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7217400000067

第67章 人物故事(4)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她长得俊不俊。”一会儿姑娘被领来了。西门豹一看女孩满脸泪水,回头对巫婆说:“不行,这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到河里对河伯说一声,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再送去。”说完,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让她徒弟去催一催。”又将她一徒弟投进河里。等了一会儿,又将她另一徒弟投进河里。又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看来女人办不了这事儿,麻烦地方上的管事去给河伯说说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管事的扔进漳河。这些地方上的管事人,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连忙跪地求饶,头都磕破了。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看看。”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她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这一下老百姓都恍然大悟了。原来巫婆和地方的管事人都是害人骗钱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熄妇的事了。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大渠,把漳河水引到田里,灌溉庄稼。从此,漳河两岸年年丰收。老百姓因此而家给户足,生活富裕。

西门豹以河伯妇不美为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铁的事实说话,便将神的谎言与人的骗局揭露无遗。

生活中遇到荒谬之处或者是骗局时,不一定要和对方争的面红耳赤,这时只需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先假设对方是正确的,再由此推出错误的结果,那么对方的自相矛盾和荒唐之处便会显露无遗。

触龙巧说赵太后

公元前265年,秦国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却要求赵国用长安君作为人质,他们才能出兵。这时赵国由赵太后掌权,她坚决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十分恼怒,明确告诉左右:“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脸吐唾沫。”

赵国的左师触龙说他希望谒见太后。太后猜想他肯定也是为人质之事而来,于是怒容满面地等待他。触龙一进屋,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连忙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一直怕太后玉体偶有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太后说:“我老婆子行动全靠手推车。”

触龙又说:“太后每天的饮食还好吧?”太后回答道:“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又说:“老臣现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坚持着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为增进一点食欲,对身体也能有所调剂。”太后说:“我老婆子可做不到。”说着说着,脸色渐渐和缓了起来。

触龙接着说:“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纪最小,是个不肖之子。臣老了,偏偏又很爱怜他,希望能派他到侍卫队里凑个数,来保卫王宫。所以冒着死罪来禀告您。”太后说:“没问题。年纪多大了?”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希望在老臣没死的时候先拜托给太后。”

太后说:“做父亲的也爱怜他的小儿子吗?”触龙答道:“比做母亲爱的更深。”太后笑道:“妇道人家才特别喜爱小儿子。”谁知触龙却说:“依老臣个人的看法,老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胜过长安君。”太后连忙说:“您错了,对女儿的爱比不上对长安君爱得深。”触龙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深远一点。老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是想到可怜她要远去,也是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总是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代代相继在燕国为王吗?”太后点点头,说:“确实如此。”

触龙又说:“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吗?”太后说:“我老婆子没听说过。”触龙说:“这是因为他们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及于他们的子孙。难道是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地位高人一等却没什么功绩,俸禄特别优厚却未尝有所操劳,而金玉珠宝却拥有很多。这才是真正的不好。现在老太后授给长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给他,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曾想到目前让他对国家做出功绩。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认为老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

太后恍然大悟,马上让人套马备车一百乘,让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长安君一到,齐国也就出兵了。

触龙的谏说,妙就妙在“神不知鬼不觉”,步步诱导,不露痕迹。先用“缓冲法”,然后用“引诱法”,再用“旁敲侧击法”,最后才正面提到长安君,指明太后的做法,看似“计长”实为“计短”,终于让太后心悦诚服,同意长安君出使齐国。

劝说要想取得成功,不能直奔主题,这样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应把握对方的心理,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中分析形势、摆明利害,从而让对方欣然接受自己的观点。

苏秦死后智擒凶

第一流的智者,大抵不仅在生前威风八面,算无遗策,而且在自己身死之后也能余威犹在,稳控局势。诸葛孔明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典型,但早在战国时期,还有一个人也是死后逞威,让杀害自己的凶犯自投罗网,从而自己给自己报了仇。这个人就是战国著名的说客,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这个苏秦,不仅嘴上功夫了得,其权术之精,识见之远,心计之深也是一般人远不能及的。

苏秦先是在赵国当相国,在位期间,为了防止强大的秦国进攻赵国,采取“激将法”,将自己的昔日同学、才能不下于他的张仪激到秦国,张仪拜见秦王后,一番策论说得秦王心服口服,马上被拜为上卿。这时张仪身边那个一直陪伴并接济他的人此时表明身份,说自己是苏秦的门客,苏先生他这么对你无非是为了激发你的上进心。张仪感激得涕泪俱下,奋尽生平之力鼓动秦王不去攻赵,秦赵两国和平长达15年之久。

此后齐魏两国合兵攻赵,苏秦的六国合纵抗秦计划以失败而告终,苏秦于是又跑到北方的燕国。到燕国没呆多久,苏秦又举家南下出走齐国。苏秦的一番高谈阔论、纵横捭阖,让齐王佩服不已,于是把他奉为上宾,对苏秦的封赏同时也厚得无以复加。

谁知阴阳逆转,祸福相乘,苏秦的得意受宠却激起了齐王身边大臣们的嫉妒,他们对这位后来居上者嫉妒得双眼冒血,于是不惜重金聘请刺客,趁苏秦不备将其刺成重伤,混战中凶手逃之夭夭。

苏秦躺在床上,情知自己伤重难治,一面叹惜平生纵横天下,无所不能,谁知今日却落得惨死的下场,真是世事难料,人生无常;一面开始苦心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宜,思索捉拿凶犯之妙计。

齐王得知苏秦被刺的消息,急忙赶来探病,苏秦见到齐王,便对齐王说,等我死后,您便宣告天下,说我是燕国的奸细,此行的目的就是颠覆齐国,并选个热闹的日子在闹市上把我五马分尸,把我的家人也统统赶回燕国,这时刺客便会迫不及待跳出来讨赏,到时您把他杀掉为我报仇便是。齐王含泪应允,说完之后,苏秦头一偏,便命归西天了。

齐王回去后便一一按照苏秦吩咐的去做,并命人宣告天下,说苏秦本来是燕国派来的奸细,罪该万死,现在被杀死了,真是可喜可贺,不知是哪位壮士所为,齐王重重有赏。刺杀苏秦的凶手看到公榜后,自然是乐不可支地跑到朝廷来领赏,谁知得意洋洋的他不但赏金没领成,肩膀上的家伙也很快搬了家。同时,在凶犯的交代下,刺杀案的主谋也一一落网,受到了惩罚。齐王依着苏秦的最后一计终于完美利落地替他报了仇。

擒贼先擒王,抓人先抓心。在根本不知道凶犯是谁的情况下,聪明的苏秦正是抓住了凶犯的心理特征,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圈套等着凶犯来钻,结果果然不出他所料,凶犯不捕自来,自投罗网。

其实,只要能准确无误的抓住他人的心理特征,我们面临的许多难题便会迎刃而解,化不可能为可能。

甘罗十二做上卿

甘罗是秦国下蔡人,其祖父甘茂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在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小小年纪的甘罗于是投奔到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做起了他的门客。

公元前234年,秦国胁迫燕国把燕太子丹送到秦国做人质,同时打算派张唐到燕国做相,策动燕国和秦国一起攻打赵国,以夺取赵国在河南的土地。谁知,张唐却不愿意去。于是吕不韦亲自上门动员,但是张唐还是坚持不去,原来张唐曾率军攻打赵国并占领了大片的土地,赵王对他恨之入骨,声称如果有人杀死张唐,就赏赐给他百里之地,这次出使燕国必须经过赵国,张唐害怕丢掉性命,所以执意推辞不去。

吕不韦自然是很不高兴,但是又不好勉强,只好闷闷不乐地回了家。甘罗见状,就走上前问道:“丞相有什么心事,可以告诉我吗?”吕不韦心里正烦躁得很,见是甘罗,就挥挥手说“走开,走开,小孩子知道什么?”甘罗听了不服气地说:“项橐七岁的时候就被孔子尊为老师,我现在比他还大五岁,臣相有什么难题,为何不让我去试试,如果不成功的话,你再责备我也不迟啊!”吕不韦见他语气坚定、神气凛然,于是就改变了态度,告诉了小甘罗事情的原委,并放缓了口气说:“好,那你就去试试吧!事成之后,必有重赏。”

一见面,甘罗便问张唐:“你和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更大啊!”张唐连忙答到:“武安君英勇善战,南面攻打强大的楚国,北面扬威于燕赵,占领的地方不计其数,功绩显赫。我怎么敢和他相比啊?”“应候范雎和文信侯相比,谁更专权独断啊?”应侯是秦国以前的一位丞相,文信侯即吕不韦,张唐答道:“应侯当然不如文信候专权独断啦!”“你真的知道应候不如文信侯专权吗?”张唐说到:“当然了。”甘罗听了道:“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推辞不去呢?我听说,应侯想攻打赵国的时候,武安君反对他,离开咸阳七里就被应侯派人赐死,像武安君这样的人尚且不能被应候所容忍,你想文信候会容忍你吗?”张唐听了这话,不由得直冒冷汗,甘罗见状又说:“如果你愿意去燕国的话,我愿意替你先到赵国去一趟。”张唐连忙称谢答应了,请他回去禀报丞相。

甘罗回去把情况告诉吕不韦。吕不韦听了很高兴,甘罗说:“张唐虽然不得己答应去了,可经过赵国时可能还会遇到麻烦。我想替他先到赵国去一下。”吕不韦已经相信了他的才能,想了一下就答应了,并把这件事禀报给秦王,秦王见甘罗口齿伶俐,对答如流,就正式委派他出使赵国。

甘罗到了赵国,赵王亲自到远郊迎接。甘罗问赵王:“大王听说过燕太子丹入秦为质这件事吗?”赵王点了点头,甘罗又问道:“大王是否听说过张唐要到燕国为相?”赵王又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不着急啊?燕派太子入秦为质,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秦国派张唐入燕为相,说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不相欺,赵国就危险了。大王不如给秦国五座城池扩大秦国的地盘,秦王自然高兴,你再请求他遣回燕太子,断绝秦燕之好,这样你就可以去放心地攻打燕国了。以强大的赵国攻打小小的燕国,还愁得不到五座城池吗?”赵王听了很高兴,就赏给他黄金百两、白玉一双,并且把送给秦国的五座城池之图让他带回给秦王。

甘罗回到秦国,秦王大加赞赏,马上封他为上卿(战国时诸侯国最高的官职,相当于丞相),并且把原先甘茂的田宅也赐给了他。

甘罗十二岁,便能说动张唐出使,劝说秦赵联盟,确实是智慧超凡,才识过人!小小年纪的他有着清醒的头脑,面对大将和君王,语言既巧妙中肯,又晓以利害,最重要的是,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和图谋,然后一语道出要害,对方岂有不听之理?

“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可见,只要能抓住要害,就连责骂也是让人痛快的。在谈判和游说中,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敏锐地觉察出对方的弱点,然后挥戈一击,对方必会乖乖地败下阵来。

张良进履

张良是刘邦身边的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张良年轻时便胸怀大志,怀抱天下。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后,年轻的张良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到外面结交英雄好汉,一心想替韩国报仇。

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120斤重(相当于现在的60斤)。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公元前218年的春天,秦始皇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两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就预先在秦始皇必经之路的博浪沙一片隐蔽的树林中埋伏起来。一等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谁知这一椎砸得不准,只砸了一辆副车。张良失败以后,隐姓埋名,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静心研习兵法,以图东山再起。

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看到桥头坐着一个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张良一走到老人身边,只见老人脱下脚上穿的布鞋,然后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

张良感到十分意外,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拣鞋。张良取鞋后,伸手递给老人,谁知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心中感到十分恼怒,但还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帮老人穿上鞋后,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但过了片刻,老人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在此相会。”

五天后的早晨,张良特意起了个大早,谁知到来到桥上时,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那里等他了,老人见到张良,责怪他道:“你迟到了,明天再来吧”。说完便拂袖而去。第二天早晨,天刚放白,张良便来到桥头,心想,这次肯定会赶在老先生前面,可是令他感到惭愧的是,老人又比他先到一步。张良正欲开口,老人却使劲摇头,然后扬长而去。沮丧的张良回到家中,一个劲的责怪自己,并发誓下一次一定要赶在老人前面。当天晚上,张良一夜未睡,鸡叫三更便匆匆往桥头走。工夫不负有心人,张良来到桥头时,老人还没有出现,张良于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等到五更时分,老人终于出现了,老人看到张良,面露喜色,说:“我知道你这次一定会赶到我前面的”。然后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授给张良,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定会大乱,到时它会助你一臂之力。13年后你会在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看到一尊黄石,那就是我。”说完,老人便飘然而去。

张良又惊又喜,打开书一看,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于是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谋士。10年后果然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项羽和刘邦相继兴起,张良辅佐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刘邦赞扬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并封他为留侯。13年后张良去谷城,发现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张良晚年退出政治活动,深受黄老之学影响,曾闭门学道,并随从赤松子云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