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7217400000043

第43章 民间故事(13)

古时候,在贵州地区是没有驴的,那里的人们对于驴的相貌、习性、用途等都不熟悉。有个喜欢多事的人,到北方去,见到了驴子,觉得很新鲜,就买了一头,用船把这头驴运回了贵州,可是一时又不知该派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到山脚下,任它自己吃草、散步。

那座山上有一只老虎,出来觅食吃,远远地望见了这头驴。老虎从来没有见过驴,看到这家伙身躯庞大,耳朵长长的,脚上没有爪,样子挺吓人的。老虎有点害怕,在心里琢磨:妈呀,什么时候跑出这么个怪物来了,个头这么高大,莫非是什么神兽?芽看上去似乎不太好惹,一定很厉害的。我还是躲得远远的,不要贸然行事为好,等观察一下再说吧。

一段日子里,老虎只敢躲在密密的树林里面观察驴的行为,而不敢出来觅食。后来又过了几天,老虎觉得它好像不是很凶狠,就大着胆子小心翼翼地慢慢靠近它,但还是没有搞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老虎正再山后觅食。突然之间,看见了驴子也在那里吃草,老虎见状,自言自语道:这是个好机会啊!我可以好好地看看这个怪物了!说完,老虎就开始慢慢地接近驴。忽然,那头驴伸长了脖子叫了一声,声音十分响亮。这一叫不要紧,差点把老虎给吓趴下了。老虎边跑边寻思?熏这个怪物是不是想把我吃了呀!我还是赶紧逃命吧!于是,老虎转身就跑,一口气跑到很远的地方才敢停下来。

日子还是像往常一样,但不同的是老虎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驴子的叫声。时间久了,老虎也就习惯了这种叫声,觉得驴子也不像是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老虎的胆子大了一些,也就敢于在驴子散步的时候,远远地看着驴子了。可是,经过老虎仔仔细细的观察,老虎觉得那个怪物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厉害的本领。

又过了几天,老虎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于是它又进一步和驴接触,以便更深入的了解。老虎终于走到驴身边,围着它又叫又跳,有时还跑过去轻轻挨一下驴的身体再跑开。驴子看到老虎来冲撞自己,就异常地愤怒,抬起蹄子去踢老虎。开始的时候,老虎还稍有点惊惶,还是会吓得撒腿就跑。

但是,事后老虎发现驴子竟然也没有追过来,老虎心想,我这么招惹它,也不见它追我,这个东西是不是也就那么点本事,只知道叫几嗓子,踢几脚呢?老虎只好再试一次,跑到驴子跟前,碰了驴子一下。结果还是和以前一样。老虎终于明白了,原来驴也只有这么一点伎俩。

老虎非常高兴,嘲笑驴子说:“你这个没用的大家伙,原来也就这么几招本事啊!”说着就跳起来扑上去,咬断了驴的喉管,吃光了驴的肉,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貌似庞大的贵州驴,实际上外强中干,一点厉害的本领也没有;老虎没有被看起来像怪物的驴子吓跑,而是通过了冷静的观察,大胆地试探,终于摸清了驴子的底细,最后战胜了驴子。

“黔驴技穷”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它告诉我们,一方面,徒有外表而实质并不强大的人,无论怎么样炫耀,也只能蒙骗一时,最终总是要暴露底细,让人识破的。做人也要练就真本事,仅靠花哨的外表唬人,是不会长久的。到头来,吃亏的总还是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不要被其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只有多加观察,认真研究,才能够了解其真相。

铁棒磨针

李白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他写的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有很多传诵千古的名句,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

其实,李白在小时候,也是特别顽皮的。每当父母让他读书的时候,他都会借口那些经书、史书枯燥无味,十分深奥,自己读不懂,然后丢下书,跑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这一天,小李白又跑到了村口玩耍,却没有看见有其他的小伙伴。他只好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的。走了一会儿,他看见一户人家的门口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等小李白走到老奶奶跟前的时候,他才发现这位老奶奶坐在磨刀石前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根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小李白顿时来了兴趣,他不知道老奶奶在干什么,于是便好奇地问:“老奶奶,您拿着这么大的铁棒子是在做什么呀?”

“小朋友,我在磨绣花针啊!”老奶奶简单地回答完小李白的问题以后,又匆忙地低下头,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您这是在磨针?”小李白觉得很不明白,因为他看到老奶奶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会是针呢?小李白忍不住问道:“老奶奶,绣花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可是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奶奶头也不抬地边磨边说:“没错,我正是要把这根粗大的铁棒磨成细小的绣花针。”

“什么?您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小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那您要磨到什么时候呀!”

这时候,老奶奶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了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这样就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小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奶奶的话以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经书和史书虽然有一些读不懂的地方,但是只要我坚持多读,天天读,总有一天会读懂的。”想到这里,小李白对自己以前不认真的学习态度深感惭愧,脸一下子都烧得通红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李白在他的“斗酒诗百篇”后面有过这样的话,“若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可见这位“诗圣”的才能也不是浑然天成的。

这个在民间被传为佳话的故事,也正是说明了“天才在于勤奋”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承认先天的差异是存在的,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接受和领悟的能力是不尽相同的。但是,这些也只是为人们后天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优越的条件罢了。一个人是否成才的关键,还是在于在实践中刻苦学习。有道是:玉不磨难作器,人非学问岂成贤。

要钱不要命

在永州这个地方,由于江河很多,所以在那里居住的人都很善于游泳。五六岁的小孩便能在河里嬉水抓鱼,大人们的水性更是了不得。

有一天,几个永州人打算结伴同乘一条小船过江去。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地聊着天,还不时地用手去摸腰里。原来,他们带的铜钱很多,因为害怕被别人发现,就都用细长的布袋装着,缠在腰上。其中的一个人说自己出门去做生意几年了,现在回来看看家人。他也带了一个包袱在身边,时刻不离左右。

不一会儿,渡船来了。可是过了不多久,等船渡到江心的时候,麻烦的事情发生了。因为前些时一连下了好几天的暴雨,使得江水猛涨,水流变得特别湍急,而现在又忽然起了风,江面上掀起了巨浪。一个浪头打过来,小船承受不了,船尾破了一个大洞,江水猛地灌了进来,小船很快就沉了。船上的人见势不妙,纷纷跳下水,游泳逃命,好在他们都是游泳高手,就都奋力地向前划去。

那个先前一直带着包袱的人喘着气,两手上上下下地拼命划水,可是尽管他累得够呛,还是游得特别慢。游了半天了才游了一点点距离。同伴们都已经游出去老远了,可他还在江中间。

他的同伴觉得很奇怪,就招呼他说:“咦,你今天怎么回事啊?还在那里磨蹭什么啊?”那人气喘吁吁地回答说:“我是在尽力游啊!”同伴接着问道:“你一向非常擅长游水,怎么这一次落在后头呢?”这人费力地回答说:“我跳下水之前把包袱里的一千枚大钱取出来缠在腰里,特别沉重,所以游起来分外吃力。”同伴听后,着急地对他喊道:“嗨,都什么时候了,还顾着那些钱!我们都把钱袋丢掉了,你为什么不把钱袋丢了减轻负担呢?”这人使尽全身力气游着,拼命地摇着头,表示不肯丢下钱袋。

又过了一会儿,这个人越来越划不动了,眼看有沉底的危险了。他的同伴为他着急,提醒他说:“你把钱解下来扔掉吧!”那人在水里忽沉忽浮的,好像随时都有可能沉没,很显然他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

工夫不大,那人实在游不动了,就快要沉下去了,而其他的人都已经游到了对岸,看着他干着急,又蹦又跳地对他大声喊道:“你怎么这么糊涂哇,眼看命都快保不住了,要钱还有什么用呢?现在丢掉钱还来得及,快扔掉钱,快扔掉钱呀!”

那人还是在江中挣扎着,怎么也不肯把他的钱丢掉。最后,他终于精疲力竭了,和他的钱一起沉到了江底。

钱是身外之物,怎么会比命还重要呢?再说,命都丢了,拿什么去享受钱呢?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实在是要不得啊!

一切贪财的人都是愚蠢可笑的,他们往往为一时之利,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岂不知失去生命也使他们永远失去了一切,包括钱财。钱财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特别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但是决不能以此为借口而贪恋财富,不然就容易丧失理智,分不清主次利弊,就会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二叟钓鱼

古时候,在一个地方有一条小溪,小溪清澈见底,很多鱼儿在里面自由地游来游去。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垂钓。不过有两个老头非常专注于垂钓,他们彼此不认识,也没有商量好,但他们无论春夏秋冬几乎每天都来钓鱼,而且每次两个人都坐在自己一贯坐的岸边的一块石头上开始垂钓。

虽然他们都来垂钓,但情况却大不相同,王老头每次来钓鱼都能满载而归,相反,李老头的成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话说这一天,两老头又来到了溪边,他们互相并没有打招呼,而是各自布置好一切,拿出鱼杆,放上鱼饵,垂到水里,等待鱼儿上钩。不大一会工夫,只见王老头的鱼漂开始抖动,很快,他就钓上了一条又大又肥的鲤鱼。李老头这边却还没有动静。李老头看看王老头钓到的鱼,非常羡慕。这时王老头一挥杆,又一条大鱼上了钩。而李老头这边心里非常焦急,一会抬头看看王老头,一会起身瞅瞅水中的鱼。

不知不觉中,几个时辰就过去了。王老头可谓是战果丰硕,盛鱼的桶里已经有很多鱼了,几乎要盛不下了;而李老头这边呢,则还是一无所获,其间有几次他的鱼漂也动了,可每次当他收杆的时候他的鱼钩上却是空空如也。

李老头看看王老头还在专心致志地垂钓,心急如焚,终于按捺不住。他扔掉鱼杆,来到王老头这边想请教钓鱼的诀窍。他正要开口问时,王老头却伸手示意他不要说话,原来水里鱼漂又一次动了起来,而王老头却熟视无睹,仍然一动不动。直到他的鱼漂抖动的频率急剧加大时才见他从容不迫地开始收杆,而一条大鱼就在鱼钩上挣扎着露出了水面。李老头心里佩服得很。等王老头把鱼放进桶里后,他便问道:“我们俩用的是同样的鱼食,而且在同一条河里钓鱼,为什么我们的结果却相差如此之大呢?”

王老头说道:“原因很简单,钓鱼多少并不在鱼食的好坏和在哪一条河里钓,而是在于钓鱼时的心态。我放下钓钩时心里只想着我自己,只知道有我存在,而不去考虑鱼儿是否上我的钩,心里没有鱼的存在。放下钓钩后就目不转睛,神色不变,鱼就不会察觉到我在钓它,于是就放松了警惕,很容易就上了我的钩,所以我钓到的鱼就多;而你在垂钓时心里想的是鱼,想着鱼儿赶快被钓上来,不时的用眼睛去看看鱼儿是否上了你的钩,于是鱼儿就被你吓跑了,你哪里还能钓到鱼呢?”

谢过王老头之后李老头回到自己的地方,想着王老头的方法,放下鱼钩,然后静静的等待,不去想鱼,也不起身看鱼,而是想着自己,很快鱼漂开始抖动,李老头谨记王老头的教诲,目不转睛,心无所念。照着这个方法,他钓到了一条鱼,很快他又接连钓到了很多鱼,他的桶里也装满了鱼儿,终于李老头也满载而归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冷静、沉着,不可轻浮、躁动和急于求成,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事物,强求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即使无法做到气定神闲、举重若轻,起码也要专心致志,这是能做好事情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启示我们只有掌握科学规律,讲究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养豹捕鼠

从前,有一个人叫猗于皋。家里有很多老鼠,非常苦恼。他听说有一个叫尾勺氏的人,他家里养了一只豹,这只豹善于捕捉野兽。猗于皋很羡慕尾勺氏家养的豹子,心想自己也养一只那样的豹子该多好啊,能捕捉野兽一定能捉老鼠。于是,猗于皋就用一双洁白无暇的碧玉,把那只豹子换了回来。

换回来以后,猗于皋把豹子精心饲养起来,每天都杀牲口喂豹子。他还专门请工匠打造了一条精致的黄金绳索来栓豹子,还给它披上有花纹的丝绸,修建了挂满丝罗的豹房供豹子居住。

猗于皋得到豹子后非常高兴,在家里设宴请朋友们来庆贺。席间,猗于皋牵出豹子请大家观赏,还向朋友们夸赞豹子的捕兽能力。朋友们见豹子的确威武,都顺情说好话,异口同声地称赞道:“好豹!天下无双!”

过了段时间,有一只大老鼠从猗于皋的屋檐下跑过,他急忙解开豹子,想看看豹子是怎样抓老鼠的,可是豹子只是抬头看了看,接着又低头吃肉,对老鼠无动于衷,好像没看见似的。猗于皋气愤极了,开口就骂:“你这个没用的畜生,真是太懒了,连老鼠都不知道逮,要你有何用?”

之后不久,又有一只大老鼠跑了出来,猗于皋于是又赶紧解开绳子,让豹子去捉老鼠。这次豹子并没有多好的表现,仍然像上次一样对老鼠视而不见。猗于皋更气愤了,挥起鞭子对着豹子狠狠地抽了过去,把豹子打得嗷嗷直叫。猗于皋一边打一边骂:“不捉老鼠就别想再吃肉住豹房了!”于是,猗于皋把黄金绳索换成了粗麻绳,丝绸也不给它披了,豹房换成了牛棚,每天只喂它些酒糟吃。豹子的待遇降低了,他过不惯这种日子,整天垂头丧气,显出一副哭相。

猗于皋的朋友听说了这件事,感到猗于皋的做法很可笑,就责备他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比如名叫巨阙的宝剑虽然锋利无比,但补起鞋子来,还比不上一只锥子好用:有色彩的绸缎虽然华丽无比,但用来洗脸,它就不如一块尺把宽的粗布。这豹子虽然很凶猛,用它来捕捉老鼠则不如一只猫。你怎么这么愚蠢呢?为什么不用猫捉老鼠,放出豹子去捕野兽呢?

猗于皋听了朋友的话,心里豁然开朗,明白了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心里也很高兴。于是,他买来一只猫,让他来捕捉老鼠,而那只豹则让它出去打猎。

没过多久,猫把家里的老鼠差不多都捉光了:豹子捕到了许多诸如鹿、獐、麂之类的野兽,吃都吃不完!

猗于皋没有捉老鼠的实际经验,连区别豹子和猫的感性认识都没有,又不虚心请教别人,就凭着想当然,结果是“用非其才”闹出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