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7217400000058

第58章 历史故事(12)

环境的确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故事中太子身边的人是一群小人,因而傅玄建议太子多接近有道义的人,才会聚揽人才,提升自己的品德,成为一个好人,将来成为好皇帝。

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在适应周围环境的同时,还要有改造环境的能力,改造那些不正确的东西,不让那些不正确的东西影响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从辩证的观点看,把握住自己,那么“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也是可能的。

竹头木屑

晋朝陶侃,字士行,晋明帝时官拜征西大将军。他平日里做事,必定尽力亲为,而且对学问也颇有研究,是个大学问家;在军事方面,亦有过人的才能,所以当时有人将他和诸葛亮相比,可见此人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次皇帝派他督造大船。一般人肯定巡视一下,就跑到屋里休息或者跑去游玩,而陶侃则不然,他每天都到造船现场,亲自督造,一刻也不离开,工人们也就不敢马虎行事。陶侃看着工人们锯下的木屑和截短扔下的竹头满地都是,就派人把它们收拾起来,并放到指定的储藏室收好。下属们都不明白他的意思,纷纷说:“这些破烂货有什么用,还费力气把他们收起来?”陶侃并不想对他们解释什么,只说:“让你们做你们就做,不要废话。”下属们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把这些木屑、竹头收拾了起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木屑和竹头放在储藏室已经快一年了,下属们早就把它们忘了。这年元旦,府衙要举行庆祝的朝会,许多朝中大员都要到府衙来,陶侃老早就让下人们准备朝会用的东西,丝毫不敢怠慢。可是临近年尾的几天却下了一场大雪,积雪盈尺,虽然此后几天是大晴天,阳光普照,可是府衙门前的积雪依旧没有化,地上泥泞不堪,行走极为不便。下属们没有办法,知道朝会重要,不能让大人们走这样的烂泥路,就去请示陶侃该如何处理。于是陶侃命人将储藏室中的木屑拿出来铺在地上,顿时泥泞的道路就不再难走了。下人们都十分佩服陶侃的高瞻远瞩。

又有一次,驸马风恒温要去讨伐蜀地,事先需要赶造一大批船只,工人们把船板都锯好了,但却没有竹钉,因而无法将船身装起来,急得驸马直跺脚,大骂工人们是白痴,延误了讨伐蜀地的战期是要受处罚的。正当驸马急得团团转时,陶侃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把自己督造船只收藏起来的竹头送给了驸马,工人们将竹头削成竹钉,船便顺利造好了,也没有耽误讨伐蜀地的战期。自此,人们更加佩服陶侃的深谋远虑,他因而深得皇帝赞赏。

故事中陶侃是个心思缜密,又有远谋的人,他把看起来毫无用处的竹头、木屑都收集起来,开始还不被人们理解,可是后来他用木屑铺在泥路上,用竹头为驸马解围证明了他的聪明。

生活中许多很不起眼的东西当时看似无用,可是日后往往有大用处。因而不要轻易的放过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要因为它不重要就不认真,殊不知将来可能会有大用处。因而,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才是明智的选择。

苏琼巧拒道研和尚

苏琼是南北朝时很有名的一位清官,他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爱戴。在他担任清河太守时,清正谨慎,半点私心都没有。有一次,一个法号道研的和尚求见他,说是想和他商量一下寺院讨债的事情。苏琼想:按道理来说,寺院本是个清净的地方,和尚也不应该过问俗事,可这个和尚竟然来找我商量讨债的事情,一定不是什么正道的债。于是,他就命令下人通知道研和尚说:“太守正在会见贵客,请你过几天再来。”道研和尚无奈只好回去了。其实,苏琼根本没有会见什么贵客,他是想先弄明白这里的奥妙再说。

苏琼马上派了几个人到道研和尚所在的寺庙明查暗访,看看究竟是什么人欠了他们的债。原来,道研平日里学了一些医术,经常上山采药。本来是自己用的,可是,有一次,他在采药回来的路上,发现了一个人昏迷不醒,与那人同来的人以为他死了。道研看了看认为是中暑了,于是把他背到自己寺庙内,煮了草药给那昏迷的人吃,不几天就好了。自此,道研名声雀起,人们都说道研是神僧。哪家有病人都来找道研求药。道研那点本事,应付平常的小病还可以,遇到大病就不敢说了。可是偏偏道研走运,瞎猫碰上死耗子,一次竟然救活了一个连名医都治不好的病人。自此以后,来找道研看病的人越来越多,道研就借此提高药价,赚了不少钱。有些出不起高额药费的人就只好欠帐,道研就是要请苏琼帮助他要这些帐的。

苏琼了解到这些情况,知道道研赚了不少的黑心钱,并不打算帮他讨债。于是,当道研第二次来找他的时候,苏琼待道研一进门,就和他大谈特谈高深玄妙的佛法和人生哲理。还把道研说成至高无上的僧人,夸他的修行好等等。道研倒被弄得不好意思,根本就不好再提要债的事。另一方面道研不想得罪苏琼,总是耐着性子和他谈,一谈就是大半天,害得道研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道研只好无功而返,一连几次都是这样。道研的徒弟看到师傅总是无功而返就问他:“师傅,怎么您一连去了几次都没有结果啊。”道研丧气的说:“没办法,每次一见到苏太守,他就和我谈一些云里雾里的事,搞得我话都插不进,更不要说讨债这种俗事了。”道研没有办法,只好烧了这些债券,也不敢再抬高药价了,生怕被苏琼抓到把柄,再治他的罪。

道研本是和尚,不该卖高价药,这本身就有违佛法清净。苏琼正是抓住了他的这个特点,见面就谈为人、修养之道,把他捧得高高的,道研自然难以启齿。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有自己判断好恶的权利,有些时候对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又不好直接拒绝,于是就该想一些婉转的办法。苏琼拒绝道研的办法就是根本没有拒绝他,先把对方的想法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道研的用意,苏琼心知肚明,如果等道研说出口再拒绝他就不好了,故而苏琼这招先下手为强,着实让人叫好。

我们也应该学会这种拒绝人的办法,不过前提是事先了解对方用意,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

柴可宏斩使

柴可宏是五代时期南唐的大臣,辅佐南唐后主李煜,曾经担任管理地方的最高长官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由各小国分而治之,像南汉、南平、南唐以及吴越、楚等小国由于相互为邻,更是战火不断,百姓为此受尽战乱之苦。南唐和吴越等国相互之间的战争更是连年不停息。

一次,吴越国派人攻打南唐的常州,常州为南唐的门户,如果失守,整个国家就有被吞噬的危险,因此南唐后主李煜就派能征善战的柴可宏去救援常州之危。由于柴可宏非常有才华,平日总是招来一些人的嫉妒和排挤,令他防不胜防,其中枢密使李征古就是这么个忌贤妒能的人。平时他就经常无中生有的找柴可宏的麻烦,置柴可宏于尴尬的境地,这次见有这么个好机会,自然不会放过。尽管柴可宏需要精兵强将去解常州之危,可是身为枢密使的李征古竟然只给了他几千名老弱病残的士兵,配备的武器也都陈旧破烂,几乎不能上阵杀敌,这分明是有意刁难柴可宏,让他白白的去送死。柴可宏并不是看不出李征古的险恶用心,但是他并没有立即发作,而是默默地率领这些老弱残兵,拿着这些破烂的兵器上路了,他前脚刚走,李征古就跟着哈哈大笑起来,甚至对其部下说:“这下子柴可宏可就完蛋了吧,他休想活着回来啦!”

当柴可宏的军队快要到达常州的时候,李征古又想出来一条毒计,他想用朱匡业来取代柴可宏,削夺他的兵权,并派使者招柴可宏回去,计划在路上将柴可宏就地斩首。当李征古派来的使者宣布完命令后,本以为柴可宏会听从命令交出兵权跟他回去,谁知道柴可宏说:“我已经制定好了作战计划,消灭敌人指日可待;你现在来召我回去,一定不是什么好人,你究竟有何意图?我看你根本就是冒充枢密使发布假命令!”使者大声的呵斥道:“柴可宏,你竟然敢违抗命令,是不是想谋反?”柴可宏说:“我看得出来你是个冒牌货,来人,把他给我押下去斩首示众!”使者一看大事不妙,慌忙解释说:“我真的是李枢密使派来的,这里有他的令箭为证。”柴可宏说:“即便是李枢密使本人今天来,我也定斩不饶。”于是他的手下就将使者斩首了。在杀了使者之后,柴可宏下令用大幕布蒙住兵船,将全副武装的士兵藏在里面,偷袭敌营,果然一举大败了吴越的军队,凯旋而归。

柴可宏用自己的果敢和机智化解了李征古对他的迫害和刁难,并且成功的将敌人击退,正是依靠了当机立断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权力。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也会和一些人结下误会甚至仇怨,面对对方一而再、再而三的刁难,要沉得住气,不能义气用事,否则正好中了人家的圈套。但是我们也不要一味地忍让退避,因为这样对方就会得寸进尺。只防守不反攻,早晚会被对手抓住机会陷害,我们要学会对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机立断,果敢的采取措施,这样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郭文本是唐文宗时皇宫内一名普通的士兵,可是这个人很聪明,懂得巴结主子和上级官员,因而上下关系搞的非常好。不久就被分配到皇太后宫中当差,成了皇太后的亲兵。为了博得皇太后的欢心,他硬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送进了宫里。他就有这么两个女儿,他老婆因此和他大闹了一场,可是郭文有自己的打算,他骂老婆头发长见识短,心想我还要指望着这两个女儿升官发财呢。郭文的两个女儿也被分到皇太后身边做侍女,临进宫前,郭文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女儿们如何在宫里当差,如何讨皇太后欢心等等。

皇太后得知郭文把自己的一对女儿也送进了宫里,心里很是感激,亲自接见了郭文,对他很是客气,还赏赐了他不少的金银财宝。郭文更是趁此机会拼命的奉承皇太后,并且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皇太后见他这样忠心耿耿,就许诺说将来一定要给他一官半职。郭文心中窃喜,可嘴上还是说:“太后,小人没什么本事,书读的也不多,不能胜任啊。”皇太后越听他贬低自己越觉得此人是个人才。不久,皇太后就和皇帝唐文宗说了郭文一家的事,要求皇帝给郭文赐个官。唐文宗也是个大孝子,看到母亲这样欣赏郭文心想一定错不了,于是就派郭文去某地做了县令。

朝中的大臣们听说了此事,纷纷议论,大家都说郭文用两个女儿换了个县官做,不合朝廷礼法。于是工部侍郎柳公权对唐文宗说:“皇上,凡是朝廷命官,都必须是经过严格考核的人才,绝不能采用不正当的途径任命啊。”唐文宗有些为难的说:“寡人知道,可是郭文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献给皇太后,皇太后很欣赏他,而且皇太后还亲自接见了郭文,说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我也不愿违背皇太后的旨意啊。”柳公权说:“皇上,即使郭文有再大的本事,没有经过考核就任命他官职,人们也会说他是沾了两个女儿的光啊。”唐文宗面有难色,不知道该怎么办,心想,柳公权说的不错,可是也不好违背皇太后的意愿啊。柳公权看到唐文宗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就说:“皇上,古人云,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在经过瓜田地的时候不要弯腰提自己的鞋子,当走到李子树下的时候不要抬手整理自己的帽子,以免人家怀疑你是在偷瓜摘李啊。”唐文宗听到这,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心一横,也顾不得皇太后高兴不高兴了,毅然罢免了郭文的官职。

郭文被任命为官和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献给皇太后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他不把自己的女儿都献给皇太后,皇太后也不会对他那么赞赏,更不会赐他官职,因而,郭文为官是沾了女儿的光。

存在着联系的事物之间容易出现嫌疑,这是客观事实。瓜田纳履,李下整冠,即使你没有偷瓜摘李,你的动作已经让人怀疑你了。因此,为了不让人产生怀疑,唯一的办法就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避免这样的嫌疑。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对什么事情发生怀疑时,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定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再下结论,以免误伤人家。

长安米贵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曾经鼓舞了多少代人。白居易少年时就充分显露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十几岁就在家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年。他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连他的老师也不如他,一时间,他的家乡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学问好的人。白居易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自己居住的狭小范围内,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可是到了大城市,自己的水平可就不敢说了。因此,他决定来都城长安,那里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一定能够学到不少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白居易在长安也没有什么亲戚,靠着自己老师写的一封推荐信,来投奔当时德高望重的顾况。顾况和白居易的老师曾经一同来京城参加科考,有过一段日子的交情。可是当年顾况考取了功名,而白居易的老师却名落孙山,两人当初还有些书信往来,可日子久了就断了联系。白居易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来到顾况的府邸拜访。书童把白居易带到客厅,敬上茶后就离开了,白居易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顾况,只见客厅里摆设的都是名人字画诗句,知道顾况的学问非常的了不起,于是内心里感到一丝不安。过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顾况才慢悠悠地踱着四方步出来,白居易一看主人出来了,纳头便拜。顾况一见这个后生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心想这小子这么年轻就敢来长安闯荡,真是勇气可嘉啊,当他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时,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对白居易打趣说道:“年轻人,你知道长安是个什么地方吗?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呀。白居易,白居易,呵呵,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白居易没有解释什么,而恭敬地递上了自己的诗集。顾况翻看后,态度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尤其是当顾况看到诗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禁不住对这个少年大加赞赏,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来,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看来你在长安城住下去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呵呵!”

于是白居易就在顾况的家里先住了下来,每日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还结交了不少的青年诗人和当时的文坛巨匠,白居易的名字也渐渐地传开了,没过多久,白居易就成了长安城出了名的大诗人,他的名字传遍长安城的时候,白居易才不过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