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7225600000001

第1章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1)

思想大师档案

全名李耳

国别楚国

生卒年前571—前471年之间

出生地楚

爱好思辨

思想大师简介

害怕失败的人将一事无成,过去所有思想大师都经受了一个又一个失败,但是他们在失败的时候,不是沮丧气馁,而是不屈拼搏,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我们要潜心学习的东西。20位思想大师汇集在一起,就自然构成了一幅绚丽斑斓、多姿多彩的画卷。思想大师们的思想恰如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构造了一座美丽的花园,信步其间,书香过后,相信你的内心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找到自我,看到希望,为你焦渴的内心注满成功的欲望与力量!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是中国先秦时代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并被美国《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而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著作

《道德经》

内容精要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亦或直呼为《老子》)。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且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道德经》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三个方面:

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

1.什么是道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2.怎样才能得道

客观世界不仅有我们的科学所熟知的稳定的、重复的线性、决定性现象和另外一些随机性现象,而且还有一种我们天天碰到的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混沌现象。反映事物总体客观规律惟恍惟惚的道,就应该用概率到事物的混沌现象中去寻找。老子就是较准确地指出了宇宙事物混沌状态中看似随机现象中所隐含的规律性。

主客两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而主客混沌或天人合一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总体世界观而言,西方哲学侧重天人之别,中国哲学侧重天人合一。道家认为:认识是人智慧的产物,而人又是客观世界的产物,那么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可以说是主体对客体,又可谓是主体对主体。人与宇宙互不外在,二者相类相协,通为一体。人作为主体来讲,有着认识客体本质的趋势和能力,又能把自身本性对象化,与客体形成具有认识结构的状况。人们在现象领域,根据已知本质再经逻辑推导,或者以某种体验方式,就可以对那些未显现为现象的未知领域提出某些推见。张载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孔子说下学而上达。这些就是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后,由人的内在天性推见了道的超越共性。

承认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共性,把社会视为具有普通人性的联合体。然后从个人的体验,个人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推导出自然状态。己心即人心,人心即天心,人道即天道。人与宇宙的关系可谓是混沌模糊的辩证全息学。老子就是观察了天地和人类自身以及鸟兽等客观事物,综合其变化规律,对混沌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来进行抽象化(秩序化),对普遍现象进行概括,从而透过现象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先验的东西。形而上的天道,通过形而下人道、地道体验出来。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道的三大法则

(1)道的永恒及其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反者道之动,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老子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

(2)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弱者道之用。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能够适应环境的东西被选拔出来,并保存下去,同时一切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则被淘汰掉。古人说: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只不过是人胜天是近而显,天胜人是远而隐。苏轼就此言道: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然以远久见闻考之,天胜定可必矣!道是挫其锐,解其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干涉事物各自发生发展的途径,任其适应环境的殊途同归,以致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3)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说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意思是说,知晓了和谐的道理,可谓知晓了道的常规;知晓了道的常规可谓明智。《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论语》中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也就是说圣明君王治国,无论大小事都遵循着达到和谐这样的标准去做。郑君《中庸》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可见儒道两家都崇尚事物的和谐,从这点来讲,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老子对这一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老子对道三法则的论述,用今天的科学来评判,也不能不叹服其远见卓识。

二、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老子认为抱一而为天下式有三个要点: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认为,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执左卷而不责于人。范应元说:吾之心慈爱素具,由爱亲爱君推而爱人爱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爱故能勇于行道,使亲安君尊,而天下无弃人,物无弃物也。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在说应该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美,与人为善。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韩非子注曰: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2.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

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我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

老子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范应元解释说:躁极则寒,寒则万物凋零;静极则热,热则万物生长。是知躁动者,死之根;清静者,生之根。故知清静者,为天下之正也。体道者,成而若缺,满而若冲,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辩而若讷,亦无不出于清静矣。虽然,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静为正尔。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不必成毁系于心,荣辱劳其神,从而达到哀乐不能入,以理化情的逍遥境界。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经常保持澹泊清静的心态,致使神安体健,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3.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