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7217400000075

第75章 人物故事(12)

看到郭子仪后,回讫人大惊,大元帅弯弓搭箭,亲自立在阵前。郭子仪脱下盔甲,抛下铁枪,缓缓纵马上前。回纥诸将领相顾道:“不错,是他!”皆下马行礼。郭子仪也纵身下马,上前握住回纥元帅的手,责怪他进军侵略。两人一番谈论之后,回纥元帅终于被他说服,并答应去攻打吐蕃兵,这时回纥兵两翼缓缓推进,子仪部下见状也疾忙上前,两军对峙。郭子仪挥手令部下退开,取酒与回纥酋长共饮。回纥人请他先发誓,郭子仪大喊:“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大汗万岁!两国将相万岁!有负约者,身殒阵前,家族灭绝!”回纥元帅也照样发誓,两军大喜,齐呼万岁,吐蕃兵知道后连夜逃走。唐军与回纥合兵追逐,大胜吐蕃。

由于郭子仪这个外交上的大胜利,长安局势顿时转危为安。

在敌我力量悬殊、明显不如对方的情况下,郭子仪充分利用了敌方部队的内部矛盾,单枪匹马挺入回纥阵营,用自己的诚意和出色的辩才,征服了回纥将领,使其主动放弃了进攻,从而使得唐朝的局势转危为安。

在很多时候,力量的大小并不是由人数的多少来决定的,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抓住对方的弱点,如果能抓住对方的弱点,很好地掌握对方的心理特征,那么一个人就够了。

刘崇龟换刀断案

晚唐知名诗人刘崇龟镇南海时,遇到了一起十分棘手的杀人案件。

一天,一个富商的儿子把船停在江边,看见岸上一所高门大户里有个美貌的女子,这个女子看到陌生人不但不迥避,反而对衣帽光鲜的富商子暗送秋波。富商子便调戏她说:“今夜我要到你的屋里去。”女子听了,也没有显露出为难的样子,什么话也没说就转身进屋了。

到了夜里,美貌女子果然敞开门户等待着富商子的到来。忽然,有个黑影闪入女子的房间,女子以为是富商子来了,立刻欣喜地迎了上去,谁知这个黑影却不是她的意中人,而是一个盗贼。盗贼看到女子向自己扑过来,以为是来捉他的,顿时心生歹意,便用刀割断了女子的咽喉,然后一溜烟逃走了。

富商子随即来到,他心中想像着见面之后两人的甜言蜜语和亲密行为,自然是满面春风,高兴不已。来到门口,他吹了声口哨,但是屋内没有动静,他又学了两声鸟叫,但是屋内还是没有任何反应。富商子心想,女孩子毕竟是矜持,我还是直接进去算了,推开门便往屋里走。谁知一脚踩在血泊中滑倒,连忙点灯察看,这不看则已,一看吓得个半死,急忙跑回船上,连夜解缆逃去。

第二天,女子家人才知道女儿在昨晚被人杀害了,家人于是循着血迹追踪到江岸,并向官府提出控告。官府派人追捕,抓到富商子,将其投进监狱,拷打审讯。富商子本是娇生惯养,哪受得了这等严刑拷打,很快就招认了,但是一旦停止拷打,他又大喊冤枉,说人不是他杀的。

刘崇龟心想,富商子没有杀人的理由。仔细查看了凶手遗落的杀人刀,原来是把屠刀,刘崇龟心里便有了谱。他吩咐手下张榜告示,说因为官府要大宴,所以第二天全境的屠夫都要集中在官府前的操场上,等候分配宰杀任务。第二天,全镇的屠夫都来了,可集合起来不久,刘崇龟又宣布解散,命令屠夫们各自留下屠刀,次日再来。等屠夫们散后,刘崇龟便让人用杀人刀换下一口刀来。

第二天,众屠夫纷纷认领了自己的刀走了,只有一个站着不动,刘崇龟便问:“你还站在这里干嘛?”这个屠夫说:“剩下的这口刀不是我的刀。”刘崇龟便问这是谁的刀,这个屠夫回答说:“是城东某某的刀。”刘崇龟急忙命人前往捕捉,结果该人早已潜逃。刘崇龟又心生一计,以另外一名应当处死的囚犯假充是富商子,在天将黑时予以处决。潜逃的罪犯听到这个消息后,自以为从此安全了,得意地返回家中,谁知刚一踏进门槛,就被埋伏在周围的捕快们抓住了。送到官府后,很快就被判处死刑。富商子犯了夜入人家之罪,也被判处杖刑。

如果碰上昏庸无能的官员,富商子或许就被判处死刑了,因为从表面上看来,他最有可能是杀人凶犯:想占女孩的便宜,被女孩拒绝后恼羞成怒,顺便拿刀杀害了女孩,然后畏罪潜逃。幸亏刘崇龟不是这等昏官,他从杀人刀是一把屠刀这个细节,看出了这种推理的破绽所在,然后将计就计,终于揪出了真正的凶犯。

生活中很多事情,初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经过仔细推敲,便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不应该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宇君实,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穴今山西夏县?雪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和伟大史学家,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被人传为美谈。但真正让小司马光名满九州的则是他砸缸救友的事情。

还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们在后院里玩耍。他们有的捉迷藏,有的踢毽子,有的在踢球,玩的十分痛快。

谁知,就有一个小孩特别,他不喜欢这些游戏,也不愿意和伙伴们在一起,他只喜欢一个人爬高。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一人来高,里面盛满了整整一缸的积水。这个小孩十分好奇,便爬到水缸边,对着水照着自己的影子,觉得很有意思。哪知,正在他看得起劲时,一不小心,身体越过了缸沿,只听“扑通”一声,他就掉进水缸里去了。

“救命啊!救命!……”这个小孩一边大喊,一边在水缸里使劲挣扎,闻声跑过来的孩子们看到这个场面,都吓呆了,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一个接一个地跑开了。

司马光没有慌,他连忙爬到水缸上伸手去拉哪个小孩,但因年幼力小,怎么也拉不上来。于是他急忙往院子外跑,想去叫大人来就。但没跑出多远,却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小司马光恨的牙痒痒的,真想举起拳头将它砸个粉碎,可是他刚举起拳头,眼前便闪过一道灵光,他想,用这块石头把水缸击破,让水流出来,那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

此刻,他忘记了两腿的疼痛,抱着石头向水缸跑去。到了水缸边,他长吸一口气,将石头举过头顶,然后用力往水缸上砸去,“哐啷”一声,水缸被砸破了,缸里的水哗啦啦地往外流。缸里的小孩终于没有被淹死。过了一段时间,闻讯赶来的大人将小孩从水缸中拉了出来,小孩得救了。

司马光砸缸救友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人们为这个小孩的勇敢机智所折服,东京和洛阳还有人把这件事专门画成图画,题名为《小儿击瓮图》,在神州各地广泛流传。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司马光作为一个聪慧少儿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可是恐怕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多孩子,为什么只有司马光能想出砸缸这个办法呢?司马光之所以能急中生智,正是因为他打破了一般救人的常规思维(将落水人拉上来),选用了当时的最佳方法。

人们在任何事物面前,总有它固定的观念和常规的作法,尤其在某种紧张的心理压力下就更容易被这种常规束缚住,而这种常规作法在特定的环境下,往往并不是最佳方法。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举不胜举,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支配,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使自己的头脑变得灵活机智些。

怀丙捞铁牛

北宋时朝,有一次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城外的浮桥。拴浮桥的八个铁牛也被大水冲进淤泥中。

洪水退后,必须马上修浮桥,可是,一只大铁牛有几千斤重,怎么才能把铁牛捞上来呢?芽又有谁能胜任呢?芽官府于是在城门旁边,贴出了一张“招贤榜”,如果谁能把铁牛捞上来,官府定重重有赏。

“招贤榜”贴出来以后,围观的人倒是不少,可是没有谁能拿出主意,人们议论纷纷,一边看一边摇头。只听到有人说,一只铁牛就有上万斤重啊!如今陷在淤泥里头,谁有那么大的劲儿?要把它们从河底捞起来,可真不容易啊!

正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时,忽然从人群里走出来一个叫怀丙的和尚,一伸手就把那张招贤榜给揭了下来。

大伙一看都愣了。有人问他:“师父,要从河底把万斤重的铁牛捞上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你难道有神仙相助吗?”

怀丙和尚一听,笑着说:“我哪儿有什么神仙相助,这些铁牛不是叫河水给冲跑的吗?再叫河水把铁牛给送上来不就得了吗?”

大伙一听,叫河水给送上来?越发糊涂,搞不清楚这个和尚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纷纷来到河边,想看看这个口气冲天的和尚到底用什么办法将铁牛捞上来。

只见怀丙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铁牛沉在何处。确定了铁牛的位置后,他又指挥人们在两只大船里装满泥沙和石块。当然,这些泥沙和石块比铁牛要重得多。怀丙又让人在船上搭了个木架子,然后慢慢地把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又请水性好的人潜到水下,用绳子把铁牛拴住。绳子的另一头,则很结实地绑在大船的木头架子上。

一切准备妥当后,怀丙就叫人把船里的泥沙和大石块,一担一担,一块一块地从大船上弄到河里去。这样一来,船身的重量减轻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漂浮,靠着水把船向上托的浮力,水底的铁牛一点点从淤泥中被拖出来。怀丙让水手驾船回到岸边,一只大铁牛便被拖回了岸边,把铁牛安放到预定的位置上。

就这么着,怀丙用同样的办法把其他七只大铁牛也拖了回来。八只大铁牛重新屹立在两岸,浮桥很快就修起来了。这时候,围在一旁看热闹的人们无不欢呼鼓掌,对怀丙超人的智慧赞叹不已。

官府很快派人送来了赏银,但是怀丙拒绝接受,他说他不是为了钱而来,刚刚发生了水灾,很多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希望官府将这笔钱去救济受灾的百姓,这就是对他怀丙最大的奖赏。百姓听后,感动不已,为怀丙和尚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折服。

要把沉在淤泥中万斤重的铁牛一一捞上岸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和尚怀丙思维能力强,考虑问题宽广、灵活。这是因为,他发现并巧妙地利用了浮力原理,因此把用水冲走的铁牛又用水给送了回来。

变化莫测的自然界其实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我们一定要学会去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从而使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自小聪明过人,善于动脑筋,点子多,有主意。

北宋时期,小孩们都非常喜欢踢皮球。这种皮球同我们现在的充气气球有所不同,它外面是羊皮或者是牛皮,里面则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羽毛,球十分轻便,很有弹性。

有一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小文彦博站在窗前,看到如此好的天气不出去玩真是浪费,于是叫上一群小伙伴到屋外去踢球。他们来到院子边上一块宽敞的空地,然后便兴高采烈地踢了起来,小朋友们你追我赶,很是热闹。

突然,一个小孩飞起一脚,将球踢出老远,一群孩子在后面使劲地追逐着。不料球落地后,滚到墙角一株大槐树下便突然消失了。

球跑到哪里去了呢?大家找来找去,后来在大槐树树根下发现有个洞,原来球是滚进洞里去了。这是一棵百年老树,几条又大又粗的树根,弯弯曲曲地盘在地面上,树根的旁边,裂开了一个大洞,一直通到地下,形成了一个很深的窟窿。

怎么将球取出来呢?小孩们搔头弄首,焦急地想着办法。

有个小孩趴在地上,伸出胳膊往洞里掏球,洞虽不大,可是洞很深,小孩胳膊短,他憋了满头大汗,连球都够不着。

有的小孩则建议,干脆回家拿把铁锹把洞挖开得了。可是,洞旁满是盘根错节的树根,凭他们几个小孩子怎么挖得动?

有的小孩说,拿根竹竿来不就能把球拨出来吗?于是有人马上回家拿竹竿,但试了试之后,发现树洞弯曲不直,也没能成功。

就在大家六神无主、焦躁万分的时候,只见文彦博一拍脑门,大叫一声:“我有办法了!”边说边往家里跑,很快又看见他端着一个大铜盆跑了回来,然后走到池塘边上,装满整整一铜盆水,再回身跑到树下,把水灌到树窟窿里,之后又转身向池塘跑去。

小伙伴们见状一下子全明白了,大家都飞快地跑回家去,有的端来盆,有的提着小水桶,都来舀水倒进树洞,不一会,洞里的水灌满了,皮球便从洞口浮了出来,孩子们都高兴得拍起手来,文彦博捡起皮球,向上一抛,飞起一脚,把皮球踢到空中,小伙伴们哈哈大笑,又争着抢球去了。

文彦博的确聪明,当树进洞后,其他的孩子思维方向是想办法怎么把皮球取出来,而文彦博的思维方向正好相反,他是想办法让球自己出来。他根据球能浮在水上这一特点,通过往树洞里灌水让球自己浮了出来。

这种将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的思维方法叫反向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中的一种。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应当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反向思维思考问题,它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维。比如一般人都称颂白雪的纯洁和美好,可是它也庇护了肮脏与丑恶,掩盖了事物的真相,这难道不是它的“罪恶”吗?

包拯巧断牛舌案

包拯(999-1062),字希仁,芦洲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闻名遐尔的清官。

北宋天圣五年(1027),包拯考中进士。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北宋景佑四年(1037),包拯出任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为官期间,心系百姓,执法严明,颇有政绩。

有一年春耕时期,县里发生一起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家里的地还没有开耕,这下该怎么办?气愤不已的他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包拯一听完农民的申诉,心里想肯定是仇人割了他家的牛舌头,可是这样的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略一沉思,心里便有了谱,他故意装作严厉的样子,对告状的农民大声说:“大胆刁民,分明是你自己割了自家牛舌,还要诬蔑别人,还不赶快赶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