的时代的思想界的泰斗,一直是当时全世界注意与争论的中心人物,著述并应付多种挑战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责任。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1970年2月2日去世。
经典著作
在人类知识和数理逻辑这两个领域,罗素的创获是空前的。在研究的同时,他写下了众多著作,几乎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如《哲学问题》(1912)、《社会重建原理》(1916)、《神秘主义与逻辑》(1918)、《心的分析》(1921)、《婚姻与道德》(1929)、《教育与社会秩序》(1932)、《权力论》(1938)等。1946年,74岁的罗素发表了著名的巨著《西方哲学史》,他深厚的功底与敏捷的思维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的《西方哲学史》、《人类知识的范围与界限》(1948)、《怀疑论》(1948)、《权威与个人》(1949)以及《我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均无例外。1950年由于他多产而重要的哲学著作,并以此成为“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代言人”而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1959年,罗素发表了《西方智慧》后,开始了《罗素自传》的创作,并在1967年95岁高龄之际完成了自传的写作。
内容精要
《西方哲学史》全面考察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罗素将哲学看作某种介乎神学和宗教之间的东西,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理解,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在古代哲学里,他从希腊文明开始讲起,介绍了前苏格拉底哲学时期的各主要人物,还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大古代哲学巨匠以及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的各个派别;天主教哲学他主要写了宗教的发展、哲学和神学的关系,以及主要的经院哲学家;近代哲学主要讲述了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的著名的哲学思潮和各个著名的哲学家的情况。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与哲学交互作用的。
在世界哲学理论宝库中,由名家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不止一部,而罗素的这部著作却颇具特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所论述的主题:哲学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的独立的思考,而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作者把哲学家既看作果,也视为因,认为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正因如此,全书
在讨论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时,往往并不看其学术地位,而是按照其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来决定详略取舍。另外,罗素主张在哲学史中要插入一些纯粹社会史性质的篇章,不这样做就很难理解某一时期的哲学思潮,因而书中对一般历史的叙述也比同类著作做得要多。
罗素尽管以哲学家的声名享誉世界,但是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在大学里,罗素是学数学的。在研究数学时,他发现所有的数学都可以通过原始的逻辑予以定义,并且所有数学命题都是可以从少数基本逻辑原理演绎出来。在这样做时,他形成了一种逻辑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逻辑具有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地位,他为了这个目的而引用的本体论,十分具有柏拉图主义的特性。
由于罗素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而是由一个科学家“半路出家”的,他的哲学不是从前辈哲学家那里学来的,而是他自己在搞科学时悟出来的,因此他对哲学的看法就没有科班出身的哲学家那样的学究气。这里读一读他关于哲学的通俗而有趣的看法,是很有必要的: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他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它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它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罗素认为,哲学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人们对哲学问题的解决主要是受人们生活的环境决定的,当然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一部哲学史就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哲学问题的交互作用的历史。基于这样的哲学史观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与科班出身的哲学家所写的标准哲学史相比较,具有以下极为突出的特点:
第一,罗素不大注重哲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而更重要的是强调政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时甚至用后者来剪裁前者。这是标准哲学史的大忌。但罗素显然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他说:“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对于一般历史的叙述比通常的哲学史家所做的为多。”此外,罗素认为,如果要想对一个哲学家有深入而同情的理解,也有必要叙述一般的历史。这样,比起标准哲学史来,罗素用较大的篇幅来叙述一般的历史。
第二,罗素不大注重哲学家的学术有多么深刻,而是更为强调一门哲学对于它的时代所起的影响有多大。所以罗素在论述哲学家时,将那些对社会影响大的写得就详细,而将那些对社会影响较为小的就写得较为简略。有一些人,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如卢梭和拜伦,前者的主要贡献是在政治学方面,而后者纯粹是一位诗人,是不入标准哲学史家的法眼的,但是罗素认为,他们如此深远地影响了哲学思潮的气质,以至于如果忽略了他们,便不可能理解哲学史的发展。”因此他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他们的思想。此外,对于那些对哲学的发展有过影响的政治家,罗素认为在哲学史上也应有其一席之地,比如他认为很少哲学家对于哲学的影响之大是能比得上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或拿破仑的。”因此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对他们也着墨甚多。
第三,在讲到哲学家个人时,罗素很注重讲述与他们的生平和社会背景有关的东西,有时还将他们的某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或一些趣闻逸事也记录下来。这也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不屑做的。最著名的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在讲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时,只用了一句话:“他出生,工作,死亡”。但是罗素认为,这些细节和逸事往往足以说明一个人或他的时代,因此是值得记录的。
第四,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没有标准哲学史的学究气和晦涩性,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辞优美、生动有趣。罗素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哲学史》是他获奖的代表作。因此它是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具有文学才情的哲学史。
总而言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虽然不是一本标准的哲学史,但是它是一本极为有特色的哲学史,在著名的哲学史书籍中有其自身的一席之地。它虽然不可作为哲学系学生的标准教材,了解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的最正宗的哲学思想,但是它是喜爱哲学的一般读者的最好的读本。
理想国又被称作国家篇或乌托邦。在这本书中,他构造了理想政治社会的模式。他提出了理念的重要性。他区分了个别事物与总体知识,并关注后者,以“猫”为例,个别“猫”只是时间上的一个过客,而“猫”的概念则是永恒的,世间个别的东西都仅仅是它的理想形式的不完满的表现,要改善前者的任何努力都只能趋向后者而前进。它试图告诉人们,如果你们想要改善你们的现实制度,首先应该确定一个理念。
精点语录
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嫉妒是民主的基础。
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是成正比的。
必然存在某种占主要地位的目标,一种雄心,一种科学或艺术的创造欲,一种宗教原则,或强烈而持久的爱。
如果我们的行为理智,人类现有的智慧就足够让世界变成天堂。
美好的人生是由爱唤起的。
权力和荣誉是人类最大的欲望和最大的报偿。
理想的教育应给每个孩子以发展的机会。
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为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我们可以把权力解释为若干预期结果的产生。
思想智慧
罗素对数理逻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影响,也使他获得了崇高的声誉。1902年罗素发现了一个悖论,1918年罗素把它通俗化解释为众所周知的“理发师悖论”。其实,在罗素发现这个悖论之前,康托已在1899年发
表过类似的悖论。由于罗素是由集合的基本概念着手,论证方法又和康托的著名的对角线法类似,因此引起了著名数学家的极大震动。原来相信数学基础已经奠定的人们动摇了。这是一个关于类的内涵问题。我们通常希望:任给一个性质,满足该性质的所有类可以组成一个类。但这样的企图将导致悖论。“罗素悖论”有一通俗的描述,如理发师悖论:某理发师发誓“要给所有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不给所有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现在的问题是“谁为该理发师理发?”首先,若理发师给自己理发,那他就是一个“自己理发的人”,依其誓言“他不给自己理发”;其次,若“他不给自己理发”,依其誓言,他就必须“给自己理发”。
罗素认为通常的语言既冗长又不准确,在逻辑学中使用它时,常常导致错误。因此,他企图用所谓“符号逻辑”的形式来重新构造数学,把数学完全符号化。罗素整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罗素认为数学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从逻辑本身展开,可以导出数学,而不需要数学所特有的任何公理,在他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基本命题、命题函数、肯定一个基本命题的真、一个命题的否(P的否定记作—P)、两个命题的析取等概念作为不定义的基本概念。在《数学原理》中他列举了几个公设,从这些出发推导出逻辑定理,并完全导出了算术。他为了避开悖论,又提出了型论。但是按照型论来建立数学,开展起来极为复杂。于是,罗素又引进了约化公理。他还论述了“类”、“关系”,通过这些引进了“基数”。这样,他就建立了实数系和复数系以及函数与全部分析。几何则可以通过数来建立。
罗素的目标就是要把数学奠定在逻辑的基础上,结果导致了数学没有内容只有形式。因此,罗素只好说:“数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在其中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我们所讲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所说的是不是真的。”罗素在本世纪初认为逻辑的公理都是真的,但在《数学原理》1937年再版时,他放弃了这种观点。这是因为,罗素的计划是永远也实现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