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7217400000035

第35章 民间故事(5)

第二天,东施在家里好好地梳洗打扮以后,来了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她走到拥挤的人群中,便开始学着昨天西施生病时的样子,皱着眉头,捂住心口,走来走去。她暗自高兴,我这样做一定也是很美丽的,一会儿我也能听到人们的赞美的。

可是,东施没有想到,她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她发现村子里的人凡是看见她的,有的是把门紧紧地关上,有的大人看到东施走了过来,就拉着孩子远远地躲开。

西施本来生得美,所以生病的时候微微皱眉的样子也不失其美。东施不顾及自身的条件,扭捏作态,盲目模仿,结果是令人作呕。

美与不美是客观实际的存在。如果要学习的话,也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借鉴别人美的原因和道理,因己制宜,这样的模仿才有积极的意义。相反地,如果不从自身的具体实际出发,不加深入分析却一味追求形似的模仿,生搬硬套,舍己而效物,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防冻药方

在宋国,有户人家祖传了防治双手生冻疮的秘方,就以开帮别人漂洗衣服的店铺为生。在寒冷的冬天,双手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就会冻坏生疮。所以很多漂洗衣服的店铺都关了门,不再营业。这户人家靠着这个祖传秘方,即使冬天也照样可以漂洗丝絮,所以生意也算可以。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的得知了这个消息以后,就找到这家人,对户主说道:“我是远道而来,听说你们家有不生冻疮的秘方,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呢?”户主说:“当然是真的了,你看我们的手,是不是没有裂口啊!”

外地人仔细地端详了一下,发现这家人的每个人的手确实不仅没有裂口,而且也没有红肿。要知道,这在寒冷的冬天,对于一个以洗衣为职业的人家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外地人看到这里,非常高兴,更加坚信了户主的话。他赶紧对户主说:“我想出钱买下你家的秘方,你看怎么样?”户主问道:“什么?买我家的秘方?那你能出什么价钱呢?”外地人说:“我愿以一百两黄金求购。”户主不由得后退了一步,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天哪,一百两黄金啊!这可是个大数目!”主人动心了。但想到祖传的秘方要卖出去,也是件大事,于是,对外地人说:“请你稍等一下,我要去同家人商量一下。”

户主集合全家族的成员共商转让之事。户主先把外地人要用一百两黄金买秘方的事情讲了一遍。然后,就听妻子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干活,也挣不到几个钱。而现在只要卖了这个秘方,就可以挣到一百两黄金。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啊!我看,我们也别商量了,还是卖给他吧!”大家听完,也觉得很有道理,大家合计了一下也就算是统一了思想:一致同意把药方卖出去。

就这样,外地人终于如愿以偿买到了防冻秘方。紧接着,他带着秘方来到了吴国,托人带口信给国王,说他自己有办法让将士在寒冬打仗,而不会冻伤双手,即使在刺骨的寒风中也可以自如地使用武器,再也不用为手疮犯难了。

当时,越国大军压境,吴国告急。此时正值寒冬,吴越两军又是进行水战急需防冻药方。吴王非常高兴地接见了这个高人,采用了他的药方,使吴军将士在水战之前都涂上了防冻药。由于吴军将士涂抹了不冻手的药,战斗力特别旺盛,而越国的士兵中有许多人的手都冻伤了,作战的时候,碰一下就会钻心地痛。结果吴军大胜。

打了胜仗以后,吴王也非常高兴,他自然没有忘记立了大功的给他药方的人。吴王不仅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还割地嘉奖他。

我们平时思考问题的时候,都不免有习惯性的思维方式,长时间如此,就容易形成对一个原理的保守性的运用。文中的防冻药方是一样的。宋国人世世代代用来漂洗丝絮,结果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吴国用来作战,则可以战胜敌国。由此可见,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使用方法和对象不同,其结果和收效也会大不一样。

所以,能不能做到打破沿袭的惯用思路,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在合适的地方,寸也有所长,用在不合适的地方,则尺也有所短。用人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把每一个人放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才能充分发挥他的作用。

邯郸学步

战国时候,在燕国的寿陵有个青年人,他喜欢模仿别人的举止。别人有什么动作、姿势什么的,只要他觉得好看,他就会刻意地去学。

有一次,他正在集市上买东西,忽然听到旁边相熟的一个卖头饰的商人和一个顾客的对话。只听商人说道:“我上个月去了赵国邯郸一趟,那里的人特别有风度,走起路来实在是太美了。”他听到这里,就凑了过去,对那个商人说:“您说的是真的吗?邯郸的人又是如何走路的呢?”商人回答说:“当然是真的了。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青年人听完,就要求商人学着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给他看看,但是,商人怎么也学不上来。青年人心中着急,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

燕国的青年人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终于来到了邯郸。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发现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的确与自己不一样,确实像商人说的那样,比燕国人走路姿势要好看很多,结果看得他两眼都发了呆,心里就别提有多么的高兴了。

从此,燕国的这位青年人就开始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了。这一天,他正在马路中央看得起劲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人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人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人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人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人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人心想,邯郸步确实是难走啊,但是不论有多么的困难,我也一定要学会。他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教训,猛然省悟过来:我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如果我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会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的。

于是,燕国青年人努力忘记自己原先固有的走法,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那种姿势已经形成习惯了,要忘记也实在是困难。他费了好大的劲,大约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最后终于把原先的走路姿势忘掉了。

燕国青年人高兴坏了,他想,这下,我可以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了吧!但是,当他打算走路的时候,他竟然摔倒了。原来,这个青年人忘记了如何走路,现在想走的时候,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人只好在趴在地上爬回了寿陵。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青年人的学习热情是可嘉的,但是,他不是根据自己原有的条件,取人之长,而是亦步亦趋地生搬硬套。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别人的长处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资源,所以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的方法一定要适合自己的特点,因已制宜。不然的话,就会得不偿失。

轮扁论读书

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贤相管仲,在国内实行改革,奋发图强,使齐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国库充实,兵强马壮。而后,他多次召集并主持诸侯国开会结盟,被推为各国首领,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这一天,齐桓公利用政务的闲暇,在殿堂上读书,一个叫扁的车轮木匠在殿堂下斫削材料,制作车轮,因为他善于制作车轮,所以人们称他为轮扁。轮扁看到齐桓公正在伏案看书,就放下斧凿等工具,走到殿堂前,向齐桓公问道:“请问君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书里都是说的一些什么话啊?”

齐桓公觉得一个木匠会对他读什么书感兴趣实在是难得,于是,就把轮扁叫上殿来,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话回答说:“我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书里都是圣人说的话。”轮扁又问:“那敢问君王这些圣人都还活着吗?”齐桓公笑笑说:“你真只是个木匠啊,圣人当然不可能活着了,他们早就死了啊!”轮扁若有所思地想了想,然后说:“即使这样,那么君王您所读的书里的话,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一听这话,心里怒火中烧。因为他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国君还从来没有人敢在自己面前这般的无礼,更何况他现在是称雄一方的霸主,于是他把脸一沉,说道:“大胆轮扁,一个小小的车轮木匠,胆敢如此的放肆。本王在这里读书,又没有碍你的事,你只管做你的木匠活就是了。你却出来胡乱议论,也不想想你是什么身份。本王现在命令你解释清楚你刚才的话,若是能言之有理,我也就饶你不死;若不然,我就将你就地正法!”

看到齐桓公龙颜大怒,任谁都会胆战心惊。可是轮扁却并不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小人并不是有意冒犯大王,还请大王息怒,且听小人慢慢道来。我是从我制作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车轮的制作不同一般,有的做的快,有的做的慢。制作得慢,虽然这样既省力又舒服,但是这样做出来的车轮是不牢固的。制作得快,虽然效率很高,制作得多,但是却要挨累,而且由于速度快会导致木头砍不深,做出来就有可能不合卯,显然也不是做车轮的好办法,凭我几十年做车轮的经验,我认为,要做好车轮急不得慢不得,要不紧不慢,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这样才能做出好车轮。”

齐桓公问道:“你讲了这么一大通,什么做车轮不做车轮的,这究竟与我读书有什么关系呢?为何说我读的都是古人的糟粕呢?芽”

轮扁接着说:“那么怎么样才能不快不慢,又能得心应手呢?这里面的技巧只在我心里,嘴上是说不清楚的。要获得这些技巧只能从制作车轮中寻找。就像我的儿子,他想学习做车轮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我却不能给他说明白,因为这是说不来的,而他就学不到这门手艺,一直不能继承我,因此,我虽然年近古稀却还在做着这项工作,直到我死了,这些技艺就会跟随我一起埋进坟墓。如此看来,古代圣人们的道理和思想也早已随他们一同死去了。留下来的写在书中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故事赞美了一位具有丰富经验,技巧纯熟的老木匠,他重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技能,培养自己的技艺,终于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

轮扁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实际经验,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技巧是不能口耳相传的,它只能靠直接的实践来获得。同时也提醒人们,书本知识究竟是“糟粕”,还是精华,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读者本人的态度;实践是获取知识、经验的直接方式,但是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成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完善自我的有效方法。

屠龙神技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叫朱评漫,他自小心高气傲,对一般人做的事他都认为不值一提,立志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他只是整天幻想,一直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到了二十多岁,仍然一事无成。

这一天,朱评漫坐在窗前回想自己二十多年来,虽然雄心壮志,可到目前为止还没做成一件大事,父母让他读书识字考取功名,他不屑地说:“当官有什么好的,还不是要听皇帝的?”朋友劝他去学手艺,他又说:“那多没出息,都是些雕虫小技。”他认为这些都太平常了,都不能惊天动地。于是一直没有学成什么本事。这让朱评漫非常沮丧。忽然有一位朋友来找他,告诉他有个叫支离益的人会屠龙的技术,不知他是否有兴趣。朱评漫听了眼睛为之一亮,心里琢磨着:“屠猪屠羊都听过,可这屠龙术从来没听过,应该不是一般人所能学得了的大本事啊!要是学了这种本事那可就厉害了。”于是朱评漫决心要去学习屠龙术。

虽说父母也不太懂什么是屠龙术,可是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禁不住朱评漫一再央求,同时,父母也希望儿子能有所成,就答应了朱评漫。

朱评漫来到支离益这里,向支离益说明了情况,支离益说:“拜师不成问题,可是你要知道,屠龙术不是一般的技术,它是一门神技,所以要想学习屠龙术是要交很高的学费的,不知你交不交得起?”朱评漫这时根本就不考虑学费问题了,一心想着自己学会了屠龙术后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了,于是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这样,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朱评漫就跟着支离益开始了屠龙术的学习,因为心中坚信屠龙术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所以他学得非常认真,非常努力,这是他第一次对一件事有这么大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技术也日渐成熟。当他学完第二年,家里为了给他交学费已经变卖了家产,原来殷实的家境现在已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了。第三年的学费他父母再也拿不出来了,只好向亲戚朋友借,终于凑齐了学费,而他父母已经穷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只好睡在大街上。终于三年期满,师父把朱评漫叫到跟前说:“你学了三年了,我所能教的都教给你了,你的本领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出师了。”

于是,朱评漫告别了师父,回到父母身边,看到父母生活如此凄惨,就跪在地上,信誓旦旦地说:“孩儿已学会了屠龙神技,父亲母亲不必担心,过不了多久,等我施展我的神技后,就会大有作为,很快就可以使我们家富起来。”

之后,朱评漫就开始了寻找可以施展屠龙术的地方,可是找来找去找不到龙可屠,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可屠啊!他耗尽家财苦学三年的屠龙神技,结果是半点用也没有。而他最终也没见到龙,只好到处要饭度日了。

学习要切合实际,要学习符合社会需要的本领,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否则就会成为毫无用处的废人。

这则故事通过讽刺朱评漫这个不务实际的人,告诉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有的放矢,如果一味空想,盲目追求,即使付出再多,也没有用处;不要做黄粱美梦,不要当空想家,凡事都要求真务实,绝对不能重蹈朱评漫学屠龙的覆辙。

望洋兴叹

秋天到了,雨水连绵,河水不断上涨,百川汇入黄河,黄河水量大增。暴涨的黄河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河远望,河对岸吃草的到底是牛还是马都分辨不清了。

黄河之神名叫河伯,他看见自己的河流变得如此宽广,就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自得。于是决定借机炫耀一番。他顺流东下,悠然来到了北海,站在海边,只见大海浩渺无垠,水天相连,看不到尽头,这时他才为自己刚才的自满感到万分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