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
7207000000039

第39章 族群理论(5)

魏晋南北朝,上起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20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统一天下(公元589年灭陈),历时约400年。在这人才辈出、群星崛起、豪杰争强、各领风骚的英雄时代,除西晋统一外,这一时期经常处于百舸争流、群雄闪烁的状态,呈现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所建政权鼎立并存的局面,是我国分裂混战时期,也是各民族发生大规模迁徙和融合时期。与春秋战国相比,这时期是更高层次的民族融合。史家所谓的“五胡乱中华”实际上是进入中原腹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以及被汉族吸纳的历史过程,汉族得到了旷古绝今、空前绝后的发展。此时此刻,在中华民族形成互动历史上,先秦以来出现的民族或族群,除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外,绝大部分都在历史舞台销声匿迹了,而这时开始活跃在中华民族形成舞台上的却已是一批面目全新的民族和族群了。

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至公元907年梁王朱全忠篡夺唐朝王位,建立后梁。隋唐王朝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个大一统时期,既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又是汉族的发展时期。隋朝(公元581—617)的统治时间虽然短暂,但是,隋朝灭陈结束了自西晋以来27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朝统一中国时,中国北方的铁勒各部日益强大起来,成为隋唐时期创造北方草原文化的主要民族。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以其璀璨的辉煌与空前的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构架了中华民族互动形成的新平台。隋唐疆域辽阔,许多新面孔的少数民族纷纷亮相,精彩纷呈。北方的突厥、回纥,西南的吐蕃、南诏等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开拓祖国边疆,各民族互动频繁,亲密接触,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播,推动了各兄弟民族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比以往更加稳定与牢固,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加快了民族汉化的进程,而璀璨恢宏的唐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互动、整合、认同的结晶。

处于唐宋之际的五代十国,就是在隋唐这个中华民族形成互动的新平台上,汉族与新兴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沙陀等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又演绎了一幕又一幕精彩荟萃的历史话剧。在这759年的历史变迁中,胡汉融合,大破大立,开辟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又一个新纪元。

(五)中华民族核心汉族在宋辽夏金的再发展与元明的新整合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汉族的发展,以及在隋唐新平台的互动,唐末五代十国的大动荡、大分化,汉族在宋辽夏金进入了再发展时期,迎来了中华民族形成互动的第二个高潮。

在唐末五代十国中国民族关系大转型中建立起来的宋王朝,一开始就面对北方“金戈铁马”的辽,继而又遭遇西北“英雄之生”的西夏。在宋辽西夏三国鼎立之中,战争与和平交织,民族互动与认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层面逐步展开而不断深入,及至南宋与金的南北对峙,在战争与和平的博弈之中,中华大地上再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互动、大认同、大融合的潮流。这时,不仅仅是汉人的大量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民族互动的潮流中,汉族再一次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南方发育一向缓慢的少数民族,进入了新的民族形成过程,壮、瑶、侗、布依等民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悄然亮相。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崛起。从“用兵如神”的成吉思汗,历近70年之久,降服畏兀儿和哈喇鲁,吞西夏,征服金朝,招抚吐蕃,平定大理,灭亡了南宋。蒙古族终“以马上得天下”,统一了中国,建构了统一多民族的元王朝。

但是,元王朝将国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的民族藩篱,并没有能改变中华民族形成互动新整合的历史潮流,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脱颖而出,灭元建立起了明王朝,把元明中华民族形成互动的新整合推向了高潮。

历史的重演,往往是在新的基础上的重演,是一种螺旋形的上升。继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华民族形成互动的第二个高潮后,在宋辽西夏金到元明中华民族形成互动的第三个高潮中,汉族得到了再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互动在元明时期得到了新的整合,不仅仅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与认同加深了,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意识的萌芽,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奠定了精神支柱。在这684年的历史风雨中,激荡洗礼,整合交融,开辟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又一个新纪元。

(六)中华民族核心汉族在清的大发展与民国的新认同

中华民族的核心汉族经历了宋辽夏金的再发展与元明新整合的互动,在历史的轨道上缓缓地、坚定的前进着。

进入清代,由满族建立的清王朝,继蒙古族建立元王朝之后,再次以少数民族的身份成为中国的统治民族而“君临天下”。满族虽然“君临天下”,但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形成互动的方向,中华民族形成的互动仍然沿着汉族大发展的轨迹前进着,清初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迫同化政策,但其结果不是汉族的“满化”,而是满族的“汉化”。

与此同时,满族与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互动、整合和认同,不仅巩固了中国的边疆,也大大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对中央的向心力,以及边疆民族与汉族经济文化的互动和整合。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而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中华民国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梁启超在1903年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但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却是在民国时期;中国实现了从“天下”观念向“国家”观念的转变,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历史是一个过程,中华民族的形成就是一个民族过程;历史的发展是有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多次互动的高潮,到清代和民国时期,终于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中华民族到达呱呱坠地的前夜。就是在这个中华民族形成的“前夜”,由于中国在晚清与民国时期同西方列强的抗争中,各民族团结对敌,在捍卫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加强了互动和整合,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都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形成互动在晚清和民国得到了新的认同。

历史的魅力在于不可逆转。从1644年满族入关,建立清王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虽然不到三百年,但这个时期激荡的社会、革命的洗礼,为中华民族的最后形成打开了通道,铺平了道路。

(七)中华民族在国歌声中诞生

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当人们穿越时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作了历史的巡礼之后,会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形成之沧桑,形成之漫长,形成之曲折,形成之壮阔。现在我们可以豪迈地回答说:中华民族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是中华大地上先后出现在历史舞台的千百个民族或族群互动、磨合、整合、认同的必然结果。

当中华民族从根上萌芽,历经了中华民族的开端,中华民族核心的熔铸,中华民族形成互动的新平台、新整合,新认同之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国歌在中华大地上空响起时,也正是中华民族诞生之日,也宣告中华民族从多元正式走向一体。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历史的千锤百炼,建构了稳定的民族结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民族大调查,经过民族识别,从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自报登记的400多种民族名称,到1979年确认第56个民族——基诺族,基本完成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身份认同。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订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通过扶贫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状态;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发展了现代文化,发展了现代教育,既强化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在完成了其形成的伟大过程之后,又大大步向前迈出了发展过程的坚实步伐。

在国歌声中诞生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认同,在中国和平崛起中,中华民族必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样,我们从中华民族形成的起点:夏、商、周的相继崛起;中华民族的核心:华夏族的横空出世和汉族的形成;中华民族核心汉族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与隋唐新平台;中华民族核心汉族在宋辽夏金的再发展与元明的新整合;中华民族核心汉族在清的大发展与民国的新认同;中华民族在国歌声中诞生6个阶段的轨迹,展演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

中华民族的形成作为一个过程来说是已经结束了,但一个新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仅仅是开始,现在的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发育不完全的“婴儿”,中华民族的复兴还只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步。

四、结语: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的“美美与共”

历史是划分为阶段的,—个旧的阶段结来之时,正是—个新的阶段开始之日。这个更新,可以用“旧桃换新符”来比喻。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中诞生,既标志着中华民族形成阶段的终结,又标志着中华民族发展阶段的开始。今天中华民族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化的潮流,中华民族如何应对,既是—个学术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

济济芸芸的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勇敢、团结、进步、繁荣的风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峨峨于民族之林。在当今国际政治风云变化多端之时,尤其是在民族主义思潮泛起之际,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过程,以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的“美美与共”,维护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人民繁荣。

全球化使地球越来越小,使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便捷。面对世界的这一巨大变化,中国各民族如何面对国际社会?在与国际社会交往中谁能代表中国?是人口众多的汉族吗?不是。否则置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于何地?是少数民族吗?也不是。否则人口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又作何感想?因此,无论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还是国际社会,都应该认同中华民族。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真正实现对中华民族的全面认同,而不仅仅是文化和学术上的认同,不仅仅是空喊几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口号,必须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的匹配,即实现“美美与共”。

现在中华民族的认同正处于一种特殊的过渡状态,即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形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在文化上、学术上、精神上都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已十分强烈,所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第一幅月图发表时坚定地说:“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见《长江商报》,2007年11月27日A4版,新华社电。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另一方面是,如何把中华民族的认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构相匹配起来,以实现两者的“美美与共”?

当前,要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的“美美与共”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国家之手的作用。而要发挥国家之手的作用,就必须厘清“国家建构”的内涵和意义。对此,关凯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看上去,国家建构(nationbuilding)这个词语象是一个建筑学的术语,是一个人工而非天然的建筑工程。只是建筑这种‘国家大厦(building)’的材料,不是具体的钢筋水泥,而是有点抽象的国家政策。”关凯:《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国际上的案例姑且不论,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这样做过,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一个案例就是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时,充分地发挥了国家之手的作用,采取了推行郡县制,筑长城,规定“书同文字”,“行同伦”,“治驰道”,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等一系列措施。这些都是运用政策建构统一的国家,在大力推动国家化的公共权威树立的同时,“通过国家制度安排实现的社会再分配制度和补偿性法律体系,将自己疆域内的所有居民纳入国家的控制与文化塑造之中”,使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从而实现了秦王朝与华夏民族的“美美与共”。

汉王朝在“国家建构”也充分地发挥了国家之手的作用,汉武帝采取了创设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郡;实行“编户齐民”;颁布“推恩令”、“左官律”和“附益阿党之法”;颁行五铢钱、均输法、平准法,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华夏民族在滚雪球中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从而实现了汉王朝与汉民族的“美美与共”。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唐、宋、元、明、清等都实行了以羁糜制度和土司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参阅徐杰舜、韦日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以及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政策,都是为实现国家建构与民族认同“美美与共”而作的努力。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这种国家建构与民族认同其性质是封建主义的。

在中国正在世界上和平崛起和面对空前全球化挑战的今天,我们进一步讨论费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并探讨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论是非常有意义的。不是吗?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成百上千,或成千上万个民族或族群,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互动整合,从来没有动摇过从多元走向一体,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可逆转的一个潮流、一种趋势。尽管这样,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仍然是曲曲折折,正如赵汀阳所说“尽管古代也有各种交往和冲突,但从来都不曾把各地的整个生活画面卷入在一个共同运动之中。可以说,在古代,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种文化都只以‘体表’或外围在与他者进行交往或冲突,而各个实体的‘体内’或内部都仍然能够保持各自的稳定性和独立性。”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形成成为世界民族发展史上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一个奇观。