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
7207000000050

第50章 族群理论(16)

这个划分是基于人们需要对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认同处理:第一个方面的关系既是族源、血缘和地缘(出生地),这是由于人的社会性使得作为个体的人不能选择和无法回避的社会关系基础;第二方面的关系即是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网络中的人必须要面临和需要处理关系和联系;第三方面的关系则是出于个人情感、偏好和非功利而发生的关系。罗素曾说过:“人类自古以来有三个敌人,其一是自然(nature),其二是他人(otherpeople),其三是自我(ego)”。李亦园先生曾据此提出对文化内涵的三类表达: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从文化的角度看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中的人也有三个层面的关系需要处理或发生联系:“立命”的天然关系(血缘、地缘)、“安身”的社会关系(业缘、经济、政治等)、“心安”的情感关系(价值取向、信念追求、情感归属)。

(六)社群主义

由于社群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社群主义的核心概念,因此社群主义有助于对社群理解。社群主义的英文为Communitarianism,它的词根是Community,其词源是希腊语koinonia。由于Community除译为“社群”之外,通常还译为“社区”、“共同体”,所以有人也把Communitarianism译为“社区主义”或“共同体主义”。又因为Communitarianism与Communism(共产主义)的词根Community与Commune有类似的含义,所以偶尔也有人把Communitarianism译为“共产主义”、“社团主义”、“合作主义”等,但较为合适的译法应是“社群主义”。俞可平著:《社群主义》(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页。

1社群主义理论的思想溯源

20世纪70年代初,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在西方政治哲学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功利主义、保守主义、激进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都纷纷对它进行攻击,正是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社群主义脱颖而出。80年代,社群主义与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哲学领域形成两相对峙的局面。进入9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思想已在政治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也从欧美开始向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已在实践中逐渐发挥作用。何霜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社群主义的兴起是对20世纪70—80年代盛行的“分离主义”即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文化的回应。欧阳向英:《社群主义是西方左翼政治思想的新形式》,《当代思潮》2000年第12期。社群主义是在批判以约翰·罗尔斯(JohnRawls)约翰·罗尔斯于1971年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作——《正义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与社会正义,其后80年代则是社群主义与社群。在90年代社会正义和社群两者同样成为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社群主义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规范理论上都与自由主义形成了明显的对照。从方法论上说,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个人,而社群主义的出发点则是社群;从价值观方面看,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而社群主义则是强调公共的利益。俞可平:《从权利政治学到公益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社群主义》,《公共论丛》第四辑《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6页。

社群主义是建立在西方深厚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传统之上的。从按照利益和宗教特征自愿联盟的集团,自然形成的、以地方自治为基础、构成了市民社会雏形的各种固有的共同体,社区的、共同的、非结构性的社会实践在西方国家可谓有着悠久的历史。欧阳向英:《社群主义是西方左翼政治思想的新形式》,《当代思潮》2000年第12期。社群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学说只是近代才产生,据说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海姆(EmileDurkheim)在1887年正式使用了这一概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桑德尔、泰勒、麦金泰尔、华尔泽,是老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斯;而英国的丹尼尔·贝尔丹尼尔·贝尔1991年2月向牛津大学提交的博士论文《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200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出版该书。和美国的阿米泰·依左尼是新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尤其是依左尼,作为《负责的社群》(responsivecomunity)杂志的主编,他被称为当代新社群主义的创始人和先导。在他们看来,社群优于个人,人们的公益优于正义,即优先于个人权利。王双喜:《社群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及现实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5期。创刊于20世纪90年代的《负责的社群》杂志,是专门用来宣传政治社群主义观点的,它是政治社群主义从书斋走向社会的产物。其宣传的核心思想是:反对在现代西方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弘扬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相对立的社群主义。该刊于1991年的冬季号发表了一份由五十多人签署的长达十四页的文件——“回应性社群主义宣言:权利与责任”,其序言写到:

美国的男人、女人和儿童属于许多不同类型的社群,如家庭、邻里;这些社团表现为无数的社会的、宗教的、种族的、工作地点的、行业协会的,以及政治的等各种形式。我们都属于各种相互依存的重叠的社区。如果置身这些社区之外,人类就不能长久生存,个人自由也不能长久维护。不论哪个社群,假如它的成员不关注并将精力和资源奉献给共同事业,它亦不能长久生存下去。单纯追求私利会腐蚀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体系,并将破坏我们共同进行的民主自治实验。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认为,没有一个社群的观念,个人的权利就无法长久存在。社群观念既承认个人的尊严,也承认人的生存的社会性。

这些人的共同“信念是必须以社群主义的观念来影响我们当前重大的道德、法律与社会问题”。丹尼尔·贝尔著,李琨、宋冰译:《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页。

2社群主义的主要思想

在美国的政治理论和道德思想中,社群主义是一种新哲学。这是一种强调社区联系、环境和传统的积极价值以及共同利益的理论思潮,它致力于社区价值观与个人自由价值观的相互协调,试图揭示人格自足的形而上学虚假性,力图遏制自由主义的过分发展所带来的个人主义消极影响,其理想是民主的社群。韩震:《后自由主义的一种话语》,《公共论丛》第四辑《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页。

社群主义的主要观点:(1)以社区的共同实践和交往活动,说明个人权利的产生和基础;(2)以社群的历史传统,说明自我人格的生成,否定先验的自我人格。韩震:《后自由主义的一种话语》,《公共论丛》第四辑《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关于社群主义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是构成个人的基本因素。第二,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第三,国家应在道德问题上付起责任。何霜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作为对社群生活方式、行为以及社群精神、价值追求的概括和总结,“社群主义”表现为四种层次:作为一种运动的社群主义(提倡为了成员及社群的利益,以整体的名义和形式组织一系列活动)、作为一种制度的社群主义(提倡政府积极地有所作为,鼓励成员积极参与政治、社会管理)、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社群主义(旗帜鲜明的反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提倡公益政治学)、作为一种精神的社群主义(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关心他人和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王双喜:《社群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及现实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5期。

3社群主义的历史、社会背景

社群主义在当代西方兴起,有着其特有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和现实基础,当然存在其难以解答的问题。

历史背景:第一,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第二,全球化时代国家职能的弱化。第三,后冷战时代的到来。第四,个人主义泛滥,社会责任丧失。但其根本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即全球范围内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不平等是社群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何霜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社会原因:首先,市场经济是社群主义产生的经济背景。市场经济使人们交往普遍,但竞争造成人际冷漠。垄断的形成加剧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市场的调节失灵。中间性社群(教会、社区、协会、俱乐部、职业社团等)福利国家制度的兴起,起到调解和化解危机。但信息化和全球化导致中间性社团的地位动摇。新社群的出现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需要从哲学和伦理层面确证和规范,其权利需要制度上的确认。其次,全球化时代西方社会国家能力的进一步弱化。21世纪的全球性问题——环境污染、国际犯罪、经济危机、艾滋病、全球性瘟疫。社群运动,是居民自愿发起的互助互爱活动,它提倡为“他人做好事”、“使所有人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王双喜:《社群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及现实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5期。

现实基础: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哲学之上的西方政治固有的一些缺陷和它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当代西方社会国家能力的进一步弱化;其次,中间性社群的衰落。在西方共和民主政治历史上,各种中间性的社群,如教会、社区、协会、俱乐部、同人团体、职业社团、等级、阶层、阶级、种族等,曾经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再次,在传统社区日益衰落的同时,一些新的社区却在西方国家出现。并且对现实生活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绿色运动组织、反战和平组织、女权运动组织等新社会运动;最后,70年代以后兴起的女权运动,或第三代人权运动,或许也为社区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俞可平:《从权利政治学到公益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社群主义》,《公共论丛》第四辑《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4、85、86页。

面临的难题:第一,并非所有的社群都有益于社会。第二,在无法保证社群优劣性质的情况下,强调社群利益有可能对言论自由、宗教信仰和少数民族特性采取不宽容态度。第三,一旦社群权利扩大,就会遇到权利集中的问题。第四,社群主义强调社群利益,但它所关注的是特殊群体的利益,而不是整体的社会、民族、国家的利益。第五,社群主义并不倾向于社会改革,相反,它力图恢复某些传统的社群制度和传统道德的约束力。韩震:《后自由主义的一种话语》,《公共论丛》第四辑《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0、21页。

社群主义者还提出了“新的社会性需求”这一概念,把个人、团体自主与社会义务、公共利益等主张结合起来,构成了社群主义范式的基础。社群主义的方法论以趋同论的原则为基础,既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两极模式,反对用二分法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对于社群主义者来说,次序和个人自由同样重要,它们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共同组成了健康、稳定社会的基础。由于社群主义的基本主张就是要缓解各种新型的社会矛盾,找到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的学者还得出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左翼政治思想的变形的结论。欧阳向英:《社群主义是西方左翼政治思想的新形式》,《当代思潮》2000年第12期。

二、族群(ethnicgroup)

族群一词最早是1930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Tribe)和“种族”(Race),运用也就更为广泛。族群意指同一社会中共享文化的一群人,尤其是共享同一语言,并且文化和语言能够没有什么变化的代代传承下去。周大鸣:《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吴泽霖先生认为族群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中的种族体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土著居民中的不同文化和社会集团。它综合了社会标准和文化标准。吴泽霖主编:《人类学词典》。

(一)族群的概念

庄孔绍主编的《人类学通论》提出:“族群是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庄孔绍主编:《人类学通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纳日碧力戈有一个较为精练的概括:“族群是内核稳定,边界流动的意识公共体”。叶舒宪等编:《人类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在韦伯看来,族群不同于亲属群体,族群是指因体质的或者习俗的或者对殖民化以及移民的记忆认同的相似而对共同的血统拥有主观信仰的群体,这种信仰对非亲属的共同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麦克米兰人类学词典:族群是指一群人或是自成一部分,或是从其他群体分离而成,他们与其他共存的、或交往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区分的特征可以是语言的、种族的和文化的;族群这一概念包含着这些群体交互关系和认同的社会过程。

吴泽霖主编《人类学词典》:一个由民族和种族自己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这种结合的界限在其成员中是无意识的承认,而外界则认为它们是同一体。也可能是由于语言、种族或文化的特殊而被原来一向有交往或共处的人群所排挤而集居。因此族群是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可用来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种族群体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居民中的不同文化的社会集团。族群概念就这样综合了社会标准和文化标准。

周大鸣认为有一个较为广泛认同的定义:族群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

上述的定义都是从群体内部的共同特征出发的,即强调语言、种族和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