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商业巨子之财富人生
7214900000031

第31章 华人首富——李嘉诚(2)

1966年,内地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引起了香港各界人士的忧心忡忡,并且触发了香港的“五月风暴”。“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二战后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司徒拔道的一幢独立花园洋房竟然贱卖60万港元。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建筑商们焦头烂额,一筹莫展。李嘉诚一直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但他认为跑到国外去并非明智之举,并且认为内地的动乱只是暂时的现象,深信香港将会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样必然会带动地产业的发展,其价格必然会随着香港的繁荣而不断上升。他主意一定,就开始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中,即使是在1967年的骚乱期间,香港物业暴跌,不能动摇他的信心,反而认为这是发展房地产的大好时机,继续购入大量地皮、楼宇,并且只买不卖。到了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经济起飞,地价开始跃升。1971年,长江实业专门成立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房地产业。80年代,地价已上涨了20倍之多,李嘉诚一跃成为香港华资地产集团的首领,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产大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嘉诚看准了蓬勃发展的地产高潮,在现有的地盘上大兴土木。楼宇未等建成就有用户上门求租。他获得资金后,又继续投入兴建楼宇。

尽管如此,李嘉诚仍觉得发展太慢,深感资金不足。快捷而有效的途径,是将公司上市,使之成为公众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规模筹集社会游散资金。李嘉诚这一构想,既是公司自身发展形势所迫,又是香港股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诱。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体长实)。随即,委托财务顾问拟定上市申请书,准备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实绩、各项账目等附件。同年10月,向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申请股票上市。11月1口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资本为8400万港元,分为4200万股,面额每股2元,溢价1元。包销商是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分别在香港、远东、金银等三间交易所向公众发售。长江的股票一上市,很快就销售一空。这次的股票上市,“长江”获取利润高达4370万元。

1973年,“长江”股票开始在英国伦敦挂牌;1974年,“长江”股票在加拿大温哥华挂牌。长江实业正式加入了金融市场的行列。

长江的上市,是李嘉诚实业的一次大飞跃。上市之后,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1973年,长实发行新股110万股,筹得1590万港元,收购了“泰伟有限公司”。仅此一项,每年长实就赢得120~130万港元的租金收入(地产复苏后,年租迅速递增到500万港元以上)。

1973年3月,长实宣布首期小期派息,为每股1角6分、每5股送红股1股。公司与股东皆大欢喜。

1974年度,长实发行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股权。实际上,是以1700万股长实新股,换取其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两座商业大厦,租金收入每年达800~900万港元。

1974年5月,长实与实力信誉卓著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收资本5000万港元,双方各出2500万港元现金。各占50%权益。李嘉诚任这间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据统计,长江至1987年共发行股票219755万股,资产净值达数十亿港元,成为香港十大主要上市公司之一。

1976年,长实取得年经常性利润5887万港元、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增至5.3亿港元的历史最好成绩。李嘉诚在业界实力渐雄,名声渐响。

1977年,是李嘉诚取得惊人业绩的一年。是年4月4日,长江实业力挫置地,夺得地铁中环金钟上盖发展权。月底,长实通过发行新股和大通银行的支持,斥资1.3亿港元,收购了美国人控制下的水高公司。该公司拥有香港希尔顿酒店和印尼巴厘岛凯悦酒店的经营权。这两间酒店,每年为长江实业带来经常性现金收入2500万港元(以当年物价计)。

197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攀高峰,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

1980年,李嘉诚“蛇吞象”式地收购汇丰手下的“和记黄埔”轰动了香港,并令股市狂升。1986年,李嘉诚所统率的“和记黄埔”捷报频传。在李嘉诚的经营中,利用西方的高科技管理下,“和记黄埔”成为除银行之外的香港最大的多元化投资控股及贸易公司,是香港规模最庞大、获利最丰厚的集团之一。

四、综合经营,纵横驰骋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李嘉诚就已经带领着“长江”开始了多元化的经营。1972年“长江”股票上市的时候,他就已经涉足了酒店、银行等行业,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凭借多元化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之内,长江实业的资本积累就增加了3倍。他的联营公司也达到了31家,附属公司也达72家,使公司的实力和利润获得了巨大的增长。

1979年7月,李嘉诚与美国加利福尼亚恺撒水泥厂及中国侨光置业公司合作,投资10亿港元,建立了一家年产140万吨的水泥厂,成为香港有史以来重工业投资额最高记录。1980年,长江实业与港灯集团合作国际城市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向电器领域发展。1985年,李嘉诚投资20亿港元,用以扩展葵涌集装箱码头,从而把触角伸向航运业务。1987年,长江实业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权,并在1990年趁高抛售,净赚1亿美元。1989年,长江实业又成功收购了英国Qnardrant集团的蜂窝式移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1991年,李嘉诚与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进行合作,由中国长征3号火箭发射了一颗名为“亚洲卫星”的卫星,总费用为1.2亿美元。1992年,李嘉诚与郭鹤年合作,投资60亿港元,到日本札幌开发房地产,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当然,李嘉诚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并没有放弃在内地的投资。自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他多次召开有关公司的董事局会议,分别到大陆考察,选择各自投资项目。在董事局倡导下,各个公司纷纷到内地投资。有关资料显示,他在香港和大陆的投资,占其投资总额的80%以上,在海外投资仅占20%。他这样做,为内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广大民众的称赞,也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从而为李嘉诚在内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李嘉诚不仅在内地大量投资,而且在内地广泛捐款。

李嘉诚说:“1957年到1958年,我赚了很多钱,那年,我很快乐。一年后,快乐换来迷惘,我想:有了钱,人生是否就可以很快乐呢?”左思右想,他终于想通了。“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于是,他热心支持内地及香港的教育与医疗事业,多年来各项捐款达30亿港元。

他于1981年创办汕头大学,捐资逾12亿港元,该综合性大学设有医学院及四所附属医院,现有学生五千多人,并已有一万多名毕业生。

五、耀眼的光环

李嘉诚逐渐地成为香港最强、最富、最光芒四射的人物,在香港经济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89年,香港《资本》杂志列出了香港十大超级富豪,李嘉诚名列榜首,被誉为“香港首富”。2000年,他的个人财富高达126亿美元,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巨富排名第18位。1980年,李嘉诚被评选为香港的“风云人物”。1986年3月香港大学授予李嘉诚名誉法学博士。1987年,李嘉诚出任汕头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1989年元旦,英国女王给李嘉诚颁发了CBE勋爵衔及勋章。同年6月,加拿大卡加里大学为李嘉诚颁发了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92年4月28日,北京大学授予李嘉诚名誉博士。1997年12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李嘉诚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1月,李嘉诚入选《财富》杂志“2000年亚洲最佳商人”。同年6月,在加拿大,李嘉诚荣获2000年“国际杰出企业家大奖”。

199年10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李嘉诚,并称赞李嘉诚“有胆量,有见识”,“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李嘉诚自己也经常这样说:“我愿我们的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香港明天更辉煌。”

财富经验

1.在商场中赚大钱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做你自己的事业。想从商的人应该选择他熟悉而了解的那一行。显然地,刚开始他不可能熟悉所有该知道的,但是在他还没有对这行有充分而具体的工作认识前,他不应该贸然开始。

2.绝不能无视一切生产的中心目标——为更多的人,以更低的价钱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或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3.节俭为商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商人一定要严格规范自己,不要浪费,不论是在私生活上还是在业务上,“先赚钱,再考虑花钱”,是企业成功者的最佳信条。

4.永远不要忽视或遗漏任何合法的扩张机会,但另一方面,商人也永远要保护自己,不致受诱惑、作盲目的扩张计划,而事先都缺乏充分的判断及考虑。

5.商人必须不断寻找新的办法,来改良产品及服务,以求增加生产及销售和降低成本。时机很重要,一般商人在生意顺利的时候,往往不去考虑谋求发展的办法,但那却是他们能有心力余暇考察业务的时机。许多商人都是在不景气的时候才恐慌,结果往往弄错了方向,反而使得成本升高。

6.商人必须亲理业务。他不能指望他的雇员能像他一样,又能做又能思想。如果他们能,他们就不会是雇员了。

7.商人必须愿意冒险——如果他认为值得的话,他可以冒险投资及向外借款。但借款一定要设法迅速还清,失去信用最易导致关门大吉。

8.商人一定要不断寻找新的或未经开发的市场,世界大部分的人和地方,都盼望能买到外国货,精明的商人要向国外市场动脑筋。

9.对工作及产品负责的好信誉,最能带给消费者信心。商人必须顾及品质保证,以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值得大众依赖的厂商,毫无困难地能使订单源源不断。

10.不论一个人积累了多少财富,如果他是商人,他就必须永远将自己的财富作为改进大众生活的一个工具。他必须记得,他对同仁、雇工、股东以及社会大众都有责任。

名家点评

李嘉诚发迹的经历,其实是一个典型的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借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耐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

——香港《星岛经济纵横》

李嘉诚综合了中国式和欧美式经商两方面的优点。一如欧美商人,李嘉诚全面分析了收购目标,然后握一次手就落实了交易,这也是东方式的经商方式,干脆利落。

——和黄董事、行政总裁马世民

李嘉诚已经是香港财政经济界的一条猛龙,他的业务经营领地,早以越过大洋,向美国发展。

——香港《文汇报》

李嘉诚先生是最具野心的收购者。在50年代初期,他以制造塑胶花开始他的事业。现今,他准备了20亿美元收购他认为是超值的西方公司。

——美国《财富》杂志

传世名言

1.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重要因素。

2.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掉的。

3.在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4.钱的作用不在于聚敛,而在于使用。

5.成就加上谦虚,才最难能可贵。

6.我深刻感受到: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7.知识改变命运。

8.成功的管理者都应是伯乐。

9.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

10.做生意和打高尔夫球一样要冷静,第一杆即使打得不好,如果可以保持冷静,有计划,并不表示这个洞你就会输,这和做人、做生意一样,有高低潮,身处逆境时要考虑如何来应付。

财富智慧

一、勤奋好学

从自创塑胶企业到投资房地产,再到投资股市、入主英资公司,也许有人说李嘉诚的这一切靠的是运气,靠的是机遇。但机遇总是偏爱有头脑有准备的人。正由于李嘉诚的勤奋和刻苦学习,永不停步地学习,再加上与实践相结合,才使他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才使他成为一个人人都羡慕的香港超级富豪。

二、讲究诚信

李嘉诚认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在现实当中,李嘉诚也是用此来严格地要求自己的。诚信经商成为李嘉诚的行为准则,并享誉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进军美国,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将曼哈顿一座大厦的49%的股权以4亿元的折价,拱手让给了李嘉诚。李察明说:“我相信李嘉诚的为人。”这就是李嘉诚经商的良好形象及信誉带来生意及利润的一个有力的例证。

三、善于用人

精于用人的李嘉诚深知,不仅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要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合理运用不同才能的人才。在李嘉诚的高层领导班子里,既有杰出金融头脑和非凡天分的财务专家,也有经营房地产的“老手”,既有生气勃勃、年轻有为的港人,也有作风严谨善于谋断的洋人。李嘉诚在总结用人的经验时,曾经形象地说:“大部分的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就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就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发动需要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马力相比是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一部分的作用。”

四、不怕失败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人没有经历过失败,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没有信心,不能够自己站起来。李嘉诚在创业之初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而他却能够从失败中找到一条成功之路。

延伸品读

李嘉诚,家喻户晓的华人首富,不仅创造了大量的金钱和财富,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地创立了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韬略和经商哲学。他是一位堪称世界华人财富楷模的精英人物。他的财富曾一度名列世界华人的前茅,他的商业意识总是赶在时代的潮头。他在全球的华人世界中几十年来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并且至今为止仍然是中国商业社会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一个榜样。他的商业思想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商业人士汲取智慧的一个源泉。在李嘉诚的商业生涯中,中华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李嘉诚将中国历代先哲们的智慧经过消化吸收,延展成为其从商的准则,从而成为一位有口皆碑的儒商。作为一代商业巨子的李嘉诚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的管理经验融为一体,汇聚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商业哲学。从李嘉诚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优良的民族传统:勤劳、勇敢、诚信和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